《牵风记》的读后感大全
《牵风记》是一本由徐怀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牵风记》读后感(一):了解战争背后人的状态
看解放战争史,知悉后方老百姓对部队的支持;刘邓挺近大别山之后,知悉部队面临诸多困难。但应大都是经过正面宣传过滤的。
此书于我最大吸引在于描述了,普通士兵,指战员,军队,老百姓是如何互动的。有人的地方,都有情和悲,都有个人的情感。
从不同侧面看,几位主角都被“遗弃了”,但离开的姿态不同。无论在什么时候,强大的理念和献身精神,都是吹尽纷繁之后的金锭。
这是一个简单人物关系、情节简单、带有遗憾的故事。
《牵风记》读后感(二):琴,老马,人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夜船授琴》
这是一张古琴,一匹老马和三个人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代,十六岁的北平女学生汪可逾带着她那张宋琴来到前线做文艺兵的时候,或许真的不知道她的人生会在这里转折。那时的她单纯而空灵,一如那宋琴的空弦音。
很难说遇到齐竞是悲是喜,至少他们有过快乐的日子,直到汪可逾在八里畈区的山中被俘。一同被俘的六名女兵都遭到了强暴,而汪可逾跳崖后一直昏迷不醒,齐竞想通过汪可逾亲口说出真相,却对重伤后的汪可逾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从此陌路。最终在大别山的溶洞里,走完了自己短暂却又无比充实的一生。
至于通信员曹水儿,感觉上算是为王齐二人增添的磨合剂,和那匹被烙上火印上缴的老战马一起,见证着战争时代的悲欢离合。
银杏落,琴弦断,从此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老去的齐竞心里,依旧有着当年的愧疚,世间却没有人知道那段往事。平实语言,血色浪漫。
《牵风记》读后感(三):何谓“牵风”
何谓《牵风记》?我读罢百思不得其解,欲想一探究竟。 “牵风”二字出自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锦鳞跃水出浮萍,荇草牵风翠带横”。谓之《牵风记》,乃取自词中“牵风”二字,花蕊夫人的“影子”便出现于文中,映射为汪可逾。 一直想探究《牵风记》欲传达之思想。莫不是“战地黄花的浪漫爱情故事”,“人与战马的久为难舍的感情”, 或亦是“战争悲惨造化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故事,讲多了反而毫无益处。 徐怀中至今已九秩高龄,我反而觉的他所传达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他定是又一次思考哲学问题了。他所传达的故事所隐含的不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汪可逾的出现颇带几分传奇色彩,指下所拨奏的宋代的古琴,其袅袅余音引的战马嘶鸣,她从一出现便带传奇色彩。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更让人觉的“此人应为天上仙,为何沦落下凡尘”。她的死更为玄幻,颇具高僧圆寂之模样。汪可逾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其超越一般唯物主义规律的东西,我称之为“命”。 作者或许想传达的就是“命”了。人类的生存相比于宇宙的时间,渺小到可以忽略,那种对未知的无知与敬仰,作者就用这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字“命”总结。看似无常的人生,这或许就是汪可逾的“命”。 正因为无法探究“命”究竟何如,人类的生活才会如此,“在未知中不断寻求确定”。
《牵风记》读后感(四):《牵风记》评论-6分
第十届的茅盾文学奖,按说是个挺该重视的事儿,可这次响动不算太大。为了表示我是个有文化的人儿,那这必须得全都看完啊,第一本看的就是《牵风记》,有些失望啊。看来难免有些是照顾老同志的面子了吧。
抗日时期的故事,北平女大学生汪可逾会弹古琴,就相当于是现在的新裤子,一个意思,偶遇晋冀鲁军区独立第九团团长齐竞。古琴我也是会弹的,比如说《笑傲江湖》啥的。过了几年,这个汪可逾又去找齐竞了。曹大姐和曹水儿,走了个形式结个婚,都没啪啪,曹水儿就当兵去了,给齐竞当警卫员,身强体壮,挨个村子播种,靠眼神儿就能奏效,还有了娃。小汪同志喜欢裸睡,齐竞给她拍照片!齐竞升了旅长,就把小汪给亲了,然后他们过黄河,又渡了回来,小汪同志带领百十来号妇女统一裸泳过黄河!依然被淹死了很多人,之后又被敌人围剿。八里畈区工作队遭受民兵团武装袭击,七名女同志被俘,被蹂躏!小汪伤逝严重,跳崖的时候摔的比较严重。曹水儿和汪可逾两人,开始单独的野外生存挑战,躲过大火,又灭了四个小兵,又钻山洞,小汪同志两个月不吃饭,毛都掉光了,死了。一个月没腐烂,闹鬼了。曹水儿因为之前啪啪的太多了,被判强奸,枪毙了,故事讲完了。
这几年科幻题材挺火啊,加上新浪潮主义,三角恋爱关系,很具有探索精神,恩恩,不错,不错,就是放到茅盾文学奖里,实在是不得不被围攻了。
《牵风记》读后感(五):不想再读军旅小说
因为茅盾文学奖而读了人生第一本军旅题材的小说,没有惊艳的感觉,也许它的获奖只是由于其他军旅小说太差劲了。
这本书没有描写枪林弹雨和出生入死,主要围绕三个人一匹马展开故事。一个从娘胎里出来就具备某种纯洁属性的女孩儿,不但有惊人的美丽,也有惊人的单纯。如果不是那个心里有点儿脏的首长一直护着她,估计她在行军路上已经牺牲一百遍了。还有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马仔,四处采摘肉体,却从精神上拜倒在女主脚下。而他服侍的一匹军马,简直就是妖精,能听得懂女主的古琴演奏,甚至听到了没有琴弦的古琴引起的空气震动。
汪和滩枣(这匹马不知道是不是母马)都是仙儿一样的存在,他们独特性来自于远古基因的随机降临,有卓于凡世的美,他们互相陪伴走完各自生命的最后一程,羽化成仙了。不喜欢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角色。艺术要高于生活,但是不能离太远,太远就成了神话传说。特别讨厌那种看上去完美无缺的角色,尤其是那种内外都惊人美丽的主儿。遇到这样的角色,我通常会想把它的外表换作丑陋不堪,而仅仅保留完美的内在,试想这样的角色放到同样的故事里,会发生怎么样的魔幻悲剧。
所有裸体女人挤满一条船北渡黄河那一段,不知道是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史实。但是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大姑娘小媳妇儿在脱光光之前,没有考虑一下自己是站在人群外围还是人群中间吗?很明显这种时候船上会出现两种意见,因为屁股决定脑袋。但是书中竟然让整船的女人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脱的无怨无悔不说,还找到了某种解放自己的快感。
最后,很多语句和文字感觉很不流畅,读起来别别扭扭。也许是我无法理解一个耄耋老人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美感吧。
《牵风记》读后感(六):“斧凿”痕太重的杂糅小说
起初,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翻开徐怀中的《牵风记》的。一方面,这是刚刚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并且它是击败了葛亮的《北鸢》、刘亮程的《捎话》等等我认为更可能得茅奖的作品。另一方面,据说徐怀中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是九旬高龄,创作的激情和欲望,实在令人感佩。
因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带着激动,甚至有些迫不及待想看一看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的强大冲动开始的。小说的序曲,从一张干部聚会相互传阅的照片开始,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主人公照片中之不同,微笑之美,如含藏于心底的一汪清泉。于是,顺理成章的就开始了关于主人公的回忆。
为了让小说读起来更有质感,徐怀中在遣词造句,构思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古琴”的设定,以及因古琴而起的大量考据的叙述,《诗经》的引用,以及文工团剧目《血泪仇》的展示等等,都给这本小说打上了浓重的古典底色。
毫无疑问,徐怀中为了完成这样一部充满寓意的作品,就像书名《牵风记》一样,在故事的构思,人物的设定,以及小说语言上,都下了重功夫。
然而,正是因为他想要表达的太多,兼顾的太多,所以整本小说读下来,感觉就是杂糅起来的混合体。
比如小说语言,只要写到“古琴”,一股浓浓的古典韵味,语言却是华丽而苍白,而一旦脱离了“古琴”,文字又变得活泼了许多,如此不断反复跳跃,语言风格多变,难免让人不适应。
又比如小说情节,刚开始感觉像是一段真实的回忆录,慢慢的越读越感觉像是充满浓重的传奇色彩,尤其是后半段,“曹水儿”与汪可逾单独行军开始,无论是斗国民党搜山士兵,还是躲在洞里,“滩枣”的“天葬”等等,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一系列的隐喻,表达某种救赎,借此完成小说的升华。
恰恰是这些“斧凿”的痕迹太过严重,夹杂着太多的语言风格,太多为推动叙述而强插入的情节,到了最后的“银杏碑”,陡然中还生出了一种知青文学的痕迹。
小说的开头写着“献给我的妻子于增湘”,我想大概这个故事应该是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由于作者本身经历过军旅生活,对军旅和战争的描写,真实而贴切。如果用散文或者回忆录的方式写下来,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浸透着真情的文字,更容易让人动容。
而通过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此时,已经分不清真实与虚构,也正是这一点,《牵风记》并没有让我动容,或许仅仅是我没有领会到作家深远的意蕴而已。
《牵风记》读后感(七):《牵风记》:爱在灵与肉的冲撞下,是毁灭还是被净化?
这段书评是我想要的《牵风记》应该呈现的情感。 当一匹浅墨勾勒、疾奔的骏马在通体朱丹红苎麻质地的封面正上中,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即预知,书中文字将引我进入的是一段血泪交迫的峥嵘岁月!
———初见《牵风记》的“面部”,它就直观的冲击了我的情感:震撼、激昂、亢奋。
古今好文皆须血泪所书,方可留存人心、留存于世。
《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这个决定着中华历史如何书写的里程碑事件为创作背景,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文中诙谐幽默的语言,“金庸式”笔墨的“武林”搏击场景描述等等,都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时穿插在其中的歌词诗赋,以及对古琴、书法的文字描写,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古典文化方面根基的深厚,知识的渊博!让人耳目一新!
在书中,作者用“国军”称呼国民党军队,没有抹杀掉“国军”在与我方交战时的正面形象。虽然笔墨轻描淡写一两句,但将这种客观、真实的文字呈现给读者,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已是具有过人的品质。
整部书围绕着三个人和一匹战马,通过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来探索战争下的特殊“情爱”、人性的走向。人物性格鲜明、独特,高尚与鄙俗、高瞻与狭隘的多重人格交织在一个人身上,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出其不意、扣人心弦!
女主角汪可逾:天真烂漫,无私无畏,纯洁善良。19年的短暂人生经历,很好的诠释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如玉般晶亮剔透的生命。文中将汪可逾最终的归属地安排在银杏树洞里,是作者借“银杏”这个在地球上历经两亿五千万年,却依然蓬勃生机,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物种来隐喻她的精神将与世间万物永存。
“滩枣”:一匹不会人类语言的战马,但能读懂人类的一切真挚情感,与人无需言语的心灵合一,最终完美的交付了“忠诚”。
一个单纯、高洁的女人;两个性格多重、迥异、情感充沛的男人;一匹通人性的战马,作者将他们放在了一起。这些人将以何种方式来演绎战争中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最终命运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这些都只有读者亲自去感受,方可酣畅淋漓!
《牵风记》读后感(八):他在播种激情
最难忘的是女学生,空灵、唯美、单纯、率性,带着一缕仙气,她善弹古琴,伴着一曲“高山流水”出场,她对旅长也不乏好感,但得知旅长意识里的“大男子思想”,就毫不犹豫“拜拜”。她牺牲后,肉身不腐,站立一棵银杏树洞,保持着前进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化蝶”的情节。
旅长早先留日学习导演和摄影,参加革命后一仗一仗打出了自己的地位。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虎将,作报告激情四射、文采斐然,捕获了女学生的芳心,也征服了听众和我们这样的读者。当他得知女学生被俘又获释后,首先想到的是她有没有被污辱,又不敢光明磊落地问,反映了他世俗一面,乃至女学生说“我看不起你”。
警卫员最有特点,他外貌俊朗、机灵、勇敢,人见人爱,尤为青年女子偏爱,可以说是所谓的“采花大盗”。后来中了地主的美人计,被判死刑。他敢作敢当,宁愿站着死,决不下跪,显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英雄气概。
看《牵风记》,我最大的感慨不是小说本身,而是作者的年龄。徐先生90高龄了,且不说写了一部那么好的小说,就是写一本书、一篇文章也是很不简单了。他把一辈子的体验、一辈子最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面,而是让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冲击、提升,达到了新的高度。看着他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一位高龄老人的深邃而辽阔的内心世界,心向往之!
现在常用“冻龄女神”来形容那些虽老还美的女士,说年龄在她们哪里似乎被冷冻起来了。我想徐怀中先生称得上是一位“冻龄男神”了,不是说他有多么俊朗(虽然也是“帅老”),而是他的激情、他内心的火一直冲破年龄的桎梏熊熊燃烧。年轻时播种爱情,高龄了散发激情,没有爱,缺乏情的生命在他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冻龄不是梦”——徐先生笑盈盈地对我们说。
《牵风记》读后感(九):余音绕梁下的战地家国情
文/李新宇
前段时间,在茅盾文学奖公布入围的十部作品时,我就开始疯狂恶补阅读,年已90岁高龄的徐怀中老先生长篇小说《牵风记》洋洋洒洒,以1947年晋冀鲁豫千里挺近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和一匹马的故事。作者徐怀中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写的是一部具有严肃宏大叙事背景的 ‘国风’式的战地浪漫故事。”
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汪可逾,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高山流水》,一张宋代古琴,与能辨别出古琴所属朝代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团长齐竞相识,几年后巧合地成为这位年轻指挥员麾下的一名文化教员。齐竞是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九团团长,英俊潇洒,能辨识出宋代古琴自能说明学问渊博、才识过人。汪可逾原本与齐竞互相赏识,大有可能谱写一曲战地恋歌,为炮火纷飞的时代大背景增添一些“血色浪漫”,但是却由于突发事件,造成了两人之间的隔阂与决绝。骑兵通信员曹水儿高大威猛、勇敢果决,一直以来为齐竞所看重,也颇有女人缘,面对自身欲望,曹水儿却不以为然,总是不懂得克制,贸然有着自己的性子上演一出出的“艳遇”,终于酿成了悲剧。
而那匹灵性十足的老军马“滩枣”善解人意,在作品中真的好像能读懂人们的心思,在汪可逾死后,这匹老军马居然能将汪可逾的尸身运至树洞里保存下来,自身却轰然倒地后被秃鹫所食……
不得不说徐老是真的走过枪林弹雨的老八路,在他的笔下,既有战争的残酷,炮火纷飞、十面埋伏,也有《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古曲的余音绕梁;既有汪可逾与齐竞的心心相印、相思绵长,也有两个人面对心结“清白”问题难以解开的障碍和情义断绝。读下来酣畅淋漓却又为主人公的凄苦命运而扼腕叹息。
战地上的齐竞每次看到汪可逾内心原本都是开心的,两个人之间的谈话趣味盎然,汪可逾写的标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齐竞看了是赞叹不已,两个人在别人眼里已经是般配的一对璧人,两个人也心照不宣,原以为这样的甜蜜爱情会是作者接下来大书特书的新篇章,没想到发生了突发的被俘事件,舍命跳崖昏迷不醒的汪可逾被解救回来后,本以为齐竞会表达出区别于常人的担心与关怀,没想到齐竞作为大男子主义的观念里始终在纠结着汪可逾的清白与否,他知道其他的几个女兵是被强暴了,他特别想问问汪可逾的真实情况,私心里其实是自私和愚昧的,汪可逾大笑走后,两个人原来可能会萌芽的爱情就死掉了,这是真实的生离死别。
对于汪可逾来说,自己冰清玉洁特指的更应该是灵魂和精神层面,齐竞的表现实在令人诟病。这一下子,在汪可逾这里,齐竞就变回了一个陌路人。汪可逾的心思自此全都放在了战争上,放在了自己文化教员身份上。
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多少人出生入死,《牵风记》交织了战争和人性,军人们铁一般的革命意志、沉稳笃定的英雄气概、光明磊落的人性光辉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似乎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空间:曹水儿明明是和地主的女儿两相交好,却被诬为是“强奸”,最终落得被正法失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齐竞和汪可逾明明是两个人心有所属、缱绻眷恋之际,齐竞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清白”问题怀疑起所爱之人的贞操还在不在,可谓愚昧至极!齐竞作为北方大男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应该引发读者们认真思考齐竞这种时刻的做派究竟该如何评价?
……没有战争中的这些英雄的付出,我们的幸福又要从哪里得来?每一个浴血奋战的战士都是天地间大写的英雄!这种家国情怀在《牵风记》中无处不在!徐老在作品中凸显了革命者革命人道主义的情怀,这就是家国情怀!
徐老说这部书写了半个世纪,不满意推翻再来,这种对作品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精神也让人颇为感动,毫不夸张地说在读者本书的过程中我曾数次红了眼眶,战争中的人们的表现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小”来。
个人感到这部小说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情节的推进略显突兀,有刻意为之的痕迹,比如在渡口为了怕船翻出危险,汪可逾陪着一众女人们全都脱光,而罔顾命令自作主张开船过程中真的出了意外,一船的女人几乎全部葬身江中。读起来觉得有些牵强,好像是为了营造人物身上的光坏而写的,信服度不高。
瑕不掩瑜,《牵风记》的战地情缘、战争场面和人性刻画上,都称得上是一部激情荡漾的战争小说,读下来酣畅淋漓,不愧是文学盛宴。应该说徐老的茅盾文学奖既是对其一生笔耕不辍的最高奖赏,也是评委们对《牵风记》一致认可。
《牵风记》读后感(十):《牵风记》:独立女性永远是舞台的主角
《牵风记》是徐怀中老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获茅奖的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也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记叙了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一段暧昧的爱情关系,而人物也并不复杂,领导干部齐竞、参谋汪可逾、警卫员曹水儿、以及一匹久经战场的老马“滩枣”,四个人物也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把这几段关系串联起来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参谋汪可逾,而这也是众多作家们惯用的手法,徐老也不例外,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就这样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说她是完美的,其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她有着诸多的小毛病,也可以说是强迫症或洁癖。开门从来不用手,而是用隔着衣物的臂膀;床铺简直是皇家禁地,客人只允许坐在她加铺在床边的一条白布上,几天便会换洗一下;交团费时,用手帕包裹着纸币,托着钱上交,完了还要将手帕狠洗几次;还有什么鞋子要摆的端端正正,对联的顺序一点都不允许出错,等等,在那样一个战争的年代,这些行为势必是会遭到嘲笑的,而从另一个方面看,集体主义的理念像淋浴喷洒出来的水一样,从头顶浇灌到了脚底,像汪可逾这样的特立独行的个体,很容易就脱颖而出了。 为什么说她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独立女性观呢?最主要的就是她并没有被男尊女卑的世俗观所禁锢,虽然身体被时代束缚,但精神却超脱物外,她弹了一手好琴,打招呼的方式也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她丝毫不避讳“在男性面前裸露身体意味着罪恶与不贞”这样的教条,她能够感知老马“滩枣”的内心,以及自然的力量,面对周围人谣言般的诋毁,她从容大度,一笑了之。再加上她那标志性醉人的微笑,无可挑剔的细长的手指,完全一个美人胚子,于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轻松的就被偶像化了,在警卫员曹水儿眼中,这是一个连指头尖都不能触碰的完美存在。由于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光照下,她所有的缺点也就不成其为缺点了,仿佛每一处在她人眼中都能光耀万分。 故事的激烈交锋之处在于她和齐竞的决裂,作者用“零体温握手”来概述这一情节。当女主喜欢的人用近乎恶俗的沉旧观念旁敲侧击的问她“是不是处子之身”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无比失落的,因为她曾经觉得这个男人是和她价值观最为接近的一个人,但他却问出了这样的话,就像是狠狠地抽她的耳光,对她赤裸裸的侮辱,于是她心灰意冷的说了句“我从内心看不起你”。这段暧昧的关系就此无果而终。 关于独立女性牵引整个故事情节的小说,我最先想到的是,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苏童,他的《黄雀记》,女孩白蓁搅动着保润与柳生的情感,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这样的女主通常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甚至凄惨是常有之事,是因为她们的美貌吗?是因为她们的特立独行吗?亦或是时代根本就容不下她们。是她们生错了时代吗?那如果把她们放在一个适合的年代,她们是不是就会幸福呢?往狭隘里看,或许她们没有生错时代,只有在这里,她们的价值与可贵才会真正彰显。 向外国文学瞧去,这样的形象也比比鲜活,泛滥成灾,“独立女性”不经意间成了文学化的标杆。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塑造的詹弗妮•塔格特,处处受到包括哥哥在内的周围人的刁难,连进行一段爱情都会受到诋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什么“拜金”、“虚荣”、“欲望的奴隶”等等侮辱性的标签都贴到了她的身上,可她分明也是个受害者啊,她对爱情那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在那个女性受束缚、地位地下的年代,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难得可贵啊,为什么要选择视而不见呢? 独立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她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受到众多眼睛的关注,她们成了一个先锋性群体。她们属于女性群体吗?属于,因为她们正在践行的是很多普通女性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她们充当了很多女性美梦的气球,正一展华丽的姿态,向高空中游弋,试图释放色彩,指引周围人前行;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她们又不属于女性群体,因为她们并不是轻装上阵,她们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不仅有物质上的压力,还有精神上的压抑,甚至身边还游荡着很多讥讽的眼光,诸多人,包括女性在内,都抗拒着她们,都希望她们最后以失败收场,让她们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回归到普通人眼中所谓的主流行列。 很多人抗拒她们,不仅仅因为在大家心中她不像个女人,更因为她们太像“人”了,一个不受约束,自由的人。于是大家就会生着闷气,嘟囔着,凭什么她们要和大家不一样,凭什么她们不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价值准则,而活的却这么洒脱,凭什么……,所以她们一定会失败的,她们注定不会有好下场,这里面包含着嫉妒,也包含着怨恨,以及失败后的落井下石,还有假惺惺的去摧毁对方的自信心。 说了这么多,关于女性的思考可能就是《牵风记》带给我们的价值之一,像汪可逾这样一个完美女性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也就清晰可见了,故事虽然结束了,而关于“女性的思考”这一主题在未来的作品中仍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