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读后感精选
《崩溃》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克利尔菲尔德 / [加] 安德拉什·蒂尔克斯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50%左右了,非常好的叙述,先mark一下,改天写长评,不能低于140字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不能低于140字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不能低于140字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不能低于140字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不能低于140字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
可读性和启发性都很高的一本书。理论本身并不复杂,配上涉足各个领域的详实案例和反思,读起来会有种教你融会贯通的感觉。 核电站事故,社交媒体campaign,零售新店开张,感恩节大餐,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是这种高复杂性且紧密耦合的高危系统。现代科技一直在努力降低人为失误的机会,但复杂系统却为更可怕的系统性崩塌提供了便利。 常常会面对一些周期长、人员众多、外部关系繁杂的复杂体系,所谓经验带来的直觉其实更容易导致错误的发生。如何预防系统性崩溃,尽力减少幺蛾子的伤害指数,是常年填坑侠本人一直在自我修炼的技能,本书提供了一套很有效的思考工具。
这本《崩溃》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每章的理论都有实践与之对应。
系统崩溃会发生的原理很简单: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增加导致人类对于操作的理解与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不匹配,进而导致错误的产生。系统耦合度的提高导致系统容错度的降低,一个小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雪崩式的毁灭。
比如复杂的精密仪器,一个操作失误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错误。比如复杂的金融创新,存在引发危机的风险。
作者很贴心地用大量篇幅为读者提供避免系统崩溃的方案,简单来说就是降低复杂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会接受不同意见降低错误率,降低系统耦合度或者在错误传导的过程中进行截断。
这本书好就好在用大量的案例与理论进行结合,作者无论是提出理论还是解决方案,都会引用实际案例来佐证,不仅仅是提高了理论的可信度,也给读者实际操作的指导。
当然,我觉得这些解决方案的实际作用很可疑。无论我们想出什么样的避免崩溃的解决方案 ,在大趋势面前,或许都是无能为力的。
人类的科技进步不会停止,系统的复杂度只会越来越高。人类对于效率的追求不会停止,系统的耦合度只会越来越大。
我不禁想起,躺着是一件复杂度极低的劳动,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做到,也是一件耦合度极低的劳动,只需要劳动者和床或者地板耦合。
可能未来的人类会把复杂系统都交给超级计算机来处理,而人类本身只需要躺着了。
骗鬼啦!
《崩溃》读后感(四):《崩溃》一书,说的是如何避免崩溃的发生,其实体会到的更多的是认知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
书的内容,主要探讨的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原本松散相连的事情,逐步变得紧密(亲密无间不一定是好词语,据说有点距离看上去更美,毕竟脸上的麻子和身上的疤痕看不清楚,朦胧中自有意境),相互之间耦合作用貌似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环环相扣的影响成为了必然,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事均成为了那只可以引发飓风的“蝴蝶”,无意之间扇扇翅膀,可能改变世界,这些不仅仅是在科幻界,而且在现实世界真真的成为了脚踏实地的存在。
普通螺钉的松动,防堤高度的不足,操作过程中不经意的疏忽,设备发出的错误示警,所有的一切,都在和风细雨丝丝扣扣进行着传导,任何一个环节的超负荷运行(按照法则来说,有且必然会有这么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隐患。有时候操心而又想着尽快见到的最后的一根稻草。
责任追究起来都属于事后诸葛亮的范畴,可有良方来实现,在事前的分析和演练如何准确的模拟?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来推导,更重要的冲击是在颠覆日常认知的情况下,给出了诸多的工具和措施方法。通过有效的训练,能够很大程度提升状态达到崩溃的限度,熵值的不断加码,便是对安全裕度的贡献。
其实,私以为,书中最重要的不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对认知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所有的事情和控制体系,归纳到最核心的地方,便是人的问题,人的认知问题,人对自我提升的要求和迫切程度。换句话说,找准关键岗位和对应的核心员工。
在日常运营中,如果具备随时跳出去的能力(这一点很难,历史上多少人的至高梦想均是达到如此状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给出意见、做出决策的时候,特别是重大的决策前,尝试着跳出去看看。如果这点很难办到的话,试试在组织内部建立多元化(综合考虑人员构成和知识储备等诸多因素)的企业氛围,在组织外部寻觅几位圈外人(多维度去寻找),最大限度的避免决策导致的自嗨结局。
在现代社会中会发生一些习以为常承担风险的行为,为了高效,我们与时间赛跑。人类的行为在一个又一个精密的系统中运作着——一个人在高速公路驾驶一辆轿车。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相信这台车的系统能够保证生命安全。但因为发生制动装置失控的概率极小,我们便忽略其存在。
克里斯和安德拉什的《崩溃》正是在解释更复杂的“车”失控所带来的崩溃。“走向不可避免的灾难。”也是走向不可逃避的“进步”。“进步”在现今世界不可再意为褒义,那种单向的不可逆的人类历史变化规律已在自身变化中自成逻辑,然而逻辑地产生会蒙蔽人类的心眼理性而把其拖入灾难之中。
我们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很多例文来证明这些“杞人忧天”的想法并不多余,而是非常必要的。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规避的办法,以其实例故事的导论与分析做了系统的工作指导。然而我更想聊到这种悖论的产生——当解释与解决办法在作者看来是悲观执行的可能,我们的理性导向为何会发生偏差,以至于以生命作为代价博弈。
作者归咎于人类的直觉,而我更相信是人类的欲望。所以在无法消除的本能里,小概率事件将不可避免。
很凑巧在拿到《崩溃》之前读了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和安德鲁·芬伯格的《技术体系》两本关于人类技术论的书,在《崩溃》里找到了其中阐释的观点所对应的很好理解的例证,我们的理性社会不断被技术系统的强大所干扰(当然很多在大众眼中是正确导向与福利社会的),并以“实验’的形式加以覆盖更新。在福柯的理论中“人”及其“人的科学”不过是某种知识型的“历史先验性”,而被自定义的“人”也将在客观创造的世界危机(可以看作是技术系统)中崩溃。我们在强大的系统中成为了“地球之王”,它的存在慢慢的退化了人类敬畏的力量。
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停止发展的。这成为了“进步”发展的共识。但当我们的文化无法跟上科技的脚步,那便是欲望炸弹。但面对人类欲望如繁衍冲动的本能膨胀,要如何将以更加理性的意志与信念来加以克制,这看似需要顿悟的力量,或许需要请教我们神话传说中著名的“破坏者”孙悟空,要如何才能悟“空”,还是要问问师父吧。
《崩溃》读后感(六):正视崩溃
现在的社会有着一整套体系来支撑社会的运转,这些体系相对比较稳定,互相联系,从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服务。制度和体系的诞生,更好的规范了社会的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可以说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力。但是呢,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体系也慢慢的臃肿起来,变的越来越复杂。这时,一个不起眼的小差池可以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这个系统的崩溃,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担忧的。
举个我们自己身上的例子来说,可以更加直观一点来解释体系崩溃。比如,我们往往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以此来提升自己,工作、学习等等方面都是这样。很多时候,一开始我们还能按计划来走,规范化的来指导工作、学习。但是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着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现,比如朋友聚会、偶尔偷个懒等等,将单日计划打乱,最后导致整个计划执行的失败。
克里斯·克利尔菲尔德和安德拉什·蒂尔克斯克联手编写了《崩溃》,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深挖,让体系内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引导我们发现复杂系统中的崩溃迹象。
在当今社会,资讯高度发达,那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体系。不论是工作、休闲、生活,或者是个人、家庭、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我们也需要这些体系来为我们服务,以摆脱繁琐的束缚,带来便利。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承受着巨大的隐患。就有点像类似核电站泄漏,体系设计的很完善,但是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引发连锁反映,后果就不堪设想,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造成巨大损失的福岛核泄漏的 起因只是因为地震后异常导致核蒸汽泄漏,真是太细小的瑕疵,都有可能导致崩溃。
有人说,体系建立完善和健全这块交由专业的人士去处理。没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是呢,我们也不能袖手盘观,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努力,从我做起,积少成多。我们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瑕疵,认真的重复检查。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我们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检查,事后总结,从全方面来做好管控,尽量的消除隐患。
崩溃的原因很多,崩溃的后果也很严重,但是也不要恐惧。崩溃只是说明这个体系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了,是社会自我修复的一种能力。面对崩溃书中提出了很多的理念和解决的方法,都可以给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我们来说,要正视崩溃,重视他,并积极的应对,这才是正确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崩溃也就自然的会远离我们。
《崩溃》读后感(七):紧密耦合
紧密耦合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崩溃了,崩溃点很奇怪,那种难受,压抑了很久,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哭,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出口,这几天发生的所有事情,牵扯着我的心脏,我不知道我的心脏还好不好。神,如果你在,就不要让我崩溃了。那是一种心理上的崩溃。当然本书不是个人情绪的崩溃,通过引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上的某个意外事件的崩盘,然后导致更加惨烈的结果。引言写得非常合格了,开头的风平浪静的故事、夫妇二人的甜美生活、结婚周年因为列车的传感器问题瞬间崩溃、死于非命。随后提出一系列崩溃事件。都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看新闻会看到的十分真实的习以为常的意外,但是远离我们似乎又无关痛痒。通过引言指出本文主体部分关于解决这些事情的方案。我其实特别好奇呢,建议和解决方案往往是最后我们的走向,但是我们常常把建议流于表面,为了提建议而提建议。我很好奇主体部分都是建议的话作者是如何撰写,以及这样的意外事情到底是否有解决方案,我很好奇。
第一章,第一节中描述了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我只能看到严峻的形势,对这个核电站的运行机制其实不是很懂,作者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吧。第二节引出了培洛这个研究崩溃问题的专家,这个独特的、严谨的灾难大师。第三小节是培洛对于三里岛问题的反思。这部分比较有意思,因为他提到一个把错误归咎于操作员,这种判断其实是我们日常会做出的判断,归结错误于某人,这种回顾性错误是我们常人最喜欢的事情了。但是培洛不是,他发现这次事故是一系列小灾难导致的,他提出了崩溃的2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这个其实和哲学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非常像。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千丝万缕,不像线性的系统操作,而是网状复杂的系统,因此对细节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是难以避免的。第二个原因作者讲得非常学术,但是可以理解这种松动空间,紧密耦合问题,当连接过紧,一个因素就能轻易影响其他因素,如果松动就可以替换这个部分,以飞机制造为例,特别生动。遗憾的是没有太多体系对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培洛给了一个草图关于复杂度和耦合度,并且里面有一些例子,如大学、生产线等。我觉得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非常新颖而有意思,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有利于装b),这样有学术程度的书籍现在不多见了,而且创新点比较好。很少见过这样的概念和分析的书。人类死亡很正常,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死一次。这句话,培洛相当有趣了。之后作者又描述了星巴克信息过滤崩溃的情况,大开眼界。相当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
《崩溃》读后感(八):高复杂度高耦合度的系统,如何防止它们崩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复杂系统来满足生活需要(大公司、金融市场、铁路网、计算机系统),因为过于复杂并且耦合度很高,所以小失误便可酿成大灾难。作者在列举事例的同时,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
系统中往往会设置一些安全模块,在防系统出错时救火。但安全模块本身就可能出问题,改进方法是:
1.增强透明设计。如果出问题,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来。
2.加强后勤保障。比如对于攀登珠穆朗玛峰来说,往往是后勤的小细节导致失败。
3.消除非必要的警示。安全模块如果过于敏感,什么问题都报警,会让人们变得麻木。
二
有一些复杂系统缺乏反馈,假如出问题也不容易知晓。避免崩溃的方法是:
1.主观概率区间估计。不做极端的假设,而是把可能的风险都考虑进来。
2.评价打分体系。进行复杂的决策时(比如买房),给每个因素打分,最后以总分来评比结果,简单高效。
3.事前检验。想象一个事情可能失败的所有原因,以此提前做预防。
三
对小过失、小事故加以利用,避免以后出大事:
1.搜集信息和检查错误
2.改正这些问题
3.继续深挖本质原因
4.在组织内分享
5.审计应对方案是否有效
四
人容易被权威带偏,更大的权威不等于更高明的洞察力。解决的方法是:
1.平等化团队成员的地位。让每个人都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软化权力。领导自谦,不彰显地位。
3.领导最后发言。如果领导先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就很难听到另外的声音了。
五
有时候太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不是好事,因为会忽略掉一些问题。需要有一些机制为决策减速:
1.构建多元化的团队。成员之间的背景不要太接近,这样思考问题面过于片面。
2.利用圈外人。圈外人不是利益相关者,更容易提出客观的意见。远看才知庐山真面目。
六
有些事情或项目开头还挺好,运转到中途跑偏了,但大家都没意识到。解决的方法是:
1.及时停止确认。在忙完一个项目之后停下来审视全局,不要只顾埋头干活还要抬头看路,否则跑偏方向都不知道。
2.多做“交叉训练”。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去了解一点别人的知识,知道局部是怎么参与整体运转的。
《崩溃》读后感(九):先进与安全同等重要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庞大而复杂的气象系统,会因为初始的数值微小差异,在最终报告上产生极大的差异,《崩溃》一书开始就通过紧密的耦合系统阐述了各种事故的产生,同样在西方还流传着一个童谣,大意如此: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而减少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松动空间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开危险区,但是随着人类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们出现了更多的复杂系统,把本可以避免的危险不断提高爆发和奔溃的可能性。
我们不断通过技术便利生活,在技术层面,连续的创新、高速的技术变革,以及信息的指数级增长,不断改变世界运行的模式,也改变了系统的基因。而在高效和高水平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我们会主动忽略掉其复杂系统所潜伏的危机,一旦崩溃事故产生,复杂度和高耦合的系统往往让我们始料未及,同时难以阻止和及时调整。进步的悖论——系统更强大、更复杂,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失败和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复杂性的背后是我们无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断。
本书讲述了历史上那些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案例,尝试从制度和工具上弥补人类天性的缺陷,追上技术进步的脚步,最大可能地避免我们重蹈覆辙。书中用最新的研究,剖析了大量案例,并向各界人士反复求证。它深挖复杂技术掩盖的脆弱环节,引导我们发现复杂系统中的崩溃迹象。它也提供了迫在眉睫的工具,帮助我们重塑思维,改善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帮助我们设计更完善的制度,建立更好的系统,与技术和世界一同进化。
“当今我们生活在各种系统之中。但这几乎是规律,系统越复杂,会变得越脆弱。往往一个小的失误,如果被忽视,会很快铸成灾难性大错。如何识别系统的漏洞,减少或防范系统崩盘呢?强烈推荐阅读《崩溃》一书。”北大教授如此推荐本书。
本书作者之一克里斯·克利尔菲尔德,在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和生物,长期从事衍生品交易,他还是持有执照的商用飞机飞行员。克里斯为《卫报》《福布斯》《哈佛肯尼迪学院书评》写了许多有关复杂性和失败的文章。另一位作者安德拉什·蒂尔克斯克,是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主持战略、组织和社会研究讲座,他被认为是世界前 40 的 40 岁以下的商业教授。联合国评价他在组织失败方面的课程为商业学院中有关灾难风险管理的最佳课程。
技术永远是我们的工具,如何让工具安全,如何打造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如同再好的产品,也要配以全面的说明和操作手册,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个价值中的重要一点,不仅仅是它的先进,还有它的安全。
本书由后浪出版策划发行。
《崩溃》读后感(十):一本商业性大于技术性的书
这是一本商业性大于技术性的书。全书虽然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但整体平庸。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我们周围的种种故障,第二部分尝试给出各种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第一章《危险区》,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章。它讲述了一次美国1979年三里岛核电站的一次危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反应堆堆芯熔化,没人能确定反应堆是否会爆炸,事故期间,14万居民从周边撤离。事故本身已经足够恐怖,但更令人恐怖的是事后的事故分析。它表明,三里岛事故是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却无法归咎于明显的人为失误或重大的外部冲击,它是以离奇方式出现在许多小灾小难的组合。换句话说,这次事故,是核电站作为一个系统的本身特点,没有人确切知道该如何避免,这也导致了此后三十几年美国不再新建核电站。
三里岛核电站的例子直指系统设计本身,它引出了全书最有价值的观点:复杂程度和紧密耦合程度共同决定了一个系统的风险性。四个例子:1.邮局复杂程度低,耦合程度也低,“邮件即使在缓冲区里堆一阵子,也不会出现警报”,所以这个系统风险很低。2.研发机构复杂程度很高,但是耦合比较松散,所以风险不大。3.大坝的耦合紧密程度很高,但复杂性相对较低,它的组成部件少,出现无法看见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较少,所以风险也不高。4.核电站,复杂程度高且紧密耦合,一个小失误能在120秒内导致反应堆堆芯熔化,所以风险程度极高。
书写到这里,直指系统设计的问题。那么对于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如何避免一个系统崩溃?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在系统设计之初,就要努力降低它的复杂性或者耦合性。但又有什么更具体的理念和方法呢,我对本书的后半部分充满期待。
只可惜作者笔锋一转,通过股票交易系统和星巴克广告的例子,把系统的概念从技术扩展到了商业架构领域。然后全书的第二部分《征服复杂性》,也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名义上给出了种种解决系统崩溃的措施,实际是偷换概念,把“如何避免一个系统崩溃”这个问题生生等价成了“如何减少人为决策失误”,实在令人失望。
第二部分共有七个章节,讲述了七个应对方案:1.增加系统透明化,以空客和波音的操作杆布置差异为例。2.使用决策权重表,以买房子为例。3.从小事故中吸取经验,重视未遂事故。4.重视异见者,鼓励底层员工表达。5.增加决策层人员的背景多员化。6.重视圈外人的意见,因为业内人士会“把异常正常化”。7.增加应对意外的能力。
有可执行性与广泛适用性的只有第一条和第三条,第一条关于系统设计本身,第三条关于系统的完善。第二条是保证决策不出现大方向的偏离,与全书的立足点——一系列小失误导致了系统崩溃——无关。四五六三条,其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即,重视异见者。这个观点空洞泛泛,毫无新意,就像心灵鸡汤,听起来很对,操作起来一堆问题。也就是说,用三章的篇幅,认证了一个无用的观点。第七条就更是循环认证了,你告诉我“增加应对意外的能力就可以减少系统崩溃”,可是意外和系统崩溃不就是一回事吗——“问:如何才能减肥?答:“努力让自己体重变轻”。
以上七点,作为一本讲系统的书的全部观点,它只局部处外围做了分析 ,并没有触及到系统的核心理念,甚至连皮毛也没触及完整。
另外,本书的语言表达较差,很多叙事不清楚。例如《审视不祥之兆》这一章的弗林特市的饮用水铅含量超标的例子。读完整个故事,我非常疑惑,为何市政官员对高出标准100倍的含铅饮用水视而不见,如此疏忽大意,是否另有隐情。如果说市政官员故意为之,那么就是徇私舞弊,这便与论题“不祥之兆”无关了。
总之,本书实在配不上它的副标题“关于即将来临的失控时代的生存法则”。如果失控是一场狂风暴雨,一把小雨伞又能起多大用呢,你至少给我指一个避雨的屋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