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100字

2020-01-22 2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100字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是一本由张进步 程碧 主编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一):边走边食,不一样烟火

  初拿到该书,看标题觉得是旅游+美食类,毕竟标题就非倾向于美食。姑且游记来看吧。

  本书虽然是张进步和程碧主编,作者却非一人,想来也是,从英伦半岛——秘鲁——法兰克——美利坚——瑞士——印度半——文莱……除了大洋洲,基本都涉及到了。书中略有菜单,但不尽详细,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尝试做一做,谁规定了必须要做到原汁原味自己喜欢不就好了么?

  如果说本书是一片游记,在我看来还不如余秋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毕竟没有过多景色描写。书中更多的是以点概面,通过一个个国家民众生活饮食反映一个地方人文or历史。书中简单的生活娓娓道来,宛如展开一副画卷,虽没有清明上河图繁华,但透过简单的生活,流露出来的是爱情亲情。洗净双手人做一份清爽早餐,这是爱的表现;从外婆祖母以及父辈手中传承的是传统流传下来的是血脉……

  同时书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越南,通过特色米粉间接的反映了与中国历史上的渊源。通过危地马拉特尔红茶菌得知原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遍布全球,而让其风靡欧美的却不是中国,而是(前)苏联。秘鲁的传统饮食、山与海的大餐、萨满教的仙人掌,谁能说不是与中国的食疗异曲同工之妙呢?

  记得李连杰的《中南海保镖》第1小时8分25秒,许正阳因为感情困扰和内烦恼不停吃,可见作为餐饮也有宣泄的作用。文中香港的下午茶正有此功效,可以通过喝下午茶来认识新友,可以喝下午茶来维系老友,甚至恋爱喜悦失恋落寞都可以在下午茶上任意释放。最有意思的是不同口味的下午茶可以用来对付不同的情形

  正如文中所言“唯有懂得发掘生活中微小快乐才能不枉我们难得又短暂生命”。生命如此短暂,让璀璨的饮食成为不一样的烟火。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二):美食不分阶级,却有很多境界

  打开朋友圈,晒娃和晒美食的成了两股最热闹势力。套用一句老得不能再老的话,唯美食不可辜负

  美食,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的仪式洗礼

  透过《舌尖上的美食》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仰、审美情趣生动展现。片中凸显的对普通人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礼赞,既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也让人体认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而本书透过多位作者带给我们世界各地的美食对于读者而言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在于在美食面前,悲伤以及迷惘失去意义。失意之时,就来点小酒,狠狠的大吃一顿。然后继续前进,继续生活,生活可以有悲但更需要有劲

  西方人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我觉得三代未必培养一个美食家。现在在很多报刊形形色色的美食,其实合格的不多。有的人连什么是美食的意义都弄歪了,比如很多所谓的“美食家”,开口就是吃过什么名贵东西,吃过多少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这样的“美食家”不仅误导公众,而且造孽过多,连食客的基本底线不够格。所以我喜欢王敦煌的叫法:吃主儿。当然够“吃主儿”资格的也很少,我不够格。我只是喜欢寻找美味的人而已。

  美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富人有富人的美食,穷人也可以有穷人的美食。就算一年365天天天都吃青菜豆腐,只要吃的人心满意足,那就是美食。

  美食爱好者也有两种:一种是只喜欢吃而不动手去做,另一种是从买原料到做到吃整个过程都会身心投入的去享受

  我以为喜欢美食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而喜欢做饭的人一般也都是有爱心有情趣的人。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是很得做饭的真谛的,想到吃饭人脸上满足表情,才能做出真正的美味来。

  美食是不分阶级的,不过美食却有很多境界。

  所以真正的美味往往可遇不可求,你要想遇到,就要大胆尝试。我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喜欢搜罗的都是那些街头的小吃,这里面往往有独特的美味。比如新疆的烤羊肉串,西安的葫芦头,四川的豆花,锡的小笼包,只要在大酒店吃基本上一个味,你必须要自己到街头去碰,才能碰到正宗的。

  说了那么多,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三):若世无美食,不愿生此人间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人对待生活最直观的表现,大多数时候我都很羡慕那么能吃想吃敢吃的人,人生百年,无论你是手起刀落的英雄豪杰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亦或是手拿毛笔写尽风花雪月的文人,最后归根结底每天还是有一件事是比需要做的,那便是吃。

  而怎么吃,如何吃那就有讲究了,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本书的角度就很新奇,写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吃。视角的落点也很大,基本覆盖了全球,选取了这些地区平凡普通人,从他们的最平常日子研究,看他们那一天正常的吃饭状态。在保留了最本真的同时,也最大限度赋予吃或者说是生活的艺术

  全书有大量真实图片,但没有过于讲究构图和后期,就是最真实记录,记录一碗菜,记录一个厨房场景,甚至是一个人。可以看到无论这些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或是什么阶层,还有职业区别,都不影响他们对待食物的样子,都那么的认真。本书最大的优点也在这里,无论食物的高低贵贱,更不论你做饭的方法,蒸炒煎炸,哪怕仅仅是切割西红柿摆盘,只要你自己吃的开心,那么这就是一顿好饭。

  说实话生活挺苦的,人又有很多不切实际欲望,这些欲望一方面虽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有时候也是我们身心疲乏缘由。食物是一种神奇的东西,除了填饱我们的肚子缓解饥饿外,对于人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与解压。所以有时候听人说某某因为难过而大吃特吃,其实这是有道理的,食物可以减压,这是从古代就埋藏在我们基因最深处的本能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这本标题带了点诗意的书带着人足不出户走进世界千家万户,用朴实照片安静文字来为你展现世界另一边人和食物的状态,那是一种满足中带着温暖,平凡中又有着感动的feel。从法国的苹果蛋糕到瑞士的冰淇淋,从印度的香料奶茶到文莱的Ambuyat,从秘鲁的仙人掌到尼泊尔的手抓饭,从越南的米粉到美国的热狗,很奇妙的是你会发现这些人们对待自己熟悉的食物是有一种感情的,也许日久天长生了情,但我更倾向于他们是热爱自己的生活,进而热爱食物,当然,也可能正好相反,不论怎样,他们对自己每日最喜欢的食物是有一种虔诚感恩尊敬自豪

  想想我自己偶尔也有这种状态,拿起筷子之前感觉全世界都需要我去拯救根本闲不下来,累的要死要活,而当吃饱之后放下筷子,拍着肚子爱谁谁哇,哪怕马上世界末日呢,也是吃饱了饭的饱死鬼,那叫一个满足……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四):活着让我们有火炉可依偎,有食物可品啄

  吃喝拉撒,是人的基本习性,而排在首位的“吃”,不仅是生理必需,而且历史悠久。尽管不了解西餐分类流派,但对于国人而言,八大菜系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些戴着高高的帽子为我们烹饪的大厨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是热爱。 之前 ,由于兴趣使然,读过很多美食著作,无论是李渔的《闲情偶寄》,还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总是在一日忙碌之后作为消遣读物,然而们与《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相比,缺乏的是人间烟火色。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封面,那背影是灰暗的,甚至吸烟机、水龙头、餐杯都是灰暗的,但是我们透过这或深或浅的灰暗,品味的是无法掩饰精彩期望,正如腰封所述,二十四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作家、亦或是生活家、旅行家,他们对于美味的追求其实是对自我生活的解读。 此书的妙处在于用了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还原了细节,让我们身临其境,或许中餐也好,西餐也罢,你的用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是多放一勺盐,还是少放一瓢油,或者烹饪的方式是煮还是煎,都在于自己对于食物与火候理解及其应用。尽管这不是一本食谱,但是二十四位作家完全将餐具做出了纸笔的感觉,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带着真情实感而往,并不求自己有一丝一毫回报,只求大家都是同为一种物种,应该有一些互通的语言,是友好而不是伤害,这一点难得可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书中接触了一些在地图见识地名却无法在有生之年去一次的城市荒野,那里同样生活着有理想、有文化的一群人,并不可以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形容,只能够说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小确幸。 时值深冬,万物枯寂,面对着这本色彩斑斓的书,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绿色向往,也许我们以为自己朝八晚五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就不再有心潮涌动了,就不会有波澜壮阔了,但是我们真实地错了,我们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去否认了世界的多元性,并不是因为你拥有优渥的生活,你就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评判着别人,无关尊严,只关理解。 当然,食物是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你可以与那些微笑的人同行同卧,听着他们的成长史,吃着他们口中的美味,听着他们从喉中发出的颤音,但是你真心以为自己可以像他们那样虽然历经千难万苦仍然能保持着淡定恬静吗? 一本书可以开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道美食可以引令一段全新的人生,我们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寻找自己活着的痕迹,却不知道自己在观望世界的同时却丢弃了年青时的想与热血人生路有种种可能,但是你只能坚定地走其中的一条,但是如果有美食的存在,你可以在平行世界中与他人有了更多的交集,与其说是生理的使然,不如说是文化的再现,活着让我们有火炉可依偎,有食物可品啄。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五):既不是食谱,又缺乏情感,它只是游记

  诚如书封面所言,食物是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但通读整本书,却不免感觉到过于矫情,卖弄文艺。全书叙述了十几个国家的特色美食,也访谈了各个国家中许许多多的人物,却在挖掘食物的故事时却戛然而止,然后突然间就介绍这道菜的做法,令人错愕。食物,是有记忆的,而记忆,承载的是关于成长、关于情感的故事。这些,都不曾在本书中看到。

秘鲁的萨满会向您讲述他的人生和他的灵性仙人掌的故事——在秘鲁,仙人掌是一种常见食物;生活在旧金山的尼泊尔籍出租车司机回忆了他家乡的一种手抓饭,毫无意外,那背后有动人的故事;肯尼亚“希望”孤儿院院长,向我们讲述了一种叫Ugali的食物,这种食物让她和孩子又爱又恨;奶奶做的“土豆卷心菜小圆饼”的香味,让奥地利的马丁放学回家内心澎湃;美国人沙德在危地马拉的湖边买下一块土地,花两年多的时间研究处他的得意之作——红茶菌。

  以上说的故事,也都没有讲述,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缺点:缺乏共鸣,卖弄情怀

  陈晓卿说,最有味道的是食物背后的人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食物故事,可能是一碗面,一个包子,但是每一份食物的背后,肯定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柴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叫做《没有深夜痛哭的人,不足谈人生》,书中讲了一个逃台湾的老兵高秉涵在与母亲分别前的回忆:

  母亲送他到东关外上车,马车上是木板,两个车轮汽车胎,一二十个同学,都坐在自己行李包袱上。上了车天就亮了,母亲怕他记不住,拧了一下儿子耳朵,“跟着帽子上有太阳部队走,他们回来你才能回来,如果你早回来,就跟你父亲一样了,知道了么?”

  九月石榴刚熟,外婆摘了一颗,塞在他手里,大石榴已经熟得裂开了口,小孩子看着鲜红晶亮的榴籽,忍不住低头吃了一把,这一口的功夫,同学推他:“你妈喊你。”

  他一扭头,车已经拐过弯,他妈再也看不到了。

  77岁的高秉涵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采访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人,但对于他们的故事却没有太多的讲述,相比浅而草的美食描写,我想在这本书里能聆听到秘鲁的萨满何他的仙人掌的故事、尼泊尔籍出租车的家乡记忆和他的动人故事、肯尼亚“希望”孤儿院院长关于Ugali的食物的故事、马丁和奶奶的温情故事、美国人沙德在危地马拉种植红茶菌的故事.......

  正如序言所说,食物,不管是什么样的食物,终究都是美食,只看面对的食客是谁。如同,你我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用的,哪怕我们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仅能慰藉到一个人的心。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六):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食物是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

  近日,有幸读过了致公出版社推出的《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一书。此书是张进步与程碧两位主编辑合了世界各地24位作者,共计35个城市及不知名的角落,讲述了100个生活现场的美食与感悟。书籍装帧与印刷非常精美,附印的美景引人入胜,生活场景简单而又闲适,美食照片又让美味跃然纸上,让人垂涎欲滴。

  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人认为答案是风花雪月,有人认为是柴米油盐。前者是精神感受,后者是生活必须。恰好,柴米油盐都是饮食所必须的。在不同的场景下,饮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有时候只是用来果腹,有时候会讲究色香味俱全。色香味俱全,食物便成为了美食。享用美食,是一种享受,是超出填饱肚子之外的享受,是融合了饱腹这一生理需求和归属这一精神需求的高级享受。

  饮食是一种文化,每一种食物的诞生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演变与转化又伴随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妥协。品尝一种食物,实际上也是在品读一种文化,在接受着文化的洗礼与传承。就像书中的一位署名叫冰清的作者所写的热狗与美国的棒球文化,在比赛节奏扣人心弦的体育场背景下,热狗的面包夹香肠这种形式,再搭配着番茄酱或者其他酱调味,无疑是简便快捷搞掂一顿饭的最佳选择。还有印度的香料奶茶、蒙古的烧烤等食物,这些都是环境对食物的选择,也是食物对环境的适应,阐释了“适者生存”的法则。

  孔子曾说“不时不食”,说明食物和时令节气的结合很严密,不是当季的食物、未曾经历过风霜露的,味道自然是不一样。食材与地域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们对食物的制作以及食物对食材的选择,比如香港茶餐厅选择的普通鱼、豆腐、鸡块等等普通食材是结合着本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

  提起巴黎,很多人想起的是埃菲尔铁塔,是塞纳河,是香榭丽舍大街。然而在这本书中,隆重介绍的是有马卡龙的巴黎。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名为Laduree的作坊里,售卖马卡龙的历史要从1862年算起。马卡龙有着繁多的口味,也有着五颜六色的外观,这种杏仁小圆饼的色彩、味道搭配与创意就像是我们的生活——看起来五光十色、纷繁复杂,抽丝剥茧之后才发现其实很简单,需要你用心的去品味其中的内涵。

  客观一些来说,食材只是食材,是那些烹煮食物的人和享用食物的人为食材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有了人的融入,就有了情感的交流、有了对幸福的解读、有了爱的传播和扩散。《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便是用那些微小的生活片段,用那些寻常人家的饮食来告诉读者:天下万物皆可抛诸脑后,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七):《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对于讲述美食的做法之类的书,我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但对美食本身还是很有兴趣的,这本书对美食有所介绍,部分美食虽然还附有做法,但我是直接略过的,对于我这种好吃懒做的女生来说,我只负责看介绍美食的部分,剩下做的部分如果可以,就交给我未来的男朋友吧,哈哈,看这种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因为只能靠自己幻想,想象着各种美食的美味与独特,对于吃货来说这也是不错的体验,所以刚拿到这本书两天,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封面的设计,让人看起来很舒服,莫名有一种居家的幸福感,这里收集了地球上35个城市及不知名角落的100个生活现场,以食物为线索,在全球各地探访人与食物的关系,书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就是:

  食物是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

  热爱并善待食物之人

  必懂得发掘生活中的微小欢乐

  也终不负这如梭岁月。

  这本书里每一篇介绍美食的短文,都来自不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所以在享受美食介绍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美食特色,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会认为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觉惊叹,世界美食也是博大精深的,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梦想,每次看到诱人的食物,我就会想以后我一定要周游世界各地,不为看遍世界各地的美景,只为满足我的味蕾,尝遍天下美食,改变梦想的同时,我又会在心里默默惊叹人类真是太有智慧了,能制作出这么多各具特色又别样美味的食物,还有神奇的大自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能生长出千奇百怪的物种,有的用来食用,有的用来观赏…….

  看本书真是想到的太多了,在写这篇感受的时候,我突然相当一个美食家,因为我发现不当美食家有点对不起我的体重,世界上美食这么多,我才品尝到几种,别说几种了,我甚至觉得我之前吃的都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手动捂脸)然而体重却稳升,真是惭愧了,如果能以这么多美食换来我这么重的体重,我内心是愿意的,hahaha~

  书中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位家庭主妇,我从来没有这么羡慕过家庭主妇这个身份,但现在我有一点向往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去书里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可以选择这本书随意翻一翻,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拿来看一看,看了书里的文字以及图片,你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这本书里,好像没有什么是比享受美食还更重要的,反正美食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写到这里,我好像知道我这一生的最爱是什么了,哈哈,总之就一句话,没有什么是美食解决不了的。

  因为…

  食物

  是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八):民以食为天,生之大欲也

  最近这段时间,职场的那种迷茫又侵袭了我的生活,我开始很认真的思考自己要转到哪行去。我还给我家人说了我的想法,因为我太想开一家类似“深夜食堂”一样有特色的小吃店,让每一个来我店里吃饭的人,都能让自己的心好好歇一歇,也许吃一碗自己喜欢的小食,出了店门就可以充满希望地面对明早升起的太阳。

  哈哈,仿佛这样的希望背后,有点丧。

  在阅读《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这本书的时候,让我看到了好多层面的内容(吼吼,我就是这样理解这本书的)。从哲学角度的层面而言,民以食为天,生之大欲也;从神话角度的层面而言,我们要感谢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让人类懂得希望的同时,感受到了美食的恩赐;从自然生物学角度的层面而言,除了直立行走所代表的人类形成的特点之外,被火烧烤后的食物,让我们得以长久的繁衍直到现在,也让果腹变成了饮食,更让饮食衍生了文化。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这本书中,不仅通过24位生活在异乡的“文化客”、“背包客”的双眼和感悟(我将这书中24位不同职业的精英,融合成了这简单的两种类别),来体现炉火与食物所赋予我们的生活与文化,更通过他们的双眼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角落、不同文化所赋予食物的理解。

  香港茶餐厅文化是很多描写美食文化的图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的饮食文化。在《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这本书中,香港茶餐厅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成为香港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文化。香港茶餐厅文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不仅仅是书中内容的描写,更是通过书中内容的描写,延展到曾经的香港影视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因为几乎每部港剧中都会出现茶餐厅的身影,不管是谈论人生大事,还是家长里短。这也说明,茶餐厅见证了香港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世界的高速发展。

  还有书中描写的印度香料奶茶,让我感触颇多。2013年在阿联酋的表姨那里游学的时候,经常去她的印度朋友欧米的家里吃好吃的印度饮食,印象最深的就有这款香料奶茶,和我们平时喝的奶茶不太一样,那种特别的奶茶味道,配上他们印度甜的齁死人的甜品,让那些个阿联酋冬日的午后(虽然阿联酋的冬天和太原的初夏有点像),瞬间变得甜甜蜜蜜的!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我们对这些角落是否熟悉,都会因为偶一尝之就怀念终身的食物,将我们的世界半径变得缩小了很多。也让我们开始学会感恩,感恩自然的赐予,感恩心与心因为这份温暖的连接,变得如此之近。

  我们,终于将这份生之大欲,变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文化。

  ��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九):风味在人间

  最近有档很火的美食纪录片叫《风味人间》,它由《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总导演陈晓卿执导。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把镜头对准了中华美食,那么《风味人间》存在的意义,就是放眼全世界,搜罗世界各地的美食。摄制组横跨六大洲,足迹遍布法国、西班牙、越南、秘鲁等20国,试将地球上多元风土孕育的多彩食物,通过光影手段呈现出来。

  而在纸媒世界里,也有这样一本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采集人间风味的书——《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书名就像一首精炼的小诗,配合整体清新文艺的封面设计,很适合拿来翻阅和收藏。在下着寒雨的冬夜,我翻开了《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高清的美食写真搭配真情流露的文字纪实,温暖与感动熨帖人心。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不是一个人的故事,24位旅居世界各地作家/旅行家/生活家以实际生活为样本,深入一方土地,探寻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原原汁原味的美食以及人与美食的故事。

  食材是最新鲜的,人物是最鲜活的,从南到北,从山川到湖泊,35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现场以美食为线索一一展开。

  在泰国,冬阴功汤始终常伴人们左右,这种汤实际上是酸辣虾汤,食材选用讲究,养生效果也会显著;在越南,庶民料理越南米粉看起来寡淡,吃起来却让人流连忘返,层次分明的汤汁加上豆芽和九层塔,再挤上几滴柠檬汁,足以入口难忘;在秘鲁,独特的地理位置诞生了惊奇的“山珍海味”,他们不会因为羊驼、豚鼠等动物外型可爱而口下留情,因为比起它们让人心生怜爱的外表,鲜美的肉质才是最重要的;在新加坡,从我国引入的海南鸡饭已成为当地人的主食,饭店老板每天炖鸡汤、做鸡饭忙得不亦乐乎;在美国,人们走街串巷,三五步就能在超市、便利店、地铁口买到热腾腾出炉的热狗;在香港,下午茶超越了“吃”,成为融进芒果布丁和巧克力慕斯里的文化。

  不管贫穷还是富裕 ,人们为食物而生,因食物相聚。懂得享受的法国人不分白天昼夜地品尝着一种叫马卡龙的甜点,千里之外的肯尼亚以乌伽黎为主食,它实际上一种浓稠到结块的玉米糊,作为平民美食,资金短缺的孤儿院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吃它,至于配菜也是日复一日低廉的西红柿和土豆……食物不分贵贱,但贫富差距拉开了人们品尝美食的选择权。

  平凡的食材也能煲起温情脉脉的的热汤,只要用心,所有热爱并善待美食的人都能从中悟到生活的美好!

  -THE END-

  《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读后感(十):所幸,生有美食,甚好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我们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茹毛饮血的时期,而火种的发现,便是一种奇迹,有了这星星之火,从此人们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食物,不再怕茹毛饮血会带来的各种生病的隐患。到现在,中华美食天下美名传,八大菜系各显身手更是威震八方。其实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流传已久的老话了,吃不饱哪里有力气思考别的呢。当然再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吃饱而已了,还要吃好,各种各样精细的美食层出不穷,一个又一个的惊讶了我们的味蕾。

书籍封面~

  美食书籍看着看着总会被其中的种种美食吸引到肚子饿,总是看一会就产生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以后我也一定要去那里尝试一下这种食物。是呀,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看到那么多好吃的,不说别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心情也变得愉快了,相比其他书籍,这类书籍更令我感到放松,纯粹以欣赏,品味的角度去看,去充满幻想。二十四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作家、亦或是生活家、旅行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食物的视觉盛宴,它没有烟火般的绚烂多彩,也没有晚会的多姿多姿,只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人之需求的盛宴。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你会停留在,还是中国菜好吃,抑或还是鲁菜粤菜等等某单一菜系好吃,怎么会发现,原来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种菜,还有这种食材,还有这种做法呢?我们总说西方人的菜太过于粗糙,带血的牛扒什么的看着是有点可怕,其实,别人不仅仅是只有这种,还有各种乡间的食谱,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的食物,也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好办法。 本书用了很多精美的插图,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其中,看着这些图,再佐以这些各地的美食,闲来无事翻翻书,简直赛神仙呀。书里收集了世界上几十个城市及许多农场的风闻,用食物建立我们之间的桥梁,搭建了异域友人的友情,一句干杯可能就让我们如兄弟姐妹般亲近。每个人都喜欢美食,每个人都爱美食,没有美食的世界,一定是不完整的。小时候的我也是觉得家乡这里的菜就最好吃了,别的地方的菜初一尝试,觉得难以入口,便很多年不再尝试,直到长大去了大城市读书,与各地的朋友们一起聚会,才发现,曾经觉得难以入口的食物,别有一番风味,加上朋友们对它的介绍,了解到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和做法,才发觉原来这些都是美味呀。只可惜现在异国他乡的美食还是停留在中国的外国餐厅尝试过一点点,我更想要的是真正走到异国他乡的街头,走进伫立在街边的小餐馆里,体验一次地地道道的异域美食,那才叫一个痛快。 食物,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桥梁,所幸我们有了火,能够让我们烹煮食物,又能够让我们围绕着一起共同畅饮品尝美食。所以说食物是我们生活中最温暖的线索,愿为品尝天下美食,结交天下朋友继续努力奋斗哈哈哈,这大概是一个吃货最终的愿望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