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8-1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辑 以欢喜心过生活”讲了生活中的美好,可是情多反累,色即是空。唯有保持觉性,与人于物共赏之,承担之。安然自若,素履则往无咎。
“第二辑 以平常心生情味”讲了人生在世,总应该非满非不满,无圆无不圆,与其追求究竟,不如证了缘起。唯有放下过去心,未来心,专注于自己,方能体验生命乐趣。
“第三辑 以清净心看世界”讲了心境,心远地自偏。但是此中真意,作者是可辩可说的。即为放下虚妄,偏执,用不二之心看,世上便未有分别,清净达观。
“第四辑 以柔软心除挂碍”讲了凡事应超然观,因为万物无常,伤的太深,走的太匆忙,就是自个儿和自个儿过不去了。顺应变化,自然因果不昧。
“第五辑 以从容心品百味”讲了生活需要品味,食色性也,命也,运也,最美的生活应该伴有最美的食物,每一种印象深刻的美食,必定能勾起心中的一段往事。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去感谢上苍的种种馈赠吧。
虽然文章读多了难免有“生而为人,当如何”的重复之感,耽于技而巧于面。但文章写的确实干净利落,极轻极细,用词准确有力,自有一番孤独清丽。
读完最大之收获应是对观心有了更深理解。如若看不清内心,则难与他物共处。
保留孤独,体察内心,寒冷冬夜,悠然而与神谋,待的花开时节,等来全新世界,回首过往,尽在须臾之间。而所增所想,应已了然于心。
1.我一向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不仅自己活在痛苦中,对别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爱一样。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达同等重要。
再深一层说,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盈,但只要有一点的关怀、一点的善意、一点的温柔,试着把那一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内心的情感也会因为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了。我一向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不仅自己活在痛苦中,对别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爱一样。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达同等重要。
再深一层说,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盈,但只要有一点的关怀、一点的善意、一点的温柔,试着把那一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内心的情感也会因为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个人小感:觉得是这样的 以后要越做越好 尤其对家人朋友,想起今天下午和女供应商打电话,因为要不合作了,做最后清查工作,我和她说我好想你啊(真的有一丢丢的),但是她笑的真的很开心,而自己也因为表达了心里一丢丢的想法而舒服
2.我们会害怕、会无所适从、会畏惧受伤,但是人生的火一定要过——情感的火要过、欢乐与悲伤的火要过、沉稳与激情的火要过、成功与失败的火要过。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要单独去过火,即使亲如父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3.有许多事物,“没有”其实比“持有”更令人快乐,因为许多的“有”,是烦恼的根本,而且不断地追求“有”,会使我们永远徘徊在迷惑与堕落的道路上——喜欢一早看上一段~能通透一整天~
误解与赞赏、批评与歌颂,都像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汐,原来一物也无!
去年春天最好的春茶,放到今年也要失味,所以,今年要喝今年的春茶——享受当下 不为外物所累
5.看到人们貌似简单,事实上不易的生活劳作时,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值得给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们都是值得敬佩的。我时常想,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虫鱼,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对,还能保持觉性,就是菩提了
6.日子怎么会每天一样?我们今天比昨天成长一些,今天比昨天更接近死亡一步,今天比昨天多看了一天世界,怎么会一样?世界也是日日不同的,有时会有飞机
7.我沿着开满绿茵的小路散步,背后忽然有人说:“你还认识我吗?”
她说:“我是你年轻时第一次最大的烦恼。”她的眼睛极美,仿佛是大气中饱含露珠的清晨,试图唤醒我的回忆。
我默默地站了一会儿,感到自己就是那清晨,我说:“你已卸下了你泪珠中的一切负担了吗?”
“你曾说,”看到我犹如湖水般清澈平静,她忍不住低声地说,“你曾说,你会把悲痛永远刻在心里。”
然后,我握着她的手说:“你也变了。”
“曾经是烦恼的,如今已变成平静了。”她说。
最后,我们牵着手在开满绿茵的小路散步,两个人都像清晨大气中饱含的露珠,清澈、平静、饱满。
昨天悲痛的露珠早已消散,今晨的露珠也在微笑中,逐渐消散了。
8.在这个寂寞的时代,没有人能完全地互相了解,即使是知己、最亲密的人,也难以触及彼此的内在世界。
因此,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段孤单之旅。
我时常在想,由于生命的孤单和不足,这人间才会分成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敌人、丈夫和妻子,如果是在一个完美与圆满的世界,一个人已经足够了。
也因为这种孤单和分裂,我们之间永远不能互相了解,对于自己的心如果能了解、能坦诚面对,也就够了;对于别人的心意,如果能了解一部分,不互相对立,也就很好了。
9.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真的,九月是很好的月份。
我也觉得九月这个月份很好 因为是我的生日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读后感(三):《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 林清玄
日常的生活,用心的感悟,佛学的另一种解读。书中的文字大都与近期读的金刚经、心经、佛陀传一样,散发着平和、喜悦和恬静。
林清玄,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
lt;大自然的文字>
想到我在幼年的时候,总觉得逝去的日子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一颗一颗升上天空,化为星辰,并照亮着未来的路。
这是冬天刚刚走过,春风蹑足敲门的时节,天气像是晨荷巨大叶片上浑圆的露珠,晶莹而明亮,台风草和野姜花一路上微笑着向我们招呼。
妈妈一早就把我唤醒了,我们又开始赶路,我侧脸望着母亲手挽花布包袱的样子,她的眼睛里一片绿,映照出我们十几年垦拓出来的大地,两只眼睛水盈盈的。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百花丛里是“有情”,片叶不沾身是“觉悟”。
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
你是春天,第一朵花开。
你是山间飞来的彩虹。
你是翠绿,也是深蓝;你是清白,也是玄黑;你是田黄,也是珊红……你具足了一切的颜色,却是用尽世间的言语,也无法描绘。
lt;文学是一种清净的欢喜>
我一向认为,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爱,却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不仅自己活在痛苦中,对别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爱一样。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达同等重要。
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
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虫鱼,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对,还能保持觉性,就是菩提了。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限的穹苍。
lt;一只毛虫的圆满>
把蝴蝶从箱中放走的时刻,仿佛是一朵花飘向空中,到处都有生命美丽的香味。
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圆满的事,我会效法古代禅师说:“喝茶时喝茶,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说什么圆满?”
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已卸下了你泪珠中的一切负担了吗?
她微笑不语,我感觉到她的笑语就是从前眼泪所化成的。
曾经是烦恼的,如今已变成平静了。
我们牵着手在开满绿茵的小路散步,两个人都像清晨大气中饱含的露珠,清澈、平静、饱满。
昨天悲痛的露珠早已消散,今晨的露珠也在微笑中,逐渐消散了。
这些年来,我日益觉得智慧的重要。什么是“智慧”呢?“智”是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慧”是抉择与判断的能力。
不正常与不平衡的爱是人生最好的启蒙,就如同乌云与暴风雨是天空最好的启示一般。
一朵花和一本书一样,它们有自己的心,只是作为俗人的我们,有时候不能体会罢了。
lt;柔软的耕耘>
如来常教我们要有柔软的心、柔软的行为、柔软的语言;要柔顺、柔法、柔和忍辱、柔和质直。
什么是柔软心呢?就是不执着、不染杂、不僵化、能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是指慧心柔软的人,能随顺真理,既能随顺人的本性不相违逆,又能与实相之理不相乖违。
佛教里以清净的莲花作为法的象征。莲花的十德里第五德就是:“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以,莲花也叫作“柔软花”。
柔软心是觉悟、是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法门的根本一心,也是一切法门成就的境界。
老子以水为师,说出了千古的真意:“守柔曰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是通达柔软心的真实开悟者。
柔软的水才能千回百转,或成平湖,或成瀑布,或成湍流,天下没有可以阻挡的。柔软的土地才能生机绵延,或在平原,或在奇峰,或在污泥,都能展现生命的活力。柔软的心才能超越人生世相,或处痛苦,或陷逆境,或逢艰危,都能有宽容、感恩、谦卑、无畏的心情。
故知柔软心是觉悟、是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法门的根本一心,也是一切法门成就的境界。
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读后感(四):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享受孤独
 金鱼茵茵  字数 1964 · 阅读 02019-10-28 08:31 【1】 人心必须珍藏某种信念,必须握住某种梦想与希望,必须有彩虹,必须有歌可唱,必须有高贵的事务可以投身。——杜威 当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我想,一个人孤独终老就有点可怕。当我结婚有了孩子的时候,每天孩子的吵吵闹闹,到了夜晚,那寂静的夜,让我体会孤独的美好。 如果可以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人这样的孤独感,孤独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来看看要如何度过孤独的日子,那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有许多事物,“没有”其实比“持有”更令人快乐,因为许多的“有”,是烦恼的根本,而且不断地追求“有”,会使我们永远徘徊在迷惑与堕落的道路上。 人的欲望总是被越撑越大,很多人在没有买房子之前,就想着我要是有个房子就好了。当真的有了小房子之后,家里东西越填越多,心里又会想房子要是大点就好。等房子买大了之后又会想要是学区房就好,可是学区毕竟贵,要买大房子学区的那就更贵。 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自己困住的! 我自己买了个学区,房子在老家还比较大,但是偶尔我会嫌弃它有点太老旧了。我也正在追求这种更好的路上,迷茫的时候也会感叹现在的生活到底是好还是差。 当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内心真的安宁了,书有一种洗涤心灵的作用。 林清玄信仰的是佛教,他的书中很多道理都是娓娓道来,他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新大学。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1.以欢喜心过生活2.以平常心生情味3.以清净心看世界4.以柔软心除挂碍5.以从容心品百味。每个故事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小故事大道理,老先生的很多智慧都藏在里面。旅途中适合去回忆,躺在火车上无睡意,看完这本书让我回想过去的生活。 回忆不完全是伤感,很多时候回忆反而有种感动。当看到老先生写他父亲和弟弟小时候的事情时,也带我回忆了过去的那些感动时刻。 读书的开心时刻不在于你收获了什么,而是在读书的时刻触动了你的心灵。那是我们坚持读书的目的,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忘记用心去生活。 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 开始看书写作之时,我也想过自己过去都不是个有天赋的人,看到这里,我忽然就坦然了。喜欢写作的根本不就在于自己喜欢写吗?林清玄父亲关于写作,写什么?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讲清楚了。写自己内心所想的,写对别人有用的,同时还是自己内心所想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欢喜心去生活,大体就是,不是生活中所有事情都美好,而是你要怀着美好的心情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今正是秋的到来。那天去老家摘了橘子,橘子还不够黄灿。我在想小时候把橘子放在瓦坛里,然后一层一层摆好,每层用松针叶隔开,等到过年吃的时候橘子还是那样的新鲜而甜。 对橘子最深的记忆都在小时候,那时候能吃的零食太少了,橘子和西瓜可算是以前能吃上的。又是一年橘黄时,橘子我家爱人最喜欢吃,遗传这个东西也是可怕,女儿也最爱吃橘子,橘子估计是我家最受欢迎的水果了。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限的穹苍。读完书,我在想爱有时候是否能在普通的夫妻间去讲讲。不会讲爱的男人的确会让人体会不到温暖,不会讲爱的女人也少有了柔情。现在不需要山高水远的去见个面,一个电话视频就能搞定,快递就能表达心意。太容易得到,我们常常体会不到对方的用心。 也许是日子太平常了,我们都不觉得每天有啥不一样。看了写日记的那篇,我都笑出了声,这不正如当时觉得要日更的我吗?有时候不是没有日更的勇气和坚持,而是我每天要日更一些啥。那时候我才看出我每天的生活有多单调,我才清楚的认清自己有多久没有看书,当我需要表达、思考的时候,我就能看出自己文笔的笨拙和思想的空洞。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多读书的原因吧! 今年的中秋第一次带孩子在老家过,我们一起第一次爬到天台上去看了月亮。月亮是那么亮那么圆。城里的夜空感觉看月亮都不是容易的事,乡下的月亮有种更圆更远的感觉。 忽然就想起仪式感的重要性这么一说,如果不是中秋赏月,我们会不会一年当中都没有观察过月亮呢!书中的很多美好,正在于林老先生写的很多都是我们平时也会遇到的,而且我们不作记录的习惯让我们根本忘记了。每篇文章的惊喜之处在于,我看到这里我也想起了那些美好的往事,或者就是些大家都有过的就如总买日记本不写的这种事。 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有的人种花是因为无聊,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爱花才去种花——只有用“爱”去换“时空”才不吃亏,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爱,更只有爱花的人才能种出最美的花。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不管过去如何,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过好每一天,珍惜眼前人吗! 【4】 你拒绝了就是没有了吗?很多时候你的拒绝只是因为内心的固执。我以为受了教育很多事情就更容易看开,但是实际上我们如果执着于某一个想法,我们会想出更多适合自己想法的论证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有执着是好的,但是不能执着于过去,而要着眼于未来。
《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读后感(五):清欢,是孤独的奖赏
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圆满的事,我会效法古代禅师说喝茶时喝茶,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说什么圆满。
先生的孤独是一个人的清华一书共分为五辑,第一辑以欢喜心过生活,第二辑以平常心生情味,第三辑以清净心看世界,第四辑以柔软心除挂碍,第五辑以从容心品百味,
在第一辑以欢喜心过生活中。《片叶不沾身》文说的是一个古董收藏家,坐拥宝物,将生活于囚室当中。要我们役物而不役于物。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里是有情,片叶不沾身是觉悟。
第二辑以平常心生情味《这一站到那一站》一文,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一只毛虫的圆满里》先生解字,几个人字旁的字,像佛仙和俗。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弗是不是的意思,直接转成白话是不是人的意思。佛俗仙成熟都是由人做成的,人是一切的根基,人也是走向圆满的一个起点,这是为什么六祖慧能说: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即是众生了。佛典给佛智慧的定义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如果把它放到最低的标准,我们可以说圆满的智慧具有这4种特质,一是善于观察世间的实相,而是能平等对待众生,了知众生佛性平等之故。三是有生命的活力,所到之处一切自然成就,四是有无比广大的风格,如大圆镜反映了世界的实相。也可以说,假如有一个人想走向圆满,他要在智慧上有细腻的观察,平等亲切的对待,活泼有力的生命,广大无私的态度。慈悲的检视的解释也和智慧一样,要回来看自己的心。
在《如果没有明天》中,和尚问赵州禅师:师傅,什么是你最重要的一句格言呢?说我连半句格言都没有,更不要说一句了,和尚又问:您不是在这里做方丈吗?赵州立刻说:是,做方丈的是我不是格言。这是我们体会真正的生命风格,是对现今的专注,而不是去描述它。有一位和尚问百丈怀海禅师:世界上最奇妙的是什么?那就是我独坐在大雄峰上。
第三辑以清净心看世界。《拒绝融化的冰》一文取印度古籍里的故事,父亲让儿子剖开榕树的种子,又让儿子将盐放进水里。用来讲佛教的空义和禅宗的自信,空不是虚无,虽不能见,却是存在的,自性的种子剖开来什么也没有,而法身的大树却是从其中生长。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说出的第一句话: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使我们不能找到种子本体(如来智慧),不能体会水中之盐(德相)的正是妄想和执着呀,妄想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分别诸法之相,无法如实的知见事物;执着是由于虚妄分别的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执着由妄想而起,而妄想则来自于习气和无明。
《生命的酸甜苦辣》一文中。在阴阳之界投胎必经之路,孟婆取甘苦酸咸辛五味做成一种似酒非酒的汤,称为孟婆汤。传说中每一个魂魄入胎之前,各种滋味都要尝尝一点才能投胎,这就是人人在一生中遍尝五味的缘由。他告诉我们既然要投生为人就不可能全是甜头,生命里是要有各种滋味的。
《柔软的耕耘》说,于众生中常柔软语故,得梵音相。把如来温和柔软的声音称为清净殊妙之相。柔软心,就是不执着,不染杂,不僵化,能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慧心柔软的人,能随顺真理,随顺人的本性不相违逆,又能与实相之理不相乖违。所以在十住毗罗沙论里: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柔软心也可以说是不二的心,不分别的心,清净的心。有柔软心的人,才能真正的生起道德,才能以这种柔软,使别人生起道德。贤首菩萨曾说:柔和质直摄生德,意思是慈悲平等,质直无伪的人才能摄化众生进入正法。佛教里以清净的莲花作为法的象征,莲花的十德里第五德就是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固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比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所以莲花也叫做柔软花。法华经里:柔和忍辱是如来的心,如果一个人有柔和忍辱的心,就可以防范一切嗔怒的毒害。佛说: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将死的时候,老子去问法,请老师说出最后的教化。老师张开嘴巴叫老子往嘴巴里看我,老子说你看见什么,老子说我只看见舌头,牙齿还在吗,老子说牙齿都没有了,常枞说这就是我给你上的最后一课。老子又问自今以后我要向谁请教?常枞说你要以水为师,你看河床的石头虽然坚硬无比,不久就被水穿孔,流成槽了。常枞以水为师的教化可以和佛圆寂时说的以戒为师相媲美。以水的柔软为师,能知道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以戒的清净为师,能知道天下最有力量的就是清静。所以说,柔软心是觉悟,是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法门的根本一心,也是一切法门成就的境界。《投给燃烧的感情》一文。海明威回答作为一个创造者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不愉快的童年。!
第四辑以柔软心除挂碍。时间是最好的成长灵药。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自然的活在世界上,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有一次先生发了笨心,想要彻底的分辨出丝瓜和肉豆的不同,父亲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的照顾他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吃瓜和肉都是种来吃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西昌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的。禅心就是自然之心。
《山若不来去就山》一文中,穆罕默德对大山喊了三次山还是不动,于是穆罕默德抬头挺胸,从从容容的走向了那座山,每走一步山就向我们移动了一步。
第五辑以从容心百味。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心有山河大地的人会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沈从文说凡是美的都是没有家的。慧能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完全是境界的差别。
《抹茶的美学》,不论中日的茶道讲的都是平静和自然的趣味,日本茶道的规模是16世纪时茶道宗师利休所创,曾有人问他茶道是否有神秘之处,他说:把炭放进炉子,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到瓶子里,在夏天使人想到清爽,冬天使人想到温暖,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秘密,这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平常心是道。
这喝茶的处所,日语叫Sukiya,翻成中文叫“茶室”,对西方人来讲就复杂一些,英文把它翻成Abode of Fancy(幻想之居)、Abode of Vacancy(空之居),或者Abode of unsymmetrical(不称之居)。光看这几个字,我赫然觉得这茶室不是简单的地方。
老子的信徒在函谷关发现茶,送给老子为长生不老药。达摩祖师天竺东来后,在少林寺面壁9年,疲劳过度眼睛睁不开,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长出一棵叶子又绿又亮的桉树,信徒以着矮树的叶子来冲水,产生一种神秘的汤药,使人们在坐禅的时候可以常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最初。日本的茶室通常是四席半,是受到了维摩经的一段话影响而决定,维摩诘居士曾在同样大的地方接待文殊嗯!是。师利菩萨和84,000个佛弟子,他说:明了对于真正悟道的人,空间的限制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