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狗》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母狗》观后感精选

2020-02-05 22: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狗》观后感精选

  《母狗》是一部由让·雷诺阿执导,米歇尔·西蒙 / Janie Marèse / 乔治·弗拉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母狗》精选点评

  ●雷诺阿真是温柔残忍

  ●#818|酒館讓妻一場戲有味。似乎還可以更關注藝術與藝術品命運。

  ●雷诺阿第二部有声片,关于辛酸小人物,悍妻,妓女骗子道德剧。木偶开篇,叠化介绍人物,自画像车及两人的离去+抽离舞台落窗收尾(景深)。凶杀戏省略拍法:由女方笑声刀子特写切为下的艺人演奏场景,事后切回隔窗上升镜头俯察。整体克制细腻,不过前半段节奏稍显拖沓。(8.8/10)

  ●诗意现实主义某种意义上,黑色电影前身)。开场的木偶戏提示“道德剧”。展示了“艺术场”的机制精湛的景深镜头应用(比如结尾)。剧作上某些人物动机来自[娜娜]。米歇尔·西蒙的演技声音设计较为精细(参看巴赞的论述)。

  ●DCP 2K 第二次看,需添加第一次看的日期....|20181119资料回顾展重看Film numérisé et restauré par les Films du Jeudi et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avec le soutien du CNC et le concours du Fonds culturel franco-américain.

  ●婚姻在与监狱做比的话 我觉得让·雷诺阿影片中的爱情往往是一杯鸩酒//“电影根据一部平庸小说改编而成,然而,让·雷诺阿以现实主义手法超越了小说的表现。影片以巴黎街头和主人公家庭生活为主要场景,叙事空间影调黑暗气氛浓重。影片对故事地点环境进行描绘,以及与流氓歹徒杂处的巴黎小市民米歇尔·西蒙的杰出表演,使影片纳入了诗意现实主义的范围。”//让·雷诺阿现实主义创作个人开端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最终成为一条母狗。有多少这种时候我们已然如此,却依然如此。

  ●對比朗的版本會非常有趣.

  ●银行职员杀妓女这场戏的安排调度,很绝。里面很多地方处理都很独到

  ●相较于《血红街道》,片名和结尾更好,剧情有些凌乱

  《母狗》观后感(一):残酷存在

  已经很遥远的30年代国平民生活的现实重现。为了生计,为了私欲,也为了小足的虚荣,因了小小的手段和激起的愤怒,演化成了底层社会的残酷。而社会秩序执行者们却只会教条愚蠢道貌岸然公正着。让-雷诺呵的作品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那种揭露简洁力道非有高深的目力和思想不能为也。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天底下的任何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感觉到发见到这残酷现实的存在。

  《母狗》观后感(二):血红街道和母狗

  弗里茨.朗拍了同一个故事,以朗的导演功力,看完了血红街道,再看母狗,依然有震撼之感,可见雷诺阿的伟大之处。

  相比于朗的版本,雷诺阿作为第一版导演,在故事的情节方面更胜一筹,朗添加了一些内容丰富了每个角色台词,可是,两相比较,反而是精简的雷诺阿,做了更彻底的表达。

  男二号的混蛋气质,女一号的悲剧性格,对男二号的取悦,男一号的痴情与堕落。雷诺阿处理的非常完美,而朗,反而在添枝加叶中淡化了每个人物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对结局的处理。朗把男一号直接变成落魄的,精神失常的流浪汉。雷诺阿却把男一号变成流浪汉兼无赖。雷诺阿的构想在这点上就比朗更别出裁。更何况雷诺阿拍片在前,而朗的翻版在十年之后。

  血红街道的评分是8.1,母狗却只有7.4,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对于伟大导演的作品,相信自己的审美,而不要相信大众的评价。

  《母狗》观后感(三):婊里婊气

  雷诺阿早期作品,简单的故事力道十足。影片主角是一个年龄颇大的银行出纳员,他的老婆是一个喜欢抱怨,言语刻薄的难看女人。影片中每当他和老婆同时出现时总是在老婆的狂轰滥炸中度过,老婆嫌弃他没用,没钱,没志气,干了一辈子始终是个小职员。作为一个男人,这样的话语是相当伤人的,何况还天天被说。他有一个好,画画,画的还不错,但这也仅仅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所以他老婆也会拿他的爱好说事。

  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老男人,遇见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妓女,他不知道这个女人是妓女。在妓女言语的勾引下,出纳员爱上了妓女,这便是悲剧的开篇。

  妓女之所以勾引出纳员,是受皮条客的安排。她疯狂的爱着皮条客,而皮条客只是把她当作赚钱工具,所以妓女对皮条客言听计从。皮条客要求妓女不断的从出纳员那里得到钱然后给自己花。而出纳员为了讨好心爱的人,将自己的画都送给了妓女,还从公司挪用了大量公款供两人花销,还给了一间公寓让妓女住。而皮条客则会把妓女带回来的画卖给画廊并签上妓女的名字。这让妓女甚至成为了一位圈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妓女有时也会同情被自己骗得团团转的出纳员,可每当她想收手时,皮条客都会愤怒的命令她继续下去。

  出纳员老婆的前夫的出现改变的现状。出纳员想要离开老婆,刚好此时老婆的前夫从监狱里放出来了。本来大家都以为前夫死了,突然的出现让出纳员想到了名正言顺的离开老婆的方法。在出纳员的计划下,老婆与前夫相见,就这样,他兴奋的收拾完行李奔向妓女的公寓。结果却看见了妓女和皮条客躺在床上......他沉默的离开了。待皮条客离开后,出纳员又返回来质问妓女为什么骗他。妓女轻蔑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他杀死了妓女。最后,皮条客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被当成杀人犯判了死刑,出纳员因为挪用公款被公司开除流落街头。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或贪婪,或无知付出了代价。

  雷诺阿的诗意浪漫即便在如此肮脏的故事中也有所展现。出纳员对妓女的情感,妓女对皮条客的情感,都是单方面无偿的付出,拥抱罪恶只因爱得疯狂。

  《母狗》观后感(四):【206】《母狗》——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沉沦

  《母狗》 La Chienne 年代:1931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让·雷诺阿 / 主演:米切尔·西芒、加涅·马瑞斯

  众所周知,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而1931年的《母狗》就是这种风格的开山之作。我们不妨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一部分是“诗意”。雷诺阿大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将现实通过唯美的形式感传达出来,这一点被后来的奥森·威尔斯和安德烈·巴赞大为赞赏。比如在勒格朗作画时,窗框就像一个取景框,可以看到对门邻居的生活,还能传来钢琴声和孩子的玩耍声,而勒格朗的老婆则在这边抱怨他不为家里赚钱,一组鲜明的对比就在这一个镜头里完成。

  另一个部分就是“现实主义”。影片里的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堕落分子。吕斯内小姐和安德烈·柯凡在一起同居,但一个是妓女,一个是皮条客,柯凡让吕斯内赢得老头勒格朗的好感,不久她就成了勒格朗的小三,但柯凡的目的其实是让吕斯内从勒格朗身上搜刮油水。等到事情败露,勒格朗杀死了他深爱的这个女人,而柯凡则被法院当成凶手被判处死刑。这些角色尽管或处心积虑或身不由己地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被害者,但却反映出那个道德滑坡的时代已然底线崩塌,生存其中的人们只能沉沦下去。就像乔治·萨杜尔所说,让·雷诺阿的个人哲学是“具有某种普遍性,超越了社会和政治理想限制,肯定了人类之爱以及快乐和游戏之至高无上的关怀。”

  亮点1

  第68分钟,勒格朗杀死吕斯内小姐的情节,先是在两人的纠缠和床上那把刀子的特写之间来回切换,然后画面切到公寓楼下在街边唱歌的人们,镜头逐渐往上移,移到公寓楼,再穿过阳台向里面推进,勒格朗正在亲吻已经死去的吕斯内的手,枕头上血迹斑斑。这组凶杀镜头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行,通过含蓄而有诗意的镜头组合,淡化了凶杀的残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黑色美学。

  《母狗》观后感(五):让•雷诺阿个人风格化的开端:《娼妇》

  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声电影出现不久,让•雷诺阿拍的一部电影。电影历史上称为法国诗意写实主义倾向开始出现的时期。

  电影中的几个主角都是道德上有严重缺陷的人:一个银行出纳员,为了情妇挪用公款;他的情妇只想骗他的钱财,对他丝毫没有感情;情妇死心塌地爱着皮条客,皮条客却利用她来捞取钱财供自己挥霍。所以这可以看作是一部道德剧。

  但雷诺阿却是以一种委婉的伤感情调来描述这个故事。情节是简单而清楚的,没有悬念要我们去猜想。雷诺阿把大量篇幅花在表现出纳员的生活细节。出纳员有自己的精神爱好,就是画画。但是不为妻子认可。他妻子出现的几个场面,都是在吵架,嘲讽他没有能力没有地位,不能为她带来舒适生活。这个妻子的容貌是平庸的,甚至可以说是丑陋,言行凶恶。除了吵架,他们的生活场景就是出纳员在窗前画画,对面另一个窗口是邻居永远不变的生活场景——洗衣晾衣。出纳员在公众场合和工作场所的环境,环绕着众人对他“他怕死老婆”的评价。妻子对他露出笑脸的唯一一次,是他说画卖掉了,收到钱。正如出纳员那幅自画像,这是一个生活没有指望的中老年小职员的愁苦的脸。

  他的情妇是个年轻貌美的妓女,电影中为数极少的特写画面,就特意给了她。对她的笔墨不多,只要突出这一点就足够了。雷诺阿没有用任何主观镜头,甚至也只用了一次平行蒙太奇。他制造出这样一种视角,让观众处于客观的审视的角度。但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是如何客观,却不由自主被带进他的观点视角。我们毫无悬念地可以猜到,出纳员利用妻子前夫出现的契机,自以为可以开始梦寐以求的生活,然后发觉被骗。镜头里出纳员背对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默默站着的乌黑的背影,以及门里头床上两个人,但是看不到每个人的表情,因为我们甚至不需要看到,而且我也认为这比看到更令人心碎。

  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审判:情妇被出纳员杀死;流氓因为自己的招摇,被众人“目睹”而有了“在场”的证据,被判死刑;出纳员虽然躲过法院审判,却逃不过挪用公款的罪责,被开除流落街头。我们的同情心得到满足,同时我们也得到道德感上的圆满。电影最后,出纳员看着自画像被人买走,那张愁苦的脸随着车渐渐远去,消失不见。他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他也摆脱了桎梏。这种轻松感,我们恐怕难以获得。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伐罪救赎的意味。

  类似的题材,我们可以在帕特利斯•勒孔特 (Patrice Leconte)在1989年拍的《公寓之恋》(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6620/)见到。不同的是主观化视角,以及暧昧的道德评判。这大概就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吧。

  《娼妇》是雷诺阿的第二部作品,它标志着雷诺阿个人风格的建立。随后几年,雷诺阿拍出了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包括《托尼》,《乡村一角》,《大幻影》,《游戏规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