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影评精选
《黄金时代》是一部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Gaston Modot / 莱雅·赖斯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先锋派的余温,布努埃尔在《一条安达鲁狗》之后再次向着超现实主义进发,对宗教、资产阶级、情欲(癖好)的讥讽和嘲弄一直都是布努埃尔的“人生教条”。本片仍然是对前作的延续,同样的晦涩、跳跃、突兀、大量隐喻,脱离现实。布努埃尔借用电影的丰富形式来探索资产阶级心理的结症,迎合当时的艺术潮流,更像一件贴合时代的意识流作品。早期的布努埃尔简直是一种“自闭式”的创作,更重想象力表达,而缺少后期那种辛辣、深刻的现实讽刺。
●1.永做不成的爱,一如永无餍足之欲。2.默片有声片并置,交剪-穿越时空的凝望。3.老布恋足癖:前半部4次莫名踩踏或踢击,令男凝视女舔舐的雕像脚部。4.踢盲人与射杀小孩。5.配乐以古典乐间杂刺耳鼓声。6.床上奶牛似[安达鲁狗],天花板死者,扯棉絮,扔长颈鹿。7.蝎子纪录起首,四人纵欲收尾。(9.5/10)
●虽然看出了一些性暗示,但仍是目前为止最成功实现“看了和没看一个样”的电影,毕竟是贵族投资人的本意嘛。完全拒绝叙事,而在全片中堆积密集的符号元素,这种方式或许更适合《一条安达鲁狗》那样的短片体量,不然到了本片的时长就会让人如坐针毡,痛苦不堪。
●非常喜欢布努埃尔的风格,电影需要这样大胆跳跃的思维,这次留下比较有名的镜头算是母牛上床和枪击儿童了,当然这种荒诞有力的批判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这应该很对中国人胃口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千万不能拍时间超过30分钟的!就像《黄金时代》,一个小时,太长了~~!看着没有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感,而是冗长,烦闷~~
●一 時 代
●布努埃尔和达利因爱上同一个女人撕逼之后,布努埃尔拍的自己的梦(若<安达鲁狗>是达利之梦)。1、还是最喜欢《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巴黎最后探戈》学狗叫跟这里咬指甲鸟叫异曲同工。3、最后串台到《索多玛120天》。4、布努埃尔说假设自己还有20年可以活,每天要拿出22个小时来做梦并记住内容。
●记录风格与戏剧冲突、动物打斗与人物冲突、默片与有声片相互交织,再加上几段超现实,很有趣的观影体验。缺点在于超现实技法运用不如后期作品娴熟,时间一长也没有之前安德鲁狗那么有力量。
●布努埃尔在蝎鼠大战、火山喷发、城市风光等记录性段落中穿插着极端而张狂的超现实主义场面,不断摇摆于现实与幻想之间,这些选材自由度极大的段落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无数观众前赴后继地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也许源于我们对叙事惯例的依赖)。诚然,《黄金时代》中的每一段影像都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完成拼图游戏的一组组单片,布努埃尔没有像其他现代主义者那样攻击叙事,只是巧妙地戏弄了试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所有观众。 这些风格迥异、色情意味十足的段落在今天被看作是布努埃尔不断重复使用的意象,《正片》评价说“他运用富于原始之美的影像发起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进攻”,其实还应加上“对天主教派的怀疑”和“暗示内心深处的欲望是不能被满足的”,这些在《黄金时代》中都有体现。
●之前以《无粮的土地》划分布努埃尔的创作代际看来是不正确的,《无粮》与《黄金时代》应各代表了中期墨西哥与后期欧洲的创作模式。《黄金时代》有明显分段,每一段落已有看似符合现实逻辑的外部框架,理性框架内装载非理性符号表意。常用的手法已经可见,比如在不该出现处出现的动物、人物的反差反应、不符合身份的行为、与外部不相干空间的交叉剪辑、恋足癖。
《黄金时代》影评(一):说实话,没看懂
这个是在一次先锋电影展上看到的,据说开始打算放无粮之地,后来没有,于是换作了黄金时代,但是我想也许就不应该看懂,布努埃尔和达利同班,后来很多景象都是达利设计的,只当作梦境就好了
《黄金时代》影评(二):黄金时代
看似无意识、非理性的视觉形象,却是布努埃尔与达利甄选过的,从这点上看是否又有悖于超现实的理论?对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讲故事似乎是第一性的,超现实主义因主打视觉形象对这一形式的背离而招致争议。如戈达尔所说,《黄金时代》改变的只是形式,内容是很难改变的。正如布努埃尔始终如一的讽刺。
布努埃尔早年的三部影片之一 在经历安达鲁狗的一鸣惊人后 继续沿用到本片的手法已经成了“小把戏” 、小段子 但由于观念的先进 本片依旧占有重要地位 布努埃尔一定也意识到了不能只停留在把戏上 之后的无粮土地开始了他的个人蜕变
《黄金时代》影评(三):看不懂的超现实意象
《黄金时代的》人走得跌跌撞撞的,快要走出电脑,来到我的床边,停了下来。
跳接很多,人是上山的,一不留意,就变成了攒动的人群走下山。画面就是在你不经意间变化着。
很难想像一个男人在强吻一个女儿不遂以后,怎么会想到马桶和一个漂亮女人还有翻滚的浆糊?
被押解的过程中,他眼中的事物都发生着变形。
很难想象一个女人的床上躺着一头牛。
那个静坐的女人就是看着镜中的海阔天空,似乎感受这其中的风起暗涌。
事情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展着。
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的插入就像人偶尔走了一下神,胡思乱想了一阵子。
《黄金时代》影评(四):短评
布努埃尔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是《一条安达鲁狗》),第一部长篇。电影充斥着对立的镜头——(城市的)繁荣与废墟,(文明的)制度与荒谬,(性欲的)克制与泛滥,(宗教的)堂皇与丑陋,等等。在一个被压扁的时间概念内,从教皇的“被发现”到教皇被抛出窗外,似乎讲了一个充斥着梦境的循环的故事。从这些离奇的镜头和片中反复出现的主人公(一个友善大使)上可以读出导演的愤怒与对现代文明制度的绝望;事实上,包括最后的“耶稣后奏”,他的表达方法一直是颇为直白的。这种立场分明的冷嘲热讽从狄更斯开始,到布努埃尔——除去由于抨击对象的进步而不得不作出的立场的进步之外——似乎也只是在形式上改头换面了一下。(巾城)
《黄金时代》影评(五):黄金时代
达利的退出(尽管名称出现在导演名单中)使这部《黄金时代》更突出布努埃尔的个人风采。这位导演自己评论道:“性本能和死亡感构成了影片的主旨,这是一部完全用超现实主义的癫狂演出的浪漫主义电影。”
这部电影和《一条安达鲁狗》一样的疯狂令人费解,大量惊人的情节让观众猝不及防:四名主教在海滩上举行一场奇怪的宗教仪式的时候,一群歹徒正挣扎着从他们的栖身之所出来。待镜头回到主教的时候主教已经变成了骷髅。最后的场面则设定在一名女子的家里,一个正在别墅中举行的高雅晚宴上。在那里他和爱人的恋情得以继续却又被各种状况打断。超现实主义的癫狂场面引出了最终结果,萨德从这群人中不羁的离开,他们的领袖变成了耶稣。
遵从超现实主义“不刻意制造艺术”的原则,布努埃尔恶作剧似的把自己拍摄的粗糙画面和来自于西班牙卡兰达的刺耳典礼鼓声交叉在一起。
这部疯狂的电影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爱国主义联盟和反犹太联盟组织的示威使得放映的剧院被严重损坏,后来警察不得不禁止了本片的公演,可政治批评却不绝于耳。 事件过后影片还因反宗教而多年遭到禁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