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锦集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由[美]F.S.菲茨杰拉德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精选点评:
●个人认为是较好的译本。 盖茨比他不仅仅是了不起,他更是一个社会阶层的悲剧 不是简单的狗血爱情小说,甚至可以说他描写爱情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看见爱情。 很有深意的一本书,值得细细品读
●少交往酒肉朋友
●倾全城笙歌寻伊人 竭有限生命爱伊人 不过活在自己的梦里 到头来 还是一场空无 到头来 谁也没有爱谁,他爱了一场梦 于他,无谓,心甘情愿
●经典就是经典,百读不厌!
●看完电影再看原著,更多细节补充
●不管你是屌丝还是高富帅,都不要把感情浪费在虚荣的女人身上
●没找到19年的版本,感觉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这个雷同的故事,差不多是人名换一下的那种,可能是后世的模仿吧,感觉没有特别让我惊艳的地方。
●再多金钱名利浮华和虚荣背后,也会有颗最基础,最朴实地追求真爱之心!这么一对比,大家都太南了!
●之前看过电影,唏嘘那个时代,反观如今,买来原著小说,准备收藏。
●绿光,是触手可及的梦想,是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 盖茨比从一个贫穷的家庭,一步步严格要求自己逐步走上上流社会,可是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在面对传统富豪的质疑时,多年战战兢兢搭建起的信念瞬间崩塌,从而逐步失去一切,包括看中身份物质的黛丝,绿光也不再存在。 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他坚持单纯的美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然而这种了不起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可悲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一):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这本书的总体感觉就是很多的吐槽,一点感动,最后都湮没进了浓浓的悲哀。就像书里说的,交情是人活着的时候才有的东西。可是人不单单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啊。看到盖茨比出殡却几乎没一个去送他,我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汤姆和黛西最后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有的悲惨似乎和他们毫不相关,他们一直在讨论爱情,可是他们其实谁都不爱。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二):感想
世界仿佛一个诺大的游乐园,浮华,缤纷,熙攘,喧嚣。人们肆意欢畅,借酒精发泄自命不凡,用夸张的言语和做作的动作吸引周边的眼球。他们的眼睛始终留意着周边的人的面部肌肉神经,周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所有思绪,像一只只演技拙劣的扯线木偶。
只有他,自律,专注,紧张,却只为一人分心。他坐拥令人艳羡的财富,赢得大家的蜂拥而至与心爱之人的动容惊叹。当他即将到达彼岸,却被无情的巨浪逆向推回。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三):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说:我们奋力向前,缺如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我在火车上读完了,大概是因为看这本书的头一天我刚刚读完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两本书都是以男主人公的爱情初衷故事为引,结局大径相同。盖茨比之殇在于对于爱情的执念仍然保留在五年之前,固执的认为我的心没变,你的心怎么可能变呢?即使变了,变得也并不影响我们继续相恋。可是事实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我们再努力,在拼命,得到了物质基础上的支持和现实生活的保证,以前的事情只能是以前的事情,现在的就是现在的,人没变,可是人变了。现实与理想并不都那样纯粹。书中迈耶•沃尔夫山姆说的一句人与人交往:“我们都要明白一点:和一个人讲交情,得在他活着的时候讲,他死了,再好的交情都没用了。”这句话在书中也有体现,盖茨比生前每周六的聚会动辄都有几百人,而葬礼却只有尼克和猫头鹰先生两个曾经出席聚会的人出现。所以我说真真假假我们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哪怕知根知底也有可能是假的。
火车到三门峡,这本书也就读完了,我英语水平不好,看不懂原著,但是译者(于海生)很用心,翻译的很好,这本书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其实没读出来主旨意思,但是看到很多人都推荐,包括很多文学大家都给予好评,我也是很认真仔细的读下来了,到最后几章才看明白大体的意思,基本上算是以盖茨比想要旧情复燃的一段感情线索,到最终幻想破灭,人色两空的故事梗概。
2019.08.17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四):美丽而破碎的梦
灯塔的光在深不可测的天际若隐若现,他视那光为信仰,如果可以请指引我抵达永恒的光明,可好?
在那遥不可及的梦的尽头,似乎是盖茨比的梦中情人黛西的脸,又或许不是。暗夜里他总是绝望又充满期待的伸出右手,凭空去触摸,结果只盛满了盛大的虚无,岸边徒留他寂寞的背影,在月光下闪烁着孤独的微光。那束光,那么近又那么远,似乎注定了他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逐。
跟随内心的指引,他拼尽了一切,只是为了靠近她,仿佛只要靠近她,他就能抵达那束光。也许在他内心深处,她就是那束永恒的光。相遇那么美,他们原本差一点就会永远相守,他不甘心只是一场擦肩而过。他付出一切,为了成为她的骑士,建造出最华美的宫殿,只为在最繁华的盛景里邀请她的到来。她始终是一份他赴汤蹈火也不能放手的执念。
“再次遇见她”,这是他虔诚而又期待已久的一个梦,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太久。多年以后,重逢的时刻,在一个浪漫的雨后黄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地方,他们再次相遇了,他看到她的眼中闪烁着星光,时光仿佛倒流一般,一如他们初遇时的美好,如果时间就停驻在那一刻,多么好。他盛情的邀请她光临他的城堡,那座为她建造的城堡,她兴奋的像个孩子一般在草地的花丛中奔跑跳跃,他把所有的美衣华服一件件的扔在她的身上,她开心极了,脸上绽放出如花般的笑颜。彼时他们互诉衷肠,携手而舞,也相拥而眠。她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那座华丽又空荡的城堡,也照亮了他孤寂已久的心。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而遗憾却又那么长。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盖茨比想留住的那个美丽的梦,也注定只能是一个梦。黛西的丈夫很快觉察出了什么,那个高傲的不可一世的贵族,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他故意提出一起驾车出行,他以高贵的身份故意来羞辱盖茨比低微的出身,讽刺盖茨比用华服和金钱也无法掩饰的出身,一场男人之间的较量,彻底的激怒了盖茨比,盖茨比愤怒到极点,终于失控的爆发了。黛西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吓得满脸泪水。盖茨比拥着黛西一同离去,失控的黛西把车开的飞快,远处有一位妇女奔跑而来,她来不及刹车了,盖茨比用全力去扭转方向盘,但还是迎面相撞了……很遗憾,那位妇女死了,那位妇女也正是黛西丈夫的情人。
盖茨比独自把所有的罪责都承担了下来,而黛西的丈夫则告诉那位死去妇人的丈夫,说是盖茨比撞死了他的妻子,并许诺给他一大笔钱。那位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丈夫决定为妻子复仇。之后,黛西的丈夫很快说服了黛西离开盖茨比,离开那里,另外开启新的生活。
一切都变了,歌舞升平之后是满目疮痍和一地狼藉。盖茨比内心那个华丽的梦境终究还是落空了,他也许回忆起自己年少时艰难的逆风起航;也许回忆起自己初遇黛西时满心的悸动;就算是被她的家人极力反对他也偷偷写信给黛西让她要等他,等他荣耀归来,许她一世繁华。可他不知道,黛西根本就没有看到那封信,绝望的黛西等不到他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冥冥中是上帝的安排吗,竟那么巧妙的都错过了。
而盖茨比一直满怀期待的等着黛西的电话,希望她可以留下来,但电话始终没有打来。那位死去妇人的丈夫拿着枪暗自来到盖茨比的住所,趁他不备便开了一枪,盖茨比迎着那束光的方向倒下了,永远的离开了。而他生前一起在他家里欢歌热舞的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包括黛西。以至于作者对盖茨比的内心独白是“他们腐陋不堪,你比他们所有人加一起都优秀”。
电影结尾对盖茨死去的处理让我近乎感激——他向着多年追逐的灯塔走去,听到期待已久的电话铃声,默念着黛西倒下,视野中最后的画面也是他的那盏灯。黛西没有打电话,但她起码拿起过听筒。
那个灯塔发出的那束光,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指引。
愿现实辜负你的在永恒的梦境中得以补偿,
愿你付出生命的代价所追寻的终将于永恒的梦境中抵达,
愿你的灵魂得到永恒的安宁和慰藉。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五):努力的少年了不起,“努力”的中年伤不起
那个努力的少年
龙应台在《孩子,我为什么要求你用功读书?》里面写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多少少年,在这段话的鼓励下,寒窗苦读、屌丝逆袭,逃离“被迫谋生”的宿命,选择了能够业余时间读书健身赏花做梦的工作……甚至,如果想象力过剩,也能做做“变身高富帅,迎娶白富美”的人生咪蒙。
Gatsby虽然从没听过这句话,但一样用自己强大的自律,加上些许的运气(甚至有些得叫作手段),混出了一定的成绩,加上一定层度的包装粉饰,终于有勇气面对魂牵梦萦的女神Daisy。
按理说,像盖茨比这样的少年,读书健身、自律自强,活脱脱一个资本主义的好苗子。可是,为什么却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那些“努力”的中年人
一个北京人,1984年为了圆出国梦,卖了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的房子,凑了30万,背井离乡到意大利淘金……风餐雨宿,大雨送外卖,夜半学外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辛苦节俭,如今已两鬓苍苍,30年了,终于攒下100万欧元(人民币768万),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一回北京,发现当年卖掉的四合院现中介挂牌8000万……
如果上面这个故事几乎没啥可信度,那么“五假副部”卢恩光的故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据说卢副部放着几个亿的企业不管,孤身一人“北漂”,十年如一日,每晚回到出租房都要反思,睡前默诵“知足常乐,老天厚爱,你已功成名就,睡觉”;第二天醒来,再激励自己继续“奋斗”,默诵“不知足常进取,功名就在前边,努力前行。”按说一般人这样早整成精神分裂了,可卢副部到底不是一般人,虽然文化水平明显不是博士水准,可是意志力、身体素质一流,跑前跑后、修理打扫,没一点副部级的架子,所以才被指派为巡视联络员……他当官的目的也很纯粹,既不是为人民服务,更没有做出什么缺德的事,当官就是为了当更大的官,一生只送钱不受贿……
同少年相比,中年人如果过度“努力”,更容易带有一种“蛮干”、“折腾”、“执念”、“线性”的色彩。当你眼里只有“钱”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时势的变迁的;当你眼力只有“官位”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政治生态的变化的;当你眼里只有Daisy的时候,哪怕你再“了不起”,你也永远只是一个屌丝!
理想≠欲望
中国人到中年确实常常成为道家的信徒,曾国藩也一再说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国荃是其中一种,他是丛林法则的信徒,劝他哥,当今之世界是“势利之世界,倚强凌弱之世界”。
有这样价值观的人,强时容易鲁莽、操切,弱时便一变而为圆滑、退缩,“从当初那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变成一个不思进取、明哲保身的老guanliao,成天求神问卜,不干正事”。他晚岁任两江总督,以清静无为为旨,对外自称“卧治”,人称“国荃晚任江督,软滑不治事,诚无足称”。走上常见的“多磕头、少说话”的路子。
老曾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没有走到“真伪不辨”的乡愿上去。他终生喜爱雄壮之力。人到中年,虽然磨砺性情,“知自己处处不如人”,换一副柔和面貌待人,不肯轻议人非,但一直到他入世极深,劝勉子弟也一直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此后必将不肯为。”
你可以需要钱,但首先要懂得财不入急门,顺势而为;你可以追求进步,但首先要懂得审时度势,水到渠成;你可以还念着Daisy,但必须不执著,不躲闪,不掩饰,不证明,化解掉一切需求感,只留下爱……最重要的,承认对大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并且心平气和的面对无能为力。
愿天下的小Gatsby都能心怀理想,不怕试错;
愿天下的老Gatsby都能扼住欲望,不乱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