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的读后感大全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是一本由Jonathan Haidt (author) Greg Luk著作,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8.00,页数:2018-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精选点评:
●三个untruths讲得hen重复。解决方法飞速略读。
●社交媒体,iGen,safetism , political polarisation, overprotecting parents, corporatised universities.
●哎真的是没办法的事情,就好像书里举的例子一样,即便你想个人改变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书里说的校园里的那些trend我们都在实实在在地经历(尤其是那个if you don’t feel right it probably is not right还是我们抓的很厉害的一个project)。书里那些貌似极端的例子真的是在身边处处看到。作为个人很难很难反抗这个trend,你不得不要保护自己,不然停薪离职那些事情真的可能随时发生,动不动还会被告。这本书里面论证比较学术和有深度,只能说有人呼吁比没有声音也好。说实话现在这个loop越走越下坡。真的未来一二十年我觉得看不到出路。
●Important topics!
●问题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特别的解决方式,CBT的提到也太简短了。如果能在具体阐述就好了。
●还行。
●this is a book mainly about the self reflections that all liberals should have. It really got me thinkin...to an extend, I was taking some of the criticizes practices described in the book for granted. I’m the i-gen, over-protected young person with liberal ideals... it takes practice and I’ll try to mindful about tolerating different ideas
●书里讲了三个被广泛相信的非真理great untruth:”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 and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people and evil people”.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好了,然而听得常常冒冷汗,因为他里面描述的完全就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地方,我们学生这样的年轻人,太贴切了,但因为太贴切就很容易被认为非友即敌,而他描述的一些可怕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
●intention VS impact 大概是永恒的话题吧 非常喜欢看这种认认真真讨论本身就扯不清需要寻找balance的题目的书!好长一句话啊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一):更加脆弱的一代
书名中的“coddling”有“宠溺,溺爱”之意,作者其实想说的是美国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正使得青年人“走向失败”。所以书名直译过来就是“被宠坏的美国心灵——好的意图和错误的理念如何为一代人设置好了失败”。
听起来四不四很阔怕,
举一个栗子,在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会上,家长会要求园方杜绝花生和一切花生制品,因为有小孩对此过敏。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幼儿对花生的过敏发生率只有千分之四,而到08年这个数据已经飙升到了千分之十二。
为什么呢?因为越来越多家长会提前预防孩子接触花生制品,而隔离的结果就是孩子丧失了免疫的能力。试验表明,定期接触花生制品可以有效降低花生过敏而不是相反。
人是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样,如果得不到刺激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成长被置于盛行“安全文化”的环境里,这会使孩子远离所有可能的“危险”,而将导致一个可怕的负反馈: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无论生理还是心理),而脆弱的迹象又会时刻“提醒”家长更加细心周到地保护孩子,使其置身于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而学生则会变得更加脆弱。
这种全社会大规模的“预防行动”,恰恰成了一代人的“病因”。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二):美国理念遭遇的挑战
开放的美国社会最清晰的标识之一是开放的大学校园,但最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有违自由之精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佛蒙特著名的文理学院Middleburry等精英高校的学生坚决抵制保守人士到学校演讲,不惜诉诸语言暴力。这种做法让人不安,即使我在社会议题上偏向自由派。不同观点的交流和兼容更接近理想中的美国,而不是一派独大。
新书《美国理念的骄纵》(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2018)为当今美国的精英教育号脉,列举问题以后还尝试提供答案,两位作者分别为第一修正案律师和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他们大致可以归类为“保守自由派”。其主要论点为,当今美国一流高校对年轻人思想和经验的过度保护将导致思辨和包容能力的下降,而认知上的偏差(cognitive distortions)将危害美国理念及其民主制度的健康,比如将现实简化为善与恶的较量,朋友或者敌人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其他病灶还包括微歧视(microaggression)和身份政治。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三):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美国病得一点不比中国轻
书的主旨是:现在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对孩子们都干涉过多、保护过多、要求过多,以至于年轻人没学会长大、只学会了一身的毛病。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又一个特别之处:他们是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而社会交媒体更是恶化了这些年轻人的心理毛病(脆弱、敏感、攀比、不善交流等等)。
书中指出在教育上的三个严重的误区:
1. Fragility: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2. Emotional reasoning: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
3. Binary thinking (my words):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people and evil people.
这三点讲得都对,他们举出了教育界(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校园里)近年来的诸多案例。但这里其实应该有个社会学的分析,来讨论一下是什么宏观层面上的变化使得这些明显站不脚的错误思潮大行其道。在我想来,这起码跟身份政治的兴起(强调的是feeling, identity-based, exclusive groups)有很大关系;跟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曲解历史而编造出来的这套“历史终结”“自由民主无上崇高”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造成的自满、短视、狭隘也有关系。当然,这种逻辑联系很难讲清楚。
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上面的三大误区,第二部分讲这些馊主意在教育里领域造成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大实在是荒唐的东西,崇拜美国的人应该好好看看;我也深为在美国搞人文社会科学的同事们担忧)。第三部分分析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包括:社交媒体中长大的一代、绑架小孩事件被夸大后造成的对安全的偏执、孩子自由玩耍时间的减少、大学校园里各种官僚机构的膨胀。这些分析都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最后一部分则是讲如何改变这些问题,介绍了一些家长可以在育儿方式上做的改变与尝试,也讨论了些社会层面上应做的变革。
Haidt之前还写过另一本书,是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来解释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智慧。此书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了一些这样的传统智慧或名人名言。第二章关于fragility 的,开篇引用的就是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现代西方的“科学”,尤其是医学、食品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里,有很多“伪真理”,或者叫“假理”。这当然也是科学探索中必然的过程:一个阶段的发现,其实在下一个阶段会被证明是错的。但问题是这些涉及人的错误发现(假理),一旦在一个阶段被当成真理、并且被用上了,就要有人倒霉。此书中所批评的关于self esteem的那些假理就是个例子。相比较之下,反倒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考验而积淀、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更靠得住。而这些传统智慧被新的科学成果包装起来就一下子又变成了热销品。比如美国这几年火得要命的grit,好象就如此: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讲了两三千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吗?荀子的劝学篇里不早就讲了吗?
书的第四部分介绍了其他一些关于新式育儿法的书,准备跟进再看看。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四):巨婴地球
我连着看了两本伪装成教育学书籍的社会问题书,现在心态是崩溃的。而且居然对一个平时也不是太关心的问题似乎有了个全景认识。
《How Child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出版于2013年,讲贫穷的美国孩子如何在惨痛的童年中失去了好奇心和自信,顺便说了说富有的美国孩子在一帆风顺的学业中失去了坚强的性格。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出版于2019年,说的是2013年以后进入大学的中产以上美国孩子们,在童年的过度保护中养成玻璃心。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同意见,又赶上大学商业化,学生意见变得重要,最后导致美国大学价值观越来越单一,形成现在“social justice”越来越偏离常识的情况。
前后看这两本书是偶然,然后发现,这两本书说的是同一代人人,前者是基础教育时期,后者是大学教育时期,时间线连起来了。这样一看,不免感慨“天下为巨婴所苦”。美国人民也不容易啊。
不过,前者是“记者书”,后者是“学者书”。虽然是“Alt-right网红学者书”,那也是学者书,讲道理讲得好多了。比如这本书总览了关于“Z世代”(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很多研究,知识纵深可观。也特别提出“PC风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就是在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中,美国已经没有外敌,内部分配不公的问题凸显,使Z世代在青少年时期装了一脑子“这个弱势群体”、“那个弱势群体”的呼吁。
现在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心理系成为“Alt-right”中流砥柱,本书作者、Steven Pinker、Jordan Peterson 等人都是心理系教授。导致了和“PC风潮”相关的讨论,最后都会归因于教育,解决办法也常诉诸于“自省法”。即常规的认知疗法:“你也考虑下对方的处境嘛!”
这一点,使这本书对于中国孩子也有借鉴意义。
所谓“Z世代”,指一出生就有互联网,青少年时期有了智能手机的一代人。他们的外出游戏时间达到人类史上最低,从小缺乏没有家长监督的、小孩之间的互动。为什么没有家长监督的游戏时间很重要?因为小孩需要试探彼此的底线,需要“蝇王”体验,这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线上社交和“直升飞机式育儿”(指家长总是盘旋在孩子上空,一有机会就干涉)让孩子被过度保护,他们只能看到滤镜背后的同龄人,对真实的人类社会缺乏认识。孩子们会认为“别人都漂亮就我丑”、“别人生活丰富就我在看书”、“我不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拉黑”、“时间线上竟然有我不感兴趣的东西,一定是系统坏掉了”。
以及:“举报”、“举报”、“举报”。
说到美国的“PC文化”,最令人厌恶的还不是有人观点偏激,而是举报和挂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被举报,什么鸡毛蒜皮都可以被挂出来,根本是网络大字报。现在想想,这个现象的确是把网络推广到现实导致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悲剧可以被避免。这个逻辑是这样:
1. 美国婴儿潮一代无论怎么胡搞瞎搞,最后都赶上经济腾飞,过上不错的生活,生出了X世代。
2. X世代出生在美国梦里,在郊区大房子里长大,读大学、做办公室工作、经历两轮信息革命,还是过得不错。
3. 保守的X世代早结婚,生出千禧一代,富三代了,成长期又赶上克林顿时代。郊区大房子、游戏机、上大学成为常态。
4. 激进的X世代晚结婚,生出Z世代,富三代,一切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是常态。家里一直有电脑和游戏机,记忆中一直有互联网,12岁有FB账户,13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爸爸妈妈很可能离婚了,但所有朋友的爸爸妈妈都离婚了,所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继父也是很好的人。爸爸有钱,继父更有钱,妈妈不怕花钱,而且受到90年代“快乐教育”的影响,认为树大自然直,小孩最重要的是快乐。妈妈最喜欢说的话是:“没关系,我给老师打电话。”继父最喜欢说的话是:“大不了上私立。”爸爸喜欢克林顿,妈妈喜欢希拉里,继父是环保主义者,继母是黑人。每年过两次生日,八次圣诞节,八个婴儿潮爷爷奶奶争着带你度假,因为他们退休金很多,孙子孙女很少。
然后2013年,这个孩子上大学了。
这就是现状。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读后感(五):An Excellent Education
这是一本两个中间派学者反思左派校园和年青一代的书,作为一个数年来几乎强迫性地给自己输入非左派信息和观点的左派,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从表面看,这些是政治事件,是左倾校园对右派影响的抗拒,是左派自我保护的措施,但深入来看,抛开政治色彩不谈,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年青一代在文化和性格上的弱点:不能接受世界上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更不用说去聆听),把情感上的不适和意识形态上所受到挑战和不安全与危险等同起来,希望作为“成人世界代表”的校方提供过度保护。当然,每一代都会有人想要永久活在水晶泡泡里面,也会有人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受更广阔的世界,但作者认为,这一代人的敏感、脆弱似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警示信号,值得关注,需要被改变。
那么,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变得更加偏激狭隘、听不得对立意见呢?作者指出了几个原因,包括美国两极化的政治气候,年轻人中日渐增长的精神疾病,社交网络普及所带来的各种负面的交流问题,以及大学从追求真理到服务学生的转型。这里,第一点大概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今日之校园,只是更大的社会分裂现象在左派中的一个缩影。放眼到整个社会,蓝州愈蓝,红州愈红,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从平民到政客,都越来越不能相容。作者提到许多造成这个现象的因素,从东欧剧变之后美国不再具有强大的外敌以至于民众的关注点更聚焦在内部纷争上,到议员们上任后不再携家眷进驻华盛顿,而是每周在本州和国会之间来回,不再有周末与异党同僚建立友谊的机会。我觉得这些固然都对,但作者没有提到的是,两极化并不仅仅是美国所独有,如果放眼全球,在许多国家内部,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极端化都是当地愈演愈烈的剧本,所以,美国社会也只是更大的历史潮流的一部分。这种全球趋势,也许只是历史里难免的震荡和反弹,也许有更深入的必然性,不管如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书中所写的校园现象,恐怕在当今大环境下难以避免。
书的末尾,有一章专门讲述social justice。作者认为,每一代人在高中和大学时代的经历会对他们今后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产生关键性影响,而今天的这些年轻人所关注的大多是涉及平等正义方面的问题,这无疑会对未来几十年的美国社会进程有重要作用。这里作者提到有两种追求正义的方式,一种是追求”proportional-procedural social justice”,一种则是“equal-outcome social justice”。前者强调的是劳有所获,每个人群都能有通过努力而上升的通道,并且强调程序的正义性(在参与社会决策的过程中,是否每个个体都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而后者强调的是结果,往往是可量化的结果,追求绝对简单的平均分配。显然,作者是支持第一类social justice,而不支持第二类。
我对这一章的感觉比较复杂。一方面作者有两个观点我赞成。第一,是outcome-based做法,经常会导致政府、大学、工作单位采用简单粗暴的quota sysytem,拿明显的外在指标(性别、种族等等)做指挥棒,只求纸面上数字好看,这样的quota system在促进平等上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引发人民的反感,有时候起到负作用。第二,追求纸面上数字好看,以及政治正确的风潮,会阻碍我们调查更深层次的问题——当outcome在性别、种族之间不平衡的时候,根源究竟在哪里?这个根源往往非常复杂,涉及许多家庭、教育、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往往从人生最早期就开始起作用。如果不仔细调查这样的根源性问题,把锅都推在歧视身上,实际上是回避了真正困难的问题,是一种懒惰和盲目的做法。
最后,听这本书的时候,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不断想到2016年的八月底。那时我刚刚抵达中西部的大学城,开始自己的独立职业生涯,学期之始,我读到了University of Chicago Dean of Students给新生的信。也许是身份转换带来的自省与思索,提高了自己对周遭信息的敏感度,那封信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一句话有醍醐灌顶的效果:“Having one’s assumptions challenged and experiencing the discomfort that sometimes accompanies this process are intrinsic parts of an excellent education.” 在读到这封信以前,也许我也下意识地试图保持开放心态,避免以偏概全,但是读完这封信以后,我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主动搜寻和自己预定立场不同的声音,不断挑战自己的既定想法,强迫性地要求自己换位思考;在面对让我不舒服不赞同的观点时,不是满脸不屑地转过脸去不看它,而是直视它、分析它、试图理解它的起源、基础和影响。不,我并不迫使自己接受所有不同的观点,我并不迫使自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立场,但我不允许自己逃避,躲藏,盲目,无知,我更不允许自己把情绪上的对峙转化成理智思考的壁垒。在三年前那个八月,我所不知道的是,三个月以后,Donald Trump将赢得大选,美国社会的撕扯与对立将从尖锐变得更加尖锐,而回头来看,我只是更加感激芝加哥公开信,因为它,在短暂震惊之后,我才并未陷入长久的质疑和失望,而是在随后的阅读和思考之中,更深化了自己对当前社会与历史的理解,形成更理性、更多面、也更强健的观点。在这个过程里,我自认为所经历的是一段excellent education,而我真心希望有更多人,拥有同样的经历,因为它在今天的社会,是如此稀缺,又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