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2021-11-06 00:2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生活的意义

  我无法抱着功利的心去阅读这本书,因为它无时不刻向我诉说着宁静。功利的阅读方法在这里索取不到什么东西,这里多的是琐碎的生活和漫无目的想法。如果你在因为前途、学业、伴侣各种事情而感到焦虑,那就静静心,打开这本书,让作者带你去瓦尔登湖转转,你会在瓦尔登湖找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夜读强烈推荐

  《瓦尔登湖》是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美国最有影响力、最畅销的散文著作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散文作品,深刻影响了托尔斯泰、海明威、普鲁斯特等文学大师。 《瓦尔登湖》是他在湖边的山林里,2年独居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思考。书中有很多脑洞大开的观点,比如:“我经常在想,不是人在放牛,简直是牛在牧人,而人放牛应该是更自由的,人与牛是在交换彼此的劳动。”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像这样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书中俯拾皆是。 这本书,给我展示了很多很多非常特别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像从第一人称视角转换到了上帝视角,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是一天的忙碌过后,准备睡觉时,读个几段,晚上做的梦,都是五光十色的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思想的丰盈是最高程度的幸福

  读了大半本《瓦尔登湖》,对梭罗的生平和思想有了粗略的线条式的了解和接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物质生活苛刻的克制,对自我道德完美的标准,对生命世界丰沛的敏感,对人类未来高度的达观。

  在梭罗看来,丰沛的人生应该过简朴独立、豁达真诚的生活;通过阅读与感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精神世界的国王;诗和远方在清风明月之中。

  梭罗对生活的看法,对物质的理解,对阅读的哲思,对生命的感悟,都十分精妙。

  读完全书,有感于梭罗的语言之优美、理论之博学、思想之深邃,深感这本书是在浮躁社会中需要常读常新的一本佳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真实的爱与轻松的生活才是奢侈

  很多人推荐过,也有很多人读了开头之后就想睡觉从而再也没读下去。 我以前爱看小说,因为觉得现实生活平淡而故事构思精彩,那是解乏。所以这种名字根本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只当它在描写自然风光,而自然风光在阅读时经常被我跳过。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想测试自己还读不读得进去书。也没有多难读,比《消费社会》好读多了,重要的是越多越精神,因为梭罗好多观点和我自己的思考是一致的。读书的好处就在这,千百年的思想都能找到共鸣者,完全是跨越时间的,血脉并不能继承的东西,在思想的交汇中闪光了。 我的终极梦想就是归园田居,其实我自己也想过,如果我的梦想就是放羊那为什么现在不放,为何不直接去干这个?因为直接干这个容易折,归园田居必须是心狠过才能淡,必须是经历过才能放。 “人们总把一种生活定义为成功的生活,把其余的生活视为不成功的生活,于是,追求成功生活便成为多数人一辈子的目标,多数人因此生活得疲于奔命”,非常喜欢这段话。这也是利路修在中国走红的原因,家比奇迹更重要,真实的爱与轻松的生活才是奢侈。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读《瓦尔登湖》后有感

  刚刚读完《瓦尔登湖》,我非常希望记录下这一刻的感受,不是因为我激动,只是怕忘记了。

  是的,我的记性不好,读过的很多书都给忘记了呢。

  我应该是在一次凑够xx元的网上购书活动中选了《消失的地平线》之后顺便选择了《瓦尔登湖》。我并不是有意要读它,所以2018年购买,我在2021年才读完。这期间我是有读了其他的书籍的。

  翻开《瓦尔登湖》,节奏很慢,有些无聊,在我工作天天跟打战似的创业公司比较,这简直是退休生活。没错,这是有钱人的退休生活。但我猜有钱人的退休生活最多把《瓦》生活体验个几天就受不了了,不会坚持2年这么久。哦,那这岂不是《鲁滨逊漂流记》!!

  就是漂流到岛上无奈只能过得比较原始的生活,难道《瓦》不是吗?唯一的不一样就是心态不一样吧。嗯,我暂时就是这么理解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再读瓦尔登湖

  再次读到瓦尔登湖是在美国文学的课上,老师讲到梭罗,讲到超验主义transdentalism,我才意识到当时看的平平无奇的一本写田园生活,种种菜,说说话的书,在文学史上有如此了不起的地位。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超验主义,the summi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我喜欢陶渊明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因此,梭罗放弃哈佛的学业,毅然跑去瓦尔登湖旁,远离尘世喧嚣,搭建自己的小宇宙,勾起了我心中悦动的浪漫,我愿意读下去,看他独居的生活是柴米油盐还是风花雪月,看他是否怡然自得,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该书大篇幅的在讲他的日常,就像Robinson Crusoe一样,生活是由琐事构成的,自给自足的日子里,看天吃饭,虽然偶尔还去老师家蹭蹭饭,但大多数还是得自己操心,花谢花开的,当然也要留意,可是自己的手艺,自己的食物,更关乎生活质量。就是这样一本,前后起伏不大,看起来乏味的散文,却在我心中有一隅之地。我想起我的童年,也经常跟着大人下菜园子,大一些了以后就经常去菜园子提菜回来,夏天吃菜园儿的玉米,冬天吃红薯,我到现在依然很多菜都不认识,但这不妨碍我怀念我在田间打闹的日子。梭罗把我一下就拉回了那段时光。往近了看,李子柒的视频传达的也是这样一种观念,强调灵魂,自我,纯净,经典咏流传。

  如今大行其道的环保理念,先人也早已暗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在道德经里,就有过论述,只是经济的浓烟遮盖山林的绿色,没有人理会罢了,该书给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不少启发——Happiness is like a butterfly; the more you chase it, the more it will elude you. But if you turn you attention to other things, it will come and sit softly on your shoulder.

  我终于简单纯粹,保持热烈赤诚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孤独就像一个人在写瓦尔登湖

  做一个思考者,无论走到哪里,过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总结出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哲学。读到书的尾声的时候我意识到,像梭罗这样的人,无论选择去过怎样的一种生活,是隐居在瓦尔登湖,还是住在凡尘闹市之中,他都是会对生活充满洞察和思考。他的思考从未停止,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关于生活和生命的哲学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他的头颅之中。所以这本书倡导的绝不是隐居或是独处,而是保持理性和思考。从经济、社会到自然万物,作者虽然每天都在过着简单的生活,但是思想却跨越了好几光年。打开这本书不得不惊叹他的视野之广泛以及洞察之深刻。

  大自然的赞歌。作为一个大自然的爱好者,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我常常看到梭罗和小动物们的互动,会不经微笑。他爱大自然的方式是尊重,他看重一花一木,也看重天气和湖水。这种和谐共处,置身其中完全地融入,让人感到美好和温暖!他批评人类社会的的自大和对自然的破坏,他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一份朴素的宁静。书中所有的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看起来都非常舒服。

  以后每次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本《瓦尔登湖》。“孤独”貌似是现代社会被提及越来越频繁的词。每个人都害怕孤独,但是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刻。但是我觉得读过了《瓦尔登湖》之后,我对于孤独有了一种新的感觉,诗意的感觉。我觉得孤独并不是被动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主动去寻求孤独。因为独处可以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就像故意把自己置于黑暗之中,拨开恐惧的迷雾之后,发现孤独其实也是一种可以被享受的状态。无论喜欢与否,孤独来来去去,像个人生的熟客。想象着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里写着这本书,就是我对于孤独最具象的想象。我甚至觉得有了这样的印象之后,孤独于我而言更多了一份浪漫色彩。孤独也可以成为人生的养料,让我们直面孤独,直面自己,直面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成功的生活不止一种

  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奢侈的?简朴的?还是不好不坏的? 身处现代的人们,欲望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萌发。 衣服要穿时尚的,手机要用最新款的,化妆品要买最贵的……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穷无尽的欲求,无穷无尽的欲求需要金钱的支撑,而金钱需要你想破脑袋,拼尽全力去挣去赚去攒。 “人们总把一种生活定义为成功的生活,把其余的生活视为不成功的生活,于是,追求成功的生活便成为多数人一辈子的目标,多数人因此生活得疲于奔命。”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是拥有财富吗?是不劳而获吗?是醉生梦死吗? 梭罗认为都不是,他说:人们赞许并视为成功的生活,也仅仅是一种生活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赞一种生活,让另一种生活受到排挤呢? 梭罗独自一人搬到瓦尔登湖畔,远离喧嚣,离群索居,用少量资金,开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自己动手盖房,耕种、捕鱼、采摘果实,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他过得十分简朴,也十分快乐,他像一个闯入世外桃源的人,在瓦尔登湖劳动、阅读、写作,并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怀抱。看四季轮回,蚂蚁争斗,寻觅周围的河流与湖泊,找到它的出口和入口,探寻它冬与夏的不同变化。 他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与禽兽友好相处,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在开阔的大草场上无拘无束地生活,体味什么是劳动,什么是收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吃好玩好住好。 有的人积累财富,成为金钱的奴隶。 有的人外表看起来比谁都穷,内心却比谁都富有。 有的人贪图奢侈,挥霍无度。 有的人简单、朴素、真诚,拥有诗意的心情。 梭罗并不提倡拘泥于一种生活,《瓦尔登湖》是他两年中半隐居式生活,他推崇多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探索更好更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一生都是那样简单而纯洁,如同他描写的瓦尔登湖那样碧波荡漾,明净如镜。 也许正因为他内心安宁,平和,才对周围的世界有着他独特的思考。 他说“通过我的实验,我起码明白了这一点:倘若一个人信心满怀地朝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 所以,厌倦了眼前的生活,不妨试着走出去,找一个心仪的地方,劈柴、担水、喂马、看书。 或者去一个僻静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享受自然的风光。 或者每年给自己放一个假,或上山,过下海,或隐居。 生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一点时间多一些体验呢? 一个人,一生中,没有谁规定我们只有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生活方式,等待我们去探索,去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梭罗的超验主义实践

  清晨时分,我一个人坐在湖边一块岩石头上,手捧着梭罗的《瓦尔登湖》静静地开始阅读。整个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街道上罕见行人和车辆,然而天却已经亮了。湖水碧蓝静谧着,静谧的有点像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我仔细地阅读着,书中的文字优美而生动,像从岩石缝隙中喷薄而出的清泉,带着我一起流入一百多年前梭罗的内心世界,我喜欢在这样的意境下阅读。现代的城市生活是喧嚣和纷杂的,快节奏让人很难慢下生活的脚步。但我感谢城市能给了我一个独处的角落,这里不用去遥远的瓦尔登湖,却也能够独自享受这份深匿其中的自然之美;感谢能够让我在这里心无杂念的思考,去和作者梭罗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我在湖边读着他的作品,只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亲近,宛如遇到了久违的好友,宛如来到了人间的四月天。 一百多年前,瓦尔登湖的清晨应该也是这般绝世脱俗的自然,一汪清澈的湖水静谧地被周边茂密的树林所环抱。梭罗从他自己亲自修建的小木屋走了出来,在吃过自制的简易早餐后,一个人坐在湖边静静地读书和思考。梭罗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二十八岁一个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远离尘世进行着超验主义实践。与《鲁滨逊漂流记》中虚构的主人公不同之处在于,梭罗是一名真实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主动离开了城市一个人深入到自然当中去挑战人生意义的极限和边界。从这个角度去看,他是孤独的,他用自己的勇气去做常人所很难理解和想象的事情。在瓦尔登湖畔,他重新思考着一些看似简单朴实,其实却又深邃无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努力工作却痛苦不堪?劳动带给了我们什么?一个人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达到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的富足?如何从生活的囚笼中走出来,摆脱我们精神世界的锁链?如何通过阅读去自我提升来进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何看待古代哲人思想的高深和现代文化庸俗之间的不可调和?如何理解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穷?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如何看待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冲突?这些问题梭罗的那个时代存在,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有思考和讨论的现实意义。 很难想象一个正值青春痘蔻、风华正茂的少年会远离城市,到这么一个孤独的地方去生活和体验。就像他书中所言,他被人所嘲笑和不解,他被认为是一个疯子或者受到了某种精神刺激,大众普遍以一个从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所有这一切梭罗却并不认真理会。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远离城市的空间,需要一份独立的思考,他甚至需要的是一份不为他人所理解的孤独。因为他相信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社会想象,才能理解绝大多数人痛苦的来源及归宿,才能获得一份亲自实践后独特的认知。他要自己亲自去尝试,去完成这个实验并看透很多问题的本质。从这个角度上讲,梭罗是在挑战自己,也是在挑战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边界。 通过观察新英格兰地区农民无休止的劳动,却依然为生活所困而痛苦呻吟的事实,梭罗认识到了这些人实际生活在囚笼之中却从来没有实现内心的自我解放。因为他们始终在被生计所囚困,他们通过努力追求生活富足的同时,却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我救赎的怪圈。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法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痛苦的来源在何处?这些农民成为生活的机器和奴隶,而不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在追求物质的富足,却如同在茫茫黑夜中意识不到精神的贫穷。 通过亲自修建木屋,搭建一个极简的生活空间,来理解房屋与房屋主人的内在关系。木屋虽小,结构也很简陋,但梭罗感受到了亲力亲为劳动的快乐。他意识到,房屋只是容纳一个人的空间和载体,只要能够将人包裹在内便已足够。房屋重要的是居住在房屋中的人是否精神富足,如果不是,那这所房屋即使再大,也不过是一个装着活死人的棺木。里面不必要的装饰与家具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和混乱,而这里面的人才是房屋真正的主人。房屋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恰恰相反,本末倒置。 通过亲自参与农间劳动,种植粮食和蔬菜,梭罗通过双手劳动获取回报来感受劳动真实的意义。他发现一个人一年当中只需要极少的劳动就可以满足自己必要的生活所需,甚至能够有一些结余的粮食。梭罗在劳动中感受到了乐趣;同时通过极简的生活,梭罗也意识到让一个人满足是多么的简单。梭罗鄙视那些寄生在别人劳动成果上的利己主义者,梭罗同时也鄙视那些单纯为了劳动而精神空虚的劳动者。 通过一个人静静的湖畔阅读,梭罗思考一个人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冲突;物质的富有总是令人愉快和满足,但富有的物质获得的满足感往往随着人们更高的物质追求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人们又会重新陷入一个更高物质追求新的痛苦循环之中而无法自拔。这些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和贫瘠的。这些人只注重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意识到精神的不足。在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冲突中,梭罗看到了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痛苦根源。 通过观察湖畔修建的铁路,梭罗观察到了现代工业对于朴素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一辆辆长长的火车从林中飞驰而去的时候,梭罗看到了瓦尔登湖宁静的消失。梭罗看到了铁路下长长的枕木以及为了修建铁路而付出生命的人们。梭罗在沉思,现代工业的文明在带来的交通的便利,却是以通过牺牲环境的代价而获得。他把铁轨下的每根枕木看作是一个个新英格兰人的躯壳,火车冒着黑烟驶过,原始的自然被破坏和污染,而地下埋葬的生命却永远无法苏醒和感知。 通过一个人与自然近距离的接触,梭罗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真谛。他在湖畔一个人独处,几乎没有人到达过他的小屋,他是一个孤独者;但事实上,他孤独却并不痛苦。因为在湖畔,有那么多的自然生物与他息息作伴,各种可爱的动物与他比邻而居。他是个孤独的快乐者,他爱上了瓦尔登湖,他爱上了这份原始的纯朴自然之美。无论清晨还是深夜,自然的美景都让他陶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梭罗是个精神的富有者,通过拥抱自然并深度融入,梭罗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和对自然的尊重。 梭罗是个思想家,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脱离社会后,他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进行着生活?他的内心从进入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深深的思索。这种思索一只持续着,一直伴随着他最终顿悟后的离去。可以说梭罗在最初进入瓦尔登湖畔初的那一刻是孤独和矛盾的,但当他离开之时他却是富有的。在整个两年多的亲自实践当中,梭罗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和认知体系,并将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他的精神从此丰满与充盈,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事实上的富有者。《瓦尔登湖》写作于1845年,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距今较远,梭罗的认知和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恒久正确,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认可和接受。正如他文中所言,他并不希望其他人也来模仿他,像他这样生活。但他用勇气和忍耐克服了诸多的困难,并一个人体验到了在脱离社会后、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后的内心感知,这种被称为超验主义实践只有极少数像梭罗这样思想家才能够做到,更可贵的是梭罗把他的内心感受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佩服梭罗的勇气以及像梭罗这样一批有独立思想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后人能够不再重走他们的路却也能够获得一样宝贵的精神财富。 《瓦尔登湖》确切来讲是一部非常难以理解的作品,一些读者读完之后往往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甚至阅读到一半就进行了放弃。作为读者一员,最初我很难想明白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是自传吗?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一个人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书中记录了他独自生活的经历和内心感受,说这是一本记录他两年半的自传完全是合适的。是哲学书吗?梭罗在文中通过亲身观察和体会,然后进行了大量批判式的思维并提出了他的主张和观点,说它是本哲学书应该也是合适的。是散文集吗?整部作品文字语言优美,文风隽秀,让人读后如沐春风,因此它也是一本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散文集。我是第一次读到这么唯美的文学作品,同时它又是一部思想的大成,这部经过自己超验实践的作品注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因此与众不凡。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三遍,每读一次都能获得了一次全新的感悟与认知。我想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地重读,因为和有思想者的交流永远都充满收获且内心欢愉。每次阅读,都让我感到内心的一片宁静,仿佛回到十九世纪,和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亲切地交谈……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瓦尔登湖》——我们的心湖

  从书架最下层的一角开始,《瓦尔登湖》是第四本。虽然是重读,原本以为会像前面几本一样,半天就可搞定,然而细读进去才知道失算了。照孩子的话说,觉得无比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因此显得千头万绪,评注更不知要如何下笔。

  我漫无目的地翻动着书页,“湖”字忽然跳入我的眼帘。“有时,我会对人类之间的社交感到厌烦,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让我心绪惆怅。。。”

  似曾相似,是吗?

  如果你对社交感到厌烦,你会做什么?

  那种廉价而肤浅的社交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是一种什么滋味?

  你心目中理想的交往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一连串的问题很自然地在我心中生起,带领我继续读下去,渐渐的,我也开始相信,我找到了打开《瓦尔登湖》的方式。

  就从眼前的这一片湖开始吧。

  来自网络

  “当我对人类之间的社交感到厌烦,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让我心绪惆怅”的时候,“我就会到小屋的西边漫步,一直走到没有人烟的地方”。

  乍一看,是作者在写他远离人群,到自然中漫步。可是,仔细品味,会发觉其实他是借用现实世界的种种物,写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向西,是和向东相对的。玄奘西行,西方极乐,如果把东边比喻为向外,向人世间,则向西是向内,探寻内心世界。

  烟,(火)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黑色气体。没有人烟处,表示对事物的感受是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

  “抵达新鲜的森林和牧场”——内心,只有万物落下的影像,以及由影像再生影像,生生不息,长成茂密的、鲜活的森林。羊儿、鹿儿、牛儿,象征着入静时显现的良善之心,穿行于影像之间,四处游走,寻食。必要时收拢,余时散开,是放牧自心的牧场。

  “也可能会在夕阳晚照的时候,到利津山上品尝一些越橘和浆果,并带一些回去当食物储备”——果实象征着成熟。在觉照的末尾,对事物产生了清晰的认知,并记录下来,成为智慧的储备。

  “水果的香味不会展示给购买者,而只会给采摘者,比如牧童和鹈鹕。那些只为卖钱的商人,还有远离它们生长的山,住在城市里的人,无法见识水果的真面目,经过舟车劳顿,他们见到的只是单纯的食品”。

  昨日先生问我为什么不吃他带回家的奇异果,每个大小一致,已经熟透。的确,我一直不吃这种昂贵的水果,虽然听说它有许多的好处。我想起大学时独自去爬黄山,秋天,山上山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时候,几块钱就可以买上一大堆,大大小小,蛋形,皮下透出微黄,软软的不忍用力碰触。剥开皮放入口中,清甜微酸,带着满嘴满鼻的芳香,咬下去会听到籽粒在牙齿间碾碎发出的细小的沙沙声。有趣又好吃,还有递过来山民粗糙的手,以及四周的大山,如此水果的模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大概因为如此,再在城市里见到它们矫揉造作的同胞兄弟,我比一般的水果更失了兴趣。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除了真切地感知以获得第一手的了解,别无他法。那些世间广为流传的,是缺乏温度的符号,是以概念堆砌的概念。

  “完成一天的锄地任务后,我有时会走到湖边的垂钓者身边。。。我的到来,或许正是他顿悟的契机”。

  不得不说,梭罗应该对东西方文化都非常熟悉,不只一处,他对中国的古老典籍进行了摘录。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垂钓者是姜太公,走到他身边的是文王,是孔子心目最伟大的圣人。这一次垂钓者和路人的相遇,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华美的时代,周朝。如果没有对湖水和鱼儿的熟稔于心,不能成为姜太公;如果没有经历过长久地深耕细种,不能成为周文王;如果没有这两者的相遇,则无所谓契机。

  “有一个钓术精湛的老人,在木工上也很精通。。。我们会共乘一艘船到湖上漫游,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不过我们很少交谈。。。我们之间的神交远比语言的交流更美妙”

  精通木工的钓鱼老头,是谁呢?是拿撒勒的基督。他的耳朵失聪了,因为他只聆听上帝的声音。

  当我们以圣人为师,我们会怎样行动?怎样用心?

  “夏天的夜很温暖,我常乘着船到湖中吹笛子,那些鲈鱼或许也沉醉在我的笛音中了,环绕在我的周围”

  吹笛,呼吸。在夏夜,以热诚的心观呼吸。于是鱼儿,象征我们的种种感受,种种渴望和需要,一一现身。若是栓好鱼饵,就可以开始垂钓,走近去了解它们。

  “犹如火把抛到高高的空中,天上犹如点燃了烟花,落到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

  当我们一一看清那些感受、渴望和需要,身心会发出愉悦的欢呼,犹如潮水的涨起,亦如烟火升到空中,再落下,湮没在水里,嘶嘶的声音是那抑制不住的喜悦。潮水退去,身心又渐渐回复平静,犹如黑暗的再次降临。哼着歌慢慢摸索到人类的喧嚣,是我们回到现实的知觉和意识。

  “我偶尔会到村民的家里做客,等到主人困倦休息的时候,我就回到森林里”

  森林是内心的影像世界。向人世间张望的心与眼困倦了,会转而向内,“我”就回到了森林。

  “月下垂钓。。。40英尺深的湖里抛了锚,距离岸边有二三十杆那么远。。。数以万计的鲈鱼和银鱼在我身边环绕,月光下鱼儿的尾巴激起了层层涟漪”

  月,会增加黑夜的深度,犹如已经平静的心,向更深处溯游,直至尽头。于是,深湖,远岸,定深。一切心中所藏皆在此处显现,犹如无数的鱼儿四周环绕,时空因定力深厚而几近凝固,鱼儿尾巴所激起不过是细微的涟漪,不闻水声,亦不见水花。

  “我用一根亚麻线和它们交流”

  湖,是我们的心湖。鱼,是内心的欲望。此刻,要一辨究竟。所系者,亚麻线,是心中一念。

  “钓线被拖到60英尺长,不时轻微震动。。。那个家伙有些愚蠢,也有些犹豫,正在下决心。。。伴随着尖叫声,一条长角的鳕鱼挣扎着蹿出水面”

  念紧随着鱼儿,或远或近,有时几乎要失了它,几番战栗,又终于稳稳地抓住。那家伙什么样子?带着一股子蛮劲,徒劳无益地来回伺机奔忙。终于啊,上钩了,咬紧了,不会掉了。就在将要拉线的那一刻,鱼儿似乎也觉察末日的到来,使劲地挣出水面,将自己的模样完全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长角,会扎人。

  “这样静谧的深夜,鱼儿轻微的挣扎打断了你与宇宙的交流,将你拉回了大自然中。这是一种奇特的体验”

  夜深时,我们与宇宙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宇宙山河,哪是自己。只有鱼儿微动时,分得清,宇宙是宇宙,鱼是鱼,我是我。鱼儿和我,牵拉在同一根线上。

  梭罗和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景不是虚构的,心亦是实实在在的,心和境,亦在同一根线上。

  *****************************************************************************************************

  暂且读到这里。

  不妨先来介绍一下作者。

  梭罗,全名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什么是非虚构作品呢?非虚构作品指的是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

  什么是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

  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性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的座右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

  爱默生又是谁?

  爱默生,全名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候美国“热闹却混沌”,意味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今日的“霸权主义”美国不同,那时候的美国缺乏统一政体,刚刚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但个性日渐鲜明。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外,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1837年,爱默生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一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尚,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梭罗和爱默生有什么关系?

  1837年爱默生作《美国学者》的著名演讲时,另一名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对于很多人而言,梭罗是一本教科书。相比于爱默生的演说和写作,梭罗更多的是实践和行动,他用一生实践了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召唤:关注美国本土,追求美国本土的独创性。十九世纪的美国被认为是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因此,以他们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潮也因此成为美国精神独立的宣言。

  专注于隐喻、童话、神话和戏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