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2020-03-10 23: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精选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猎手精选点评

  ●心是孤独的猎手,看到这样的名字,以为会是地摊青春伤痛文学这样的矫情造作,充满了与痛。书里确实有很多爱和痛,但这些爱和痛却平淡而深藏,藏在美国南方小镇日复一日普通生活中哑巴辛格能读懂人心黑人医生考普兰博学善良,蓝领工人杰克暴躁冲动小女孩米可的心属于音乐餐馆老板比夫善良而平庸。将所有这些人联系起来的是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孤独,深沉死寂如马里亚纳的孤独。那是太阳炽烈的爱也无法进入的孤独。 黑人平权同性的爱,钢琴,工人运动洛丽塔的爱,都在孤独中被交织缠绕,在孤独中沉入海底。 看完之后才觉得应该在耳机中放上Joy Division的歌,只有Ian Curtis的歌声才和这人与人间的孤独契合

  ●前半段还满怀期待的,后半部分有点沉重

  ●深刻,太孤独了,辛格的人物塑造很好,小女孩身上有作者影子吧,《沉默者》的名字也很有深意,不如做个沉默者,却是生活的全知者,知却不言,辛格是大树洞吧,倾诉所有秘密心事,谁的生活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心里的心事秘密谁知道,孤独着,等待猎手,或做个猎手,作者本身的经历也是荡气回肠,不被生活打倒的女子,佩服。

  ●几年前偶然与此书相遇,至今仍记得书中那个炎热的午后,空气糊糊的,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中午想了句评语现在了 算了 反正写挺好 但以后考虑再也不买这种惨兮兮一点不好玩的书了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一个小镇上各种人的生活琐事,其中夹杂了亲子关系种族歧视,LGBDQ, young love等等。读的断断续续,以至于差点人物关系没理顺。 以及,我最好朋友的最好朋友不是我。

  ●没读过别的版本,这一版翻译读起来很舒服

  ●女作家对于细节描述,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上演

  ●沉闷

  ●从女人男人,从黑人到白人,从老人小孩,他们徘徊在“苦涩讽刺仰之间”,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哑巴身上,而哑巴什么都不懂。所以,在某一天,一切都破灭了。或许咖啡馆老板是清醒的,也是最孤独的。 喜欢这个翻译,简洁优美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书是好书,对梁式译本保留意见

  刚刚开始读,各种渠道推荐,书无疑是好书,思想肯定深邃,可梁小曼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我不文法,英语差劲原著是没看过,其他译本也没有读过,但是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看,或者说就一个对译法吹毛求疵的人来看,译作水平是有待商榷,值得怀疑的,读了20页无论如何也无力吐槽了,阅读感受十分不理想。宽容一点,也许大概可能是因为直译,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纯粹的倾听者只是理想主义

  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主要讲了四个人物的孤独,其中有一个是聋哑人,其余三个因为孤独无法排解就不断向这个聋哑人诉说,他们甚至把这个聋哑人当作神一般的存在,但实际上这个聋哑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聋哑人也有一个倾听者,他原先也是个聋哑人后来变成了疯子,这个疯子从来不听他在讲什么。故事的最后那个疯子死了,倾听的一方被阻断了,所以聋哑人自杀了,然后所有人又回到了孤独的生活。

  我觉得这本小说主要在讲一个社会的群像:各行各业、各年龄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渴望被倾听、被理解,但实际上这样的人很少,我们大多是说得太多、而听得太少。最后的结局好像是在说孤独的是永无止境的,人无法战胜孤独。

  作者提供了一个理想主义:人在孤独的时候可以对别人诉说,这个人会对你微笑、装作理解的样子,却从不回复你。因为如果他回答了,就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倾听者,就会要求相互的理解,就有可能产生矛盾,然后源源不断的产生孤独,所以作者干脆设定了一个聋哑人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出现是如此伟大以至于所有人甚至把他当作神一样的存在,可其实他也是人,他也需要被倾听。即便不被理解,他还是要对疯子诉说,直到疯子死了,他也自杀了。聋哑人死是这种理想主义的消亡,意在说明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倾听者。当理想消亡之后,所有人回到的孤独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活得很孤独,人们可以继续找一个倾听者,会寻求相互的理解,但是还是时有孤独伴随。

  感觉这很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一直看、一直说,但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所以每个人都活得非常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极致的孤独不过如此

  相比于韦尔斯作品《直到孤独尽头》,麦卡勒斯创作的《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显然更胜一筹。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大男主”小说,男一号是聋哑人辛格——由于麦卡勒斯前文的铺垫,我甚至一度以为故事最后的彩蛋是辛格开口讲话。作者极致刻画了瘦瘦的人辛格对另一位胖胖的土耳其人安东纳的感情:在第三次去探望因生病住在疯人院的安东纳时,辛格得知伙伴死亡,于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开枪自杀,终结一切。

  今天早上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是,喜欢读小说的人都不会自杀,因为小说里的故事比现实要惨得多。拿这本书来说,生而为人辛格是否感受到最为极致的孤独:最好的朋友只有安东纳一人,安东纳也是他唯一迫不及待想把自己讲给对方听的人。当发现自己唯一的朋友死亡时,他的孤独之感填满空间,存在这件事很难立住脚。

  安东纳决定了辛格存在,辛格决定了杰克·布朗特的存在。至少在那样一个小镇上,杰克义愤填膺对于自由的呐喊,没有人懂也没有人原因听,唯一的听众、不嫌弃的人只是辛格。辛格死了,杰克也揣着咖啡店老板给的20美元离开镇子,继续飘荡。可惜的是,他没有朋友,在另外一个小镇,或许很难找到像辛格一样的聆听者。

  尽管此书主题是孤独,却也不乏对现实世界的呐喊,比如大篇幅讲到的种族歧视问题。书中针对爱情的描述基本没有展开,只有米可这个花季少女对辛格的崇拜,和另一位男孩裸泳时的懵懂,以及咖啡店老板对米可的赏识等等。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麦卡勒斯对环境描写的逼真,每次环境描写都有各种风的姿态,各种味道也会迎面扑来。

  附辛格自杀后,杰克的自白:

内心的空虚感灼痛了他。他既不想向后看,也不想向前看。他竖起两根短小粗壮的手指在桌面上漫步。离他第一次在这张桌子前坐下,已过去一年多了。现在和那时比有多少进步?没有。交了个朋友又失去了,除此之外什么事都没发生。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孤独着谁的孤独——读《心是孤独的猎手》想到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心是孤独的猎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到英文“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似乎也没有更加贴切的翻译了。心捕获了什么?是孤独吧?现在长大成年之后,还少去想孤独这个主题,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干,因为觉得想了也没有用。但是明明学生时代,曾经十分认真地去想过,也曾十分认真地体验过孤独。那是一种自己认为不被人理解的感受。

  作品以哑巴辛格为主线,辛格是典型的孤独的代表,他有着自己的孤独,又承载着别人的孤独。米可,考普兰医生,比夫,杰克都觉得辛格理解他们的孤独,他们对别人不能说的、别人不能理解的会倾诉给辛格,辛格的沉默和专注会让他们觉得遇到了懂自己的人。

  而承载辛格的孤独的人是那个希腊人安东纳帕罗斯,是个智障。无论在一起不在一起,辛格每时每刻脑子里都会有他,辛格会将自己攒下的工资变成奢侈的礼品送给这个傻子,会因为他的去世而自杀。

  而这些孤独的承载者,真的读懂了对方的孤独了吗?

  这些寻求理解的孤独者,他们真的孤独吗?

  作品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的各种理解只能见仁见智了。

  有时候,孤独是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被生活中的事物完全占据,就会思考一些更加抽象的东西。比如米克的音乐,考普兰医生的使命,杰克对贫穷和不平等的反叛,比夫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纯真的向往。

  但是有些人不需要这个空间,比如波西娅,海德尔等等,他们也有情绪,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不孤独。

  还有的时候,更强烈的孤独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不理解,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无能为力。我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想法,有这样一个愿望,有这样一个梦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去开始实现它,我逃避去做那些具体琐碎的事情来实现它,这件事情如果还找不到人去倾诉,去理解,那时候,孤独感会扑面而来。

  到底孤独好还是不好?到底我们需不需要孤独?有时候很难说,但无论好与不好,无论需要与否,有些人是注定要孤独的。孤独至少说明在思考,至少说明这是一个人还在活着。

  如果说孤独中再多几分行动,我想这是当下世俗中人一种更加好的方式。我们有孤独,也有希望,我们仰望星空,但也脚踏实地。

  作品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主题,贫困,种族歧视,不平等,等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好书。默默的讲述,默默地感受。

  最终每个人都只能孤独着自己的孤独,这是孤独者的宿命。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五):娱乐至死的时代,谁敢说自己不是孤独的?

  

01.人人都是孤独的

之前网上流行着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当我们置身于宴会上或者热闹的集市中,常常会有种“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你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只是说你在狂欢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人潮涌动、噪声四起,而你却丝毫体会不到热闹的快感。

  人类作为一种群体存在,自然渴望集体,渴望热闹。而当今的网络正好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符合我们兴趣的人。可是有了分类、有了推荐、有了话题之后,我们当真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了吗?在爆炸的信息面前,我们内心的孤独真的被填满了吗?还是说网络更加助长了这种孤独感呢?

  孤独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在网络中找到了知己,有些人却更加孤独了。但不管怎样,人人都是孤独的,不管我们喜欢热闹,还是喜欢安静,总有一刻会被孤独缠身。所以,这时候我推荐你们看一本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年仅22岁的她就创作出了一部写尽“孤独”的作品,成为了文学经典。而麦卡勒斯本人一生也都与孤独为伴。她15岁时患风湿热,先后三次中风,29岁时瘫痪。她的爱情也十分曲折(大家可以自行搜罗一下八卦),这种爱而不得产生的痛苦与孤独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尤甚(《伤心咖啡馆之歌》最为经典)。

02.五个人物,五种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光听这中文名大多人可能云里雾里的。谁是猎手?谁是猎物?翻译成英文名: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可能更好理解一点,断句为:心 是 孤独的猎手。心是猎手,猎物未知。这样一来,一听这名字也顿觉孤独。

  书中故事主要围绕五个人物展开:聋哑人辛格,酒吧老板比夫,酒鬼(游乐场工人)布朗特,小女孩米可,黑人医生考普兰。他们四个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种族的人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孤独。

  聋哑人是爱情的孤独。辛格英文名为:singer,是歌唱者的意思,可是讽刺的是他根本听不见人们的声音,也不会说话。这样的人自出生起就注定是孤独的。但是后来他遇到了另一个聋哑人(胖希腊人),起初他们结伴而行,生活得非常快乐。直到后来希腊人性情大变,被送去了疯人院。但即便如此,他还每周去看望希腊人。每次见面他都疯狂着做着手语,可对方却不理不睬。

  酒吧老板是群体的孤独。他每天在酒吧工作,要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生活中在群体的热闹中,然而他却十分孤独。他的孤独体现在妻子的不理解,体现在他会对怪人足够同情。他会每天买一份报纸,他把几十年来的报纸堆满了整整一个房间。他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相反,他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孤独的。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想要拼命关心时事,好融入社会。

  酒鬼是阶级的孤独。在这几个人中,酒鬼是话最多的那个。他是个狂热的激进分子,他对贫富的阶级差异感到不满,又无力改变现状,因此来到这个小镇上整日酗酒。在遇见聋哑人辛格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晚上。他以为辛格全能听懂,于是之后每次去找辛格时就又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小女孩是成长的孤独。她在一个大家庭长大,她的家里居然住着14个人。她有5个兄弟姐妹,因此她受到的关爱也极其有限。她想要一架钢琴,但按照家里的情况是不可能会买得起的。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有个音乐梦。她会每天听着邻居屋里飘来的莫扎特,她会将自己的音乐灵感写在日记本上,不准任何人碰。除此之外,她还有另一个秘密,就是默默地喜欢着辛格。这些秘密都让她孤独。

  黑人医生是种族的孤独。作为一个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医生的黑人,最苦恼的莫过于不被尊重。黑人与白人的区别早已烙印进人们的心里,因此当他被带进白人酒吧时自尊心是多么的受到伤害。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黑人,告诉他们不要再做白人的奴仆,然而现实是多么残酷,他既不被黑人理解,也不被白人尊重。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娱乐时间,免费救治黑人,可种族歧视的烙印是如此深厚,他以一己之力难以回天,所以他无比孤独。

03.我们总是说得太多,而听得太少

  这一切的孤独源于别人的不理解,所以我们在内心生出一种巨大的空虚感。但这不是说我们就此封闭自己,而是我们只会对特定的人,我们认为理解自己的人诉说。于是,聋哑人成为了众人诉说的窗口。

  为什么选这个聋哑人呢?因为首先他是个有温度、会点头微笑、看起来是在认真倾听的人(聋哑人会读唇语,但说话者语速得慢),而不是一个机器。其次他又不会说话,因此也不会回复我们,也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这样看来,聋哑人的设定是非常奇妙的。一个不会回答的树洞成为了众人排解孤独的渠道,意在说明:人人都渴望诉说,渴望被倾听,被理解,却从来不愿意当一个倾听者。

  我觉得作者在这里也提供了一个理想主义,就是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倾听者(聋哑人),于是人们全部跑去向他诉说。这种情况就像书中说的一段话:“因为有些人有种本能,要在某个时刻抛弃那尚未发酵和腐烂的自我——统统甩给某个人或某种观念。必须如此。对某些人而言这是与生俱来的——经文说的“众人都在找你”。”

  因为聋哑人辛格成为了这样的倾听者,所以很多人将他当做神一样。然而讽刺的是,他在和另一个聋哑人(胖希腊人)一起生活的的时候竟没有人注意到他。有一次,酒吧老板看着辛格走在前面,后面跟着布朗特时,他突然想起这和之前希腊人走在前面,后面跟着辛格的场景很像。然而那个时候没人注意到这个用手疯狂诉说的辛格。

04.孤独是永无止境的,人无法战胜孤独

  就在辛格被众人当做神一样存在时,他每周还是会去看希腊人。平时在和镇上的其他人在一起时,他总是安静地倾听,但只有在见到希腊人时他的手会挥舞个不停,可对方却并不理睬。即便这样,辛格还是每周会去看望一次希腊人。因为辛格也是人,他也需要向别人诉说。但是这一诉说在某个平常的日子被打破了,希腊人死了。于是辛格自杀了。

  辛格的死是这种理想主义的消亡,意在说明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倾听者。当理想消亡之后,所有人回到孤独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孤独是永无止境的,人是无法完全战胜孤独的。

  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活得很孤独,人们可以继续找一个倾听者,会寻求相互的理解,但还是时有孤独伴随。就像麦卡勒斯说的:“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看完麦卡勒斯的这本《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会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它不颓、不丧、不致郁,却真实得可怕。当你在社交平台拼命打完字后,当你刚晒完朋友圈后,当你刚参加完聚会后,或者当你刚完成一件日常的事情之后捧起这本书时,我希望你能理解里面这种孤独感,然后才决定怎样去对待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