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世外桃源》是一部由周铭影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外桃源》观后感(一):求资源
想看哪里都找不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你们都哪里看的啊。看了各种影评介绍对这部纪录片很感兴趣。但是到处都找不到地方看为什么啊?有资源的可以给我吗?红包感谢(❁´ω`❁)
《世外桃源》观后感(二):好奇
在哪里能看,因为我在哪里上了3天班就跑了。。。。。。。。。 在哪里能看,因为我在哪里上了3天班就跑了。。。。。。。。。 在哪里能看,因为我在哪里上了3天班就跑了。。。。。。。。。
因为真实,所以毛骨悚然。身边朋友觉得导演前面反复播放说教的段落有些重复,但身为体制内出来并且干着“导元”工作的人,我却在这一段段的说教里看到了让我感同身受浑身发凉的东西。
导演在放映后的讲述里几度哽咽,也解释了片中很多看起来过于有“安排”痕迹的部分。虽然导演说他自己的落点是那位变胖了的大学生哥们,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结尾在广场里挥舞手臂的向雪松。没有和足够丰富的阶层接触过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执迷于董事长的理论。我恰巧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过很多教育程度不高家庭也比较贫困的人,他们信任我之后对我倾诉的那种主动和欲望就像电影里那些在对着镜头抱怨的人一样,他们并不是蠢或者笨,他们只是没有机会见识那么多思考那么多,他们倾诉的时候那种既困窘于现实又沉溺于理想的状态真的很让人难受。
这部片子不够深刻的点,是少数我觉得原因不在导演的无能而是在于“外在”或者说“上层”的,看了之后大家心里都会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不能说,不可说,呵呵。
《世外桃源》观后感(四):魔幻不魔幻,现实不现实
片子可以说是导演本人亲入虎穴历经磨难和惊恐得来,记录了饭店老板与一众学徒如何从一个萦绕在花香梦境中的命运共同体走向分崩离析如鸟兽散的过程。
其实不是多鲜见的事情,魔幻程度在现代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level了吧,可能是导演作为老板兽行的亲历者确实感受深刻,所以难免有点泄私愤的意思哈哈(开玩笑),尤其是映后交流了解了一点背景之后。因为魔幻的主导者并不只是饭店老板啊,毕竟人家从92年开业也“红火”了这么多年呢不是。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导演终于得以逃离“世外桃源”并拍下这些心有余悸的镜头的时候,那几个员工似乎并没有真正逃出来,听着他们的描述和回忆,担心他们是否终究是走在从一个世外桃源到另一个世外桃源的路上。
所以看完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其实已经不缺记录魔幻现实的电影了,但如果该看到的人看不到,又或是看过之后带来的情感体验多过思考,那记录这些的意义在哪里呢。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期待艺术创作者们可以把追求再提高一点点吧。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拍摄手法等其他方面算是可圈可点吧,期待导演更好的作品。
《世外桃源》观后感(五):其实是短评,超了字数只能发这了。
在重庆一座高楼的楼顶经营着一家“花卉大餐”的特色餐厅,成立多年,曾被央视报道,重庆宣传片借此地拍摄过,马云,周杰伦光顾过。 导演用观察式方法记录在这个餐厅里发生的百态,剪辑很有趣,有两处话接话的剪辑点过度的挺有笑点。从开始的情景表演,到新人培训,员工出原创餐点,中间开始有员工抵触董事长的洗脑术,到后期餐厅破产董事长跑路,找了几位原来的员工回到破败的餐厅的回忆作为结束,叙事结构很清晰完整。 但是前半段停留在餐厅里的叙事太长了,一段一段的故事排排放,我个人很想看董事长的深入采访部分,但是一直等到片尾也不知道这个董事长的心理过程。这是让我觉得很缺少的一块,基于此就感到影片没有很深入,只是展现了董事长经营的策略,员工的面貌和想法,餐厅的日常,荒诞的培训,也折射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是还是只触及到面。 另外提一点摄影,我个人感觉像是一个人或者最多两个人的拍摄团队。刚开始在网上看到《世外桃源》的简介,最后一句是像怀斯曼的风格。作为超爱怀斯曼摄影和剪辑的粉丝,这完全搭不上边,除了几处剪辑有点意思,但整体和怀斯曼的摄影风格不是一类。 只是这部纪录片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人物和餐厅本身很有戏剧性,观察式还带着一点采访的参与式,如果可以把董事长其他面塑造起来就太好了。
《世外桃源》观后感(六):身在其中而不停止思考
美院的小剧场,楼外是明媚的秋日午后,桂花香气包围着明媚的青年男女。剧场内,光线一暗,荧幕上一个奇幻世界。
重庆一座高楼顶上的“花卉大餐“餐厅,如果是早些年在新闻上看到,应该只会当民间奇观看看”哟还有这样的地方“。各色花卉被”创意“烹饪,由年轻男女唱着跳着送上桌,还要演一出江湖八大门派或者收回钓鱼岛的戏。食客们也颇为配合,新奇地拍摄、参观、共舞、呐喊,分享人生成功经验——毕竟这一顿收费还不菲。
但是纪录片的镜头有更深入的使命。年轻的男女在一位董事长的带领下,没日没夜地汲取着走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投入极大的热情在排演每一餐的台前幕后。直到入不敷出,精疲力竭,却看不到说好的发展,才有人开始动摇。但真的到了老板跑路餐厅倒闭的时候,剩下的员工还自发筹款维系运营了一个月,写下”对不起董事长,我们没有守住……“的长信。三年后成了老师的大弟子,还在缅怀董事长的教诲,想着”学以致用“。
还有这样的事,也确实是民间奇观了,但也无不存在这样的现实。奇观看完翻篇,系统却还在运行。看的时候一直好奇导演是如何拍到这些素材,知道后恍然大悟:年轻的导演原来就是其中一员。那些对着镜头的说话,就是真实的对话啊。身在其中,但跳出系统的镜头会带你思考。
《世外桃源》观后感(七):“世外桃源”下的社会痛点
其实是短评写不下了,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9.21长沙场放映」
从导演的问答来看,他在拍摄期间对并没有完整的构架。影片整体属于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浑然天成。重庆“抖音式”的迷幻城市空间,饭店高空+玻璃高危架构,“花卉大餐”光怪陆离的表演,都为一种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视觉载体。员工身份的单一视角加上手持的轻微晃动感不是局囿,反而提供了一种代入和恐惧感。导演因个人原因未能跟进的覆灭过程造成的巨大时间跳跃,在近乎超现实的题材下却不显突兀,个人偏好这种忽然幻灭的感觉。
“世外桃源”的封闭空间实质是社会痛点的荒诞版浓缩。服从性的企业文化,底层职工现实困境,集体主义下个性的磨灭、中国文化内核中对于集权的服从与恐惧,最后的主旋律歌曲和广场舞为点睛之笔,像是《放大》最后的无实物网球赛,将这种荒诞和讽刺深入到社会骨髓,带有政治隐喻的色彩。
结尾女经理赞同用老板的方式指导现代的教育,她那种笃定的神态表情令人脊背发凉,不由想起衡水中学的开学典礼。
个人觉得片中部分空镜显得多余,拍摄和剪辑手法偏传统,单丛影像来说没有亮点。因为视角受限,老板这个人物稍有些扁平,他的理想主义的多面和复杂性,以及他身上时代烙印与现代价值观的反差并没有很好地呈现。(这个导演问答时也提到了)
现实里这种魔幻的事例并不少,只是少有人愿意认真地去纪录。所以为每一位中国独立电影导演致敬。
《世外桃源》观后感(八):《世外桃源》| 我的言语表述不清楚,全在纪录片里了
1
Q:有没有想过片子分时间顺序,这样有些杂乱无章?
A:按照人的状态,其实有细微的变化。大概四个部分,第一是人从未知进入群体被洗脑,第二是他们代替董事长给别人洗脑,第三是他们拿不到工资,而且身体发生变化,有些扛不住了,但不甘心,还是需要坚持。第四是谎言戳穿。我拍这部片子不是为了观众,自己有点任性一把,按照自己想法来剪辑。有些东西用文字与语言都表达不清楚,只能混沌用纪录片去表现。
2
Q:小人物意识不到自己被骗,片子剪出来的倾向?
A:这个片子很复杂,呈现一个微观社会,我不是上帝,无法掌握。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在做一个思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一些人放下自我,慢慢的意识异化,然后他们身体承受不住,他们就有觉醒有反抗,实验失败。大概就是这样的线索。
3
Q:您片子中的历史影像是怎么获取的呢?
A:有一次偶然回到原来的地方,发现许多硬盘,然后找了电脑城去恢复,就看见了许多精彩的东西。
《世外桃源》观后感(九):“微观社会的一场思想实验”
电影拍的是一个怪力乱神的“花卉盛宴”餐馆(实际连正经菜都没有,客人来了边看行为艺术表演——八大教派比武、红色娘子军、打倒安倍晋三收回钓鱼岛等“情境”,边品尝花卉)是如何在“董事长”的疯狂洗脑下经营起来,最后又是如何出现危机倒闭的。就像在一个微观社会推进一场思想实验,给你画一张梦幻大饼,告诉你会被尊重,你在创造价值,你会成为骨干,你要多反思自己,困难都是一时的,未来会很辉煌……如果把它放到重庆和打hei背景下看,或者是更遥远的历史,就更值得玩味了。
看的时候就很惊叹,导演是如何获取信任拍下这么多生动丰富的素材的。人物选取有点有面,形成一个多彩群像,剪辑和戏剧张力也很好。后来了解到导演真的是被招聘进去的(负责帮董事长拍“企业宣传片”),凭借对洗脑的本能反抗和艺术直觉偷偷拍下的纪录片,没有任何外力帮忙,真的了不起。
观众基本是当成魔幻现实喜剧来看的,笑声不断,甚至到映后导演讲“我剪了四年,剪得特别慢,就是因为在回看素材的时候还是会被洗脑”也忍不住笑,但导演讲着讲着却哭了。他说联系当年的同事很多人都不敢回,“董事长”跑路好几年了,他们还在害怕“董事长”会回来找他们。他们知道被骗了,但回忆起来还抱有感激,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底层没有尊严的小人物,在这个社会没有容身之地,在这里找到了精神支撑和价值感。
看着片尾广场上百人(包括孩子)齐跳跟餐馆一模一样的娘子军,还有航拍花卉大楼的镜头,我真的笑不出来。这不是魔幻,也不是过去,就是当下的现实。我们都住在花卉盛宴里。
《世外桃源》观后感(十):《世外桃源》伪·观后感
大概是我对影片画面,色彩,音质等等硬件要求过高吧…其实在前大段的片子里的观感不是很好,环境音太吵杂。整体色调都很平凡,很符合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就…挺朴实的)这样写实一点也更容易让观众代入其中,整个视角都很直观很近距离非常真实。
全片下来其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吃了没见识的亏”,但我们以一个上帝视觉去看待这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我们自然分得清对错,会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傻这么笨这样的“洗脑”也会被骗;但如果我处在一个挺黑暗的阶段没有合适的工作没有好的出路遇见了这样的“洗脑”我又会是如何对待,我没办法想象。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其实一直就都在被灌输知识被洗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书上写了什么就是什么,质疑书本是不正确的。
但又还好,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能够自发性的悟出了一套自己的“真理”,所以不会那么轻易的被“洗脑”;片子里的人也许缺乏了一点自我,可其实又很能理解那种明知是错误但是因为自己花了精力在上面所以觉得放弃很舍不得的感觉,哎,人真是矛盾体。
片子里的人大概只是对自己的肯定还不够,太过盲目了。不仅是片子里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可我也不能怎么办,这也只是我个人见解罢了。
导演和我的女友都认为员工们是「董事长」的“炮灰”,而「董事长」也只是他理想的“炮灰”,是他构建的虚幻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炮灰”,他并不是坏人,只是想象太过美好而无力承担才导致如此局面。可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坏人,既然有好的想法应该去完善去提升去反省自己而不应该动嘴皮子功夫打骂下属能力不足,摆脱这个意见本来就是你自己提出来的,所以还应该别人为你善后替你擦屁股吗?就整片而言并没有看到「董事长」为了「花卉餐厅」进行的努力,他做的只有布置空洞的任务、无谓的批评、瞎说的大话;既没有合理的方案也没有精准的组织,谈什么走向世界?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坏人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