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摘抄

2020-03-26 2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摘抄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是一本由[法] 恩基·比拉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精选点评

  ●冰川冻海版疯狂的麦克斯

  ●不到一个小时看完了,只能用两个字形容: 震撼脑洞大开的科幻剧情,看着很过瘾。不太懂画,但是这里的素描笔画确实很好表现阴暗甚至有些恐怖场景。很少看画书,不错体验不知道后续两本如何,还是蛮期待的。

  ●《星际特工》原画作者最新创世宇宙幻想未来也是在思考世界环境发展问题。最近在思考绘图技法作者作品创作意图中间的关系,这本书是蓝灰底色素描画法,这种画法,突出故事发生在海天之间的苍茫感,想要让人与动物乃至世界环境有机共生的话,作者指出那么就让人和动物杂交,这样个体同时具备动物的外形利于生存,人类智慧利于思考。尤其是从动物体生长出人类个体的过程在如此画法之下,自然通透,更显别致,不愧是想象力绝代的科幻大师

  ●好看。1.末世废土的背景,阴暗冷峻的画风,素描般的线条封底简介说这是一个充满残酷杀戮和互不信任的故事,我了。第一册读完却发现,不是这样的,尽管有几个情节的确是杀戮,断肢残体之类也有,但故事的设定是人和动物杂交或者说融为一体,人可以变为动物,可以和动物交流,于是,在压抑色调下,竟然到处充满着人与人的团结温情;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特别是后者,比太平盛世里的人与动物的关系要和谐多了。2.法国人画科幻,也离不开咖啡馆清谈,故事人物牛仔”,一人两面双生花,不,双生斑马,无一句台词无来处,貌似深刻实则幽默起来,尽管他死了。3.猜测第二部是关于爱情,第三部TO BE OR NOT TO BE。

  ●病毒辐射里的无序末世,杂交人类靠技术装备进步,适应绝境的新型方式存活。希望去到“净土”来重建秩序生活。一切在隐隐互相作用,互相侵蚀,互相克制,包括杂交人类的共用躯体。只能~“接受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作为地球震怒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开场伏笔与设定都不错,素描风格铅笔红色彩铅,深灰与红色比例9.5/0.5,沉郁寒冷里一点微微血色。里面有个开口就是作家名言的“牛仔”,引用尼采3次,加缪2次,还有莎翁齐奥朗卡夫卡贝克特等等,似乎比杂交人类更像一个纯种人类,(猜想不一定对)在一个动荡汹涌海浪世界,或者是充当一点份量略重的锚定吧。

  ●正值隆冬,我却发现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17号净土。一物的尽头是另一物的边缘。漫画里面有人类的杀戮(还有食人族,残肢断臂画面),也有人类和鲸鱼与熊的友好沟通(鲸鱼帮忙用鼻子把浮冰上的人们推到靠近北极熊生存的区域)。地球在震怒,人类还是需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

  ●重量级法漫作者恩基·比拉沉寂十年之作,三部曲,三个故事,三段旅程,每个故事具有独立的国境线,各自为政而又环环相扣,写尽“人”在震怒地球面前的渺小和伟大。本书是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故事从大海上开始。

  ●如分镜原稿般粗粝呈现的,是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末世,无论你原来是亿万富豪,抑或走卒佣兵,此刻一律清零,每个人不得不最优化身上仅有禀赋,穿过那道窄门,逃出生天。在大概率死亡的预期(也是事实)压抑下,故事节奏仿佛获得了某种安定感——与其慌不择路,不如利用仅剩(或还有未来?)的时间,体会原本忽略的生命的意义,因细微处有真理存焉。Bug:P18,左下角图的对话框定位真香,别跟我讲原本也是这样的,可以用Hanna理论分析一遭。希望没有大删节,但愿不是读了一本伪书。

  ●惊人的表现力,爱了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一):动物帝国

  本书在形式上已经很为吸引人,关键是整部作品的内容题材是最大的核,这是一部有着科幻背景的漫画,人类遭遇到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经历一场生态浩劫,短短几周内已经陷入了混乱。这个故事背景使我想起了新冠疫情,曾经很天真地认为21世纪的医学科技都很发达,人类不可能遇到灾难性的传染病,而回眸1918年全世界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没能控制住,很大程度上因为当时的医疗很落后。这样的想法真是太简单了,人类不断地在进步,病毒也在进化、发生变异……所以科幻片的故事真的有可能化为现实。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二):人兽杂交的未来世界

  收到这本书时,封面设计立刻令我对这部漫画产生了浓重的兴趣,上面印着一位戴着礼帽却裸着身子的男子,和一只大猫走在一起,预示着文明与野性的交织?封面设计全部笼罩在冷色调中,暗示着全书的冷酷画风以及很cool的故事。

  翻开书页,故事出奇地引人入胜,几乎一口气就翻完了。感到真是相见恨晚,这是非常独特的一本漫画,舍弃了漫画讲求的叙事性,而是犹如电影一样,呈现出具有描述性、表述性的大场景。绘画风格很有个性,厚重的碳铅+些许彩铅涂绘,凸出故事的厚重感,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作者的绘画功力深厚,塑造的各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

  本书在形式上已经很为吸引人,关键是整部作品的内容题材是最大的核心,这是一部有着科幻背景的漫画,人类遭遇到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经历一场生态浩劫,短短几周内已经陷入了混乱。这个故事背景使我想起了新冠疫情,曾经很天真地认为21世纪的医学科技都很发达,人类不可能遇到灾难性的传染病,而回眸1918年全世界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没能控制住,很大程度上因为当时的医疗很落后。这样的想法真是太简单了,人类不断地在进步,病毒也在进化、发生变异……所以科幻片的故事真的有可能化为现实。

  回到这部漫画上,整体的故事设定及世界观很独特(不剧透),我本身格外偏好此类题材。作者比拉很厉害,我也是相见恨晚。是怎样的人生阅历与积淀才能编写并画出这样题材的漫画?我也写过一些科幻小说,感到自己在科幻小说的故事设定上就很渣。从阅读漫画上就能汲取不少养分。

  本书也有欠缺点:故事太短了,来龙去脉讲述地太简洁,我们读者就像是直接走入故事中的一个场景,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灾难、冒险,而且并没有很凸显第一主角,仅仅几个人物就串联起这样一部具有宏大题材的漫画。其中有一位骑着半马+半斑马的未来骑士很帅,其实他的打扮是老派复古的,讲的话几乎全部来自文学名著里的语句,透露着哲学层面上的深思。他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亦正亦邪?

  不想剧透的我,在我的这篇书评标题中提到了本书的一个关键词:人兽杂交。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不可思议的议题在未来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就在我看到最后一页时,感到后面还埋藏着很多线索,最终戛然而止。这样题材的漫画非常适合进行扩充,改编成电影。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有视觉感官上的效果与快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深层意义上的思虑。往日里,我们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我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模式落入了一复一日的轨迹与规律中,漫画犹如一扇窗开启了通向另一片想象力瑰丽的境地,是时候打破套路,打通五感,勇于迎向那不可预知、无边无际的漫画书海。

  据悉这是“地球震怒三部曲”的第一部,还有两部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震怒”的世界。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三):漫画恩基·比拉:逡巡过去未来间

  去年 5 月,在第 72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中,98 年出生的美国演员艾丽·范宁在红毯上大放异彩,成为戛纳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评委。

  此外,更令我们关注的是,在评审团中,有一位目光深邃、仿佛游离于会议之外的先生,他是法国电影导演、当代艺术家,当然更是著名漫画家:恩基·比拉(Enki Bilal)。

△ 恩基·比拉(右二)

  拥有多种职业的他,最重要的身份仍然是漫画家。安古兰漫画节大奖、阿达姆松漫画节漫画家大奖、法国《读书》杂志年度之书……在苏富比拍卖行上,一幅恩基·比拉的作品手稿高至数万欧元。

△ 图片截取自苏富比拍卖行官方网站

  现年 68 岁的恩基·比拉仍精力充沛,在第二故乡法国,他仍不遗余力地挖掘图像小说的潜力并不断提升它的地位。在过去 40 年中,从为 70 年代的《舵手(Pilote)》杂志创作短篇条漫成名;

△ 《舵手》1982 年 第 99 月刊,封面由恩基·比拉绘制

  到与鼎鼎大名的漫画编剧皮埃尔·克里斯坦(Pierre Christin)合作那部影响了科幻史的漫画《星际特工》;△ 《星际特工》中文版已由我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四):经典母题的漫画诠释

  《动物帝国》(Animal'Z),法国漫画家恩基·比拉(Enki Bilal)“地球震怒”三部曲的第一部。按照术后的介绍,“地球震怒”是指骤然降临的一场生态浩劫,地球磁场紊乱,寸草不生,支离破碎。世界在短短几周内陷入混乱,存活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动物帝国中给出的答案是:与动物杂交化、成为动物。

  书里出现最多的杂交形态是海豚,另外还出现过斑马、猎豹,和书中最后的一群北极熊,不知道这些动物是不是也能杂交。从封面和过渡场景的画面来看,至少应该也可以化成猎豹的形态。

  这样的背景设定,和记忆中的若干科幻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印象最深的有三部。第一部是西尔弗伯格的《夜翼》(Nightwings),1969年的雨果奖最佳中篇:傲慢的人类建设气候塔,妄图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结果导致整个星球崩溃。《动物帝国》给我的感觉与这部小说最为贴近,都充满了恣意的想象力与炫目的画面感,《夜翼》中的地球人类也对自己的身体做了各种改造,连书名也是来源于主人公之一的形态,一对只能在夜晚翩然起舞的翅膀。

  第二部是杰米辛的《破碎星球》,蝉联2016、2017年度雨果奖的长篇三部曲(“击败三体”就不提了):地球对其上生活的人类忍无可忍,推走月球,于是大地上地震不断,人类必须在这样的危机中寻找出路。如果说《夜翼》与《动物帝国》的相似在于那种难以精确描述的画面感,那么这部小说的相似应该就是主旨上的相通了。

  想起的第三部小说,是日本作家上田早夕里的《华龙之宫》,第32回日本科幻小说大赏获奖作:地壳的剧烈变动令绝大部分陆地都被大海淹没,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大幅改造基因,创造出“海上民”这个全新的种族。他们总是成对出生,一为人类,一为鱼舟(类似海豚的生物),成年后的人类就在孪生的鱼舟中生活。为什么想起这本书呢?因为是我翻译的啊~

  好吧说正经的。《动物帝国》表现的主题——人类为所欲为,终于受到惩罚——在科幻领域中一直都是长盛不衰的重要母题。相对于我之前接触的文字类小说,这种以画面为主的漫画形式,确实有种不同以往的独特感。譬如人从海豚形态脱身而出的一幕,文字描述固然也可以做到细致入微,但第一眼的冲击力恐怕怎么也比不上这样一副画面:

  虽然必须承认我对漫画的了解仅限于《七龙珠》《哆啦A梦》《乱马1/2》等等老派日漫,对欧美风格的漫画并不能给出有分量的评价,但作者的才华本来就有诸多成就佐证,不用我再多说了。

  此外,个人的小感想是,首先图像小说和文字小说确实不一样,譬如对于人物塑造,图像小说没有必要去用文字描述人物的衣着外观、动作神态等等。《动物帝国》中的文字绝大多数是对话,其他的一切都蕴含在图像当中。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故事主线的人物体态都比较消瘦,而中间作为插曲出现的食人一家,看起来都比较臃肿。这是因为作者的审美倾向,认为肥胖偏向邪恶?还是因为作者想暗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末日时代,只有人肉才是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

主线人物合影动手的两个就是食人一家(不过写完上面那一段,我又翻书细看了一遍,发现似乎是因为食人一家穿了毛皮大衣所以显得臃肿……)

  最后好像还应该提一句的是,不少评论会提到书里人物说话时引用各种文学名句,法国《观点报》书评就指出,“人们杀戮时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相爱时引用莎士比亚,绝望时则转向巴枯宁”,这大概是法国式浪漫气质的体现?

  :补充下(豆瓣上摘来的)作者生平:

  恩基·比拉(Enki Bilal),生于 1951 年,法国著名漫画家、导演。他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9 岁时移居法国,14 岁开始投身漫画事业。他获得的奖项有(引自Wikipedia):

  l 1980: Prix RTL – for best adult comic[5] l 1987: Angoulême Festival, France, Grand Prix de la ville d'Angoulême[6][7] l 1993: Best book of the year Award from Lire magazine[5] l 1997: Brussel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Fantasy Film, Special Mention[8] l 1999: Adamson Award, Sweden, for Best International Comic Book Cartoonist l 1999: Angoulême Festival, Nominated for Best comic book l 2004: Angoulême Festival, Nominated for Audience award l 2004: Fantasia Ubisoft Festival, Gold medal for Best Groundbreaking Film, Bronze Medal for Best International Film (public prizes)[9] l 2006: International Horror Guild Award, Best Illustrated Narrative, for Memories[10]

  :看完《动物帝国》,又去找了作者早期的一些作品,发现人与动物结合的想法应该很早就有了,譬如1980年的《不朽的火焰》(La Foire aux immortels):

  《地球震怒三部曲:动物帝国》读后感(五):地球毁灭,只在一声呜咽

  去年年末,『环保少女』格蕾塔被《时代周刊》推选为年度人物。

△ 图片截取自《时代周刊》官方网站

  此前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她受邀出席并且进行演讲,在呼吁各国采取实际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时,她情绪激动地抨击主要国家领导人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无动于衷。

  去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整个 2019 年对环境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令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所能够接受到的消息范围中,我们的地球、每天赖以生存的自然,它的状况的确越来越糟糕了。

△ 去年 6 月份,我浪出版的摄影集《濒危》以极具冲击力的摄影视角拍摄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现在看来只会有增无减濒危9.7[英] 蒂姆·弗拉克 摄影 乔纳森·贝利 萨姆·威尔斯 撰文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澳大利亚的山火从去年 9 月至今仍在持续燃烧蔓延。这场规模和毁坏程度远超从前的丛林大火烧掉了一个比利时国土大小的面积(3 万平方公里), 4.8 亿动物消失。

△ 图片来自彭博社

  半月前,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论文推测,目前已知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人类最后一次发现活体白鲟还是在 2003 年。

△ 1994 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

  而这两则噩耗,仅仅是在新一年的半个月内为我们所知的。这种屡见不鲜的环境新闻所起到的警示作用正在降低,或许我们真应该做些什么吧。

  而在艺术领域,尤其是科幻作家,他们的眼光甚至要更长远一些,一些作品已经开始想象,等地球的环境再也无以为继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生存了。

  我们曾为大家介绍了来自法国的著名漫画家恩基·比拉的传奇人生,他的最新作品『地球震怒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动物帝国》,就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架空未来的末世故事。

  『这就是世界终结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 T.S.艾略特《空心人》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消失的,我们管那几周叫地球震怒。

  就在短短那几周,一场场全面性的地球时常骤然降临地球,导致她磁场错乱,寸草不生。那时候人们甚至不能区分出天空、大地和海洋的区别,一切支离破碎。

  而即使这样,人类还是“不幸地”活下来了。

  当了这么多年地球的主宰,数量锐减的人类才发现自己和别的物种并没有任何的不同,这些人只是活着,没有明天一样地活着。

  当没有了世俗对道德的规范,就胡作非为吧。有的人放下心中的戒律,和别的动物一样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互相杀戮,同类相食,这没有什么不对。

  当然也有一腔孤勇的骑士,他们仍不放弃自己心头的一丝清明,在这个不能称得上社会的世界里苦苦挣扎。

  他们口中反复诵着尼采和巴枯宁,这些代表人类精神生活的本源,这些曾经确认无误的真理,我们存在过的痕迹。

  物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地球震怒后,海鸥能捕食章鱼,海豚长出了翅膀,大象可以飞……

  而适应能力较弱的人类,开始以基因为棋子,试图模糊人和动物之间犬牙交错的边界,加入到动物帝国中。

  人可以和海豚在形态上无缝切换,只需要一个按钮。并且不需要海豚形态时可以将它(还是他)压缩成一块规则金属锭(请不要试图去搞懂其中的原理)。

  即使这样,人类还在做着幼稚的梦,就像千年前不知是谁灵光一现想出的“天堂”和“应许之地”。地球震怒后仅剩的人类之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地球上还有几处,是幸免于地球震怒的避难所,那里尚集中了生存所需的一切条件,人类将在那里重组生活秩序。

  至此,在『动物帝国』间,人类再次选择冒名顶替成这个星球的救世主,寻找地球震怒后的存在方式。

  作为恩基·比拉十年后重返漫画的首部作品,为我们带了一个诡谲的架空未来作品。他选择回归到绘画本身,没有选择多彩的颜色,或者细腻的墨线描绘;而是在深色纸的基础上,用碳条和铅笔素描,将每一处线条都复刻在漫画上。

  而线条素描纸带来的粗砺感,加上深色纸带来沉郁的氛围,更是将地球震怒后的末世风描绘得非常现实主义。

  除了技法外,恩基·比拉给『地球震怒三部曲』带来别样的诗意,引用尼采和巴枯宁作为人物的对白,并在情节处加入富有时代精神的隐喻,使这部图像诗篇变成了冷峻而温柔的末世启示录。

  我们很难去界定《动物帝国》是哪一种类型的科幻作品,恩基·比拉并没有使用流行文化中的科幻视觉元素,也没有陷入某种作品的叙事套路中。这是大家从来没有见过的,探索图像小说、诗歌、科幻与文学的可能性与边缘的作品。

动物帝国暂无评分[法] 恩基·比拉 / 2020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