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话王众:学习导演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丨围炉 · HKU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对话王众:学习导演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丨围炉 · HKU

2020-05-16 21:17:13 作者:围炉weiluflame 来源:围炉 阅读:载入中…

对话王众:学习导演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丨围炉 · HKU

  前言

  我向来对学艺术的人充满好奇敬意,导演这个专业在我眼中更是神秘的。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导演总是戴个墨镜或扣个棒球帽,眉宇间带几分孤傲锐气,常语出惊人脑海中驰骋着天马行空想象与无限创意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9届毕业生王众,他马上成为我十分合适采访对象。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导演专业”从模糊概念逐渐清晰,刻板印象变得生动饱满屏幕一端的王众学长内敛踏实,极其诚恳回答提出的每个问题,一个导演专业学生故事徐徐展开

  史 = 史怡然

  王 = 王众

  史 | 你为什么要选择学习影视艺术?北影导演系的录取比例在1:200左右,报考那里一定是个充满勇气决定

  王 | 想学电影是在高一。当时对文化课学习不是特别兴趣,就开始思考学艺术类的方向。我没有从小学音乐美术,所以主要考虑的是编导类。真正开始接触电影是在高一暑假,报了一个专门的培训班班里同学都是高二高三的艺考生,只有我一个高一同学。我当时觉得他们和我平时接触的朋友很不一样,是一群特别有意思的人,也在做特别有意思的事,就这样慢慢决定去艺考以后走专业。

  艺考确实难,不过亲身经历感觉也没有外界渲染得那么恐怖。当时的确压力很大,但五年之后回想起来也就是那样一点点走过了。我在高三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文化课的,只有一两个月考试期间专门忙艺考,就是按部就班去北影考试。现在只记得复试的老师特别严肃(后来知道那是系主任),我紧张得手都发紫,就直接和老师说“您我都这样了,让我缓缓”。结果老师就被逗乐了,我也不紧了。(笑)

  史 | 你进入影后的学习是怎样的?我想肯定和其他专业有很多不同之处。

  王 | 是这样的,很不一样。我觉得其他专业的知识基本都是一个系统,就像一棵树;先讲树干,再讲树杈树枝,学起来有清晰的步骤,学完会有实在收获感。导演专业相反,你怎么去给导演专业的知识划定一个清晰的界限我们要接触的东西太多了,理论技术,更重要是对生活积累。我的专业课也没有教科书,都是老师按照自己思路讲。

  还有就是我的一些课程需要完成实践任务大二时候视觉语言课有翻拍作业所谓翻拍就是尽可能还原某部影片。学习都是从翻拍开始,然后自己去原创。我当时选择的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和同学一起翻拍了一个十分钟的片段,那是我第一次当导演,特别兴奋,,所有人状态都特别好,是目前为止感受最好的出组经历。不过第一次拍大家都没经验,十分钟的片段我们在制片同学找到的一个郊区仓库里拍了一天一夜。那时就是错误百出吧。拍电影是个非常精细的事情,可能一点小的失误就会影响很大。我们选的那个片段是拍两个人对话,原作的画面角落里有个谱架子,拍的时候没注意忘带了,整个画面就空了那一块。这就像一幅画,构图要不是有刻意的留白,单纯空出来一块就特别破坏整体的美感。当时找了各种能想到的东西常识代替,雨伞、支架等等就是不行,最后还是空了一块,现在想想还是有点遗憾。

  其他的实践还有表演课结课时全班同学一起演了一个四幕话剧《红白喜事》,还挺受欢迎,当时加演了好几场。后面最重要的实践就是毕业联合作业,我拍了一个二十八分钟的短片电影叫《他山之石》。

  史 | 我没想到导演系的同学还要演话剧。你认为戏剧、电影、电视剧有什么不同?电影的优势在哪里?

  王 | 导演系的表演课没有像表演系分得那么细,他们是分戏剧和影视两个方向的,我们就是整体学一些,所以最后结课时演的话剧。戏剧是即时的舞台表演,那种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的互动能带来非常震撼的力量。舞台是戏剧的魅力所在,但也常常是它的限制。电影就不同,电影的优势在于它更自由:天南海北,想拍的并且能拍的地方都可以呈现出来。而电视剧,一般认为电视剧对于导演的要求比对电影低。“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电视剧的体量大,比如《康熙王朝》,你可以详细讲述康熙漫长的一生:从出生开始,除鳌拜,削三藩,收复台湾等等,到最后康熙六十一年驾崩。所以对于一部电视剧重要的是它要讲的故事本身,也就是what,内容的问题。对比电影,电影只有九十分钟左右的体量,对于导演首先就是要做选择,讲一个人的一生,拍什么、不要什么,用怎样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出你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很难的艺术。所以对于电影,更重要的就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去讲述故事,是how的问题。

  史 | 让我们聊聊你的毕业联合作业《他山之石》吧,你最后还拿了“最佳男演员”的奖?

  王 | 啊,得什么奖不是很重要啦。《他山之石》这部电影我是导演、编剧和演员,投入很多吧。剧本来来回回改了七遍,拍摄时也很辛苦。当时是冬天,我还写了很多外景、夜景戏,全组在零下十几度的晚上拍了十多天。《他山之石》我想讲的是一个十几岁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王浩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从小没有爸爸,是舅舅在他的成长中充当父亲和兄长角色,但是舅舅意外猝死。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却发现是舅舅生前的女友,又是求而不得。可以说倒霉的事都让他经历了,但他没有变,没有愤世嫉俗,即便表面有些不良少年的样子,但内心仍有着美好的品质。我很欣赏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风格。他的电影总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但他的叙事方法不是放纵渲染悲伤的情绪,血淋淋地揭示生活的悲惨,而是用一种类似“冷幽默”的手法在悲剧中融入喜剧的元素,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来进行社会批判,引发深思。用温情的方式讲残酷的故事,这是我在《他山之石》运用的。

  这部作品算不上多么成功,重要的是它代表我自己的一些尝试,比如不去过多使用套路化的表现方法。电影界有一个很著名的“救猫咪”理论或叫套路,是好莱坞编剧大布莱克·斯奈德在他的系列编剧工具书中提出来的。“救猫咪”说的是如何让观众在影片开始就迅速接受一个角色,就是让他做一件好事,比如救一只可怜的猫咪。有这样一个情节后观众就很容易与这个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即使后面做坏事也容易喜欢他。我尝试在《他山之石》中不用这样的套路。主人公王浩在影片开头就没有被安排“做好事”,我希望用人物外貌、外在的不幸经历与内心的反差来让观众接受他。刚才说到他外在的不幸,他内心中的一个好的品质就是忠诚。

  史 | 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忠诚就是通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他与自己的狗奔儿头互动的头。他一直对奔儿头特别好,比如有个细节是他煮饺子,煮完给自己一半,给奔儿头一半。

  王 | 这只叫奔儿头的小狗源于我小时候一段很美好的经历。我是上小学时来的北京,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就很孤单。当时就有一个同学总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现在会想起去他家玩的时光仍觉得特别幸福。他家养了一只小狗就叫奔儿头。后来那只小狗走丢了,我们都难受了好久。所以这次就把奔儿头写进了自己的电影里以示纪念,也是代表一种温暖与美好。

  史 | 我想电影的不少情节都来自于主创人员的生活经历,不过基本都要加以修改,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再加上电影是剪辑出来的,有时候让我觉得电影很“假”。你怎么看待电影的虚构属性?

  王 | 不少人会觉得电影(故事片)假,不过纪录片呢?纪录片确实是纪实的,反映真人真事,但它呈现出的内容也经过选择,不完全客观,这又算不算一种假?电影是虚构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将原始的素材进行加工、升华是很正常的。虚构的目的是要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理查德· 沃尔特在《剧本》里提到的“撒谎是为了说真话”。 如果觉得一部电影很假,这不是虚构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它虚构得不合理。安排一个人物做一件事,他这样的举动不一定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但一定要符合逻辑。逻辑可以由层层的情节铺垫展示出来,这样即使人物做出很极端的行为观众也能够接受。

  史 | 你觉得电影中那些虚构、那些设计精妙的情节更多来源于生活阅历还是脑海中的灵光一现?

  王 | 生活阅历。你说我们的想象真的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吗?科幻经典——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可以算得上最伟大的想象之一了,但细看它的结构、情节,其实说的是很“真实”的人类历史,不同的是地点换到外太空去了。

  广泛的生活阅历对电影创作是至关重要的。举个学校中的例子,本科生写剧本就基本只能写和自己年龄段相近的人物,主题也是身边的,比如我们毕业联合作品的主题基本就是成长、家庭等等。研究生选择的题材就会离自己远一些,我见过师哥师姐写一对夫妻的故事,一个是装修工一个是搓澡工,写得很巧妙,但这些职业当然他们自己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老师们的有些剧本可能就与自己完全无关,一个唐山的作者写发生在安徽农村的故事,能做到细节非常丰富充实,这就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自身的积累了,这也是为什么“采风”存在。

  可能大学四年专业学习让我对电影创作的看法改变最大的一点就是,学专业以前认为电影创作需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四年之后越来越觉得恰恰相反,要多走出去与人交流,要去知道从别人的角度是怎样看问题的,要多去体察生活,这样才能产生好的电影作品。

  史 | 你认为好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看待票房高但艺术价值不高的电影?

  王 | 评价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维度,不同的电影取得成功的亮点也不同,也就是说,好的电影不是能用一个什么固定的公式来总结的。如果要说好电影的共性,我觉得就是吸引人,而且这种吸引力是持久的,是能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我个人最喜欢的国内电影集中在九十年代,相比之下最近的一些电影题材更加趋同,叙事方式也差不多,不同电影就像出自一人之手,这就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了。

  我不觉得票房和艺术价值一定是矛盾的。因为观众不傻,你是不能欺骗观众的。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受到观众喜爱,于是票房高这是自然的。另一面讲,电影是有自己的定位的。如果定位为商业片,票房高自然也是成功的标志。拍电影是个很费钱的事,很多时候不经意的地方就会花很多钱,比如一个剧组拍外景的住宿、交通,都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在自己拍电影,特别是在拍《他山之石》前觉得创作者是一定要在电影中百分之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自己实践过就能更明白投资的重要性,电影是需要考虑市场的。

  史 | 我觉得搞电影的人也应该是在以一种艺术的方式生活,是这样的吗?

  王 | (笑)很多时候不是这样。比如埃尼奥·莫里康内,意大利最伟大的电影配乐大师、全能的天才,基本你能想到的音乐流派、电影类型他都创作过。这是一个能让人通过他的配乐爱上一部电影的人,被称为“灵魂诗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很严谨、甚至有点古板的人。 其实就像刚才提到的,电影更多情况下不是灵感的火花闪现,好的艺术感知力很重要,单有它远远不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还有技术,很多情况下是这更加关键的,这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都需要漫长的点滴积累,都不是用多么浪漫而艺术的方式得到的。我是学导演专业,但我想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后我才会真正去做导演的工作,现在我在做编剧或是演员,电影这份事业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文 | 史怡然

  图 | 王众

  编辑 | 贾舒元

  围炉 ()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