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锦集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是一本由申澜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一):真相重要吗?——评《市舶司沉船案》
lue编辑
自从《余罪》系列小说在网上开始走红之后,相应的刑侦推理类小说就迅速穿上了热搜榜。各种中国版的“名侦探柯南”浮出水面,对于现代的刑侦推理题材类小说而言,书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被作者们安上了类似“神探”的主角光环,各种疑难案件在主角们“火眼金睛”的审视下都得到圆满解决。
但事实上案件的破解真的如此容易吗?名侦探柯南口中的“真相只有一个”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也是如此吗?今天带来的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惊池文化出品,专研宋史多年的作者申澜编著的《市舶司沉船案》就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沉船案为我们引出关于真相话题的探讨。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书名可以看出本书的主题应该是破解一桩沉船案,但是当你翻开本书正文首先看到的却不是沉船案,而是南宋赵构当权时期的福建泉州市舶司全体官员的被屠案。里面的十九名官员和其余的仆役竟然在市舶司衙门直接被一群神秘的黑衣人干净利索的屠杀,这对于当时的南宋政坛而言是一件相当震惊的大事件。
相比较书中开头的市舶司官员的被屠案,后面的小海商刘五壮出海身亡的沉船案就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对于书中的主角之一的泉州总捕童牧归而言,显然市舶司官员的被屠案是更加重要的。按照一般推理小说的安排我们可能看到的应该就是主角童牧归直接开启“神探模式”,将案件背后的凶手一一寻出。而本书的作者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主角童牧归一开始出场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心求退,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童牧归对于捕头这项职业可以说是不怎么感冒的,虽然其父就是捕头出身,但是其父童楚最后落得一身病痛的下场却让童牧归自己对所谓的体制感到了灰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富已敌国的钱家究竟是怎样为所欲为的,在金钱和权势的作用下,身为捕头的童牧归尚且不能在得知真相的前提下为父伸冤,就更别提像小海商刘五壮这样的平明百姓了。就这样一位意在归隐的捕头居然成为了本书破案的主角,究竟书中这桩能够左右南宋朝廷存续的沉船案如何破解就更值得我们期待了。
当你看完本书,找到了其中的真相时相信你会对当时案件背后的“角逐”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所谓的神探童牧归最后能够活的一命可以说已经算是相当好的结局了!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二):风雨飘摇的年代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这个时代有着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个时代有着显著的特点,但是坎坷也是不断的。其中著名的靖康之难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个朝代有着内忧外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在这个朝代有着很多著名的国家英雄,也有着奸臣当道,最为可耻的就是徽 钦二帝被掳走,这些都让宋朝雪上加霜。这些在历史上都有着记载,但是还有很多的历史并没有被记载,这就为宋朝带来更多的迷离。
关于宋朝的书籍也是很多的,最近就阅读了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市泊司沉船案》,共分为上下两册。里面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宋朝几百年的时间,分为北宋和南宋,之所以如此划分,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初期的宋朝都城是在汴京,在徽 钦二帝被掳走之后,都城南迁至临安。因此称之为南宋。而本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局势是非常混乱的,动荡不安,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也处于危难之中,经济困顿。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多依赖市泊司,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得整个市泊司被灭门,这个可不是一件小事,整个国家的命脉明悬一线。因此迅速的侦破此案是当务之急,可是想要破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阴谋,为大宋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怎样的阴谋,可以让风雨飘摇的大宋可以苟延残喘延续了百十年。这些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答案。
《市泊司沉船案》这本书的作者是申澜,作者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新闻专业,在作者毕业之后首先从业于黑龙江电视台。在电台工作的过程中,作者作为一个记者,亲身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多年的记者从业经验,让其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而生于书香之家,专研宋史多年,为作者创作本书奠定了基础。因此作者能够创作出这样精彩动人的故事。
历史与故事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也许都无法说清楚,但是历史是为当权者书写的,尤其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历史更多的记载并不是很真实,因此有很多的真实并没有被记载,也许是被故意的隐藏,但是这并不代表历史并没有发生。因此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历史。
《市泊司沉船案》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长篇悬疑推理小说,作者有着超强的创作力,可以创作出如此精彩的故事,并且有着深厚的的文学功力,才能够写出如此吸引读者的故事。喜欢悬疑的读者,可以认真阅读本书,相信一定会大有收获,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三):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历史小说
其实宋代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一直不太讨巧,没有秦汉的武力霸气,没有隋唐的极盛繁荣,也没有明清离得当代近、史料丰沛更容易创作,夹在中间,地位上不去。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宋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不重武,不外扩,对外羸弱,到了南宋更是小地盘;影视文学创作上就好像少了一些“民族张力”。
但就是这样不重武的宋代,民间经济却超级发达,连武大郎卖炊饼都能坐拥二层小楼。朝廷鼓励贸易,更鼓励对外贸易,所以航海业发达,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更是成了宋代的钱袋子,大大提升了朝廷收入。宋之后,除了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元明清三代都是闭关锁国,葬送了宋代大好的航海贸易。
到了南宋,泉州市舶司发展迅速,成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史书这样记载当时的泉州,“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特别像大唐极盛时万国来朝的长安。当时泉州市舶司的收入占到南宋国家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据,2019年北上广深四个超级一线城市的GDP也不过才占到国家总GDP的八分之一左右。
所以,泉州市舶司对南宋朝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钱袋子,一定要捂紧的钱袋子。
《宋史》记载,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七月六日,福建路市舶司(即泉州市舶司)由本路提刑司兼领。简单一句话,细细琢磨却一点也不简单,提刑司干嘛的,相当于现在公安局,让公安局去兼领管理海关?这里边一定有猫腻。实在是佩服作者,能从这个猫腻里抽丝剥茧,创作了如此缜密好看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泉州市舶司月例会(每个月复盘工作所有人到衙门里开会)时全衙二十八名官吏被屠!除非战乱或者入侵,和平年代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个衙属所有官吏被屠的事件发生。况且泉州市舶司可是南宋朝廷的钱袋子,重中之重。故事张力一下展开了,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灭门一个朝廷衙属?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背景“靖康之难”,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 掳走徽、钦二帝,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坐了南宋第一任皇帝。
也就是说市舶司出事这年,赵构刚当上皇帝不过五年时间,他面对的朝堂是非常不稳定的。首先是缺钱,靖康之难时金国人把东京的财富全都掳走了,这时候也基本上占领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要知道古代国家收入有一大部分来自于田赋,丢失了黄河中下游的传统农耕区,就是少了一大笔税收。
第二,金国人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打仗,所以得整理军备,随时准备开战,打仗还是得要钱。
第三,朝堂不稳,我们都知道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诉求就是要北上抗金,迎回徽钦二帝;朝廷里可是有一大票官员是抗战派,要抗金迎回徽钦二帝的。那赵构怎么想?徽钦二帝迎回来,自己退位吗?
所以现在的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赵构很难,这个时候市舶司这个钱袋子又出了事,这不是火上浇油嘛!赵构很气愤,派出三位钦差令其限期破案,其中就有男主之一莫哈拓,龙禁卫成员,龙禁卫可是赵构的贴身侍卫,心腹中的心腹。
这两个故事背景介绍完,一出大戏就要开演,后面的故事情节不再叙述,免得剧透,真真是抽丝剥茧,看得欲罢不能,看到结尾疾呼一句卧槽,原来如此。这个故事太惊艳。
文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介于故事与史实之间。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这样,大量的史料研究,再加之自己合理想象和架构。
看得出来作者历史底蕴深厚,文中辅以大量真实史料,但又完全融合在行文里,一点也不晦涩,特别好读。
这是我近五年以来,读到的最好看的历史悬疑小说之一,期待作者新作。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四):因无法承受结果的放弃,是懦弱者的选择
《鱼羊野史》中,高晓松讲到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时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最富有的一个国家,七天之内兵临城下被灭国,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靖康之变让一直处在强盛状态下的宋朝越来越弱,被外族不停地侵略,反复挨打。随着靖康之变而来的,是一系列恶性循环下的蝴蝶效应发酵质变,这些裹挟在利益驱使之下的罪恶,最终成为那个朝代的毒瘤。
泉州市舶司全衙28名官吏一夜被杀,血洗市舶司的恶性事件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案件发生在绍兴二年(1132年),此时宋高宗赵构刚刚迁都杭州,南宋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然而,经靖康大变后,国家元气大伤。市舶司这一朝廷财政收入依赖的重要机构此时遭遇大劫,对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司总捕头童牧归几次向提刑官严冥夜提出离职的请求,都被严提刑官以各种理由拖延。这时的童牧归还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如此受严提刑的“重用“,实在是因为严提刑官早就看好了童牧归会是未来了结”市舶司案“最重要的一环。
当然,令严提刑官没有想到的是,事情最终的走向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也全是因为自己留下了总捕头童牧归。不过,这是后话。
童牧归是《市舶司沉船案》的主线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市舶司命案得到水落实出的关键所在。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状态,童牧归在初至市舶司案发现场时并不仔细认真,他履行了总捕头该有的职责,却时刻抱着全身而退的心思。
当然,如若童牧归一直坚持将自己置身事外的话,也就违背了作者“追求真相是对这个世界的尊重”的初衷。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都是只窥其表相未究其内心的。
童牧归对严提刑官只知一二,所以童牧归并不知道严提刑官背有宋高宗赵构指示的秘密任务;
莫哈拓对鹿游原只知一二,所以莫哈拓直至最后一刻才险险挽救了众人幸命,而不至被灭口;
作者申澜介绍说,《市舶司沉船案》讲述的是捕头童牧归等人勘破由沉船案而起的一场政治阴谋。
申澜强调自己用的是勘破而不是侦破,因为从这种意义上讲,市舶司一案显然没有被侦破。
的确,这是一个涉及了多方利益的阴谋。局外人也好,局内人也罢,所有人的命运不过是利益驱使下的环扣,用后舍弃是上位者的一贯准则。
《市舶司沉船案》是一个大格局的历史题材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句:追求真相是对这个世界的尊重。无论何时、处于何种境地,还原事情本来的面目都应该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初心。
《市舶司沉船案(全两册)》读后感(五):袭《射雕》精神,谱《满江红》续
(温馨提示:涉嫌轻微剧透,请酌情阅读,配一曲《铁血丹心》或《精忠报国》效果更佳。)
屠洪纲《精忠报国》MV得知《市舶司沉船案》出版面市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惶恐。
在创作的过程中,故事中的角色从一个名字,逐渐有了清晰的样貌,他们的喜好、住在哪里、性格如何逐一丰满。写作的过程,就是我陪着他们哭、陪着他们笑、陪着他们吃完了每一餐饭、陪着他们经过每一轮明月和朝阳,未来也注定无法割舍会一直走下去,其中的深情不言而喻。
《市舶司沉船案》讲述了捕头童牧归等人,勘破由沉船案而起的一场政治阴谋。是的,在这里我用了勘破这个词而非侦破,侦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意为侦查并破获,从这种意义上讲,市舶司一案显然是没有被侦破。
看似普通的沉船事件背后隐藏着四重阴谋,真相不能告白于天下。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你我可以纵观全局,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并没有能力知道全部,只能通过推敲窥探真相。勘破被解释为参破、看破,参透的意思,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了。
在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面前,不是每一个年份都会被记住和书写。然而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成为历史重要的转折点,它们直接或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图片来自网络这是一段相对晦涩的历史,如果从文献记载的角度介绍,大概数万字也说不清楚。好在有大师珠玉在前,我等后辈可以坐享渔利。民族英雄岳飞作《满江红》终成千古绝唱,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于六十年前在《香港商报》连载小说《射雕英雄传》,作品蜚声海内外,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更是引起万人空巷。
节选自《射雕英雄传》《市舶司沉船案》与以上拥有同样的历史大背景,既“靖康之难”、“建炎南渡”、内忧外患、国仇家恨。
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面前,《市舶司沉船案》矮如尘埃。这个故事即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也没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主角童牧归只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小捕快。
事发前每日操心的是如何为久病的父亲抓一点好药,父子二人不必再为了一片肉相互推让。故事中半数角色都和童牧归一样,他们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权利、阴谋、杀戮本不应该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市舶司沉船案》讲述的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故事。
靖康之难都城南迁,此时的朝廷身不由己。
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极具艺术细胞的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历史对他有一个评价“百事皆可为,独不可为仁君。”
原本可做一世太平王爷的赵构,身不由己登基称帝,从父兄手中接过岌岌可危的江山。面对无粮可调、无钱可用的窘况,朝廷危如累卵,急需一笔巨款改变现状。
自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始设市舶司,市舶收入一直是大宋朝廷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此时朝廷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全国赋税多倚市舶,市舶收入多出泉州,此时的市舶司身不由己。
福建路舶司上下沆瀣一气,贪赃枉法,视朝廷法度如虚文,长此以往,恐生民变。泉州海商钱氏,拥有敌国之富,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然而,绍兴二年六月的最后一夜,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潜入市舶司关衙,并在次日展开了屠杀行动,这些被派来的杀手身不由己,他们只是咬人的獠牙。
杀手的行为,无异于狠狠地敲在了朝廷的命门上。随着市舶司衙署被屠案案发,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浮出水面,很多偶然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布局。
涉事人以为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殊不知这个机会原本就是有毒的饵,他们所认为的改变,不过是跳进了别人的棋盘,被无形的“手”摆布而不自知。所有人经历的一切,早已被设计好且无力反抗。
童牧归身不由己。他谨小慎微,唯求平安度日。
莫哈拓身不由己,他的身份剥夺了他爱与被爱的权利,甚至无法决定年幼的自己是否被龙禁卫选中。
鹿游原身不由己,向政敌倒戈未尝是他当年心甘情愿,最后的挣扎也未必完全是被野心驱使。
《市舶司沉船案》作为一部小说给大家提出的问题是,即使我们处在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可以任由事态发展放弃真相么?我已经给出了我的答案,在《市舶司沉船案》文中借童父的口写下的一段感悟:我们所遭受的一切,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才发生,而是有人一错再错。避免伤害的办法,永远不是我们不去面对事情便不会发生,应该追本溯源,从根本上将错误扼杀掉。如果因为无法承受结果而放弃,当他日有更坏的结果出现,定会后悔今日的不作为。
在定稿后,进行校对细节的时间阶段,不断地发现了这个故事的不足。而且冷静下来的这段时间里,酝酿出了更多好的想法,以及更合理更加圆润的情节处理手法。此时已经定稿,我和故事中的角色一样身不由己,只能留下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虽有遗憾但是无悔,世间人力之渺小,未必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即使身不由己,也不要因此泯灭良知,愿我们能像《市舶司沉船案》故事中的角色一样,将追求真相视为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世间辛苦千百般,愿我的文字可以陪着大家寒暑往复,愿大家被关心着喜怒、哀惧、爱恶、冷暖、餐否、在哪里、去何方。行文至此依旧惶恐,但是我已经决定面对《市舶司沉船案》所带来的一切,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无忧亦无惧,祝你也祝我,大家好我是申澜,我们下一个故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