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旅》读后感精选
《昨日之旅》是一本由[奥]斯特凡•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篇有点细思极恐……
● 这本书出乎意料的好读,只有最开始的几页是困的,后面就读的超级顺,而且大大安慰了孤独又情绪化的我,真的是书比爱情可靠~ 茨威格的细致铺垫和精巧比喻都是特别吸引人的,一方面写的很有趣经常把我逗乐,一方面描写人性非常深刻,从侧面的从小事从参与其中的多放对弈表现人性。
●最喜欢第一篇
●<情感的迷惘>青春本身就是美,青春是无需美化的:由于生命力过于旺盛,它向往悲剧的东西,让忧郁甜美地吮吸它还不成熟的血液。<奇妙之夜>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当作一种秘密去爱的人才是真正活着。<旧书商门德尔>存在着一种完全自成一体的精神生活。
●读者也许会在叙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分别窥见与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的相似性,但茨威格的笔触永远可以在久置陈旧的乐器上奏出天籁之音,永远可以调动我们最平淡的情感使我们长年麻木的神经战栗,永远可以让我们在书中人物出格又合乎情理的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影子。茨威格在第一篇把影子呈现给我们,在点题的《昨日之旅》一篇中却下达了残酷宣判,“影子想要复活,却不能复活。”因为无论是我们还是茨威格本人都把最美好幻想的留给了昨日。
●读了这本后不免有种熟悉引起的“疲倦”感,但大部分故事依然很精彩,引人入胜。茨威格构筑故事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法是将人物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特性无限放大,在平常生活中毫不起眼之处找到引起毁灭或震动的点,重要的是这种虚构之中“真实性”的建立过程。喜欢好多篇的开头。
●好会用比喻啊 昨日之旅有一点点红与黑 最喜欢第一篇吧
《昨日之旅》读后感(一):并不是《昨日的世界》那本回忆录
非常有茨威格的特点:并不看门见山从旁处引入,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
《昨日之旅》:
Dans le vieux parc solitaire et glacé
Deux spectres cherchent le passé
“难道不就是这些影子自己在寻找他们的往事,向一个不复真实的往日提出阴郁的问题,影子,影子想要复活,但又不可能再复活,无论是她还是他,都已不是同一个人。可是,他们还在徒劳地寻找着自己,彼此逃避,彼此拥抱,在这没有实质、没有力气的努力中,他们不正像他们脚前的这些黝黑的妖魔?”
《昨日之旅》读后感(二):茨威格的八种人格
戏精本人茨威格《昨日之旅》读后小感
八篇短篇小说 每一篇都是内心翻腾的心理大戏
1 情感的迷惘
深柜老gay 对美少年学生隐而不发的痴迷到最后结尾的爆发,作者视角是少年的,老茨本尊是一个极度敏感、心思细腻的人,九曲回肠的、绵密怨怼的内心世界描写,那份欲说还休的幽怨,妈呀,真比女人还女人;
2 孪生姐妹
善与恶有时只在一念之差,都说双生心灵相通,相亲相爱,这一对 一开始相杀、互斥,一个扮天使一个美杜莎,艳劫全城,裙下死伤男人无数,暮年后魅力不在,双双携手回归谦卑善良;
3奇妙之夜
一个有钱的、情感麻木,行如活(灵魂)死人的贵族的生命、灵魂重新复活之旅,通过一桩很小的事,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读来虽有些不可思议,但把自己代入一下试一试,也似乎顺理成章了…
4 一颗心的沦亡
与上一篇正相反,一个原本生气勃勃的大俗男人,因一件小事,自寻烦恼,把它不断放大放大,像一枚顽疾触目惊心,引发又一串蝴蝶效应,最终导致疾病复发,一命呜呼!
5 旧书商门德尔
物质上一无所有,但满脑子精神财富、堪比活字典的憨实淳朴书商,两耳不闻窗外事,战争爆发都浑然不绝,这样的人在如何苟活?结局当然是被摧残至死,归于幻灭,终被遗忘世间
6 巧识新艺
有钱闲人全程跟踪偷窥一个小偷的偷盗全过程…
密集心理描写!
7 昨日之旅
曾经一见钟情的、惊鸿一瞥的青年男女,因着道德感的约束(女方已婚)克制住没有发生实质肉体关系立下诺言若再相遇一定要XX 结果若干年后再相见仍没有XX的孽缘[允悲]
真可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两颗幽灵追昔往日、以失败告终!
8 是他吗
狗心!一只狗失宠于主人后的报复。
念念不忘,醋意大发,杀心四起,终酿悲剧,看得好惊悚!
总结:茨威格真是吃饱了闲着特别无聊的有钱人,心思极其细腻敏感忧郁,是个悲观主义者,无需为生计发愁,物质上富足
就会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增加
操太多的心,又多情善感 然后遇上了命中注定的一战、二战,如此敏感的人如何承受?
不说他的名篇陌生女人、昨日世界、 心灵的焦灼、变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等等…就他的这些短篇小说来看,字里行间就映射出了他的鲜明的性格特质,其实可以说照见他最终自杀结束生命的现实结局……
《昨日之旅》读后感(三):旧书商门德尔
最爱的一篇。一个知识青年和一个底层清洁女工,在维也纳的一家叫格鲁克的老旧咖啡馆里回忆一个小小旧书商门德尔,青年把他当成自己的精神榜样,回忆他的不顾一切的内心专注、高尚的偏执和神圣的狂热,而女工则在亲述战争和乱世是如何生生毁灭这个最纯净的灵魂,述说他那悲剧的厄运和终结。
门德尔是个噬书入命的怪咖,是维也纳最有见识的老蛀书虫,他整天从早到晚一动不动的坐在格鲁克咖啡店的那个专属座位上,轻吟浅唱、摇头晃脑、沉潜忘我的读书 就像虔诚的信徒在做祷告,像狂热的赌徒在赌牌,像酩酊的醉汉死盯着空中,他能从德国任何一个无人问津的旧书摊里给你找到最冷僻的书,他又是那么超凡脱俗,在格鲁克光受到最高尊崇和敬重,他甚至成为那里的一部分财产。
可是在战争和乱世中,越是纯净的灵魂越难以得到庇佑。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对周遭毫无兴趣的门德尔寄了两张明信片去对立国法兰西,询问出版社为何收到一年的订阅费,却迟迟不寄出相应的书刊——天哪,多么可爱的门德尔。“可疑”的行径招来了检察官的抓捕和审问。门德尔随意而不屑的回答,以及俄国移民的身份更是加剧了怀疑,他被投入俄关押俄国平民的集中营,在推搡中他的眼镜——那窥望精神世界的奇异的望远镜被摔得粉碎。他在集中营的铁丝网中遭受了如何非人的折磨,看到了怎样残酷的暴行,已无从稽考,等到被文艺界的巨擘们保荐出狱,重新回到咖啡店,一切都变了。
女工的描述从此刻起充满哀伤,他曾经目光沉静、看书时悠然神往,现在有些东西被破坏了,摧毁了,战争的可怖嗜血疯狂疾驰时,也闪击了图书世界这颗小小的平和星球。他不再是从前那个神奇的星球,他变成了一个苟延残喘的一把胡子和一件衣服,瘫在当年的圣椅上。而人性的丑恶进一步熄灭了他那微弱的生命之光,新老板多了一副那个时代的唯利是图和铁石心肠,他找了个理由把穷困潦倒、心智失常的门德尔赶出的咖啡厅,那个圣人被放逐出曾经的家园故土,最后染上肺炎郁郁而终。
女工着重描写了两次见到门德尔的场景,一次是从新见到从集中营中回来的他 一次是最后一次见到因为回光返照而胆敢重回被赶出的咖啡厅的他,寥寥数笔,那个战战兢兢、颤颤巍巍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比强烈,令人震惊和心疼。
战争的残暴和反文明,人性的贪婪和唯利是图与精神世界的纯净和高贵形成对比反差,底层女工不识字却珍藏着门德尔最后一本书,充满柔情的回忆着他的故事,与麻木功利的新老板形成鲜明对比,华丽而精准的文字和修辞,绝妙的叙事角度、层层推进的情节,牢牢抓住读者,那个被摧毁的最完美的精神圣人,不正是对战争最好的控诉么。
《昨日之旅》读后感(四):从八部短篇小说看一个时代
《情感的迷惘》——在同性恋不被认可的时代,所有关于性的压抑,对爱的克制最终转化成文学课激情澎湃的讲演。年轻人的求知欲成了激发他生命动力的原始性冲动,这个故事很弗洛伊德。
《巧识新艺》 ——喜爱文学有时候可能仅仅是喜爱从文学创作者的眼睛里去观察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看一个小偷作案都是趣味盎然。 《奇妙之夜》——也许只有最原始和最纯粹的欲望才能唤醒一个麻木的灵魂,打破既有的道德约束,有可能接近更纯粹的道德。 《孪生姐妹》——年轻时做个坏人吧,去挥霍你的魅力,去满足你的欲望。等老了再去善良。 《一颗心的沦亡》——人衰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心变得孤独脆弱,一个不确定的猜测弥漫成绝望和愤怒汪洋大海,直到将自己淹没。 《旧书商门德尔》——20世纪裹挟着焦虑和虚荣翻涌而来,已经容不下一个不打扰任何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善良人。 《昨日之旅》——整整九年远隔重洋的爱恋,在重逢之际才发现:战胜时间,战胜距离,战胜世俗的不是爱情,是对爱情的想象。 《是他吗》——对一切事物都抱着超乎寻常的狂热的男主人,为夺回往日主人宠爱谋杀了新生儿的恶狗。都明显得指向一个令人悲愤的隐喻。 茨威格对人的原始欲望和生理需求有着超脱世俗的理解。在他的小说里,对金钱和贪婪和对声誉的爱护是不分彼此的孪生姐妹;窃贼的偷盗技术蕴含着心理学家的敏感,生物学家的观察和冒险家的勇敢;伟大的感情不分性别,不问年轻,同性之间,忘年之交也存在崇高无私的大爱。从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这个作家对人的最谦卑的尊重,和最温柔的关怀。他的敌人不是某个人,是丧失了同情心,丧失了感受美好的冷漠时代。
在《昨日的世界》里,有一些关于犹太人性格的观点阐述:勤奋,踏实,小家子气,想积极融入主流文化,又不够自信。在短篇小说《旧书商门德尔》《一颗心的沦亡》《是他吗》中,用更加形象立体的方式对犹太人性格进行了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旧书商门德尔》勾勒出一个单纯的,不善交际的知识分子形象;《一颗心的沦亡》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犹太富商的老年心态;《是他吗》隐喻了犹太人对欧洲文化过剩的热情和毫无节制的膜拜中暗藏的悲剧宿命。 生于1881年,辗转于同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作曲家之间,还是弗洛伊德的挚友。他的人际资源一点都没有浪费,从逃课去看戏的小毛孩出落成仪表堂堂的青年作家,除了他对戏剧诗歌的狂热爱好,还多亏了当时几位文坛前辈的提携。而作为剧作家的他,也比纯粹的小说家和诗人有更广阔的视野,20世纪初,一战还未打响时,常年混迹在德国法国文艺圈,逐渐形成了他自由浪漫的风格和坚定的世界主义者立场。
话说他的中短篇小说真的是经久不衰,对于情感和心理的描写技法已然炉火纯青。读起来只恨自己不会德语,没有办法跨过语言的樊篱直接去感受他文字里的热度和激情。不过还是要感谢优秀的翻译家们,即使是读中文,依然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背后滚烫的心。
《昨日之旅》读后感(五):完美的封面,表里如一的中短篇
茨威格的中篇和短篇小说总能让我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情感的迷茫,用觉醒的身体去更强烈地感觉新的 一直被禁止的东西的浸润。音乐里面也有休止。我跟他时怀着爱心,我爱他时也心怀憎恨。孩子,没有这个人像你这样唤醒我生命最后一点精神。
这是一个年轻人对一位老教授的迷茫的同性的感情。可以说俩个人都因为彼此改变了很多。
孪生姐妹,最好不要碰魔鬼一根毫毛,否则它会出奇不易的抓住你的脖子。不管魔鬼的马骑得多快,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总要跌断腿。全书当中唯一一个有点特别的故事,不像作者的风格,像是预言传说之类的。边读边猜结局,贞洁和淫乐,灵魂与肉体,就像是天使和魔鬼差别那么大,还是他们只有像一对双胞胎一样让人疑惑彼此分不清呢?
奇妙之夜,我恰似漂在闪光的流水里,没有攀附也没有根基。我党得我像一个不透明的玻璃制品一样,这些东西照上来只能折射回去,我的内心任何光线都照不进。也许我身上有什么陌生的东西使我哪儿也不能掺和进去,使我总是在这密集的人群中游离漂就像一滴油浮在活动的水上一样。没什么大的情节,格格不入的绅士,到赛马场,遇见一对讨厌的夫妇,无意中捡到了他们的彩票,感觉自己像个小偷一样。最后把钱给穷苦人民,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感觉了。
一颗心的沦亡,一位老翁,从多疑到愤怒到冷漠麻木。让我有点心痛,我们何曾不是这样呢。
旧书商门德尔,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朋友,他读书就像虔诚的信徒在祷告,像疯狂的赌徒在打牌,他不抽烟,不赌博,甚至可以说并不活着——只有镜片后面那双眼睛活着,他们不间断的,孜孜不倦的用词汇,书名,人名供养他那奇特难解的大脑,在盈尺之地用他那架窥望精神世界的奇异望远镜和大脑这块松软肥沃之物贪婪地吸收着源源而来的资料,犹如草地吸收着当空沛然而降的甘甜。
巧识新艺,对内心描写,道德的拷问,还有点讽刺和黑色幽默哦。
昨日之旅,时间会冲淡一切,多么浓烈的激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是他吗?对狗的描写越深刻越讽刺人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