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兰台万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兰台万卷》读后感1000字

2020-06-21 23:5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兰台万卷》读后感1000字

  《兰台万卷》是一本由李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60元,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兰台万卷》精选点评

  ●可以汉书·艺文志》导读

  ●附录古今文本对照表》很实用

  ●能用最简洁方式讲最复杂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学术,这是境界目录学真乃治学门径,框定范围,理出脉络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然卷帙浩繁,穷毕生之功尚不能通一经一书,古之学人可敬,横渠四句精神可敬。

  ●躺在坑里不出来啦

  ●注释清新简明,极少有新意发明。除文中所及参考文章和书目外,另推荐:《汉书》相关人传记,《隋书经籍志》,皮锡瑞《经学历史》,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之《中国文变迁考》,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王锦民《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等

  ●封面设计不错

  ●没能从中获得旧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更多的东东作者推重余嘉锡,可惜,要像《古书通例》那样以简驭繁还需要更深的功力啊。

  ●小书是一种境界……长知识的书。

  ●装帧精美 但是内容不敢恭维 过于浅显口语严重可能与本书脱胎于讲稿有关)本丛书的另一本 余大师的《中国文化史通释》 也不尽如人意

  ●目录篇目是读汉志极易忽视的,此书逐条分类注析,有助于在大小序的考源流之外新开一境。而弱点集中于对序的研究只是蜻蜓点水。不过作为一本读书志类的文献学辅助读物,也可以了。

  《兰台万卷》读后感(一):特别喜欢

  某人赶在当当网上市之前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结果多花了10块钱的快递费。

  书有点小,内容却很丰富,逐字逐句读书算是在李先生指导下重温了一遍《汉书 艺文志》。

  建议学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专业童鞋好好读此书。

  总的评价:特别好~

  《兰台万卷》读后感(二):一本好读的学术书

  《汉书艺文志》在古典学术研究上的地位毋庸多言。宋代王应麟有《汉书艺文志考证》,清姚振宗有《汉书艺文志拾补》、《汉书艺文志条理》,近代以来,以《汉书艺文志》成书知名者,有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民国讲义)、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据1946年讲义《汉书艺文志释例》扩充而成)、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资料书)。

  李《兰台万卷》同样根据上课讲义扩充而成,与他书相较,有几个特点:一是语言全用白话,浅显易懂,这是当代大学讲义必然要求。二是不再罗列各种注释,直下判断。三是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有新的突破,以简帛古书的知识为出发点重点讨论班志的分类,在各类下再分组,以此观照先秦两汉的学术分野。四是对班志的数、篇数、卷数的统治做出了自己的统计。

  这本书针对求学者写成,糅合进了他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古典学术研究的入门书,值得反复读。

  《兰台万卷》读后感(三):我读《汉书·艺文志》

  要知道古代书籍,尤其是汉前书籍的传承,《汉书·艺文志》不可不读。一是要看《志》中所存的书目,二是要看班固对书目的评介,三是要看唐代颜师古的注解。三者都详尽了,对于上古、周汉的著作,便可以算作知道大概。

  但要是想更详细的了解这些文献,则要精读、精研这部《艺文志》,于是一种能做好解释的读本便不可或缺。在这一方面,我读书不多,不敢开出一个目录来。但我推荐李零先生这部《兰台万卷》,因为他的内容、方式都很合我的胃口。

  我对于学者的期待,一要能深入,二要能浅出。因为唯深入才能得精髓,唯浅出才能得要领。深入能近经典,浅出能近大众。能够深入浅出的学者,必能够引大众进入学术,让民贴近圣贤。李零先生在这部《兰台万卷》中,作经典的解释,有功力,有深度,能通俗。虽然李零先生的部分观点我不能认同,但我却深深佩服他这种为学的严谨态度和作为学者的回馈精神。我以为,这样一部作品,对一些初学《艺文志》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兰台万卷》读后感(四):不是评论,只是读后闲话(五)

  李零先生的书我是喜欢看的。这本写得也还好看,简要条理,有些地方点到为止,却有启发性。

  但是,感觉整体写得比较不用力,作者自己比较在意简帛研究的眼光,在书中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作者强调这部书的一个特点在于对班志做分类探讨,但有些分类虽然很细,却看不出分类目的和有效性。如:阴阳家凡二十一种,被分为十五组,名家凡七种,被分为六组。

  还有个别地方出现疏误。如:第69页,《博学》(六章)应是七章。第124页,《屈原赋》应为《吊屈原赋》。第161页,“下《诗赋略》”应改“下”为“上”。

  另外,第122页,“汉代的赋多是近臣所为,儒臣所为,是当时的‘马屁文学’”,这种表达忽略了自《鵩鸟赋》以下的另一汉赋线索。

  第103页最后一段表达有些含混。

  附录二,传世本一栏(包括出土文献),关于《文子》未提及定州八角廊竹简本。

  《兰台万卷》读后感(五):垃圾书的代表,中国无学术可言的管中一瞥

  不多说了,都心里自己清楚。

  《艺文志》易经类原文:【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

  服氏二篇。

  杨氏二篇。

  蔡公二篇。

  韩氏二篇。

  王氏二篇。

  丁氏八篇。

  古五子十八篇。

  淮南道训二篇。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

  这是本书的结论:

  看清楚了,这里13家很明显是:

  施雠、孟喜、梁丘贺、周王孙、服光、杨何、蔡景君、韩婴、王同、丁宽、淮南王、京房、五鹿充宗。

  殷(一作段)嘉是京房的徒弟,传承京房的学说,不是自立门户的一家。从“古五子十八篇”到“神输五篇图一”是淮南古文派,刘安采集的古说,独自成一家。

  之后的尚书类也错、礼类也错,凡是明清到近代所谓的学者有争论的地方全部照错不改,呵呵。

  尚书类9家,412篇没错。诗经类6家,416卷,但根据原文,只得415卷,少了1卷。礼经类13家,555篇,但根据原文,只得553篇,少了2篇。春秋类按原文无法计算。

  本书的一些结论:

  书9家,422篇,认为原文有字误。

  诗6家,415卷,合。

  礼13家,554篇,真不知道他怎么算出554篇的。

  春秋23家,901篇,按原文无法计算,竟然能算出901篇,比原文记载少47篇,简直了。

  由于《别录》《七略》《七志》等书均丢失,国学最最最基本的常识就只能靠《艺文志》来逐条分析解释来龙去脉。无法把握《艺文志》,所有中国文明、文化相关的学术都是浑水摸鱼。可见当今中国所有的学者都是标准的砖家叫兽,没有一个不是!就在大学课堂上、教研室里、研究所里、科学院里、野鸡学会里、电视上、广播里、外国学院里,那些连猪狗都不如的......

  以中国现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也只能这类指鹿为马型的才能悠哉的发挥“愚民”作用了。

  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代中国文明其实已死,也无法共勉了,是被中国亻自己糟蹋的,呵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