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两年后,我才放下他的朋友圈。
文 / 谭敏
“没想到他都有儿子了。”
“她是谁?前女友?”
“你又去翻别人的朋友圈了啊?”
“为什么要说又?”
“你以前不是老看吗。”
一。
女朋友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看着她脸上那抹不怀好意的笑,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然后才开口解释:
作为同一届的毕业生,进了同一家国企,修着同一座大桥,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他是我辞职后最好的参照物。
起初也没什么特殊的目的,只是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心里难免有些不习惯。
通过他的动态,我可以知道自己原本的宿舍住进了谁、食堂新来的阿姨手艺怎么样、新开的那根桩又灌进了多少混凝土。
他说今晚要去工地守夜,我说正在外面喝酒,他回一个羡慕的表情。
他发出第一阶段竣工的照片,我笑着问“这回没理由拖欠奖金了吧。”
......
二。
那天晚上,我刚收拾好新租的单间,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短信。
是新公司的HR发过来的,大意是告诉我,转正前的五险一金公司暂不予缴纳。
我在心里默默做了一道算术题,加上刚辞职的那个月,我已经断交了整整四个月的社保。
但转念一想,“退休”也只是体制内才有的说法吧,在外面工作的人,就不要再指望什么保障了,多赚点钱才是正事。
然后就看到了那张朴实无华的购房合同,配的朋友圈文案也很实在:
看着那条朋友圈,我楞了两秒钟,然后在评论区打出了一句“恭喜。”
三。
也就是从那之后,再刷到他的动态时,我都会暗戳戳的在心里比较。
虽然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我希望他在原单位越混得好,但从自己的心态出发,我又很害怕看到那样。
这种矛盾的心态说起来挺搞笑的,明明知道一种选择的正确并不能证明另一种选择的错误,但还是忍不住想分出两种生活的高下。
有没有好处?
当然也有。
毕竟越焦虑,就越不敢对生活松懈,即使每一次的前进,都要以牺牲当下的快乐为代价。
直到两年后,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碌,我刷朋友圈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当我再一次点进他的主页时,映入眼帘的,是他淘宝店铺的链接。
顺着时间轴往前翻,我看到了他儿子满月的照片,看到了他转行时的犹豫,也看到了他结婚时的喜悦,夹杂在中间的,是几句常年在外的无奈,和几张在医院的自拍。
原来,在我们没有联系的那些日子里,他早已不再是我的参照物。
而我“宁愿朋友过得不好”也想赢下的那场比较,也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说到底,我们只是两个各自在社会中摸索的年轻人罢了。
而我却为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个“假想敌”,把每一次的得到变成不安、把生活中的感动当成浪费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比中不断的否定当下。
“真扭曲啊。”
那晚我放下手机,在沙发上呼出一口气。
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像你一辈子都站着,但就在刚刚,你坐下了。
最后。
以前有一句电影台词很火,叫作:“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这句话的适用面很广:
分手后,希望对方再也遇不到更好的人;
跳槽后,希望原公司不要有上市的那天;
放弃后,希望还在坚持的那个人是错的。
其实这么想也没什么好丢脸的,每个人都不想选错、更不想后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日子久了你会慢慢发现,最消耗人的不是选错,也不是后悔,而是害怕。
尽管这种害怕,连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带着这种心情去告别一段旧生活,只会让你的新生活变得越来越累。
而想摆脱这种影响,你要做的只是提醒自己:
你能去到哪,不是由没选择的那条路决定的;
而选择的机会,也从来都不只一次。
没错,这个道理你早就明白了,
只是你后来一直不敢再相信而已。
作者/谭敏
插图/ 梨泰院Class
音乐/ 日落大道
问两个问题:
点在看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
立志成为,较温和(柔)的年轻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