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人》读后感1000字
《中国报人》是一本由蔡晓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报人》精选点评:
●社会的良心
●当前体制下能将历史还原到这个地步算是不错了
●作者描述了20世纪邵飘萍、林白水、王芸生、范长江等15位中国现代报人的精神风采,人生故事,新闻事业。展现了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报人的努力和坎坷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和波澜。不喜欢这个书名,觉得该取名《这一时代的报人》。
●表扬太过,自我高潮,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有些事情他们干的就是添乱。不过写的很好材料很具体。
●我开始关注媒体,思考真正的媒体精神,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答案么?
●蛮可爱的作者。
●有时间记得看下储安平 居然印漏了 绝了
●最后的穆青是作为反面?话语叙述中的阶级意识太强,当然,对报人的介绍也各有特色。
●还不错。新闻传播史要考试所以找来一些相关的书籍读一读。这本刻画了每一个民国报人的生平,个别篇目很精彩,因为那些胸怀理想的报人在时代中浮沉,终究难有好的结果,他们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办报谋生,或者是想要传递真实,或是宣传自己的救国主张,但进入历史之中,他们便真正被历史推着走向一条更加矛盾的道路。但是可以发现书中一些观点是矛盾的,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篇目出现,但是感觉是不同的,甚至相反,比如张季鸾究竟是四不主义,还是和国民党有一段暧昧 。也许这本身便是复杂的吧
●对人物可简单了解
《中国报人》读后感(一):《中国报人》出版感言
《中国报人》出版感言
蔡晓滨的《中国报人》样书来了,是和《枕边书》系列的几种样书一起收到的。其实从装帧风格上,《中国报人》和枕边书系列的《民国文化隐者录》《煮文嚼画》《雀巢语屑》(修订本)等都是一个风格,内文版式也相同。唯一的不同,是该书的封面底色的“旧报纸”,更衬托出“中国报人”的沧桑之感。该书之所以“单飞”,具体原因就不说了。
当“蜜蜂出版”的同人在MSN上告诉我,此书已经印刷完成的消息时,感到了一阵惊喜,迅即短信告诉了当时正在美国短期停留的作者,作者短信回复:这么快就出来了。
是啊,从当下出版的生态,此书能如此快的面试,是很让人高兴的。仍然记得作者的第一本书《幽暗的航行》在付印前,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把我们找去,就书中的一些叙述提出疑问和希望删除的话语,尽管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小心的“编辑”。后来作者的第二本书《美国报人》出版就很顺利了,可能是谈的美国的报人,没有了禁忌,当然,这要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冯兄。作为《美国报人》的责任编辑,冯兄对作者的一些议论,均采取了完整保留的态度。
今年蔡兄完成了《中国报人》之后,尽管有青岛的出版社的朋友也表示出版此书的好意,但考虑再三,还是不给朋友们添麻烦了,还是外嫁吧。于是,便在“蜜蜂出版”的帮助下,由北京的新星出版社出版了。当然,由此社出版,还有一个非主要的原因,源于作者对此社的认可,用作者的话说,近些年来,该社出版的许多人文社科书,有些是他的案边书。
现在看到这本《中国报人》的样书,作为经手组稿此书的“选题策划”,欣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此书的简体字版,因为不用说的原因,有些个别的文字,不得不做了必要的删节和处理,但在内容主体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终于顺利出版了,这实在是令人鼓舞的事情。
《中国报人》内容提要
本书是蔡晓滨继《美国报人》之后的又一本关于报人的专题随笔集。以散文随笔的手法,以学术的态度,生动活泼地描述了20世纪中国报人的精神风采和人生故事,从这些中国报人的人生中,展现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中国现代报人的努力和坎坷,从中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和波澜。本书所描写的中国报人有:邵飘萍、史量才、张季鸾、胡政之、林白水、成舍我、王芸生、徐铸成、邹韬奋、陈铭德、邓季惺、范长江、储安平、张友鸾、穆青等。他们是20世纪中国报人的典型代表。
该书作者介绍
蔡晓滨 1955年出生于青岛。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著有《幽暗的航行》《美国报人》《中国报人》等。
该书出版信息
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310余页,16开,19.5印张。定价35元。
《中国报人》读后感(二):《中国报人》读后
《中国报人》读后
郑萍萍
生活在当下,我们处在一个资讯的海洋里,天上地下,咫尺天涯,从衣食住行到国家社会、宇宙太空,每天的资讯通过越来越便捷的途径四面出击,包抄而来。天下事,都在耳畔。这无处不在的资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的清晨黄昏也因为我们接收到的资讯的不同,有了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构成了我们彼此不同的生活。资讯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世界呈现在我们眼中心中怎样的图景?资讯承担着重要角色。放长远来讲,因为我们彼此接收到的资讯的不同而感知了不同的世界,我们便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的确是非同小可。
历史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资讯的集成。
那么,我们不由好奇,资讯背后,那些职业收集、传播资讯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用资讯推动着波澜壮阔的时代,用资讯建造着时代的历史,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他们自身有着怎样的人生和命运?
蔡晓滨的《中国报人》对中国现代史上14位代表性的职业报人进行了传记体的描述。邵飘萍、史量才、成舍我、范长江、穆青……这些名字,在新闻行业领域名声赫赫,在新闻行业之外,同样有名有望。新闻从业者通常是隐在新闻事实的后面,而这些人物却如此高调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记忆里。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职业操守深刻地影响了所处的时代。他们已不再独属于他们的时代,其影响力和意义也不仅仅限于他们的行业领域。
什么样的人算是好报人?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的作者蔡晓滨在序言中自问:“我具备普世情怀的理想吗?我有‘文章报国’的精神准备吗?‘道义’是否在肩?‘辣手’还能著文吗?”普世情怀、文章报国、道义在肩、辣手著文正是文中描述的中国报人的集体特征。他们的理想主义令人目眩,他们巨大的牺牲精神也让人慨叹。这些报人是一群入世的知识分子,他们想的不是“独善其身”,主要是“兼善天下”,途径就是“文章报国”。他们的笔法是秉笔直书,是在矫枉纠偏,是在现实与理想间博弈。他们的命运与自身的性格有关,但主要还是沾染了浓厚的职业色彩。因为职业,他们与时代密切相关,波峰波谷,跌宕起伏。他们用资讯将同时代人的目光连接在一起,进而影响了时代的面貌和进程,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的人生际遇就是生动的时代投影。
《中国报人》是人物传记,也是以人物为线索的史记。是新闻史,又不仅仅是新闻史。作者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学来写。他说,是为了记忆而写下这一组人物的。无论是历史还是记忆,都是源于资讯的积累。当年的某一刻发生了怎样的事情,通过当事人的言说,被记录下来,被传播开去。现代人隔着时间的距离,所凭借的是这些能够找到的文字。我们现在所形成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记忆,也是凭借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可见当初对事实的秉笔直书对于历史来讲是何等重要。
对于这些当初秉笔直书事实的报人,他们的人生故事同样存在难以考证的细节。但从大的历史环境来讲,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并不缜密的历史记忆里,我们了解了一群人,他们从事着这样一种职业,他们以坚定的职业操守,为时代的进步做出了奉献和牺牲。令人感慨之余,省之思之,想的不只是人物,更多的是人物之外的大千世界。对于这些报人来讲,这是最好的纪念。
蔡晓滨:《中国报人》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中国报人》读后感(三):民国报人风采录
作为一个立志投身新闻事业的经济系学生,在那些提起报业先贤如数家珍的新闻才子、才女面前,我往往自惭形秽。但也许是不惯于新闻专业主义那一股傲气逼人的精英气息,故意倒行逆施,长久以来虽然对民国报人心向往之,我竟然连“新闻史”殿堂的门都没迈进过。这本55岁报人扪胸自省、发愤而著的《中国报人》算是我的新闻史入门书。
通过这本15位报人的合传,我总算对早就如雷贯耳的新闻前辈有了对号入座的认知,将来若有了问起,虽不能如行家里手一样应对自如,至少可以聊遮颜面、不至丢丑了。
15人中,位列末座的穆青是最格格不入的一位。在做着看来,这位以宣传、鼓动、登高一呼、树立典型为能事,至死不渝的革命旗手,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新闻记者。之所以收入书中,只是因为他是一个牵扯时代、映照现实的“绕不过去”的人物。
其余14人,均可称得上是民国时期的报业巨擘。由于做着并没有事无巨细地罗列他们的生平年表、生活琐事,而是把他们放入那个风云激荡、战乱纷争的传奇时代,所以,借由他们的沉浮起落、命途多舛,那个时代的新闻环境就如国画的水墨背景一样浮现出来。
北洋政府时期,各路军阀征战对峙,北京城头“大王旗”变幻频仍。内斗、外侮交相煎熬之下,民间社会的抗议声浪此起彼伏、喋血、暗杀事件仿佛惊险小说日日上演。然而,这样动荡混乱的年月却是民间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2000年中央专制土崩瓦解,各派军阀各据地盘、忙于刀兵,对民间社会的渗透钳制比起封建时期反而大为减弱。出于培育舆论阵地、信息前哨的考虑,新闻报业甚至成了各路军阀拉拢、收买的一股势力。有了这样的腾挪施展空间,那些接受新式教育、立志“新闻报国”的知识分子有机会在军阀夹缝之中辗转周旋,走钢丝一般平衡各方以求中立之原则。邵飘萍有胆量一手拿着北洋政府的津贴,一手照骂娘,对于其他军阀、官僚的“贿赂”也是来者不拒,辣手文章照写不误。对于《京报》、《申报》这样读者十数万的报纸,对于林白水、张季鸾这样笔下千军、一言可左右时局的报人,那些攻来伐往、地盘不稳的军阀们也要忌惮三分。
当然,在那个翻云覆雨的年代走钢丝,即可能因为一篇政论震动全国、声望飞至巅峰,也可能因为一句言论触动枪杆子,跌入悬崖粉身碎骨。邵飘萍、林白水都是因为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惨遭杀身之祸。
国民政府南京初定之后,由于表面上不敢有违“三民遗志”,宪政思想,实际上东北、西南各路势力都是暂时安抚,红军在后方又成星火燎原之势,蒋介石对舆论的控制未敢有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的举措。抗日、内战纷至沓来,内忧外患之中,蒋也无心无力对于舆论赶尽杀绝。尽管审查、停刊、封馆、禁邮甚至爆炸、威胁等手段轮番上演,但是那些影响全国的大报在阻力重重之中依然能断断续续坚持下来,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政府并不敢贸然判处死刑。即使是一些报纸在阻挠之下难以为继,报人们依然可以另起炉灶,提着如篆笔不断转移着阵地。当然,前提是不触龙颜,史量才竟然握着蒋介石的欲与之平起平坐——“你手握百万大军,我有申、新两报百万读者,你我合作有何问题。”这句不知轻重的妄语招来了戴笠的两颗致命流弹。
那个时代的报人都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身兼采、编、写、经营、筹划各路技艺,以一当十。由于身处立国未稳,战事摇撼的非常时期,府院秘闻、军事报道、政论评议注定是那时报纸的主流。民间疾苦的社会新闻则登不上一版、二版的要闻位置,也不能形成连篇累牍的声势,只能屈居角落,聊充时代的一个侧面而已。而且,由于当时报人皆已知识分子自诩,着眼于“文人议政”、“文章报国”,纵论时政、痛陈时弊当仁不让,言论成了当时报纸的一面旗帜,每日一篇社评甚至数篇社评,大到国计民生,小至街谈巷议。当然,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而已,国事衰微以至于人人恨不得捋袖上阵,指点江山,文人们只是情势所逼、迫不得已而。承平时期“新闻立报”仍是不易之真理。
相比共和国,民国已是前朝。当下之人写前朝之事,尤其是与政治牵连甚广的报业故事,如何端正态度就颇可玩味了。作者在书中既站在当时人的角度,为张季鸾头上“小骂大帮忙”的帽子努力开脱,又免不了在书中借机明志,嘲讽那些在国共夹缝中探索“第三条道路”,秉持中立志愿的报人是“书生的幼稚”。不过,从作者对王芸生、徐铸成、范长江、储安平在“反右”、文革之中“自投罗网”、受尽折磨的遭遇的悲情描写中,他对新旧两朝新闻制度的评判早已显露无疑。
《中国报人》读后感(四):《中国报人》札记
蔡晓滨和《中国报人》
该书是蔡晓滨继《美国报人》之后的又一本关于报人的专题随笔集。以散文随笔的手法,以学术的态度,描述了邵飘萍、史量才、张季鸾、胡政之、林白水、成舍我、王芸生、徐铸成、邹韬奋、陈铭德、邓季惺、范长江、储安平、张友鸾、穆青等中国报人的典型生活。
其实探寻这些已经远去的中国报人,对于作者来说,更有着自身的隐痛,作为一名仍在报业第一线的“资深”报人,蔡晓滨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生存的意义是有着自我拷问的,譬如对待自身所在的报业,他自我拷问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把记者编辑做为稻粱谋的,是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在应付了不得不写的奉命文章,在完成了这里车祸、那里命案的应景新闻之后,闲暇之际,夜深人静之时,我们拍着自己的胸口自问一句:我具备普世情怀的理想吗?我有文章报国的精神准备吗?道义是否在肩、辣手还能著文吗?一句话,我是一个真正的报人吗?”
“我是一个真正的报人吗?”这种自我拷问也便成了他写作《中国报人》的内在缘由吧。该书中所描绘的这些报人,可以说都是真正的报人,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给已经逝去的时代,留下了说不尽的关于“中国报人”的故事。
再如成舍我:1924年4月,成舍我以二百大洋起步,创办自己的《世界晚报》的时候,美国“世界”报系的创始人、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已经去世13个年头了。而成舍我本人也在中国的新闻圈子里闯荡了10年。现在没有证据表明,成舍我是刻意模仿普利策,白手起家,艰苦打拼,一砖一瓦建筑自己的报业大厦。但从后来的发展看,由《世界晚报》到《世界日报》再到《世界画报》,由单纯办媒体到涉足新闻教育、创立新闻学体系、培养中国的新闻专业人才,成舍我的奋斗经历,与普利策何其相似乃尔。称他为“中国的普利策”,似乎是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后来成为革命者阵营中的当年在《大公报》成名的记者范长江,作者也有客观公允的评价:以1939年底范长江入党为标志,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阶段。后来范长江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范长江入了党,做了官,鲜明的个性淹没在了党的事业的共性之中,他的脚无法远足,他的笔不再犀利,几乎再没有好的作品问世。”
对于当年《大公报》社长胡正之,作者也有公允之论:其实胡政之在现代新闻史上的地位,是抹煞不了的。“他几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民营的《大公报》,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打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这艘艨艟巨舰。而一部《大公报》史,几乎就是半部中国新闻史、报业史。”
与之相呼应的是王芸生,用作者的话说:王芸生不是新记《大公报》公司的发起人,但却是《大公报》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张季鸾一手发现,一手培养,一手使用的《大公报》重要干部之一。好多年之后,人们淡忘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位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公报》功臣,而仅仅记住了王芸生。
与这些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功成名就的报人相比,作为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革命记者,穆青显然是1949年后中国报人的典型。在勾勒剖析了穆青一生的记者生涯后,作者感慨:“穆青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他发现新闻、采写新闻的方式方法,已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生活的多元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已经使新闻传播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记者和媒体只是提供事实,最终判断要靠受众自己去做出。记者天职只是客观公正地追踪事实,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的本源,表现最本质的真相。”
(《中国报人》,蔡晓滨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报人》读后感(五):报业丛林里的“中国男”与“美国男”
蔡晓滨先生从事报业几十载,办报之余,不忘他的前辈,2010年一年内先后推出了《美国报人》、《中国报人》,我相信,蔡晓滨写作《美国报人》多少有些学习国外先进办报理念、经营之道的意思,而《中国报人》我相信是他们的忧愤之作,他向他的中国前辈致意,并且想让后人记住那些已经被人遗忘的名字、他们的事迹,他们付出的生命与血泪。
2010年余世存的新作《中国男》截取了中国近代史特立独行的四十位男人侧影,为他们树碑立传,尽管是走马观花式的,这四十一位“中国男”都可以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不以改变落后的中国为自己的使命,但让人抑郁的是,这四十一位中国豪男,无论如何地杰出,无论如何地特立独行,仿佛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指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国,这艘古代的大船仿佛永远是在原地打转。
其实能称得上“中国男”的何止四十一位,何止万万千千?“中国男”也可以说遍布了中国的各行各业,而作为高危行业的报业,因为战斗在与统治者、权贵、黑暗斗争的最前线,中国报业界的“中国男”们可以说是所有“中国男”里最悲壮的一群。蔡晓滨的新作《中国报人》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群悲壮的“中国男”已经为大多数人所不知、所遗忘的历史文本。
很不幸,中国人从来没有驯服过统治者这头猛兽,也从来没有把它关在笼子里过,任何胆敢想给它竖起栏杆的人命运可知,而作为公众利益的捍卫者,作为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作为无所不在的眼睛的报业及其从业人员,面对一只没有被驯服的、未被关起来的凶猛的野兽,其悲壮几乎是宿命的。
在蔡晓滨所列举的十四位报业“中国男”里(外加一位女性),直接死于枪口之下的就有三位:邵飘萍死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手(1926年4月26日);史量才死于戴笠之手(1936年11月13日);林白水死于山东军阀张宗昌之手(1926年8月6日);不堪凌辱在绝望中自杀的有范长江(1970年10月23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有储平安(1966年9月);除了及时死去的张季鸾、胡政之、邹韬奋,流落到台湾的成舍我,遭遇了“政治宫刑”的有王芸生、徐铸成、陈铭德、穆青,可以说这些中国报业界的“中国男”在与统治者这只猛兽的争斗中,全军覆没、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他们的命运让人叹息,他们的不幸让人心碎,他们的功绩需要我们一再被提起,虽然那只猛兽最希望的是把他们彻底忘记,好象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
“欧美各国政府对言论界的压迫之政策已渐成过去;……日本压迫之手段只能以法律为范围;而在中国一旦遇与政府中人个人利害有关之事,始倒行逆施,妄为法外之干涉,武人,官僚议员,政客莫不皆然……实际上无一含有保护新闻事业之意味;无时不加严重之压迫。”
让我们记住这些言语,记住这些名字,他们的事迹,他们抛洒的热血,然后前行。
如果你读完《中国报人》,你还没来及读《美国报人》,我强烈建议你放弃阅读,不然,你会心痛而死,嫉妒而死,发疯而死,但作为少数几个同时阅读完这两本书,而又挺过来的人,我不得不接着再说说《美国报人》。
陈述他们的成功事迹很容易把《美国报人》塑造成无数廉价励志丛书中的一本,或者报业成功者的经营之道,我想这并不是普通读者所关心的。我们只需要窥视一下美国的言论环境,从而找出这些“美国男”得以成功的言论环境也许就足够了。
联帮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雨果•布莱克,针对这个案子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我在此讲一个故事,作为本文的结束:原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当上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到北大荒视察,当他捧起一把黑土地北大荒泥土的时候,他哭了,我想,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也知道陈永贵为什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