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年丹青》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千年丹青》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3 16:1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年丹青》经典读后感有感

  《千年丹青》是一本由上海博物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丹青》精选点评:

  ●在看完高居翰、石涛之后,终于攒着劲看完了……开始觉得太分散,不过看完觉得艺术史真是太有意思了!气象万千啊!

  ●挑感兴趣的几篇读了,跳出艺术史和艺术鉴赏的角度,收获为大。

  ●在晓风书屋翻了一下

  ●非常好的一部书,既有当代名家针对展品的研究论文,又有大量引用材料.对于我来说,是对历代正史从艺术史角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代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原貌.

  ●与其说名作让人手不释卷,梁楷、罗稚川等画家所代表的风格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意味。中日不同的画作鉴赏习惯也是个有意思的课题。

  ●郑文倩的文章不错

  ●原来这个特展2010年在上海看过,但基本上没留下太多记忆了,依稀记得古画都发黑得难以看清,原来马麟的《荷香清夏图》那时就已看过,今年在杭州已经是二刷。流到日本的古画多是禅宗一类,与中国本土流传的大异其趣。喜欢关于界画研究的部分。

  ●高大上

  ●有许多很好的文章,值得推荐。

  ●三颗星献给外国专家们,中国专家写得那不是论文,那是常识普及。

  《千年丹青》读后感(一):近年来对唐宋元绘画多角度阐释的最好书籍

  因为是中日两方将自己珍藏的唐宋元珍品拿出来合展,所以本书中的重点笔墨之一是放在了对中日两国收藏、鉴赏模式的联系及区分之上。关于此方面的内容,重点推荐的篇目是凑信幸及高居翰的文章。凑信幸的文章尤其重要,从日本与中国佛教交流到勘合贸易,泛文化的外围影响入手,再到日本幕府将军身边的同朋众利用宋元名画在座敷和茶室的再创作,完美地解释了宋元画作在日本特有的传播和融合形式。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从作品细读开始来谈一派或者一朝的风气,以点带面,极具启发意识。重点推荐的文章为石守谦、汪悦进的文章,石氏文章为《从马麟《夕阳秋色图》谈南宋的宫苑山水画》,汪氏的文章为《“锦带功曹”为何褪色——王渊《竹石集禽图》及元代竹石》,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再提一下高居翰的文章,高氏论见不低,却有夹带私货之嫌。挂在高老头家里的孙君泽的画真假尚不论,孙君泽画作的地位却绝无高老头吹嘘得如此,不信,手里有书的同志们仔细看一下,孙氏画作的意境去前后的夏永与李氏之远。

  《千年丹青》读后感(二):略记一二

  晋唐宋元画论:

  一是“画只一法,传神而已”论。

  二是“诗画两融”论。

  三是“山有三远”论。

  四是“四格之义”论。

  五是“笔有四势”论。

  六是“六法”、“明六要而审六长”论。

  七是“书画同源”论。

  人物画题材和风格的演变

  人物画科:史事逸闻和佛道神话

  传王维 《伏生授经图》

  梁楷 “减笔”画 《李白行吟图轴》

  山水画典范风格的流变和衍生

  唐代 青绿山水画

  北宋 水墨和浅设色山水画

  唐末 中原山水画系

  北宋 李成 郭熙 燕文贵 胡舜臣 董源 巨然

  南宋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马麟 米芾 米友仁

  元代 夏永 孙君泽 赵孟頫 李士行 元四家

  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北宋 赵佶

  南宋 李迪

  中日不同的鉴赏和收藏模式

  中:展卷于几案 日:立轴张挂墙上

  中:极为重视保藏带有名家大师署款之作

  传王维 《伏生授经图》 名物考

  服饰:轻纱巾 外衣

  蒲团 书案 毛笔 砚台 书帙

  地质学研究与写实山水画鉴定:

  五代 《闸口盘车图卷》

  借用地志学资料鉴定写实山水画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作为一种鉴定方法和研究视角确立下来。

  界画:

  宫室、楼观台榭、屋木、船桥、车马

  五代 郭忠恕 卫贤

  宋 张择端 李公麟

  元 赵孟頫 王振鹏

  绘画主题的嬗变

  访碑、读碑

  《千年丹青》读后感(三):中国之区域美术史 日本之中国美术史

  中国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非主流风格和主题的绘画作品何以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的“宋元画”和“南画”等概念是如何建立的 高居翰和凑信幸各自强调不同原因 实则多个背景皆有影响因素 既有日本当时鉴赏的主动取向 也有日人活动范围不广 只收集到宁波杭州附近的画作 而且禅宗传入日本 宗教题材画作大兴 引起收购热潮等等

  其中包括三国学者的众多专题研究 大概能划清11-18世纪东亚艺术相互影响的轮廓 在次基础上东亚的艺术史是否就此可行

  《千年丹青》读后感(四):千年丹青加印琐记

  (一)《千年丹青》印出来之后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愿意翻开它。这么好的书,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它怎么能让我印成这个样子。

  现在,我面前摆着这本书第1次、第2次、第3次印刷的版本,用这种不断学习的态度向读者道歉,解释原因,并总结一些教训,给自己、也给同行和感兴趣的读者一些参考意见。

  (二)《千年丹青》编辑的时候,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封面设计、内文版式都是模仿三联书店的高居翰系列。很多图片也不知道哪里去找,只能到美术全集里去扫描,甚至上博自己馆的藏品如梁楷《布袋和尚》都是扫描别的书上的。现在,见到了不少奇货可居的高清数字文件,对比之下,一般的美术全集光盘里的图,大约相当于“书画纵横”论坛里普清图的水准,也是画册和出版物上翻扫的,色温不准、饱和度偏高、细节精度不够等,是通病。

  (三)图片印的不好,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图片的质量不好。本书为了赶在展览前出版,设计者和编辑都没有见到正在展览的真迹,于是也无法确定图片的颜色,只能是博物馆和作者提供什么图片就用什么颜色(听说最近苏博文徵明展前夕有媒体可以去库房拍图片,真真让人羡慕不已)。印出来之后拿着书去看展览,我们大吃一惊,画作的实物要比电子图片亮很多。中国古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变的比它刚创作出来的颜色要灰暗,但是绝对没有博物馆提供的图片(以及现在网上下载到的很多图片)那么黑。有高人告诉我,第1次之所以把图印的灰糊糊的,是因为博物馆给我的电子版图是原始的数字后背扫描底图,有些大图是直接从真迹上用4亿像素的专业数字后背扫描下来的原始底图,有数字灰(数字灰是因为数字扫描形成的灰度,层次保留丰富,但对比度很弱。如同摄影中的RAW文件,是无损无压缩的,画质极高,但影调发灰,必须后期调整) ,印刷前需要调整。这就需要PS的功夫。

  那么应该怎么调呢?黄刘二博士夫妇向我转告了高居翰的意见:图应该印成它刚画出来的样子!我怎么知道它刚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经过慢慢摸索,只能大致参照比较好的绢的底色(武英殿第三期见到了宋徽宗《听琴图》的绢的底色非常新,可作参考颜色用)、参考鉴藏印的红色(特别是很多乾隆的大印,块头大,可作参考颜色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参考在展厅拍下的照片(研讨会期间允许拍照,不用闪光灯就行)。

  调成比较接近实物图、或者比较接近想象中的画刚创作出来时的颜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印刷时要保证不偏色。本书三次印刷分别是在北京的三家印刷厂印制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家的水平。

  (四)图片印的好坏,跟正文用纸也有很大关系。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系列图册,都用了很高档的纸,保证了印刷质量。这样,纸张在整本书中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为了控制到给普通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定价,我只能尽力选择较好的纸张。三次印刷没有换纸,更方便衡量调图和印刷的差别。

  对于上博的一个特展,可能会有几种出版物,如2002年的故宫上博辽博精品荟萃的72国宝展:

  弄清楚了这些,希望读者能够原谅导览读物的图片不够大、论文不够学术等等缺憾。如果我们能出版图录,我有信心把图片印的更大清楚更准确,把定价做的更便宜,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另外,作为多人合著的文集,由于各位作者对所写的画的兴趣有大小,能力有差别,最后成书的文章质量难免参差不齐。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进步。

  最后感谢读者的捧场。这本为了2010年的一次展览做的导览读物,能够持续销售到今天,全靠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支持。最近与豆瓣小组长热带北极熊先生谈起新出的一些没什么可读性的书,他肯定《千年丹青》还能十年八年地卖下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4次印刷的一定会比第3次更好。

  《千年丹青》读后感(五):款识千年丹青

  近读王耀庭先生《款识宋画》一文,想起当年看千年丹青展的时候也记了一些画中款识的情况,找出来发在这里,补上一点点自己现在的认识。宋画款大多在角落里,找寻不便,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 史事逸闻

  1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卷

  无款

  2五代 佚名 闸口盘车图卷

  左边卷云状石头上有“卫贤恭绘”四字伪款,书中说还有“张进”二字款

  3北宋 胡舜臣 送郝玄明使秦图卷

  画幅左上有一段字体,末尾三字“胡舜臣”。北宋时这种画家本人在本幅上题写长诗文的情况是不可信的。

  4南宋 佚名 歌乐图卷

  左侧假山根部有“臣顾闳中进”五字伪款。

  5南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页

  左下角有“臣马麟”,最下一字缺大半。

  6南宋 梁楷 右军书扇图卷

  右边“梁楷”二字伪款。

  7金 宫素然 明飞出塞图卷

  左上角“镇阳 宫素然 画”

  8 元 盛懋 秋舸清啸图轴

  无款

  第二章 佛道神话

  1 唐 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

  右边“奉义郎龙州别驾集贤院待制仍太史梁令瓒”伪款。

  2北宋 张激 白莲社图卷

  无款

  3南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轴

  左下“乾德改元八月八日西蜀石恪写”伪款。

  4南宋 马远 洞山渡水图轴

  无款

  5 南宋 梁楷 出山释迦图轴

  左侧树枝下“御前图画 梁楷”。

  6南宋 梁楷 六祖截竹图轴

  左边“梁楷”二字。

  7南宋 牧溪 布袋图轴

  无款

  8南宋 佚名 大慧宗杲自赞像轴

  无款

  9南宋 陆信忠 十王图轴

  七七左边、泰山右边“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信忠笔”一行。

  10南宋 陆信忠 佛涅槃图轴

  右边“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信忠笔”一行。

  11南宋 金大受 十六罗汉图轴

  左上或右上(罗汉面左则款在右)山石间“大宋明州车桥西金大受笔”一行。

  12元 因陀罗 寒山拾得图轴

  无款

  13元 因陀罗 寒山拾得图轴

  无款

  14元 颜辉 寒山拾得图轴

  无款

  15元 张渥 九歌图、吴睿书辞卷

  卷尾“淮南张渥”四字款。

  16元 华祖立 玄门十子图、吴炳书传卷

  卷尾“华祖立作”款,钤印“唐卿”。

  17元 平石如砥等赞 四睡图轴

  无款

  第三单元 山川意象

  1 北宋 赵令穰 秋塘图轴

  无款

  2北宋 燕文贵 江山楼观图卷

  左上角款“待诏新州筠城县主簿燕文贵”(王耀庭释),钤印“秀州管观察使印”,王耀庭认为不真。

  3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轴

  左下角“梁楷”二字款。

  4南宋 马麟 夕阳秋色图轴

  右下角“臣马麟”。

  5南宋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轴

  题末尾一字“虎”。

  6南宋 玉涧 洞庭秋月图轴

  无款

  7南宋 牧溪 远浦归帆图卷

  无款

  8南宋 佚名 西湖图卷

  左边“寿”印与“宜子孙”印间二字款“李嵩”,伪款,画也不是宋画。

  9南宋 佚名 溪山图卷

  无款

  10南宋 佚名 晚景图轴

  无款

  11元 李士行 枯木竹石图轴

  左上“蓟丘李士行遵道作”。

  12元 李成、王晓 读碑窠石图轴

  书中说石碑左侧面有款“李成画竹石 王晓补人物”,实在看不清,隐约有字。

  13元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轴

  无款

  14元 朱德润 秀野轩图卷

  卷后有朱德润长题。

  15元 罗稚川 雪汀游禽图轴

  左下角钤印“罗稚川氏”。

  16元 夏永 滕王阁图页

  滕王阁序文后钤印“夏明远印”。

  17元 孙君泽 雪景山水图轴

  左下角竹根部款“孙君泽”。

  18元 孙君泽 高士远眺图轴

  无款

  第四单元 文士情怀

  1南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卷

  右下角一块凸起的石头上有款“臣马麟”。

  2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轴

  无款

  3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图轴

  左下角“梁楷”。

  4南宋 李氏 潇湘卧游图卷

  卷尾伪款“潇湘卧游伯时为云谷老禅隐图”。

  5元 郑思肖 墨兰图卷

  右上题诗后款“所南翁”。

  6元 赵雍、张渥 竹西草堂图卷

  无款

  7元 王冕 墨梅图轴

  右侧题诗后款“会稽王元章”。

  8元 张远 潇湘八景图卷

  卷尾款“张远梅岩”。

  第五章 花鸟生趣

  1南宋 李迪 红白芙蓉图轴

  左上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

  2南宋 李迪 雪中归牧图轴

  左图两树根部间二字款“李迪”,右图右下二字款“李迪”。

  3南宋 陈容 五龙图卷

  卷尾钤印“所斋”。

  4南宋 宋汝志 雏雀图轴

  无款

  5南宋 佚名 虞美人图页

  无款

  6元 郭畀 幽篁枯木图卷

  右下款“郭天锡为无闻师作”,钤印“郭畀天锡”。

  7元 无款 草虫图轴

  右幅右上角款“江济川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