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果戈理》的读后感大全
《尼古拉·果戈理》是一本由(美) 纳博科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子中的、纳博科夫式的果戈理,有关传主风格的故事。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更像是“果戈理相关作品批评记”,通过《死魂灵》、《钦差大臣》、《外套》等代表作的评述,重构果戈理怪诞、森严的梦魇世界,以及那些迷失在果戈理噩梦般的、不负责任的世界中间的可怜边缘人。作品剖析之外,由死而生的写法,善于编造自己的过去、创造力无望地后退的果戈理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纳博科夫一贯的刻薄,比如他说起果戈理那些旧的英文译文,“很像中国一度流行的千刀万剐。那种凌迟的做法是,差不多每五分钟就从受刑者的身体上剜去止咳片大小的一块,直到一点一点地(一切都经过刻意挑选,以便让受刑者活到第九百九十九块)将他的整个身体仔细地剜掉。”
● 他“透过世人所能见到的笑和世人见不到的、没有尝味过的泪去历览人生”。
●「如果某個人對我說,果戈理是個幽默作家,我立刻明白,那人對文學一知半解。」(納博科夫)
●你第一而唯一的爱人是个娼妓样的妇女,她的贞洁是个神话,而这神话就是你的生活。
●这里只有纳博科夫式的果戈理。
●因为没读过果戈里,因而这本书的记忆点只停留在poshlust上。而《至薇拉》中也提到过纳博科夫在柏林的俄国好友做过有关媚俗的演讲。能感觉到这个词在俄语中应当是常见的词汇,虽然后续英美系批评家还在不停地界定它。也许只有俄国人才能见字即生义。
《尼古拉·果戈理》读后感(一):不好意思, 这次我没看懂
对于果戈里的小说只看过短短几个, 了解很少,因此,这本书里再说什么都不是很理解。。。 我虽然使劲把这本书看完了,但是这不好意思,没体会。。。如果哪位对于俄国文学以及果戈里没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也没必要看这本书了。。。
《尼古拉·果戈理》读后感(二):评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理》
纳博科夫是一个充满“偏见”的文学评论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纳博科夫化的果戈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其后来的《俄罗斯文化讲稿》中出现,我读过前者,因而对我来说,这等于是复习了。纳博科夫将眼光聚焦在次等人物身上,认为果戈理是通过虚构想象创造了其最伟大的作品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外套》等,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镜子世界,其中的人物按照果戈理的逻辑,而不是现实的俄罗斯的逻辑展开,他试图颠覆我们对果戈理的刻板印象。是一份不错的点心。
《尼古拉·果戈理》读后感(三):果戈理,唯其是果戈理。
將果戈理的精神、信仰和藝術的特質及其演變清楚揭示出來,是不容易的。以評傳寫作而論,納博科夫的做法可以說是大刀闊斧,也可以說是劍走偏鋒。
他的這本書,只挑了果戈理的四部作品來寫。通過《欽差大臣》、《死魂靈》和《外套》介紹果戈理的創作成就;通過《與友人書簡選》闡述其悲劇和人格,略去了有關藝術風格演變的深入細致的分析,未能成爲一幅全景式畫像。
納博科夫说“果戈理,唯其是果戈理且生活在鏡子世界裏,才喜歡在作品發表之後對它們進行徹底的規劃。”
這是透過窗戶外夢幻的花園景致向遠處眺望時發出的喃喃咒語式的評論。
俄國進步批評家在果戈理作品中看到的是社會抗議,納博科夫看到的則是一個鏡子的世界,並屬意聆聽鏡中的形象發出的一連串回聲。
他,還有瓦列裏•勃留索夫、安德烈•別雷等作家,是最早揭示作爲人工制品的果戈理文學之奇妙性質的那類批評家。
《尼古拉·果戈理》读后感(四):喜欢果戈理的读者,千万别读这本书
我们一般人欣赏一个美人,或者欣赏她的一头秀发,或者欣赏她的一袭华裳,或者喜欢她的傲人身材,或者喜欢她的如梦的眼睛,喜欢她那洁白的脖颈,喜欢她那修长的大腿,喜欢她那丰满的乳房,喜欢她那喷薄而云蒸霞蔚的浑圆的臀部......纳博科夫这厮,这个撮鸟,这个近视眼,这个狗崽子,这只装模作样的鬣狗,他只会看到那头秀发中的几粒头屑,或者隐藏其间的一只虱子,并以发现了这只虱子或那几粒头屑兴奋不已;她只会看到那华裳背后的一丝褶皱,看到那傲人身材脚后跟上的一颗豌豆大小的胎记,看到那如梦的眼睛睫毛一边比另一边少两根,看到那洁白的脖颈周围的几丝黑色的卷发(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纳博科夫最喜欢安娜丰满的脖颈上的黑色卷发),看到那修长的大腿根部露出一根阴毛来,看到那丰满的乳房上的乳晕中有几颗小微粒,看到那喷薄而云蒸霞蔚的浑圆的臀部跟彼得堡或是莫斯科寒冬半夜三更某层窗户内擦拭牛皮鞋的男子的那个情人的屁股全无相似之处......
很多人都认为纳博科夫多了不起,经过对纳博科夫的阅读,我发现纳博科夫就是个可怜巴巴的可怜虫,就喜欢戴着放大镜去分析文本。例如上面说到的,他就喜欢从美丽的秀发中发现几粒头屑。因此,果戈理在他的笔下变得跟我等大众眼里的果戈理全然不同。《钦差大臣》中那么多立起来的人物以及对话他看不到,却看到那些从未出场只在这些人口中提到的人并认为这才是写绝了的等等。
不仅如此,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致力于实践他的这个癖好,因此,他的大多数小说也就是从狗屎堆里发现了几粒蛆虫......
《尼古拉·果戈理》读后感(五):另一种传记
15岁就基本上阅读完所有近代诗歌的小纳博科夫是何等的幸福,在他眼里,从来没有什么恼人的政治。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造就了他此后一生对政治的态度,他始终觉得这是虚假和荒谬的游戏,在真实世界里,只有他“记忆中的蓝色群山和令人愉快的公路”让他印象深刻,后期的流亡生活实际上加剧了他对“想象美好”的依赖,也感谢如是,我们能看到今天的纳博科夫,这样让人心疼的不忍触碰的纳博科夫。
我说,聪明的纳博科夫怎么可能看不到果戈理文字里那些随时涌现的道德力量?为什么他要一笔带过?这个“语言的炼金术士”,在追求更为超验的哲学性诗句里从来不遗余力,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意的摘出的,果戈理的文字。——一些无关紧要但精彩无比(纳博科夫之眼)的诗歌,一些平淡随意(“活力四射”)的明喻,混杂了真实和虚构的视觉世界。——每次读到纳博科夫写的东西,包括现在的这本《尼古拉•果戈理》,都能很轻易的坠入一种被随性营造出来的丝绸般的梦幻里,他从这灰暗的世界里提取出那些可怕的美丽像一个狡猾的孩子,刻意被人发现的小诡计和永远红扑扑的脸蛋。
有时候我都在想,其实我们喜欢纳博科夫,学到的最多的,或者说也是最爱的,大概就是那种无时不在的对文学的姿态了吧?一切世间假象都是过眼云烟(浮云!~都是浮云!),真正永恒的不会被摧毁也绝不会消逝,得到的全部会失去,离开的又全部会回来,即使是在十月革命隆隆炮火声响彻冬宫的夜晚,纳博科夫也都能很悠然的在枪声和癫狂的信仰和厮杀面前写下一首情诗,在他眼中,眼前世界只是一个巨大的置物架,他随意取下自己感兴趣的来放入自己的诗歌和小说里(它们被纳博科夫安全的收藏在时间的褶皱里),其余的都是“雪白碎冰之外的黑褐色渣滓”。这种对平庸的毫不留情的嘲弄,对陈词滥调的坚决的不妥协, 对习俗的几乎是恶毒的蔑视的姿态,纳博科夫终生都未曾改变。
真的,如果可以,我愿意幻变成为纳爷爷美文下的一个无足轻重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