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观后感摘抄
《白云之下》是一部由王瑞执导,塔娜 / 吉日木图 / 艾丽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5。本届#东京电影节# 主竞赛唯一一部中国片。虽然导演本人不是蒙古人,但用了蒙古族作者漠月的原著《放羊的女人》,演员们也是草原上长大的蒙古人,跑得了马唱得了歌,所以展现的蒙古族风情也比较原汁原味。留在草原还是去往城市,守护家庭还是奔向自由,这两个矛盾作为主题其实很清晰,只是文化深层还有待挖掘,人物与故事的层次感也可以更丰富一些,而不只是在矛盾之间的平面打转。其中通wifi后俩人微信通话的情节挺有意思,现代科技与原生态的对比,科技带来的似远似近的距离感都是值得思考的。
●极简的电影文本,配上壮美的视觉,像长调一样悠长的剪辑,观影过程其实还是令人享受的(女主真是很可爱)。越是风格化的电影,导演映后交流时应该越有的可说才是。即使不愿意/不能用语言陈述艺术选择,也应该能从导演的话里管中窥豹,洞见他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这才是有质量的映后交流。王瑞导演让我失望了。 另外慢节奏电影(transcendental cinema)如果抛却瑰丽的视觉,异乡情调和音乐等等奇观,果然真的很难成立啊!!
●中规中矩的学院派作品,摄影和声音还挺有想法的,但剧本太啰嗦,翻来覆去就说了一件事,人物没有层次感。
●腐朽气,溢屏
●生活不在别处,倘若不能与自我和解,即使是地球的另一面又有什么区别。
●标放第8届学生导演奖。草原的围困或奉送就像围城内外的窃窃私语 压是压不住的。无台词动作性的段落更带出草原的感觉 亮点。白云之下 赞美女性的坚韧坚强坚守。标放永远接纳情怀的安放。
●音乐很好,演员不错。
“生活在别处。”这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著名诗句。简短五字,却将人类对于现世人生的态度展现得一览无余,似乎最好的生活一定在别处,最终的理想一定在远方。
时隔半年之久,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电影院复工,也终于如愿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今年第一部电影《白云之下》。这是一部极具情怀的“中国式电影”,影片中展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美丽景致和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族特色,令人不禁心驰神往,想要亲自体验一下那种在辽阔草原上策马奔腾、无拘无束的快乐与自由。
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就会发现,《白云之下》中的两位主角朝克图(吉日木图饰)和萨如拉(塔娜饰)尽管表面上经营着日复一日宁静祥和的生活,但在心灵层面上,二人却始终保持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朝克图有着一颗自由不羁的灵魂,他习惯离开,向往远方,并希望最终能和妻子一起到繁华都市过生活。塔娜对草原上的生活心满意足,并不希望这种稳定状态遭受任何突如其来的改变,她内心深处的最大愿望,就是与爱人携手相伴,在草原静度余生。
尽管朝克图和萨如拉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很难达成一致,但毫无疑问他们心中对于彼此都是充满了爱与关怀的,因此也各自作出了自己的妥协,这也是整部影片最让人感到温暖并为之动容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朝克图在小小的蒙古包里安装Wi-Fi,二人用智能手机进行视频通话的场景:面对面相坐的爱人们互看着手机屏幕上彼此的脸孔,既为这魔术一般的科技发明感到深深震撼,也从彼此作出的妥协当中感受到了对方的在意与爱意。人生的最终目的地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向,但起码眼前这段旅程可以共同度过,相互陪伴。
《白云之下》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并且感触颇深,一方面得益于它立意的深刻和内容的充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论是幕前演员还是幕后团队都有着绝对的专业水准:两位主演吉日木图和塔娜的将蒙古族牧民的形象演绎得相当自然,独具民族与本土化特色;《白云之下》导演王瑞身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有着近三十年的执导经历,其作品曾获华表奖、白玉兰奖;编剧陈枰的作品曾获飞天奖、夏衍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该片的摄影指导李伟和剪辑执导周新霞也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著名教授,从《白云之下》的画面质感和视觉呈现足以见得其功力之深。
观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白云之下》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与反响都相当瞩目,不仅在2019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并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而且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上也作为唯一的华语片代表担任开幕影片。
《白云之下》围绕全片的一个重要问题:究竟是应该生活在别处,还是活在当下?相信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答案和选择。别处的生活固然令人新鲜好奇,但当下的生活也同样值得一过。
《白云之下》观后感(二):《白云之下》:我们都活在他人眼中的风景里,却不自知
许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风景如画的电影,每当谈论起风吹草低见牛羊,都会给我们一种诗意辽阔的美好。在这片茫茫草原之上,其实也有自己的矛盾与抉择。《白云之下》从一户牧民夫妻切入,向我们展示了草原人民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追求。在去留之间,在生活的取舍之间,留给我们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面临的思考。
作为一部充满艺术美感的影片,《白云之下》曾入主2019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同样也是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中唯一一部华语影片。之所以获得这样的赞誉,是因为影片无论是从画面、立意还是独特的民族风情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在影片中着重展现了内蒙古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辽阔的大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和绵延的羊群,仿佛一个梦境一般就这样出现在眼前。牧民们聚会烤肉,套马的汉子在一旁愉快的和马群玩乐,呼麦声声,低沉的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切,对城市中的我们来说,都是那样的新鲜、神奇,会让我们产生无数的向往。
但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些牧民来说却成为了一种束缚,一个无法摆脱的困境。在城市喧嚣的时代,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里,更多人选择离开草原,去城市获得更多的新鲜感和刺激。而同时,还有一部分牧民选择留在草原,衷心的守护这片土地。
在外闯荡久久不能归家的老年牧民和在草原上憋闷无处释放的年轻牧民形成了一个最直接的对比——远处的风景更好。而当总想要外出的牧民不断询问自己为什么总是禁不住远方的诱惑时,内心是找不到答案的。对他来说,一切熟知都毫无吸引力,一切未知却是那么的鲜活。
影片所直面的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生活理念不合,其实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有的牧民向往城市生活,有的牧民更希望长久生活在草原之上。人类对自然无限的索取,给自然界带来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导演也是通过片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来告知观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片草原,呵护自然,最终也是呵护人类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会引发一些思考。从家庭出发,会思考幸福是什么?大都市过剩的物质就是人类所必须追求的幸福吗?还是在田野和草原上的自由生活?抓住自己内心想要的美好事物,那或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电影中的牧民夫妻朝克图与萨如拉,丈夫朝克图在找寻幸福,他其实也不明确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所以他不断出走;妻子萨如拉懂得自己的内心,她知道自己想要现在的生活,所以她坚守在草原上,两人的矛盾也是难以调和。
在这个处处充满诱惑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与妥协。我们追求精神富足,追求身份认同,追求精神归属,这或许是人生永远需要不停找寻的答案。
崔汀/文
《白云之下》观后感(三):慰藉心灵的美丽画卷,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生活写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了它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欲望往往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受到阻拦而无法实现,每当这时有的人会表现焦虑、空虚、烦躁不安,也有些人会去妥协,将自己的欲望在残酷的现实中渐渐磨灭,相信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命运选择。即将在7月31日上映的电影《白云之下》,就从独特的视角作为切入,将命运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以特别的方式所呈现,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白云之下》以草原风光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四季轮回,讲述了一对普通牧民夫妻的平凡生活,妻子萨如拉(塔娜饰)喜欢草原上平淡而简单的牧民生活,认为每天放羊、挤牛奶,为丈夫做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幸福,而丈夫朝克图(吉日木图饰)却不安心眼下的生活,总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因为无法说服妻子一同走出草原生活,于是总找机会不辞而别,去到外面的城市闯荡,两人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每一次外出而发生着改变。
片中对于这对夫妻的感情世界采用了十分独特表现手法,平和的叙事与细节的堆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很贴近生活的真实,比如丈夫半夜起床偷偷接听电话,又或是以信号不好为借口,去妻子听不见的外面打电话等等情节,在我们身边也时常会发生,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还是,丈夫为了外出,在家里装了个Wi-Fi方便以后视频通话,然而就在两人在试着在两间相隔的房间视频通话时,却说出了多年来面对面没有勇气讲出的心里话,这一幕很让人感动,想想自己的生活也发生过或即将会发生类似的画面,不由得心中一酸。
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也十分精美,几乎都是以天地一线的画面为背景来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可以说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片中除了全部是蒙语对白外,还大量展示了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头顶蓝天白云,脚踏悠悠绿草,亲朋挚友席地而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男人们会展示骑在马背上,手握套马杆追逐群马的技能与较量,而一旁观看的妻子,则为自己的男人投以自豪与骄傲的目光,配上长调、呼麦等民族音乐,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令人向往。
《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曾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北平往事》、《有你才幸福》等颇受好评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创意到修改,再到拍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片中不仅能看到金马影帝涂们,金爵、金鸡、华表三大影后艾丽娅的精彩特别演出,两位青年演员吉日木图和塔娜表现也非常出色,影片在2019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白云之下》所呈现出的草原唯美风光令人心神向往,骏马、牛羊与蒙古族的人文风情编织出的美丽画卷,也仿佛慰藉着自己的心灵,片中虽不见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通过特别的方式所表达,对观众的内心冲击更有力量。
半开放式的结局,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结尾时俯瞰镜头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城市的高楼与辽阔草原紧紧相连,仿佛在回应着片中妻子曾经做过的那个梦,她曾经梦到自己只身在周围都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寻找不知踪迹的丈夫;而此时的丈夫正踏在找寻妻子的公路上,过去无时不在向往的城市,如今看来也没什么新奇,倒是回看自己曾经生活的草原,却好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白云之下》观后感(四):慰藉心灵的美丽画卷,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生活写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了它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欲望往往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受到阻拦而无法实现,每当这时有的人会表现焦虑、空虚、烦躁不安,也有些人会去妥协,将自己的欲望在残酷的现实中渐渐磨灭,相信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命运选择。即将在7月31日上映的电影《白云之下》,就从独特的视角作为切入,将命运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以特别的方式所呈现,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白云之下》以草原风光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情万种和四季轮回,讲述了一对普通牧民夫妻的平凡生活,妻子萨如拉(塔娜饰)喜欢草原上平淡而简单的牧民生活,认为每天放羊、挤牛奶,为丈夫做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幸福,而丈夫朝克图(吉日木图饰)却不安心眼下的生活,总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因为无法说服妻子一同走出草原生活,于是总找机会不辞而别,去到外面的城市闯荡,两人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每一次外出而发生着改变。
片中对于这对夫妻的感情世界采用了十分独特表现手法,平和的叙事与细节的堆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很贴近生活的真实,比如丈夫半夜起床偷偷接听电话,又或是以信号不好为借口,去妻子听不见的外面打电话等等情节,在我们身边也时常会发生,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还是,丈夫为了外出,在家里装了个Wi-Fi方便以后视频通话,然而就在两人在试着在两间相隔的房间视频通话时,却说出了多年来面对面没有勇气讲出的心里话,这一幕很让人感动,想想自己的生活也发生过或即将会发生类似的画面,不由得心中一酸。
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也十分精美,几乎都是以天地一线的画面为背景来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可以说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片中除了全部是蒙语对白外,还大量展示了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头顶蓝天白云,脚踏悠悠绿草,亲朋挚友席地而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男人们会展示骑在马背上,手握套马杆追逐群马的技能与较量,而一旁观看的妻子,则为自己的男人投以自豪与骄傲的目光,配上长调、呼麦等名族音乐,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令人向往。
《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曾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北平往事》、《有你才幸福》等颇受好评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创意到修改,再到拍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片中不仅能看到金马影帝涂们,金爵、金鸡、华表三大影后艾丽娅的精彩特别演出,两位青年演员吉日木图和塔娜表现也非常出色,影片在2019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还是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影片。
《白云之下》所呈现出的草原唯美风光令人心神向往,骏马、牛羊与蒙古族的人文风情编织出的美丽画卷,也仿佛慰藉着自己的心灵,片中虽不见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通过特别的方式所表达,对观众的内心冲击更有力量。
半开放式的结局,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结尾时俯瞰镜头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城市的高楼与辽阔草原紧紧相连,仿佛在回应着片中妻子曾经做过的那个梦,她曾经梦到自己只身在周围都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寻找不知踪迹的丈夫;而此时的丈夫正踏在找寻妻子的公路上,过去无时不在向往的城市,如今看来也没什么新奇,倒是回看自己曾经生活的草原,却好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白云之下》观后感(五):影院复工的第一天,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
白云之下,呼伦贝尔以西。
从北京向北怒开一千八百多公里,穿过无数的城市和村庄,才能到达越野爱好者们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个越野集散重镇——呼伦贝尔市。这里再向西开过将近两百公里孤独的公路,就能到达北方这片天空之下最美丽的远行目的地,呼伦贝尔大草原。
电影《白云之下》讲述的是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的一对年轻夫妻的故事。
早年间我在吵吵闹闹的音乐节上和迷迷瞪瞪的三里屯夜色里认识了不少内蒙朋友,他们中的有些人混迹在音乐行业或者电影行业,从疫情之前,我就开始不断听到他们向我“吹嘘”这部电影。
所以基本没耽误什么工夫,在中国电影行业重启的第一时间,我就看到了这部影片。
对于越野或者旅行爱好者来说,影片的开头就足够吸引人——一个美丽的蒙古女孩骑着摩托车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划过一条长长的细线。她路过低矮的房屋,路过街边的男人,路过牛羊的牧场,寻找她的丈夫。
当你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描绘坚强女性的公路电影的时候,女孩的丈夫回来了——他去了城里,去了“很远的地方”,去冒险。
然后俩人开始了你侬我侬的夫妻生活,劈劈柴喂喂马,养牛养羊,靠在蒙古包前面吃肉喝酒看夕阳。
《白云之下》的镜头画面好美啊,以至于我在向人提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在片名后面加上感叹词——“我看了一片子,《白云之下啊》”。
它就向草原版的《摩托日记》,镜头随着摩托车掠过那些磅礴的风景——草原上的暴雨就是天和地在抱着膀子摔跤,草原上的夕阳就是天和地在黄昏时候上的浓妆,当然大部分的时候,草原上吹着不太烈的风,风划过空气和野草的肩头时发出呼麦一样的声音,在天和地之间嗡嗡作响。
这么美的地方,美丽的蒙古姑娘说,为什么就是留不住你。
姑娘不想离开草原,她离开草原就会紧张,闹哄哄的城市让她觉得格外孤独。小伙子却正好相反,他说“出去看看的傻子比呆在家里的聪明人要强”,他一次次地试图冲出这片被铁丝网拦住的草原,也冲出生活中某种说不清楚也不愿意说清楚的围墙。
飘向远方的云啊,你慢些走,我用奔跑告诉你,我不回头。
影片在这种纠结中让人又艳羡,又心疼。小伙子朝克图和朋友们在城里的KTV里喝得酩酊大醉,上百个啤酒瓶铺满桌子。他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三里屯雅秀北边儿胡同里小门小脸儿的天堂便利店门口,内蒙兄弟喝倒我们一片人之后,说你们等着,我去把这屋里的老外也一块儿都灭了。
我的内蒙兄弟是从那片草原上走出来的人,朝克图跟他比起来是幸运还是不幸,看完电影我也没能获得一个答案。
或许这事儿本来也就没有答案——草原那么大,但大到放得下每个人的梦吗?
影片里的朝克图在只身打马拉着套马杆追逐马群的时候,他的女孩萨茹拉笑得好像心里开出了一片一片的花。对于她来说,草原上真好啊,可以大声地说话。
影片的最后,朝克图坐在空荡破败的房间里,孤身一人,他的心中还长得出野草吗?
穿越旷野的风啊,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