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荷:初识李先铎
初识李先铎
韵荷
他表面看,是一座安静的山;实际上,那岩浆在山的骨骼里奔流不息。不喜欢诵读的人,是看不到他性格中激情的一面的。
1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除了曹雪芹笔下的美女管家王熙凤,李先铎老师,亦算一个。
因我在河之东文学平台做编辑,熟知文学界的大咖们经常邀请先铎老师诵读他们的文章。只要一听到他的声音,犹如春风扑面,久违的乡情、亲情、友情都回来了,一下子将你团团包裹。敬重、仰慕,自不待言。那时候,对先铎老师粗浅的认识是:他是运城市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圈内闻名遐迩的诵读专家。
不知道从何时起,内心深处便偷偷植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要是自己的散文,那怕有一篇,能被先铎老师诵读一次,那是何等幸福之事!倘若能见他本尊一面,又是何等幸运之至!
世界很大,圈子很小。因为筹办盐湖文化研究会的事情,河之东文学平台主编梁孟华邀请李先铎老师来办公室议事,我有幸初识他。不过,他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窃以为,擅长朗诵的男人多是风趣健谈,且风流倜傥的,因为他天生一副好嗓音,有资本呀。然,先铎老师却是内敛的、谦逊的,甚至是寡言的,俨然一副学者模样。中午有幸共进午餐,餐桌上先铎老师不像其他人海阔天空、恣意谈笑、荤素乱弹,而只是安静地聆听。他的目光,总是悠远而痴迷,让你不知道他的思绪究竟定格在何方。偶尔一句话,也是说得恰逢其时。与我们的聊天中,他显得很理性,很冷静,冷静中又挟裹着一丝羞怯。这羞怯,绝不是自卑,而是文人的踏实与朴素。他的羞怯,他的不喧不闹,于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且迷人的气质啊!
初识先铎老师,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初见,如同久违的知己好友般让人喜悦;有些人初见,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惊喜;有些人初见,宛如严冬里迎面扑来的一帘阳光让你觉得温柔妥帖。
2
文学圈内,对于许许多多优秀的前辈和同龄人,我是陌生而又充满敬仰之情的。所谓的陌生,是因为和他们素无谋面无交集,平日里更谈不上往来;敬仰,是因为他们深沉而又丰厚的文字功底及精彩绝伦的诵读能力,令我折服。因为我和先铎老师共同参与了研究会的事情,算不得陌生人了。
我负责研究会办公室的琐碎事情,先铎老师是研究会的预备理事负责诵读《会议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费管理制度》。对于诵读经验丰富的他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绝对不需要提前预练的,再说也不涉及情感渗入,到时候拿上资料念念,顺顺溜溜不出错即可。然,一个雨天下午,先铎老师专程来到办公室,向我索要那三份复印资料,说想拿回家好好看看,哪些地方该删哪些地方该留,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边扑落着头顶的雨花,边同坐在沙发上的梁主编聊天:做啥事,我不做是不做,做就要做到完美,极致。
这朴实的话语,仿佛来自真理的栖息地,所有的言语都是朴素的,却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先铎老师是如此说的,更是如此做的。
6月27日,是盐湖文化研究会顺利召开的日子。先铎老师拿着资料早早地来到主会场,他穿戴干净利索,一副久经沙场的大将风范,本来枯燥无味的章程及管理制度,经他的朗朗之口,诵读得,有滋有味,让人从他极富磁性声音中获得自信与快乐,还有力量。
会议之后,我主动加了先铎老师的微信。感觉中,他和我更近了一步。
3
犹如山涧里的小溪一样,日子从容不迫地流过。我和先铎老师虽身处同一座城市,但缺少相见的机缘。自会议过后,我们便再无联系。
一日下午,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篇散文《放羊的父亲》。说是心血来潮,其实是蓄谋已久。看似拙文一篇,实则是我饱蘸情感所写。父亲是我这一生最挚爱的人,也是为我们努力奔忙了一生,让我觉得亏欠最多的人。正如文章所写的那样“好多父母的不容易,也恰恰是儿女的无力之处”。文章前前后后改动了8次,改一遍流一次眼泪。也许是文笔笨拙吧,总觉得不满意。总觉得此文生硬,不足以表达出我对父亲万分之一的爱意来。倘若此文能辅助声效,会不会表达效果更好一点?这一刹那,我便想到了先铎老师。
点开微信聊天话框,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他发过去一条信息:李老师,在忙吗?我想让您帮我诵读一篇散文。
也许是因为晚饭时间吧,过了约十余分钟,他回:荣幸之至!发过来吧。
这回答干脆利落,我喜欢。那一刻,我喜悦又激动。满怀期待地把文章发了过去。
到了第四天,先铎老师发过来一条信息:别着急啊,慢工出细活。我得好好酝酿,揣摩情绪,进入角色。
我秒回:李老师,不急。回完心里蓦惊,好心细的男人哦!
他又补充说明:我可不是摆架子哦,我是出活慢,但绝对保证质量。
我回他8个字:理解、信任、尊重、支持!
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把音频发了过来。我迫不及待点开,听完,哭得是一塌糊涂。这哪里是先铎老师在诵读,分明是男版的自己呀!声情并茂,句句蓄泪;心灵之声,字字含情。不仅配乐选的好,深沉,沧桑,内敛,而且老师的声音,感情拿捏的都恰恰好,所有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很有代入感,与我的情感契合度很高。本就一篇生硬的文字,经他的体温一捂,忽然就有一种芬芳的味道了;是他的二次创作,把文字煮沸,流溢出父女之间的万千温暖与懂得。原来每一个诵读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容易,一遍就过。一位好的诵读者,要想诵读得精彩,必须进行二次创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原作者的情感之中,且灵魂要合二为一,否则就是简单的两张皮,两张面孔,两种基调。先铎老师说他前后共诵读了6遍,才找准感觉,这话我信。
谢谢先铎老师,圆了我一个梦,感动。亦希望看了我文章的人,会愈来愈喜欢先铎老师。不仅喜欢他的诵读,更敬重他做事的态度及人品。
责任编辑:阳光
作者简介
韵荷,70后,任某省教育周报工作站主任多年。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相信只要坚持做自己,世界就会给我们的锦上添满喜欢的花朝月夕。
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投稿
我在河之东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关注
河之东文化产品
文人印章,纸上傲骨 河之东为您私人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