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场 男人的不幸来自于无能/愚昧/缺乏思考,女人的不幸来自于男人。 印象最深的两个情节是老马和月英,残忍又现实,前者着力区分生死的界限,而后者又模糊了生死的差别。像书中一个个角色,无力抗拒又生不如死。 王婆是最出彩的人物,有见地有情感有胆识,不像麻面婆金枝月英一般悲惨,却有不同于她们的更深层的痛苦伴随她。离婚,丧子,服毒,明明是逃避却如同抗争一般勇敢。想想半夜里钓鱼吃酒又醉又癫地自言自语,魔幻又浪漫。 生存面前,一切情感都毫无意义,国仇家恨和团结友爱甚至亲情,敌不过一元钱,一碗酒或者一句谈资。
●我想,上个世纪的乡下的孩子读这本书会更有感觉,毕竟那种乡村的情感就是这么平实,透着泥土的味儿,散着悠然的香,这种体会想必以后是不会有了,这本书记录了乡村的过去,记录了乡村曾经的风情。
●生死场看着太压抑,还是呼兰河传童趣些,尤其喜欢念诗的一段。
●一开始买了读不进去索性放弃,昨天去小学听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讲小萧红和祖父的故事,与《呼兰河传》有着联系,瞬间就来了兴趣…好奇怪。后记:这版加了她的《生死场》挺一般。但《呼兰河传》实在太经典了,介绍呼兰河的地理风俗;我和祖父的园子;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叔;姓冯的那个男人带小孩,这些都是以凄凉结尾。书左边的那句“人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就是一开始我买这本书的原因。
●很好很好看。比起沈从文、汪曾祺,甚至迟子建,我开始更喜欢萧红了。天真浪漫到骨子里,悲情像宿命得无可避免。
●洗练,winter-y
●挺惨的...
●灵性的女子,日子都被她写活了留在纸上,让过去的她及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得到了永久的保留,也激起我们许多相似的情感,只是她的生活少了点甜的东西罢了,那个时代大抵如上此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20世纪初,那个孩子眼中的社会
灵性的女子,日子都被她写活了留在纸上,让过去的她及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得到了永久的保留,也激起我们许多相似的情感,只是她的生活少了点甜的东西罢了,是因为那个时代太灰色,还是太有思想的人不会盲目乐观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生死场
生死场人物关系图
不得不说《呼兰河传》是一本很很独特的文学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上很清新,文字很有趣,让人对于里面人物的故事以及命运有很大程度上的无奈,而且全书没有给人一种压迫感,没有那种急切着非要尽快把书看完的那种冲动,因为萧红的书写,本身就是无关痛痒,处于众生之上的俯瞰,让人感觉很轻松,但是读罢这本书,却让人心里开始厚重起来,开始思考里面人物的命运,开始思考里面故事的发展,可是又能怎么样呢,萧红的小时候就是什么也不用考虑的,只是考虑怎么样好玩,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开心,所以就给悲天悯人的读者一种很有冲击力的苍白感,想改变什么,但是在那些个众生面前,自己又十分的无能为力。
这本很赞的书读完之后还没有细细评论,没有就其中的细节再做认知,可能这种整体的感觉更好点吧 于是 也就这样了 午安 我的大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918,读萧红
书架上这本呼兰河传已经放了很久了,当初是给儿子作为课外读物买的,当时自己也想一读,于是就没有选择那种过滤了的青少年版本。如今捧在手,七八年过去了,最早的情愫依然历历在目。 关于萧红,最早是在鲁迅先生的文字里听说的。后来在历史和文学常识中,知道了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左联。如今才知道,小时候读过的火烧云那篇课文的作者居然是萧红,颇有一种原来是你啊的感觉。 工人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号称季羡林主编的最后一个集子,选了萧红的两篇,第一篇是生死场,读之沉郁很久,恰如萧红所言“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第二篇是呼兰河传,写景清新脱俗,至今仍然亮光熠熠。虽说如团圆媳妇,平静的字里行间处处滴血。然而,呼兰河畔这一切欢乐悲喜的日常,都在生死场中烟消云散了。所有的美好更加十分残忍,无力抵抗只能被宰杀至此。 今天恰逢918,窗外凄厉的警报声响起,击碎了呼兰河畔所有的平静美好。如果我们迷失,最终消亡的肯定不止我们自己了。918,希望所有的人们都能警醒。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尽在书中,如果要我选择一种味道来作为这本书得主基调,那我会选咸。
也许你们很疑惑,为什么我不选苦,死于压力,死于战乱,死于迫害,的确,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以极朴素的笔触体现出了人生的苦难与痛。
萧红用她灵活生动的笔触,从自己的角度,看向这个社会,看向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描绘出了一副虚假却又极其真实得图画,一副小人物的奋斗图,一副艰辛生活的苦难图,一副末日般但却仍存希望的图。
从我的角度来看,萧红是一位十分擅长写作的作家,她擅长描绘,擅长写景,擅长抒情。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她的伟大,在于用她那魔法般的笔触,在一个个的末日般的情节中,都能保留下文章的生机。也就是所谓的,把文章写活了。
她不像余华,将社会的苦难和生活的苦痛融入她那大悲的笔触中,以此将她对生活的无奈公之于众。
她所擅长的,是利用她那永恒的笔触,去描写生活,描写社会,在极端的环境下仍保留着那一丝生机。
生死场,一篇对于九一八的控诉,一篇对于侵略者的控诉虽然在故事的结尾,死去了许多许多的人,但是抗战组织的建立以及萧红的笔触,无一不为全篇增加了一线生机,无一不代表萧红对于抗战胜利抱着的绝对期望。
呼兰河传,萧红对于自己童年的自传,最爱的后花园,慈祥的外祖父,苞米,果树,老厨师,磨粉工。一个个角色映入眼帘。萧红以第三视角去描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从呼兰河城的地理位置,区域结构入手,到呼兰河地区的习俗,风格。从大到小,由外及里的描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但是无论生活有多苦难,总有着一个姓萧的地主家可以给予帮助。文章又活了。
所以萧红的文章并没有那么苦,而是苦的前奏曲——咸,既有苦于其中,也有希望之火在跳动。
这就是人生,这也是人生。
2017.4.22
大鱼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