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着读着就想到了《城南旧事》,也想到了鲁迅。不喜欢本书的插画。
●没得黑
●初读觉得很平淡很琐碎,越往后看心越沉了下来,人物、故土在轻描淡写中变得越发清晰。从孩童视角看到的那个世界,既童趣,又因为真实而显得分外残忍——热衷于家里长短流言蜚语的人也分外可悲。他们麻木地活着,只有今天,不回忆昨天,也不展望明天。只有衣食无忧的孩子的世界,才有一点颜色和乐趣。
●現在越來越喜讀讀這樣的平裝書了 捲起來讀 特別舒服。精裝的書總是拿得我手好痛。這本書被擱置了大半年 直到「黃金時代」上映的前夕才記起。大家都說蕭紅的書不是很好讀 我看了這本書才深刻的明白有多不好讀。看到第三章的時候差點就凌亂了。第一句話就是:「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 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 祖父就快七十了。」整本書給我的感覺特別的理性 散文性質偏多。蕭紅的情路非常坎坷 所以我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個人情感很豐富的人。但她並沒有過多的把她的感情投射到文字作品裡。這樣也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悲春傷秋和唏噓。她十分的熱愛她的故鄉 熱愛生活。熱愛院落裡的蒿草和玫瑰樹。「當伱終於重歸故里 伱會發現自己一直思念的 不是故鄉 而是童年。」想到這裡突然覺得應該打四星。
●萧红估计是以写诗歌的节奏写完这本回忆小说,没有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情节,却是很容易读进去的书,对小团圆媳妇儿与冯歪嘴子两篇最有感触。书与电影一样,情节离奇惊险不算什么,情感合拢能力才是真,比如作者细密琢入的情感与读者念念而来的回鸣。突然想到许鞍华很久以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了。
●团圆媳妇那一段在飞机上看着太难受了 怎么会有这么黑暗的社会。 萧红有他的爷爷。想再看一遍黄金时代。 一月最后一天看完了呼兰河传 小学课文火烧云也是这本书里的。 有二伯和冯歪嘴子那一部分
●安于现状、愚昧无知、家长里短,类似呼兰河这种地方可能至今还有。
●远远看那些人,都似爬来爬去蚂蚁一般,生命灵魂情感都是被忽视的,无足重轻到甚至不会让你起一个念头。当镜头越扫越近,描述的笔墨越来越多,他们一个个变成牵扯你情绪的人。
●茅盾说她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一切都是寂寞的,我不过多驳斥,如若透过此书看到她儿时的欢愉,再对比成年以后的遭遇,她可能只是想赎回爱,可再也没人能像祖父那般不厌其烦的给她讲天上的星星。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我的笔记
1. 前面几章写小城风土人情的用力很大、颇多鲁迅似的尖酸刻薄;而后几章写童趣的则天真烂漫,反差很大啊!
2. 童趣的写的很详细,仿佛作者回忆起来历历在目。我回想下自己的童年,能记起的不多,学前的更是没有印象。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萧红的呼兰河城,我们的童年时光
祖父,团圆媳妇,有二叔,冯歪嘴子,萧红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记忆虽然不同,但却一样深刻。感谢萧红,有这样的记忆和笔触把我们带回那段纯真的时光。除了童年,这里还有人性,虽然没有鲁迅笔下的人性那么血淋淋,但在封闭的环境里,人性的潮湿仍让我们感到一丝寒意。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寂寞的人生
以一个幼儿的视角描绘 呼兰河“传” 描绘一个时代 一个地方 一个小城和一代人的故事 或许愚昧 丑恶 善良 美好……但我觉得最多的是人生的寂寞 空虚 没有过去 没有将来 只有现在 拥有的渴望的那么卑微 没有目标 只是为了能活着 寂寞 好寂寞啊 漫天飞雪……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传
看的是删减版的,还是能感受到当时农村人的愚昧无知, 感觉这种东西特别可怕,传统的思想,封建的思想。 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点记不起来细节, 第一次看萧红的书,感觉还不错,其实看的时候心情挺沉重的,字里行间里充满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感觉看起来有点费劲,可能是我心情太浮躁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呼兰河传
看到原版文字里的插图很亲切,原来之前就在图书馆看过侯国良的绘本。感性得评价就是:写的太好了。
社会底层的愚昧与残酷,对生命的践踏,在童真懵懂的小女孩的叙述中讽刺又有一种诡异的真实。祖父和冯嘴歪子又凸显了善良和人性的光辉。
其中对自然的描写寥寥数笔便写出了生动斑斓的世界。
很真实很震撼,唤起思想深处很多遗忘但曾刻骨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