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锦集

2020-10-01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锦集

  《超级数字天才》是一本由伊恩·艾瑞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数字天才》精选点评

  ●读完本书后会让你浮想联篇 感叹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数学的应用源自生活

  ●绝对经典我们老美差距就在于此。用数据说话正是我们缺少的。不注重数据,不注重理性分析,似乎是我们文化原罪...

  ●极力推荐!对于各个行业的人我都极力推荐读这本书!越早越好~

  ●虽然有时候翻译得真坑爹,但是对于我是个很有用有意思的切入口呢

  ●2013-12-24读毕,这本书其实可以大数据技术前传重点回顾回归、随机对照实验采集、挖掘数据中的作用,对于理解直觉统计技术在科研中的作用非常有价值作者在最后一章分析了标准差、贝叶斯统计在连接直觉、技术方面的作用。这开始接近信号噪声》一书所表达主题。纵观全书,很多例子和《大数据时代》、《号与噪声》中的是一样的,三本书可以对照着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运用相同的例子的。

  ●后面不错

  ●大学期阅读作品,由于学经管的,数据总是被说的很重要时就买了这本书看看,如果说这本书是说,数据很重要,那么《统计数据会说谎》一书,和此书正反相对着看,甚是合适

  ●数字化构建世界

  ●可惜读晚了。书里面那些大数据前瞻的东西现在看来都不新鲜了。

  ●这本书也不怎么样,我觉得过时了。主要观点就是不能依靠经验,要数据决策。只是要学会辨别数据欺骗。这本书提到医疗和数据,这方面的论文很多,知网一搜一大片我个人认为医疗必然要好利用数据,提高准确度。 这本书不值得看,更不值得买。外国人写的书所引用的例子,中国人也不太熟悉,读起来很别扭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一):近期内看到过对我的思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这本书相当大程度冲击了我的观念,现在的超级数字天才们已经可以做到了让我难以想象地步了,可以预测选举结果,可以预测法官判定结果,可以预测采购结果,等等这些。

  我现在唯一有些想法的就是,是不是也可以预测金融市场呢?不过估计不行的。

  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未来肯定是数字运算的天下,不懂这个,一定会吃亏的。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二):两本讲数据挖掘对企业好处的书:《数据分析竞争法》比较空洞,《超级数字天才》有些实例

  最近在卓越上买了一些商业智能相关的书,卓越给我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这两本都是卓越给推荐的,感觉可能还值得一看,就买来看了看。

  《数据分析竞争法》是商务印书馆的哈佛经管系列之一,名头比较大,先看它。不过有些失望。不是给技术人员看的。题目中的数据分析大约是说商业智能中的数据挖掘。作者把企业利用数据挖掘的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五级。全书反复论述每个级别的方法、工具、流程、对企业的好处,还举了一些的例子。在我看来这些例子不够详细,太笼统。所以我认为这本书适合于不了解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的管理人员阅读。

  《超级数字天才》也在将数据挖掘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不同之处是相对比较详细,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和实现的思路。书中列也在使用“数据分析”这个词,基本也在指“数据挖掘”。书中列举了数据挖掘在政府政策、教育、医疗等许多方面的实际应用的例子,都比较有意思。想了解数据挖掘的具体应用,可以看看这本书。

  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例子中政府与教育行业的数据挖掘应用。一项政策的好坏,一个教育方法的好坏,美国人都试图用数据说话。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三):重新燃起对数学的热情

  昨晚,终于把《超级数字天才》看完,看到很晚。

  大概读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枯燥,很罗嗦的,挺难懂的书。

  不过昨天晚上看的时候,最后一章----讲的是超级数字天才和经验直觉之间的互补,互相弥补----充分地展示数学或者说数字在现实中的应用,更具体点是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

  我本来就是喜欢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万能,后来因为大学四年枯燥的数学理论学习,让我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可是这一次,这本书又再次燃起了我对数学的高度热情。

  看完最后一章,我又有了去重新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等的冲动。

  只是再仔细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数学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中绝对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那些数字,以及处理那些数字的方法,才让我们更加了解自然规律,让世界上的少数人赚取了很多很多的钱。

  但是有一点需要知道,全研究数学的数学,他们物质上不富有,他们的工作成功被别人利用,让利用数学的人,享受着这个世界。

  我很想做一个数学家,很想做一个能够给世界带来变革的数学家。但是我已经落后了很多时间,已经不能有什么成就。何况现在的矛头是要对准物质。

  也许我会在以后,足够的经济自由以后倾注我的精力在数学上,倾注在数学美上。

  不过,并不是现在就能无视数学,正如《超级数字天才》所说,我们只要用一些数学的公式概念,数学的理念,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惊喜,能够让我们对未来更有把握。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四):未来我们的思考方式

  这是BI系列的书,BI(bussiness intelege)是综合了统计学,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多个学科的决策方法。令我惊奇的是作者是计量经济学,律师,管理学教授。读他这本书有些法律方面的探讨有点难理解,也觉得美国对于法律方面的“纠结”真多。

  书中事例很多也随之介绍了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如随机试验,回归预测,平均值,标准差,概率,置信区间还有贝叶斯。从古到今,我们的自己做的决策和选择的过程,往往是依赖于对于整个信息的

  综合反映,也夹杂着作为人的这种情感动物的显著特点,而社会科学给我们大家的感觉是研究一种人类活动的规律,现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作为一种定量分析工具越来越参与进来了。书中涉及到的公共政策

  制定的随机试验,医学上的循证法,教学上的直导教学法,各类生产上的预测,商业上的广告随机试验,消费分析,银行业上的信用评价等通过强大的数据库系统搜集信息,利用统计学的知识还有人工智能

  方面(如神经网络)的知识产生更加准备的决策信息让人感觉新的时代将要到来,但这也的确让人沮丧,我们如此自豪,独一无二的直觉,感情,逻辑所形成的“智慧”有时候竟然比不过机器,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诊断有时候比专业医生准备,若是有一套强大的自我跟踪数据库系统,经过跟踪整理可以很快分析出你的病因,以及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对于记忆调用来说,数据库的确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得益于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我们自己的知识量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无限的扩充,而进一步,我们的思维活动决策开始可以依赖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机器分析出来结果,这种变革引发的争议更是不少,书中作者探讨了很多这方面问题,比如人的隐私怎么办,或许在得到好处后是否能够将隐私重新定义呢?而我们是否是应该利用数字做参考,还是我们应该大辅助相信通过机器而来的决策呢?我们的直觉,创造力如何与这个用算法处理出来的决策信息结合呢?数据统计决策失效怎么办,会带来多大的灾难性后果而这个人为决策比较呢?我的行为下一步已经被预测,这告诉我后会产生怎样的循环反映呢,这对人来说,对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该相信谁,或者我们应该如果融合这项新技术?未来会怎么样,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未来我们能干什么,失去的智慧思考能力,万一机器连电影都可以写的比我们好时,绘画也比我们好时,我们能否重新找到人生意义?

  1,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如网速的提升,cpu运算能力提升,硬盘存储提升,平板,无线,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七七八八的定律都证明的是这种发展速度是以两年翻倍速度增长的;2,互联网世界的诞生,人们生活的拓展,互联网带来新的生活,社交,商业体验以及维基精神,开源运动等开放,互助,共享,远程合作,虚拟世界的新文化;3,统计学在信息科学的运用还有涉及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等,结合最新数据库技术得以实现。我觉得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做的就是敞开自己的胸怀去了解它。现在来说,我们应该有种新的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用数据的眼光来分析这个世界,当然这可以当一种乐趣一样去行动,想想如何对待自己的行为,如何将信息组织起来,如何将信息用来分析,如何参考结论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发现些新的,有意思的东西。

  例子:

  第一代“诊断-决策支持”软件。一个名叫“伊莎贝尔”的诊断项目使医生可以输入病人的症状就可以得到一系列最可能的病因。它甚至还可以告诉医生病人的症状是否由于过度服用药物,涉及药物达到4000多种。“伊莎贝尔”数据库涉及1100多种疾病的大量临床发现,实验室结果,病人的病史,以及其本身的症状。“伊莎贝尔”的项目涉及人员创立了一套针对所有疾病的分类法,然后通过搜索报刊文章的关键词找出统计上与每个疾病最相关的文章,如此形成一个数据库。这种统计搜索程序显著地提高给每个疾病症状匹配编码的效率。而且如果有新的并且高相关性的文章出现时,可以不断更新数据库。

  《超级数字天才》读后感(五):多么值得期待的未来

  在大部分被数学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关注人类心灵的“人文学者”或是文艺青年眼里,数学不过是加减乘除,用来算算房价、股市收益或是购物打折就可以了,更高深点的东西是科学呆瓜们的事情。看看那帮毫无情趣的家伙,他们神情呆滞,体态孱弱,老是犯类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错误,终日在实验室中鼓捣那些与正常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用甚至自己都看不懂的数学公式将他们的工作包装一番,不知怎么的就得出了一个可能全世界只有几个人会关心的结论。

  但现在看来,文艺年们的阵地可能要失守了。Super Crunchers科普了统计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和强大威力。在过去几十年里,潘多拉摇身一变为“统计学”,已经偷偷溜出了关着她的实验室,把魔爪伸到诸如葡萄酒娘、电影、书籍、症状诊断、法律、教育理念等以往看来跟数学毫无关系的领域。它施展诸如回归方程、正态分布、贝叶斯公式,甚至神经网络算法等十八般武艺,拳打品酒师,脚踢制片人,将这些领域中靠经验和直觉吃饭的权威专家们打得满地找牙节节败退。

  有什么办法呢,哪怕你是有着50年从医经验的专家医师,世界上11000种疾病你也只知点滴,依然有各种疑难怪病是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但将症状与数据库信息匹配,很快就能够将疑似疾病以可能性的高低一溜排开。

  又或者,就算你拍过一系列畅销电影,对电影的认识极具洞见,但你可敢宣称畅销电影不需要明星,不需要好导演,不需要满世界找拍摄地点?数据统计的分析结果告诉你,一部卖座的电影,确实不需要这些。统计学家们根据剧本就能够预测电影的票房——虽然不是特别精准,但已经比“业内专家”的准确率高了一倍!

  再比如说靠“感觉”吃饭的品酒师,他们品呷一口美酒,给它定下品级,决定了价钱,一不小心便成就几百万的生意。但统计学家告诉人们,品酒师们的舌头跟鼻子可不准确,立场也未必中立,葡萄酒的质量要看当年的气温和降雨量。有了这两个参数,计算机能够预测出葡萄酒的品质。这让品酒师们气急败坏。但最后结果证明,统计数据是对的。无论品酒师们怎么吹嘘,市场价格最终证明了86年的波尔多红酒确实品质很差,同时也证明了88年的红酒品质极佳,89年的更胜一筹。

  想来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将其数据化,输入计算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便能预知未来的可能性——统计学家和极客们将要统治世界!想想看,我在犹豫是否要买iphone 4s,计算机分析我的过往消费和生活习惯数据后,给出建议,让我去买1000元的山寨机,这能让我收益最大化。而深圳的山寨机厂虽然生产手机不怎么样,但有超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他能够根据我以往的消费习惯,分析出我能最多能被坑/购买另一家厂商的产品的价格临界点,利润最大化。这个世界将井然有序,科学合理,不是么?

  不过数据统计并非万能。数据毕竟来源于过去,完全由历史来推断未来,很多时候显得自缚手脚。默片时代,数据无法证明一部有声音的电影将会卖座。在苹果鼓捣出iphone之前,数据的来源是可以用来砸核桃的诺基亚手机,根据它的预测,更好的手机应该是续航更久、键盘更好用……而不是......iphone。

  但真正让人深思的不仅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统计学在法律中的应用。潘多拉摇曳着身姿,进入了最为严肃、关乎人类社会基石的领域。同样的罪行,假如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坐更长时间的牢),是否会降低罪犯出狱后再犯的几率?看上去是的。但统计学研究告诉我们,坐牢时间长短与再犯率没有关系。

  另一个例子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一名劣迹斑斑的性罪犯刑满出狱。在他即将踏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法官们用计算机分析他的案底、心理数据后发现,这家伙重犯的几率非常高,于是要让他一直被民事拘留,直到他通过年度审核,经过一些列的测试,法官认可后才可真正获得自由——否则便是无异于终身监禁的持续性拘留。

  多棒的一幅后现代图景!人们已经为过往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却依然要因为根据自己的过去而计算出来的一个“可能性”而失去自由——为还未发生的事情负责。尽管在商业中,比如说银行贷款,银行完全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信用记录来决定给不给顾客提供服务;但这毕竟是剥夺自由,不是你情我愿的商业买卖。

  一个持枪走向银行的人有明显的危险性要被制止(感谢李腾君提供的例子),对犯罪的预防是有必要的。但你能够想象,一个眼前看上去毫无侵略性的人,会因为他的历史和心理状态而已经失去了自由么?哪怕是被提前截下的银行抢劫未遂者,也是在他谋划、行动途中,而不会是在两个月前跟女友分手,或是失业半年穷困潦倒的时候被逮捕吧?

  但有趣的是,这个法案确实被通过了。(当然,我是法律外行,只能就最浅显的信息作出近乎直觉的判断)

  看过黑镜的同学应该还记得,第三集的男主角要开车的时候,Grain警告他的心理状态不适合驾驶。按照片中对Grain的描述,它自然也能够分析出男主角当时有强烈的暴力倾向,非常有可能进行犯罪行为——这个时候应该马上有警察将他拿下,预防犯罪嘛。数据收集、分析、预测,加上预防犯罪……

  可以想象,未来的某天,由于前天晚上忘了设置闹钟,起床太晚马上要迟到,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反社会情绪。计算机马上根据我的心理状况预测出我有89%的几率要在老板的辱骂下揍他一顿;同时根据我的能量水平和肌肉状态,认为我确实有这个能力,于是禁止我出门。在焦急中我产生了更强烈的暴力倾向,计算机接收数据后经过计算,直接报警通知警察。我在心绪平静下来后,决定要掩饰自己的反社会情绪,计算机查探出了我的“掩饰”,于是乎我要掩饰“掩饰”……最后我终于出门了,内心的小宇宙被无数层“正常”的盔甲包裹,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而又意味深长的蒙娜丽莎式微笑……

  李腾君说,尽管这是可能的发展方向,只要人类还保持对权力的警惕,应该不至于如此。

  但人类对权力保持警惕乃是因为对人性和理性的完备性不信任。但假如权力依托于机器呢?价值中立的计算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因拥有超强的信息搜集和数据运算能力而几乎理性完备,世界于是乎可以在他/她/它的安排下井井有条……

  又或者,虽然人类对权力抱有警惕,但你知道有些权力代表着真善美、高大全,是不管你的警惕的……如果那个社团熬过了某个“科技阈值”,于是……

  噢,未来还真是值得期待啊。一曲忠诚的赞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