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2020-11-16 00:3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怖分子》读后感摘抄

  《恐怖分子》是一本由约翰·厄普代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2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分子》精选点评:

  ●「怀疑比信仰更为顽强,因为支撑怀疑的是理性。」来自马尔克斯的引语,出现在厄普代克《恐怖分子》的扉页。关于宗教,如用艾伦·哈里森的拆分标准(仪式层面与神话层面),前者多少无可厚非,毕竟“关你P事”,但对于后者之非理性,《恐怖分子》真是极好的一巴掌。

  ●这人跟写兔子系列的不能是同一个!

  ●不是殉道,而是对无望无聊尘世的挥别。这是种族混杂的美国,宗教混杂的美国,没有父亲的美国。

  ●可以感觉到作者挺了解这些人的,就是有很多描述显得多余很很长略乏味,最后结局不错 ,加分

  ●金句王。但是感觉故事没有高潮啊=。= 结尾真是太无力了

  ●这书写得好坏对半吧。先说坏的:主题先行,情节牵强,人物关系太多“巧合”。男主的古兰经导师恰好是个恐怖分子,他的雇主恰好是卧底的联邦特工,他的妈恰好跟他的老师睡一块儿,老师的老婆的姐姐恰好是国土安全部副部长,于是老师洞悉了一个惊天大阴谋,终于在男主舍身恐袭的途中恰好截获了他,更巧合的是,男主竟从赴死的迷幻中看到了真主护佑众生的本意而放弃了恐袭——简直太扯淡了!好的一面,是厄普代克表达的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想法。(所以,这本书并非仅仅借伊斯兰教来抨击美国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本无意义,它是一个大写的“虚无”。美国人沉浸于现世的消费和享乐,跟原教旨主义者期待天堂的醇酒和七十二个处女,没啥两样,都是在填补内心的空虚。说穿了,人类汲汲追求意义和充实感是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害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圣

  ●主题先行几乎是无疑的,甚至感觉中间过程都是没太大意义的,不如直接上讨论和批判,把深度挖的再多点,哲学空间再大点,而不是现在有点太小的格局。不过,好的地方仍在于厄普代克极佳细致的文笔,总是可以很吸引人。讲真,《国土安全》是不是有一点这里的影子?

  ●厄普代克的书有太多内心描写,不喜欢。

  ●2013.1读完

  ●终于在一堆特价书里看到一本不算太烂的书籍。平凡人也可以成为恐怖分子,多一点点绝望加信仰。信仰可以随意解释,看怎么用。想起国土安全这部美剧,相比之下美剧好多啦。

  《恐怖分子》读后感(一):恐 感

  书的故事 情节 人物 多很好 但是“翻译”的语感很差

  有些句子和对白 没有味道

  主人公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美国人

  他的血统是

  妈妈是一个爱尔兰自由画家 爸爸是一个埃及交换生(后来逃跑了不养家)

  建议在书店 随意一翻 购买就省省吧

  《恐怖分子》读后感(二):不是评论:信仰是一种流感病毒

  信仰,在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是一种思想控制力,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名目繁多的其他所谓信仰,甚至只是一种个人理想。我一直都觉得,通过内心的力量来控制他人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我那天生的强烈的好奇心也一直试图去弄明白这件事,不过以我这种凡人的智商,恐怕是徒劳无功的。

  《古兰经》比《圣经》和佛教的经典更具有煽动性,在我看来是非常棒的一本书,让人感受到激情和魔力的书。现代世界,再也没有比伊斯兰教更具备社会组织能力的宗教了,当基督教和佛教渐渐成为一种心灵鸡汤的时候,伊斯兰教,它却独树一帜,被各种统治集团利用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有时候我会想,社会在思想和架构上都被一种纪律统构起来,听上去更像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

  小学的时候我看过一点厄普代克的《跑吧,兔子》,在理工科毕业的舅舅的书架上,它和《如何在30岁以前发财》摆在一起。现代西方社会的财富信仰就像宗教一般,有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对中国的年轻人而言。多年后,我上大学了,读到了厄普代克其后的“兔子”系列,我发现,那种近乎神话的信仰力量并不真的吸引人。

  厄普代克是个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作家,尽管显得老派了一些。他不厌其烦、喋喋不休的心理描写似乎和这个时代已经脱节了,他每一点关于生活细节的琐碎描述可能会令现在的年轻人厌烦。但他是智慧的,作为曾经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温和里有着一贯的锐利,始终在寻找中产阶级的病因,这很难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美国塑造了中产阶级的神话,所以他们的文学里也始终对中产阶级有着特别的眷顾。(因为他们没有贵族嘛)

  中国没有中产阶级,我们来看这本书,大可以看看思想控制是如何被植入普通人的心灵的。它的流传轨迹,大概和流感病毒差不多:被传染者祸害他人,自己也逃不过被毁灭的命运。

  《恐怖分子》读后感(三):是否过于单薄?

  一直以来都很好奇恐怖分子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便被吸引了。

  读完后有些失望,感觉人物塑造都略显单薄,情节转折过于牵强,思想不够深邃厚重。毕竟作者不是恐怖分子,无法体会他们的经历和内心,故事有失真实性也情有可原。

  一、艾哈迈德的信仰

  艾哈迈德的信仰一直是小说的主线。

  他不到十二岁便成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不禁疑惑,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在几乎还不能独立思考的年纪产生这样坚定的信仰?

  想必父爱的缺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阿拉伯父亲在他三岁时便“拔营”了——在艾哈迈德能在记忆中留下他的画像之前,但他一直怀念并崇拜着他。也许是父爱的长期缺位令艾哈迈德奋不顾身的奔向安拉——至善至美、不容亵渎的真主,他能感觉真主比血脉更接近自己,信仰令他他不再孤独。

  这大概可以解释他的信仰。

  但是最后他的突然转变让人摸不着头脑。

  天使般的孩子和努力扮演着父亲角色的利维老师令他突然领悟到了“世界是主创造的”,“主不希望人通过自愿的死亡去亵渎他的创作,他希望的是生命”。

  这也太随便了吧,十几年的信仰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他似乎对他的信仰有了更通透的顿悟,但最后却说“这些魔鬼夺走了我的主。”

  二、对约丽琳的感情

  刚开始,艾哈迈德对她并无好感,因为信仰不同话不投机。但几次见面后——甚至最后一次是受人雇佣帮他破处,他视她为世间唯一想娶的姑娘。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身上真实吗?

  三、其他人物塑造

  国防部长代表了美国政府,贝丝代表了公民群体,他们几乎没什么关联,只有在最后勉强有了些联系。这些人物塑造得不够丰满,而且无关紧要。

  总之,不算一个精彩的故事。

  以上只是个人的拙见,或许受阅历和思维的限制,我的理解有失偏颇,请原谅。

  《恐怖分子》读后感(四):他们的主很残忍,而厄普代克仁慈

  作为一个异教徒,我始终无法理解以巴之间打打杀杀几十年到底是为哪般。一个耶路撒冷难道真的就比上百万的普通民众的性命和福祉更为重要?圣城固然是神圣的,值得去捍卫,可是染满了鲜血的圣城难道依然能纯洁无瑕?

  我不是否定任何人的信仰,我只是无法虔信。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个神,而他创造了世界,如果我此生行善积德就能在生命结束后得以窥见他的衣衫一角,那么我想问问他:你为什么把这个世界造得如此糟糕,并且又将它弃之不顾?当然我也不信有什么神,即使有过现在也已经没有了。人类只不过孤独地在这个日益匮乏日益拥挤日益肮脏的星球上自生自灭为所欲为罢了。

  从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自己没有信仰而苦恼,我苦苦找寻皈依之所,最终只是在各个门前徘徊。信仰是什么呢?现在我的心里,信仰就是我要做一个好人,自始至终。我相信进化论,相信理性,相信光合作用。

  王表哥曾说:信仰(他指的是宗教信仰)是个好东西,但如果迷于信仰缺失理性,那么信仰便成了迷信。我从这本《恐怖分子》中看到的穆斯林的信仰(在美官方称之为“恐怖主义”)或许就近乎迷信了。我当然承认《恐》中的艾哈迈德的心灵是善良的,但他绝对是缺乏理性的。我真的希望他们中学的阅读书单上能够加上茨威格的两本书:《异端的权利》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前者让人思考,后者让人自豪,它们基于同一个心理立足点:作为一个人,同时作为人类中的一份子。

  艾哈迈德是个善良纯洁的孩子,但他还只是孩子,刚刚结束高中生涯,人生中该经历的大多数事情尚未到来。可是那些人(在美国的一些穆斯林)利用了他的虔诚和盲目。他的主让他开着装满危险品的卡车在上班高峰时在隧道里引爆。主怎么可以这么残忍?难道因为那些恰好经过此地的路人是异教徒就可以将他们杀死?我们怎么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信仰跟我们的不同就以“异教徒”的“罪名”将之消灭呢?假使某天神要因为我的无信仰而将我抛入地狱,我将会啐他一口说:“你早干嘛去了?”

  但让我欣慰的是,厄普代克是仁慈的。在隧道里,艾哈迈德顿悟了。让他发生思想转变的是堵车时旁边车子上的两个小孩,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厌倦生活却爱着艾哈迈德母亲的中学辅导员。当然,更是厄普代克的仁慈。

  我一向认为小说家所做的事情是最接近造物主所做的。或许造物主不大稀罕他所创造的一切,但是作家绝对珍视他笔下的世界,因为作家是人。小说永远无法达到消除邪恶的神奇功效,但它启发读者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

  (2009.04.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