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插电》读后感摘抄
《上海不插电》是一本由赋格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不插电》精选点评:
●在图书馆随手看到拿来的,第一次看名字以为是女生写的。不过事实上是一个男人写的,大约是70后。语言风趣幽默,轻松好读,率性。没有万物生长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这类书的浮躁。他的随笔集,深谙古典音乐。舒伯特的小曲、巴赫的变奏曲、莫扎特、赋格、绍兴戏、上海老歌;书评、影评。一直在行走吧,美国中东的旅行~推荐给@southstarj
●名词摘录。做书影音普及。不过流于表面了。
●我喜欢这种不哗众取宠的随意
●很好的厕所读物。。。
●去年刚刚入学,不久认识朋友F,推荐此书,书置于床头柜已有一年,今日睡前突然翻起,开头便直直吸引,很难再有这么一次愉快的阅读了。文笔清淡,一个60年代的前辈,谈论着电影文学视觉艺术,旅行,以及一些人生故事。总是不经意间透露几句话,窒息得人要命。
●关于电影 。 关于生活。
● 等待是无聊的,集体活动中的个人是无聊的
●第六版(一九九八)LP说:“中国铁路的安全纪录是好的,坐火车仅有的危险就是行李可能被扒手戳破,或是被厕所的状况吓得休克而死。不会有更坏的遭遇。中国人习惯往车窗外扔垃圾,甚至在火车停站时也不收手,因此注意不要靠近列车,以免被乱飞的酒瓶子、鸡骨头击中。”(第27页)2008年1月11日上海大降温(降幅8-10摄氏度)陕西南路地铁站季风书园
●从读了下十年前看的书果然不一样
●关于电影、文学、音乐等等,比较文艺,需要有一定的积累看着才好
《上海不插电》读后感(一):故事背后也许有故事
今天在季风总算看见这本新书了。
预告了大半年,连封面也改了几次。
价格从十八元变成二十六元。
书号去了江西,印刷厂在北京。
我推测:上海不插电比另一本无酒精旅行卖的好,
因为季风里摆了三本上海,而旅行却有10本!
上海不插电似乎更得益于篇幅的短小,话题涵盖的好,
比如阅读、观影和同志。
《上海不插电》读后感(二):男爵的太阳城
赋格的精神漫游史。。48篇“不插电”的漫游。跳跃的影评和乐评。
《夜航车》《如果在高棉,一个游客》《万米高空擒敌记》《东出阳关无啤酒》《偶像的黄昏》《带一部手机去缅甸》《慢船下蒲甘》《给我N座城》《北纬十七度》《十年一觉古都梦》《罗马有座阿房宫》《城中城,国中国》《长安伽蓝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烟火》《穿行泰南是非地》《跳岛记》《水城散墨》《亚马逊春祭》《触摸不到的城市》《记忆总是被不断折叠的》《莫斯科流水》《圣尼古拉》《重返君士坦丁堡》《男爵的太阳城》《俾路支》《信德》《拉合尔》
《上海不插电》读后感(三):《上海不插电》:串联趣味见闻
对这位作者不甚了解 只是在两年前这本书的名字从我耳边呼过好几次
月初在图书馆的旮旯里发现了它 还是9成新 立马就拿起看
分了三次坐在馆里看完了 中间跳过了一些我不感兴趣的几篇 毕竟是个散文集 又是个游记
整本书下来 还是能深刻体会到作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不羁年轻的心
行文风趣幽默 思维有点天马行空 内容涵盖面相当之广
从这些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经历如此之有趣 饱满
见多识广的人总是很惹人羡慕的 能有资历写游记的也实为少数
喜欢看城市游记的话 这部还不错
《上海不插电》读后感(四):相对“无酒精”更喜“不插电”
《无酒精旅行》对我等地理盲是很茫然的事--随便翻翻就茫然了。
旅行是一件私人的事,看得太多反而觉得意义不大。
《上海不插电》中,赋格写《LONELY PLANET》故事,比较张爱玲与尤瑟纳尔,和后面的部分关于照片的描述是我比较喜欢的。
没有规规矩矩的看过《LP》中国,不过曾经有客人给我看过--这位中国客人向我打听哪里可以买到英文原版书--额滴神,贵不说关键是在我这里很少有卖,他声称喜欢看英文版的旅行指南,并把托人买的《LP》中国给我研究了一下。其实他的立场相对客观,旅行指南还是客观的好,何必像国内众多广告书般的旅游书那样忽悠大家呢?没办法,在中国出版界,一直没有太多的坚定客观的立场。下次得研究一下“火车”那一节!
关于摄影--看过他的文字之后,自己对照片的观察态度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每张照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从快门按下那一刻!刚才遇到一摄影达人,谦虚的请我提意见,他都境界了,我还原地要退步,惭愧呀!后来给他的观后感是:每张照片都带了得出感情色彩的。
最后,还是得承认自己还是一个音乐盲,所以我不懂他写的那些段。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
乱说话的人乱说话。
《上海不插电》读后感(五):赋格一赋格二
终于找到一两个小时翻看赋格的书——《上海不插电》《无酒精旅行》,我称之为赋格一和赋格二。
用这么短的时间读书,尔后写下点儿什么,堪称狂谬——好在我读赋格的文字不少了。
赋格属于“爱旅行的男人,能对生命一笑置之”[林语堂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得更广袤更丰富更漂移。当一个人把“飞机场当做自己的加油站”时,他怀揣的一定是行走在陌生的地域之间、随手俯拾的感观碎片。另外,长期的行者与旁观者身份造成了心理认同的快速转换,一种持续的含混的不在场状态,“他惯于将一切城市分解为墙门阶梯道路等元素,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类似的面目”。
以上纯属揣测,文字所传达的和读者的感受不过是见仁见智。
可以潦草地说,赋格企图勾连的方式打通我们所有的可能世界——汉语语境中的世界和异质文化背景中的我们的世界,以及现存的统购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和消逝的湮没于历史风尘中的世界。
《上海不插电》是杂文,是赋格没有在旅途中丢掉的真实身份的残余——通过遥远的非简化汉语的世界,记录熟悉的生活世界。
若果真如此,《无酒精旅行》可被视作一个孤独的旅人,带着历史想象的“反旅行指南”(出自福斯特关于亚历山大的一部历史随笔),探索仅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古老世界,是压缩时间、合并空间后的自白。
有奇闻轶事、异域风情,有旅途中的邂逅、古老文明的遗迹,有美景美酒美人美文,有笔锋的细致和犀利,有立意的简洁和英伦随笔的信手拈来。赋格一赋格二都是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