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灵之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精灵之城读后感锦集

2022-05-17 02:0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灵之城读后感锦集

  《精灵之城》是一本由[英]威廉·达尔林普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灵之城》精选点评:

  ●年代久远。记得大约是旅行者刚创刊那会儿,特别喜欢旅游类的书,就看了许多。

  ●印度总是很好玩,谁和我一起去呀?

  ●印度风土人情,犹如身临其境

  ●越看到后面,历史越是久远,就越像是考古工作,就对很多条命的德里的前生今世感觉模糊起来。

  ●还不错,挺有趣,就是稍微啰嗦了点。

  ●在书展上随便买的

  ●扫盲性八卦不少。

  ●2008年2月24日购自99网上书城,21.9元。

  ●读过的国内出版的,近世印度最好的“游记”

  《精灵之城》读后感(一):德里文化的现状与印度教的发展

  在德里原文化的土地上,虽然今日的庶民尊奉的依然以湿婆神居多,但目前最多的文物遗留是波斯与伊斯兰的渗透。尤其后者的影响,直接促使了佛教的衰落、婆罗门教的新融合,与锡克教的产生。

  作者最大的感慨,是短短几十年过去英帝国时期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了许多。其实,如果他能够深究到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渊源,便不会有此感慨。

  对于盲目总结出“佛教在思想上落于伊斯兰教之后”的中国学者来说,德里因其地缘之要,这座城市的宗教与文化现状,对于了解佛教何以在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中急遽衰落,却没有像婆罗门教一样得到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精灵之城》读后感(二):缺乏使命感不好么?

  达尔林普是一个苏格兰人,媒体的专栏作家。要为报纸提供与同行不一样的素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来到德里,一住四年,寄居在当地人家里,观察人文,搜索城市历史的蛛丝马迹,这是真正的旅游。

  但即使是真正的旅游,距离真实的生活还是有很遥远的距离。这种观察特别的个人,以一种文化背景去审视另一种文明,会带有很强烈的猎奇成分,并不由自主的会夸张所见到的事实。德里这个历史名城,宗教冲突频繁,政治跌宕起伏,对外来者来说,这更增加了城市的神秘性和故事性。

  这会让我们产生印象的偏差。城市除了大事件之外,还有很多家庭与个人。旁观者容易陷入整体不幸的描述,忽略掉个体的欢乐与日常的生活。社会公认的好作品通常获得这样的评价:通过一个小人物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作者也想尽力渗透到个体的生活之中,但即使对个体的描述,最后也是为预设的大主题服务。我总想有一些日常的温度,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来自于人性的根本,就象突然有一天我们看到伊朗的电影,那么的温情,完全没有陌生的隔阂。

  可似乎这样的东西又缺乏使命感。非常之怪。

  《精灵之城》读后感(三):《精灵之城:德里一年》泛旅游书籍的典范

  市场上的旅游书籍汗牛充栋,能让我掏钱包的却很少。

  我会买的,是我自称为泛旅游书籍一类,也许全书没有出现旅游两字,但介绍了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是除功略外的必修课。

  《精灵之城:德里一年》就是此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值得向爱好旅行、历史、文化、宗教、印度的读者,乃至(想当)记者/专栏作家等卖文为生的人推荐。作者威廉·达尔林普是苏格兰人,年轻成名的专栏作家。1989年他迁居德里,在当地居住四年,为本书搜集资料并为多家报纸撰稿。

  本书以房东普利太太、计程车司机和糟糕的德里交通开篇,我以为写的就是这一年在德里的见闻,看下去才发现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现实生活中的四季变迁,串起作者认识、走访的人,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宗教教派人物,一条是德里的历史,由当代德里上溯到1984年的锡克教大屠杀、1947年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徒)大分裂、英国统治时期、莫卧尔王朝、德里苏丹时期,乃至印度文化源头的Vishnu、湿婆和《摩诃婆罗多》。两条主线交叉叙述,有条不紊,后者的宏大历史,正是在前者的各色小人物的讲述中一点点复苏、还原。我读正规学院派史书《印度史》时的混乱概念,都在本书中得到梳理,那些枯燥拗口的人名和历史事件也都变得丰满鲜活起来。这种小人物的口述历史,在当今新闻界很流行。但要驾驭印度上下几百年历史、纷杂的宗教和世俗势力纠缠,将其化为生动可读的、与卑微平民命运息息相关的故事,非有深厚功力不能做到。

  比较长,全文请看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谢谢

  《精灵之城》读后感(四):精灵之城

  精灵之城指的是印度的新德里。作者是个英国记者,年少时在德里旅居一年,竟对这座满是废墟和嘈杂污糟的城池生出别样感情,在婚后偕同妻子再次旅居。并凭借其对建筑、艺术、历史、哲学的理解,追访搜寻这个城池的记忆。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记忆便有些零散,隔几天之后更只剩些片段。德里有新旧,区别不光是面貌的不同:一个汇聚东西智慧、凝聚无以言喻的璀璨文化,贵族们彬彬有礼骄矜尊荣,平民也言必称先德;一个是庸庸当权的政绩产物,谋杀古迹谋杀文明,无表无里的构筑体;区别还在哪?无处不在,人不是那些人——贵族们早已被驱逐,贤德们早已不忍目睹城池的悲怆和苍白默默远去,眼神闪耀着谦卑和智慧的民众也消融在躁动的尘世。

  为什么,德里有新旧?我不知道。

  西方的文明来来去去,只是文明的道德和矜贵已经撤离,留下一些遗老孤独又执拗地生存在风烛之中,涌入新的文明却更多与“物质进步”有关,比如计算机科技,也比如令司机骄傲无比的西方淘汰了半个世纪的汽车。我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禧之行,关于印度的那一段。伟大的恒河里浸满疲累的人类,污脏不堪,恒河母亲仿佛被索求得接近不堪;路上尘土飞扬中,横冲直撞着印度特有的装饰汽车,俗怪异常,到了令先生无法忍受的程度。。。平民在尘土与烈日中度日,却仿佛天该如此。

  屠杀狂躁又残酷地进行过。甘地夫人遇刺之后,人们顶着宗教的神圣外衣,屠杀!暴动携裹着欺诈,冷酷残忍,不忍听闻。毁灭。消失。

  我们都不能理解,有些东西在德里真的可以消失。当屠杀过去,人们仿佛集体失忆。当被问及“城里的xx教全都被杀光了吗”,人们冷漠着脸庞:“我什么没听见”“哦我当时正好到乡下去了,什么都不知道”,是的,整条街整个区的xx教徒被杀死烧死打死了,而剩下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很多人便是凶手啊,便是叫嚣着破门而入砸烂一切烧光一切的凶手。被杀害的人也许曾是他的邻居,也许前一天还借过盐和咖喱,隔一天却凶狠地砍死邻居的儿子,哦,或许不是砍死的,只是捉住他强迫灌下煤油然后点上火,也许不是烧死的,只是把他绑起来强行和其他数百个受害者一起活埋进了大坑。。。然后,杀人者忘记了这件事。

  印度有很多智者,游走在广阔的土地上。在恒河在沙漠苦苦修行着磨砺着。

  智者说:有很多很多的精灵,守护着德里,等待着它一次次浴火重生,等待着它炼得完美。精灵从不离去,不离不弃。德里,乃是一座精灵之城。

  《精灵之城》读后感(五):客观的描摩与带着偏见的批判

  《精灵之城:德里一年》基本上是与奈保尔关于印度的三部曲是同时看的,写的都是印度,因此在很多时候,都将这几本书的内容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当然奈保尔的作品是相当有名了,而这本书则知道的人不多,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对于印度的感受则是一致的。不过我唯一用以区分这两本书的,就是作者的态度。

  奈保尔是一个祖籍印度而又出生在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在他回到祖父的故乡印度时,他已移居英国,并且已经功成名就;而本书的作者则是专栏作家,虽然成名也很早,但相比奈保尔来说毕竟名气还是差一些,况且还是个苏格兰人,虽然他在印度居住了四年,比奈保尔所居住的时间加起来还长,但对于印度来说,仍然是个他者,他只能像个记者一样,通过他的眼睛,却了解去感受印度。相比奈保尔,他少了些那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带来的神奇契合,但他的观察仍然是敏锐的,他所了解的历史还是融入了他的叙述之中,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印度的不幸与它的荣光,而且虽然作者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情,但他的叙述仍然是客观的。

  而奈保尔则不一样,他是带着立场来观察这片土地的,他在异域出生时,这片土地就在他的身上打上了烙印,印度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是以审视的目光来观察的,他抗拒着这种文化的牵引,对这种文化充斥着一种陌生的熟悉。他批判着这种文化,态度中甚至带有一丝脱离了这种文化的庆幸。他是印度人,他身上的血液决定了这一点,这也是他无法选择与摆脱的。因此他看待印度的方式很奇特,因为他之前并不了解印度,而且他所爱的教育与他所处的环境,都与印度大相径庭;但他的潜意识里对于印度却是有一种刻骨的了解,并有着一种天然的好感。在印度人面前,最初他得尽量地装成一副非印度人的模样,拿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态度。但随着他在印度的一次次深入旅行,他的态度在转变,即使他还对印度抱着诸多的批判,但这种批判里已经包含了无尽的爱。

  达尔林普笔下的印度,展现的事物比奈保尔多,他的观察也不输于奈保尔,对于印度的爱比奈保尔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不具有奈保尔那样的身份,因此他对印度态度就不如奈保尔那样复杂,也就少了一份引人的东西。

  有时,纯粹与明净并非有利于文章,复杂与繁乱往往成就了名著。这也是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也是奈保尔与达尔林普的区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