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锦集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是一本由讲历史的王老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一):封面比之前平装版的好看太多,装帧也非常好,翻起来特别舒服。
封面比之前平装版的好看太多,装帧也非常好,翻起来特别舒服。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二):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这是我看过的除了明朝那些事儿和半小时漫画之外,最有趣的历史书了!讲得全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不长,还有很多梗,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三):穿越必读手册
这是一本穿越前必读手册,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讯息。各位想穿越的人一定要仔细研读,免得因为受古装剧误导太多,去到一个无法存活的时代。作者是一个历史老师,可以想象到他的课堂上一定妙趣横生。全书一问一答,篇幅短小,没有给出太多枯燥的考据,从有趣的着眼点给读者上了节有趣的历史课。 我来列举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吧。首先是古时候的帽子,尤其是看清平乐王凯带着扁担一样的帽子觉得很奇怪。沉不说,一不小心还会勿伤别人。答案是为了防止大臣们交头接耳,因为这长长的帽子,让大臣们的脑袋无法靠近,自然就不能说悄悄话了。 还有关于吃饭,古人在铁器发明前以吃烧烤为主,之前一直以为烧烤是少数民族带过来的,没想到我们本土的烧烤更有渊源。后来铁锅出现了人们才开始炒菜,毕竟这是一种更快速和卫生的方法。同样的,吃烧烤时代,我们也是用刀叉的,只是后来我们进化了,所以才用了筷子。而西方最开始是用手吃饭,搞笑的是他们会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用不一样的手指吃饭。真是野蛮也要讲究的野蛮。还有现在大众钟爱的火锅,最先兴起的是类似东来顺的京派火锅,在贵族中很流行,吃的是上等的牛羊肉,讲究食物本身的鲜美。随后才是巴蜀的麻辣火锅。因为四川盆地日照时间短,吃辣祛湿,所以麻辣火锅逐渐流行起来,期初是在码头工人中流行。所以吃的都是牛肚鸭肠之类的下水,这些食材也延续到了今天。 接下来是教育方面,绝对想不到,竟然是清朝的皇子们学业负担秒杀现代。他们每天都要上学,一年只休息五天,从早到晚,只有很短的休息时间。不但要求伦理道德,还有体育课,要做到能文能武,怪不得清朝的皇帝们都很勤勉。原来都是从小熏陶的。普通民众的教育在各个朝代有些许不同。有公费生有自费生,但学费大多不贵。比如孔子的学费竟然是十条腊肉,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实在出不起学费还可以选择给老师打工,有点像今天的勤工俭学。 古装剧里的生活无论有钱或者没钱都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好像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自给自足的程度比较高,生存压力不是很大。人们都是一副田园牧歌的景象。可电视剧里不会演一户家庭将近一半的收入都要上缴。被流放宁古塔的时候不但不会有英雄来救你,反而你的脸上会被刺字然后毁容。古汉语和现在语言的发音完全不一样,去到那时候大概率会无法交流。 古代社会也有生存压力,他们面对的可能是房贷和车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想想没有各种高科技的家用电器和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已经习惯手机的现代人真的会活的愉快吗。毕竟帅哥美女在蛋白质普遍摄入不足的过去是稀有产物。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四):姑妄言之
最近和路哥谈及文博专业和历史专业的高校水平时,路哥赞赏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在学术研究上是比较成果的院系。
王磊作为东北师大的学生,想来对历史的积累和理解有其自身的厚度。记得大学时教授古代汉语的王涛老师也是东北师大毕业,涛哥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善于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解释历史和文学的老师,在我们学院也是赫赫有名。因此不是汉语言专业的我也慕名而去,时常旁听汉语言的课程,乃至很多内容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一个对胃口的老师的确更容易让学生记住知识点。不知是不是东北师大毕业的老师都会走上幽默风趣的路线,然后带上时代特色的律动感。
全书最PICK的地方是相关的插图,通过现有的文物来证明章节中的论点,既是对内容的补充又将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文物重新介绍给了我。日常生活最终还是要由日常使用的器皿重述先辈的经历。
全书叙事方式透出一股轻松的感觉,以现代的对话方式夹杂网路上的流行语,使全书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亲切感,好似面对一位顽皮且博学的大哥。其中王磊还不忘记时不时调侃一下读者,硬是聊出了穿越指南的韵味,以穿越为引子,介绍了不同时代的特色。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作者讲述历史都会采用这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慢慢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浅显易懂的历史感兴趣。诚然诙谐的讲述方式可能会让遣词造句失去原有的严谨,但对于但求涉猎,不求甚解的普罗大众来说知其大概便足够了。这当然也需要具有深厚历史功底的学者们化繁为简,尽量在几分钟内讲完一个观点。而书中每一章内容也都很短,和刷抖音一样,一篇篇过去,中途停下来了也不影响前后理解,随时可以再拿起来看。当然的短文也容易造成读者印象不深刻,毕竟在千年历史中截取了一小段快速地讲出来,使其缺乏完整的发展和后续来理清思路。也无怪很多人将这本书做为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笑谈。
书中有一些错误的地方,毕竟每个人精力有限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微信读书上看得电子版本,已经有书友指出了错误,感谢万能的书友。
王磊安利了好几次《知否知否》这部电视剧和周杰伦的歌曲。
想来王磊是比较认同《知否知否》中对历史环境的还原的。意公子在讲解《秋庭戏婴图》时也引用了《知否知否》中的片段。但一直以一部电视剧做案例还是会觉得单调,如果能顺便安利其他同样高质量的电视剧就更好了。当然《知否知否》这首歌我又开始单曲循环了。
提及周杰伦,王老师很懂娱乐圈的影响力呢。这个能够不注册账号也能成为最热门的男人,是很多人愿意吃的点,用来引题的确有其优势。诸如《爱在西元前》也是我个人很可的一首歌。
其实书中每一章都是非常大的研究项目,王磊用非常浅显的语句简述其概况,对于有一定研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过于笼统,甚至于简单。毕竟不管是生活中的哪一方面,在这漫长的千年时光中都经历着变化,不要说每个朝代之间因为时代原因造就的不同,便是在同一时期因为地理原因也可能造就极大的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王磊在介绍时势必会造成各个朝代之间和地域之间的区别模糊。这也是会为很多人诟病的地方。
但是不管怎么说,穿越不是那么好穿的,不是我们带着现代的知识就可以回去大杀四方了,很可能我们的学识直接被古人秒杀了。看完书,无聊但有趣的冷知识又增加了。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读后感(五):古人吃哪些主食?
写在前面:
我们习惯于歌颂伟大,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点滴平凡。帝王将相,王朝盛衰之事之史读来虽心潮澎湃,但总感觉离我们过分遥远,此次阅读《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是一次很好的补充。有感而发,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古人吃哪些主食?让我们从云端落下一次,置身烟火缭绕之中,细细体味千年后的变与不变。
提到主食,首先要说的就是五谷。五谷一词的出现,代表着这五种植物成为了当时公认的五种粮食作物。如今,关于五谷到底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稻、麦、黍、稷、菽;另一种是麻、麦、黍、稷、菽。两者的差别在于稻和麻,对于今人来说,大米是餐桌上的常客,而麻更多用于织布,因而第一种说法更符合人们今天的认知。
稻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脱壳加工而成的大米今天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中国很早就开始栽种水稻,甚至可以上溯到1万多年前。但早期水稻不是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早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而水稻在南方种植偏多。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才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时期,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占到了绝对优势。古人对水稻的食用方法基本跟今天一样,脱壳制成大米后煮制。
麦
麦包括大麦、小麦。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最初人们食用小麦的方式是“麦饭”。后来发明了石磨等工具后,小麦的饮食方式才逐渐多元起来。东汉时,人们将小麦磨成细小的颗粒,面食的雏形已经出现。当时面食统称为“饼”,由于面条需要在汤中煮熟,因而面条又叫作“汤饼”。
馒头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据事物纪原记载,诸葛亮南征孟获,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这大概就是馒头最早的起源。
到了唐代,人们已经吃上了饺子、面片等。宋代宵禁制度的取消,人们的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夜市出现后,一日两餐的饮食制度渐渐转变成一日三餐。人们在夜市上可以吃到一些油炸的糕点。
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实心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实心馒头。这一点在书中有所介绍。到明朝时,面条品种更为多样,今天我们能吃到的各式面条,古人也能吃到。
黍
黍,即黄米。黍原产于我国,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商周时,黍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因为单位面积产量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黍渐渐被取代,不再作为主粮。在今天中国人的餐桌上黍也很少出现。黍性黏,可用于酿酒和制作糕点。
稷
稷又称“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黄色的小米。由于其生长耐旱,产量高,生长期短,品质好的特点,曾被普遍种植,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直到隋唐时期,其首要地位才被稻取代。社稷一次作为国家的代称,也可看出稷在古人心中的重要程度。
菽
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来说,菽是指大豆。由于大豆多数呈现嫩黄色,一般人也称其为黄豆。在古代,智慧的中国先民除直接食用大豆外,还创造出了豆浆、豆腐等食物。大豆相比其他四谷一个显著的优点是其蛋白质含量超高,达到了35-44%,在那个肉类匮乏的时代,大豆是普通民众摄取蛋白质的重要途径。现今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除日常食用外,还进入了工业领域,豆油是人类食用和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除了五谷以外,古人还将块根类食物作为主食,如芋头、马铃薯等。在中国先民成功驯化狗尾草为粟、成功驯化野生稻谷之前,就已经学会种植块根类植物作为主食食用了。近代的台湾原住民在没有接触汉人以前,就以种植芋头为生。块根类食物种植简单、烹制方便,含有较多淀粉可以提供能量。明代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对耕地稀少而人口众多的地区来说是重大利好,能适应山地、盐碱地的高粱、玉米、马铃薯得到广泛种植,有效的缓解了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粮食压力。而对于今人而言,这些食物不再是主食,它们只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餐桌上。
芋头通览几千年中国人主食的变迁史,虽有变化,但也存有不变,今日南稻北麦的格局是古人吃了几千年才吃出来的,从中国人主食的变迁中,我们能体会出华夏几千年历史的厚重感。
参考资料:[1]惠颖.“五谷”的驯化[J].地球,2020(03):32-35.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当当典藏版)7.6讲历史的王老师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