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说真话的勇气》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真话的勇气》精选点评:
●重点读了前几篇。个人说真话时就构建了自己,且被他人构建为说真话的主体
●從蘇格拉底獻祭的公雞得到照看自己的啟示,從犬儒主義的生活得到誠實的勇氣。難得翻譯得如此順暢。感謝福柯,感謝譯者。
●犬儒主义生存模式转移并渗透基督教欧洲,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实践和机制。
●这是福柯最后一个讲稿。他在讲稿中的两个命题击中了我,一个是说真话的勇气;一个是真的生活。作为一个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堪称元老,“直言”这件事确实困扰我很多年;过去,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业余的读书爱好者,我也是把自己的书斋思考与现实工作分裂的,但过真的生活里,“他者”和“差异性”…
●个别地方很有文采,精彩的分析,让人留意不到的地方,初读会觉得很牵强,写作业的时候才发现挺有意思的
●书有两种,一种是能带来智识上的愉悦的,一种是不能的。在现在的房价下应该把后者都卖掉。
●关于犬儒主义与其后的革命者和艺术家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好的灵魂和好的实践生活的两种倾向很有启发
●说出真相的同时,塑造了自己的主体。这是一个关于真理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探索。
●福柯最后的讲稿,读总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直言被放置在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中研究,而各种直言的探讨组成整本书的大致框架。福柯区分《拉凯斯》(勇气,对生活艺术的探寻)和《阿尔喀比亚德》(灵魂本体论,导向真理探讨)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源流,重点集中在前者。生活方式的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对人的灵魂进行照料治理,生命变成需要人们耐心去培育的作品,直言和此密切相关,敢于袒露检查自己(勇气)。而饱受诟病的犬儒主义成为一种奇特的处于边缘但又引人注目的生活方式进入话题,神奇地和革命精神艺术基督教发生联系。它以戏剧化方式将说真话的勇气极端化,以至于被人讥讽或当做表演(黑格尔这么说过),却导向一种战斗哲学:以扭曲的惊世骇俗的方式警醒世人反抗世界。福柯再次扮演一个为历史隐藏之物发声的哲学家,他自身便呈现这种“说真话的勇气”
●福柯最后一期法兰西学院课程讲稿整理出版而成,可以看作福柯最后的著作,对直言问题深入研究,犬儒主义作为直言的生活方式。
《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一):从古希腊到希腊化时期的,说真话的主体技术谱系考察
这本书对于理解晚年回归主体,甚至福柯为学之动机,有很重要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福柯另一个说真话的主体的谱系演进,主体在说真话等技术中被型构与再生产,当然断裂、转捩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年写论文苦苦搜寻关于1984的演讲录内容,结果在2010年、2011年的台湾和美国的论文里面找到了相关内容,但仅仅只是初步介绍,其实,这部分是福柯晚年对自己研究生涯和研究体验的一个隐喻式分享。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的主体说真话技艺,还看到福柯自比的意味。通过写作、通过思考来摆脱以往的自我,一种主体偏离以往主体的实现,这并不是空洞化主体,而是一种另类的主体化。当然,福柯也是通过这种主体溯源的方式,,来澄清现代哲学对主体问题观点的历史溯源问题。
《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二):真话的旅途
真话的旅途 真是无语了 第三次发了 福柯在文章里面详细讨论了苏格拉底的哲学理念 苏格拉底在临死的时候有两句遗言 第一句是给神帝送上祭品 第二句是我要给你们说的话都已经在平时的教导里面了 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 尼采说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 所以给神送上祭品来感谢神 苏格拉底肯定不是一个畏惧死亡的人 他只是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作用 避免无意义的死亡 教导人是他的职责 如果直接与真全做对早就死去了 所以这里的感谢是得知自己死亡将至 这种等待终于结束了 担忧和等待的折磨结束了 也就解放了所有人 苏格拉底本身是一个乐观的人 是不会痛苦自己曾今的经历的 犬儒主义 克己 贫困 不畏惧世俗 若联系 发展极端成为组织就是基督教里面的自我约束 但是一个组织需要运作就必须服从 畏惧诠释或者绝对的服从基督 这又和真本身冲突 所以里面提出一个观点 民本身与真是敌对的 任何社结构都会符合少数的利益 因为少数的利益是与社结构利益相一致的 而大多数的利益是相悖的 所以任何结构都是真的敌人 在寻求表现真的方式上 苏格拉底提出了修炼灵魂 照顾好自己 形而上学 而犬儒主义提出了知行合一 具体的表现在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身体 你的外表你的选择 所以极端的犬儒主义组会为了追求外在的表现行为而忽略行为的动力 这是本末倒置 比如有些人总是在说自己应该如何却会做多余的事情 和对自己有用或者符合自己追求的事情不一致的事情 这就不是知行合一也不是照顾好自己
《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三):真我之旅
我之前写过很长的读书笔记 居然没有成功保存已经丢失 只能凭借回忆来总结
福柯研究苏格拉底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死 苏格拉底是一个坚持说真话的人但是却在临死的时候留下了两句遗言 一个是说给神缔送上祭品 一个是我要说的话都在平时的教导里面了 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害怕死亡的人 他的留言给神送上祭品 给神表现感谢 苏格拉底是一个乐观的人 尼采认为这句话表现了死亡是一种解脱 乐观的人不惧怕死亡的人又怎么会说出死亡是一种解脱这样的话 他必然是怀念自己活着的时光 所以这种感谢是对于所有人的 把所有人从对于他的死亡的担忧痛苦中解脱出来 审判结束了
犬儒主义特别的分裂 强调了保持自我 保持真我 如果你想维持说真话的勇气 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弱联系 贫困 遵从本心 减少对任何事物的依赖 包括身体 反常规 极端的犬儒主义 甚至抛弃尊严 蔑视道德和伦理 只保持自己有任何时候都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但是这种极端的不顾及他人对于这个社会是有害的 社会要满足少数人的利益是因为少数人的利益与社会一致而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与社会整体利益相悖的 所有社会如果要保持稳定就不可能去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追求说真话的方式上 苏格拉底强调遵从自己的本心 灵魂 比较形而上学 而犬儒主义强调的的是生活方式一致 知行合一 必须是外话的生活方式 于是发展到极端就变成了苦行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而去保持说真话的勇气 这是本末倒置 而这种特征的苦行反而加剧了宗教团体的统治
民主并不是说真话的朋友 反而是敌人 应该说任何团体组织都是说真话的敌人
苏格拉底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 照顾好自己 也是他留下的遗嘱 照顾好自己
《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四):梳理
古希腊直言的四种模式:1.预言者和命运模式。2.智慧和存在模式。3.传授知识和技能模式。4.伴随着伦理的直言模式。
在政治活动中,希腊直言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谏言,体现了说话者的勇气。但苏格拉底之死表明,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直言,相反福柯认为,民主的结构导致说真话无能为力,原因在于缺乏“伦理区分”。“民主中没有品性的位置,才造成真话在其中没有空间,而且不会被倾听。”
*
苏格拉底开创了截然不同的直言模式。他不是探讨能力、技术,而是探讨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交代自己,将生活置于试金石上。而苏格拉底之所以有权对他人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他的直言衔接在他的生活作风上。
在苏格拉底那里,说真话的勇气是以考验内心的方式开展的。直言的本质从城邦过渡到内心,直言的目的从政治领域转变到个人品行。直言从政治直言过渡到伦理直言,从民主制度性领域转向个人实践培养道德的领域。
这种说真话模式的转向,在西方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说真话关乎到说真话主体的自我建构,直言和真相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主体的纯洁和净化问题。这是福柯最关心的地方,“说真话方式、治理术和自我实践这三者的衔接之处。”
*
苏格拉底强调,“操心你们自己”。操心什么?
自此认识自我走向两个分支:①操心灵魂。灵魂对灵魂的静观,走向形而上学话语的空间。——新柏拉图主义。②操心生活bios。哲学作为考验生活、考验存在、建立某种生活形式和模式的东西。——犬儒主义。
后半本书都在讲犬儒主义,犬儒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生存形式和表达真理之间的关系。福柯详细论证了古代犬儒主义是如何经过戏剧化的翻转,最终变成了“哲学的平庸,耸人听闻的平庸,其平庸都是一桩丑闻。”
*
犬儒生活的特征:①没有掩饰的生活。②独立的生活。③正直的生。④自己做主。
戏剧化的反转:
①没有掩饰的生活变成在所有人面前展现人的自然性,变成没有羞耻之心的生活。
②没有混杂的生活,原指与所有事物保持距离,不去占有它们,演变成“丑事的生活”,“贫困、奴役、乞讨、恶名、丢脸。”犬儒者通过扮演丢脸的角色,表现他的傲气和高贵;通过侮辱的考验,确认他的至高无上。
③正直的生活演变成仅仅是符合自然法的生活。抛弃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把动物性被当成一种挑战,一种锻炼。
④自主生活的反转。原指占有自我的生活,这是一种快乐的占有,能给他人以帮助和庇护,使全人类受到普遍的教育。但在犬儒者那里,成了一种傲慢自负的对立,犬儒者自封为真正的国王,一如亚历山大在第欧根尼面前,现实国王的统治权是无意义的、虚假的和暂时的。
于是,古代犬儒主义哲学生活中的“真的生活”,一种无所隐藏、没有混杂、正直不变、不会变质的生活。经过一系列翻转,变成了与真的生活完全相反的生活。
*
福柯认为,现代犬儒主义的伦理内核是属于基督教世界的。犬儒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的连续性表现在:苦行实践、忍耐的形式、锻炼的方式。
犬儒者身负“特殊的职责,极端的职责,战斗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职责”,通过以下形式进行自我考验:①是否可以在无掩饰的状态下生活?②是否可以过一种一无所有的贫困生活?③是否能分辨什么有利,什么有害,谁是朋友,谁是敌人?④是否能接受别人施加的暴力、打击和不公平对待?接受所有痛苦和不公的主题?
犬儒者将这些转化为对自己的统治权的训练,从而在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中建立了幸福生活的可能性。犬儒者的斗争指向所有人,目的是要改变世界。他们使用暴力的极端方式,针对习俗、法律和体制,其基础是人类共有的罪恶、缺陷、弱点和意见。
他们从中宣告了自己的统治权:“犬儒者是全人类的公务员是伦理普遍性的公务员。他放弃了人间的一切个人联系,为了完成伦理普遍性的伟大人物。照看所有人,观察别人,操心别人。真正的参政,承担了真正的理想国的功能。关乎全人类的幸福和不幸,自由与奴役。犬儒者真正的主权是神对全人类的真正的统治。”
*
福柯认为,犬儒主义通过如下形式传承:①在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中;②在政治实践,比如革命运动中;③现代艺术是文化中的犬儒主义。
私以为,福柯对现代犬儒主义是批判的,无论是属于平民的基督教,还是反智和暴力的革命活动。他希望复兴苏格拉底式的哲学,道德和勇气不仅是智者说出来和表现出来的,更体现在其知行合一的品行上。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关照自己。这就和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合流了。
私亦以为,个人伦理确实是解决当代政治危机最佳的途径。
《说真话的勇气》读后感(五):福柯论伦理教化与政治的关系 - 2月8日第三四讲笔记
1984 真言: 中译本页码
直言本质 上的关联词从城邦转向内心:伦理教化的主题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 讲 对民主制的 批评
缺乏“伦理区分”,rising anxiety towards希腊民主制度可以看作parallel to 当代政治哲学“只有制度没有人心”,缺乏/失去对伦理陶养的关注。
福柯批判雅典民主不是要否定民主制度作为真言实践的重要和优先场所,而是恰恰要指出是什么错误的该改变使得这一实践不再可能了。而这一改变/衰落与当代的parallel则提醒我们如何构想当代政治。
因此1984和1982的关切是相反:1984的对象proper是政治领域,而政治领域的真言以伦理陶养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1982则是proper对象是伦理陶养/自我技术本身。这一思想转变的关键是理解“危险”是政治生活的构成性要素。相对的是“制度”要求的“安全“——罗尔斯正义论,伯纳威廉斯的批判道德主义政治哲学。福柯也这样总结:直言的危险和对民主的批判构成了“a matrix ,一种西方世界政治思想的永恒挑战。”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同样强调政治的risk——阿伦特和福柯对政治proper的认识可互相启发。危险 1.直言堕落成操纵人民欲望的话术——实际发生的。“大多数人,寻求自由,寻求不当奴隶、不服务于城邦利益。希望自己当领导,获取对自己最好的东西 。”
危险2.直言危害说话者的安全.
这里2.的焦虑加速了1.的发生:修辞术没有危险(见1983年讲稿)。忠言逆耳与逢迎。
因此福柯总结道,在这个思想转折点上,直言就已经分成了上述两个对立的概念。(31-33)一个是 “大多数人的直言”,一个是“少数人”。 (37-8)当然这里的大多数和少数不是本质,本质在于大多数和 少数背后代表的品质:但维护真理 “只有从本质上区别好人和坏人,并将其制度化”。(38)这里体现了古典思想政治制度的决断:从制度(institutional)层面区分好人和坏人。
例子:反话术的要挟藐视(34)
笔记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
阿伦特和福柯对柏拉图的理解 ,同Richard Woglin等类似:拒绝政治,走向哲学 。
亚里士多德的hesitation 。reversibility of each regime:三个政体,正反六种形式。41
第四讲 对专制的批判:沉默。 “君从叙拉古来?”
与民主制一样: 49 谄媚 而 无批评
但希腊思想认为:君主制更加有利于直言发展,而 民主制度则是从 制度“结构性层面”(50) 上构建性地阻碍了 这一发展 。这 和现代思想正好相反,并且揭示了古今 的 区别:人心与制度。 对于现代人来说,毫无限制的君权显然不能是直言的温床。福柯就是从这个paradox开始,揭示出“伦理陶养 ”的意义。而柏拉图的书信体现:在个体上获得 教育的成功更加可行“只须劝服一个人”。而且”第七封信也表现柏拉图也不认为他的失败是结构性失败。“(51)这一思想在爱弥儿那里也能找到回响echo。
这里又体现了福柯早期谱系学思路的延续性:从历史研究中去“必然化和陌生化”,刺激我们“defamiliarize”进行反思 我们当下的处境。将自由主义的“真理”相对化和历史化,拉回问题本身。从福柯的整体论述来看,他似乎更认同古典思路。1.他对于“制度结构性设计”的一贯怀疑。2.他从1983-1984直言论述是呈上升性的:从政治的问题到苏格拉底最后是极端犬儒的设想。如上述所提示,也可以/应当将福柯对民主制的批评 理解为 一种 恨铁不成钢的谏言。但也提示出福柯本人的意趣更在于 柏拉图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直言本质 上的关联词从城邦转向内心。”(53)这也可以说是1983-1984的主旨。
两个柏拉图:与 1982的关系。在1982中 柏拉图作为形而上学稻草人出现,1984中的 苏格拉底则是真正的哲学。因此二者不矛盾。
伦理陶养:直言本质 上的关联词从城邦转向内心:
说真话的目的:“个人品行而不是城邦拯救”: “培养 个人的生活方式、做事和行为方式”“真话引入内心,产生转变人心的效果”。(53)伦理教化成为主题 :福柯总结这两讲说:aletheia、 politeia治理和ethiopoesis是古典政治的主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应当引入这些问题。
而(56)哲学也同样是反思三者关系的活动(exercise)-不传授知识/专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