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读后感100字
●好像在曾经还有那么一段时间妄图通过幻梦找到问题,优化解法。
●空想社会主义第三部
●超速翻阅。 果如罗素dalao所言,乌托邦都是美好得单调乏味D。 翻译问题确实不少。
●真的,智商不低。有理有据的乌托邦。
●DONE,乌托邦三部曲!
●结果只有你有地图/_
●「政治学原著选读-丁凡篇第三本」
●政治与宗教放在一起真是太好用,怎么都说得通
2019/03/27
整体看来,还是一本劝善从良的小册子,充满原教旨主义色彩,观点保守,但确是饱学之士。
通读本书,觉得马克思的理想国家和这个最相似,尤其在道德教化、人际控制方面,但此者不谈革命也不谈政党,还算不上标准意义的政治学著作。
好的方面如下:
1.作者学养很深厚,对学科内外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得透彻到位,很富于启发性,多具洞见,与其说是一篇政治论文,更像是教育著作。
2.在上帝那叫“合目的性”,在人类学这叫“功能”,但说的都是某一样东西对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性。
3.在论及政治的篇章,颇显天真,但也不乏灼见,比如否定专制,提倡寡头政治。
4.因为劝善,所以很温和,不谈造反、革命,不谈圣战,也不谈农民起义。
不足之处:
1.成书于人文主义滥畅的时代,虽然对各学科都有涉猎,但核心观点趋于保守。
2.不懂政治,不懂财富的分配,不懂生产,不懂中国人常说的人情世故,一厢情愿的白莲花和傻白甜。
3.批判了别人,但从未忘了给自己留空间,教堂要多大有多大,这是不公平的。
4.泛教条化与匪帮的思政化倒是异曲同工,让人反胃恶心。
2>过于理想化,美好化,没有坏脾气的公民,每个管理者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学识。大众是参差不齐的,人也总是会有脾气的,脾气再好的人也会有发火的时候。脾气好是基于公民们都没有不满足的地方,都没有任何的不顺心,似乎人心都被蒙蔽了一样,都是机械人吗?管理者也一样,品德再好,学识再厉害,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shortcomings,人无完人,管理者也只是一个人,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想不通的时候。不现实。
阅读指数:★☆☆☆☆ 精读指数:☆☆☆☆☆
书中好句:
“毁灭一个人谁都会,可是,只有最有本事的人才能改造一个人”(p35)
(intellectual right, plagiarism warned)
Deutopia是我的人为造词,更有趣的是,其实莫尔在创作《乌托邦》时,就已经预设这是一个no-place,然而乌托邦这个本来无存在的地方却不停地激发出人类的实践活动,甚至,莫尔本身在书写时也在积极地将这个“不存在的地方”表达为存在:他设定那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规律、吃喝拉撒、奖赏惩戒等等。正是因为莫尔在书写“不存在的地方”,所以“不存在的地方”通过符号的意指而随意向性指向存在,然而同时,这个痛苦的、挣扎的具体指向却先天的由于命名而必须“不存在”。Deutopia的自我结构与结构,其实通过这一小节的说明就已经明晰了,不过为了有趣,我们可以如下看出更多。
因此,Deutopia书写的一个最大共同特点就是建构/驱逐,或者赞扬/禁止,这对概念的双方相辅相成,一方越强,另一方也越强。禁止的最大暗示既是,对所禁止对象的存在的绝对明晰,而且意志除了禁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摆脱所要禁止的对象。Deutopia的矛盾,就是因为它老想禁止什么东西,但是禁止就带了两种不可消除的对立。维特根斯坦说“To draw a line between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you must think of both sides”。以佛教为例的素食主义同样是一种建构/禁止,同一行为的分裂起源于一个不相关的概念。由于水平有限,我无法继续阐述,但阿育王的一个命令却让人觉得有趣:“阿育王在国内实行仁政和倡导素食,并且毫不犹豫地将残暴的人和不宽容的人处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