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优秀懂事的女儿,被我亲手掐死了”,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优秀懂事的女儿,被我亲手掐死了”,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做

2020-12-19 18:15:25 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 阅读:载入中…

“我优秀懂事的女儿,被我亲手掐死了”,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做

  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ID:xdz-mm)

  “我优秀懂事的女儿

  被我亲手掐死了”

  “如果你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你不如现在就去死!”

  这是电视剧《冷案》中,林老师对自己女儿说的最后几句话,接着,他就掐死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女儿。

  曾经,这对父女是邻里教育孩子的楷模。

  父亲林老师在重点高中任教,资历丰富。女儿林慧,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乖巧,品学兼优,考上了父亲一直期望的名牌大学。

  在这之前,一切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

  然而,父慈女孝的表象背后,却是潜藏多年来的暗涌。

  林老师对学习成绩有着严厉追求。在学校里,林老师对学生奉行高压政策,回到家里,对女儿林慧更是如此。

  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交友,他一直在“控制”着女儿的选择。

  女儿林慧从小喜欢艺术,想报考艺术专业。可是林老师却固执地认为:学艺术没有用处,于是他悄悄篡改了女儿的志愿。

  被父亲管束了18年的林慧,早就对父亲心生叛逆,终于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爆发:这十八年他一直管着我,剩下的事情他说了不算。

  她将录取通知书钉在父亲的房门上,然后跟初恋离家出走了,在外面吃尽苦头。

  当她想回头重新开始时,她拼命敲门,祈求父亲让她回家,但父亲始终没有打开那扇门。

  因为,林老师想用这种方式让林慧屈服,让她从今往后都在自己的控制下生活。

  然而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将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

  无家可归的林慧很被骗进风月场所工作,直到林老师在扫黄打非的新闻里,看到了身着一袭红裙的女儿,并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

  林老师,他爱女儿吗?

  诚然是爱,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爱。

  这种所谓的爱,实质是一种密不透风的控制。他爱的并不是女儿林慧,而是他精心雕刻的作品“林慧”。

  这或许是很多中国父母的缩影,介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安排孩子的人生。

  他们牵着一条线,牢牢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父母的控制欲,毁掉孩子的一生

  豆妈曾经看过一部名叫《脐带》的动画短片,短短几分钟,却让我陷入沉思。

  短片的开头是:孩子在产房里出生时,医生正准备剪断脐带,被妈妈阻止了。

  自此,孩子开始了与母亲连着脐带的一生。

  孩子慢慢长大了,变得越来越调皮。

  他想用剪刀去触碰插座,想摆弄桌子上的花瓶,妈妈只要轻轻拉一下脐带,就能让孩子远离危险。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感到庆幸,幸亏当时保留着脐带。

  往墙上乱涂乱画、在水坑里肆意踏水、想跟小狗玩耍,但凡妈妈不想孩子做的事情,都被妈妈及时拽走。

  很快,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但他成为同学中的异类。同学把他身上的脐带,当做跳绳、滑板的道具,并随意欺负他。

  为此,妈妈怒气冲冲地去找老师,然后从学校带走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学习。

  同龄人在窗外玩耍的时候,孩子身边只有妈妈。

  男孩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却在约会的时候,被妈妈拉回自己身边。

  出于对恋爱的追求,男孩急于摆脱妈妈长期牵引和控制。他生气到拿起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可妈妈当场晕倒,男孩只能妥协了。

  母子纠缠在一起,相依为命。渐渐地,男孩长成中年大叔,妈妈变成了老太太。

  短片的最后,母亲老到卧床不起,吃喝都要儿子照顾。终于,在一天晚上,死神降临,剪断了脐带,带走了母亲。

  男孩醒来后,发现母亲不见了。从未离开过母亲的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这是一个夸张又极具暗喻意义的短片,给我们展示了控制欲强的父母,如何毁掉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控制欲强的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的一切,我都能管”,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可以说,父母的控制欲太强,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更是一个家庭的代际创伤。

  真正的爱,是学会放手

  其实,多数父母都很想放手,但看到孩子的行为有偏,又很担心。无法掌握放手的度和时间点,是关键。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放放不下”的心理,不妨对照一下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是否有以下的表现:

  1、包办一切

  每次想让孩子自己选,但他的问题实在太多,办事又磨蹭,没办法只好代他准备好一切,按自己的路径办理又快又好......

  2、社交限制

  想让孩子多交朋友,又担心他受伤害,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孩子的朋友。

  3、侵犯隐私

  想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孩子不愿意沟通,只好通过偷看孩子日记或者聊天记录等形式,来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

  4、干涉选择

  即使孩子已经成年,有了足够的心智可以做选择。但父母还是忍不住“管孩子”,不允许孩子报考心仪专业,不允许去外地工作等。

  5、经济控制

  用钱表达对孩子的“爱”,爱孩子,就把钱给孩子;对孩子失望了,就用钱来惩罚。限制孩子的金钱开支,让孩子不得不听从自己的决定。

  6、情感绑架

  父母在无意中说了急话,引发孩子产生“不听话就是不孝”的愧疚感,从而让孩子服从。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一切,不过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深深担忧:害怕孩子在做选择时犯错,不能接受孩子的人生走偏一步。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竟然是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的生活。

  若是长期如此下去,只会让孩子产生两种极端:要么爆发,要么妥协。

  一种是背负父母的压力,表面乖巧, 内心早已濒临绝望,最终“硬杠”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另一种是活成温顺的绵羊,没有主见,没有生活目标,逐渐失去自我。

  而且这种影响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散,长大后,他们还是会被这种控制感吞噬,更严重的是,会把错误的教育观传递给下一代。

  所以,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必须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学会适时放手。

  在这里豆妈分享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1、逐渐让孩子学会自立

  比如豆妈从豆子上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他自己管理学习和生活,自己吃饭穿衣、喊起床只叫三次、不帮孩子整理书包等,当然孩子也因此迟到过很多次,但是他慢慢就学会自己注意了。

  另外,随着孩子长大了,可以根据他的年龄,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习生活技能。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是自做主张

  给孩子买衣服、报特长班时,放放手。

  豆妈自从让豆子自己选择衣服之后,他经常把穿得非常“另类”。反正不违背原则,睁只眼闭只眼无妨,谁让孩子喜欢呢。

  3、不要像监工那样监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在我们家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我和豆爸会跟孩子们一起共同设立“规则之墙”,尽量以平和心态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

  只有当孩子触碰到边界的时候,我们才会站出来给孩子提出建议和引导。

  始终要记住,“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终究会长大,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正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这才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

  点个“在看”放手让孩子去飞吧,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温暖的爱意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作者简介:小豆子妈妈(ID:xdz-mm),妈妈的格局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的眼界,决定孩子的境界,在这里与200万妈妈共同“进化”(申请转载开白,请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