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传统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1000字

2020-12-21 00:2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1000字

  《中国传统色》是一本由郭浩 / 李健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一):无题

  第一次对颜色感兴趣是《爱死机》里面的《齐马蓝》。

  “每过几十年,我都会登上开往穆尔耶克的光速飞船,走进那座闪闪发光的威尼斯的化身,乘坐运输机来到小岛上,和其他一些顽固的目击者一起坐到看台上。这些人和我一样,依然认为这位艺术大师会留下什么东西,给人们最后的惊喜。他们都读过我写的文章了,大部分人都读过,所以他们知道那个慢慢游着的躯体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依然不是成群结队地来。所以即使在极好的天气里,看台上却总是有点空旷和凄凉。但我从来没看见这些看台完全空过,我觉得这是某种神圣的誓约。一些人愿意接受这个誓约,但是大部分人永远都不会接受。 但这就是艺术。”

  今天无意间被推荐这个立刻入手了蛤蛤蛤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二):奇妙

  美

  ★《中国传统色》的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400部,严谨考据384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24节气72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漂是重要的基本色,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和《释名》。这种晴空之色,起于“天缥”,承之“沧浪”,转为“苍筤”,合于“缥碧”,古人以此留存春生之美——东风解冻,新竹破土,缥是山野间鲜冷的呼吸;漫走沧浪亭,春水濯足,缥从《孟子》延伸出触感;上品青花瓷“天青过雨”,精心烧制的浪漫等待,自宋时保存至今,缥成为一期一会的化石。最终,定格于清乾隆时期的“绿色描金松竹梅纹粉蜡笺”,藏于故宫,为今人提供一眼千年的想象。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三):慢慢地品,美色如斯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读好书,如遇美人,浅敷薄粉,兰心蕙质,自在得恰到好处。

书名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两位作者,郭浩与李健明,都是故宫文创项目的参与者。故宫凝结了中国艺术之大成。在这本书里,只须借助“色彩美学”这个小小切口,我们就能领略一番精髓。

全书编排以春夏秋冬四时节气为序。时间性的存在是一种物化的内在。中国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一颗听时的玲珑心,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维度延展的秩序,感知冬尽春归、阴收阳舒的季节流变,徜徉于朝昏相参、日月轮换的生命历程。中国艺术原来讲究“时史”,力求气候之感,以写实为根本法,后来,更高明的艺术超越了物象,以别样的胸襟,探察时间背后的生命脉动。色彩的运用,亦有四时之差异,亦有四时的融合,更兼天人交汇,是人与自然、与万灵的和谐统一。涵纳的,不只是颜色本身,还有契合大化的气象。

阅览本书之际,乃农历九月(菊月)。寒露词条名下色谱十六种。举例论之,鸿雁来宾的起承转合四色,即九斤黄、杏子、媚蝶与韎韐。九斤黄取自《清宫鸟谱》载“越鸡”。杏子黄红,其色如橘。诗词歌赋多见。媚蝶,乃“鹤子草所生之蝶,其色赤黄,闺房秘色”,嵇含《南方草木状》有详解。韎韐是用茅蒐草染成的赤黄色的蔽膝。《说文解字》曰:“韎,茅蒐染韦也。”《玉藻》注:“缊,赤黄之闲色,所谓韐也。”这些颜色的命名,取法自然,以造物为主宰,以心目作经营,生生化育,性灵合一,传递中华文化古典美的通感。

我们今人只笼统谓之赤黄,殊难分辨细微之意。这是审美趣味的缺失,也是文化传统的断裂。汉语言的特色,名义相符,形神具备,这些内涵丰蕴的词汇和称呼,姿态风朗,隽骨天奇。在口齿轻吐的瞬间,我们得以体悟此中妙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化为特有的审美趋向和情感取向,汲取万物的营养,莹润幽寞的心灵。

佳书一册在桌案,短笺尺幅亦琳琅,带我们溯回时间的河流,慢慢地品,美色如斯。

一月(正月)立春:东风解冻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天缥、沧浪、苍筤、缥碧。《说文解字》注:“缥,帛青白色也。”其色如晴空。《孟子·离娄上》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名此色为沧浪,恰得我心。《周易》曰:“(震)为苍筤竹。”孔颖达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李煜《子夜歌》咏:“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是呀,素白玉手端起的颜色,如何分得清酒色还是盏色呢。

四月(梅月)立夏:王瓜生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朱颜酡、苕荣、檎丹、丹罽。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咏:“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杨慎《芳兰引》咏:“南国美人东家子,若英华彩苕荣比。”杨万里《春望》咏:“春光放尽百花房,开到林檎与海棠。”檎丹就是红色野苹果的颜色。王逸《荔支赋》曰:“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这一组,红颜美人,热烈多情。

十二月(腊月)小寒:鹊始巢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秋蓝、育阳染、霁蓝、獭见。李贺《河阳歌》叹:“染罗衣,秋蓝难着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汉书》载:“南阳郡有育阳县。”本书作者解:“经线为靛,纬线为缥,类似牛仔布的古代织染法,其色亦近。”蓝浦《景德镇陶录》言:“霁青器,亦官古户兼仿造镇陶……”陆佃《埤雅》载:“獭兽,西方白虎之属,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这一组,可证见古代工艺技法。

流光易抛,樱桃红,枇杷黄。春来青草遍野,秋至枫叶满山。这个世界依然被各种颜色点缀,好的艺术正在提醒我们世界的存在。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四):我们需要怎样的“警醒意识”?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文图 / 左叔

这读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的时间点,是“霜降”已过,“立冬”未至的“双11”前,游戏套路年年革新,搭楼撸猫一通折腾,最后落到手只有几角几分。不过,今日凌晨“付尾款”浩荡消费力一扫上半年积攒下来的颓势,让人看见了些许收获的希望。

这几年,大家比较容易看得见网购数据年年飚升,形势一片大好,相对不太容易看见在网购大潮冲击下,有一些传统的行当也在被逼到角落,要不适应改变,要不消失不见。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心理诉求都在这个浪潮中被一并重构。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年,在网络消费浪潮之中,经历岁月洗礼的它同样也在改变。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可挖掘资源的大IP,“上新了”的文创以及影响和带动的“国潮”。这些消费驱向当中涌动的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我们确确实实经历,因为积贫积弱,因为落后挨打,对自己过往的一切有过全盘否定的阶段,好的、坏的都一并抛弃。解决完肚子饿的问题,再四顾看看别人家的,这才发现自己舍弃的东西被别人家学习借鉴,并且有了他们自己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时候就有了“警醒意识”。

在我看来,这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就是这样一个“警醒意识”的产物。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会”这样一个概念。在不少场合,也确实看到失当的造型、色彩,我们归之为审美的失当,这与我们教育重点错失审美是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媒体记者报道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奶奶庙”,再比如小超市门口配色令人费解的电动摇摇车。没有美感,是治不好的病。蔡元培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不过,很多年里面,我们都没将它当回事。

如今,这样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即便已经全面扭转,还需要几代人慢慢的沉淀积累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认同的价值体系,进而影响到社会里每一个具体的存在,这个过程一定是很漫长,一定不是一朝一夕内就能完成的。这样的“警醒意识”是需要常常有人站出来提醒一下的。

另外的“警醒意识”体现在,我们好的东西让别人家抄了去,现在我们要怎么办。2019年10月德仁天皇即位礼,其中一个重要画面定格在“黄栌染御袍”,大众才知道日本皇室的礼服保存和延续了中国唐代传处的服色。我们舍弃的部分,别人还在坚持着,并且衍生出与自身文明相适应的丰富的色彩体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进人类进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于此,我觉得心态开放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的传统色彩,有很多外来的“舶来品”,比如与佛教东进相关的一些色系,并结合中华文明自身的特色衍生出更丰富的“色目”,再通过诗词歌赋浸润到自身文明体系里面,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情感链接。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文化之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抄不去的,这一点的自信还是要有的,好的东西一定要有落地的形式与结合的方式,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借鉴其他文明之中优秀的部分,然后也一直有个“警醒意识”,不能全然地抄照。“礼失求诸野”,被我们弄丢了的好传统,还是有机会在散落各处的文明之中找到旧时的影子,日本保留下来的“唐风”,韩国保留下的“明韵”等等。

中国传统色在传承上的难度是显见的,因为它如果只用汉字来标注色彩的话,汉语本就有模糊和不确定的语义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之中的“天青色”,是一个因人心浮动而有变化的颜色。修行千年,只等与你同船而渡,这个“天青色”是欣欣然的明媚;苦守寒窑,不见良人出征归来,那个“天青色”是悲苦的凝重。

古法的染制有大量的手工的成份,会因为成份剂量的微些差异,而形成独特的色彩印迹,事实上这也是难以统一的部分。例如书中的“月白”一色,写作者就曾去景德镇请教陶瓷的颜色,粉彩大师搞不清像月白这种颜色到底怎么准确定义,故宫收获的月白色的服装之间也有很大的颜色差异,我们标准色谱的形成仍有很大的努力的空间。

作为一本“色谱书”,除了用汉语来标示“中国传统色”外,每个色彩都标了CMY和RGB色彩标准数值。这对于从事设计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效率的事情,可以很快地在PS这样的软件中找到精准的定位,但对于这个色彩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却不太容易在这栏标准数值中得到,很多典故、很多出处、很多来由需要静下来细细地想过,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之中让它更为妥当。

将384色中华传统色与24节气,与72物候,与96件故宫文物相结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式地“清浅”,这种感受在阅读体验里就能感受得到,如果只是停留在字面,只需轻轻翻过便好,识得几个用以标示颜色、日常生活之中并不常用的生僻字之外,很难再有更多“深遂”的收获。

一旦你想要仔细琢磨某一个你喜欢的颜色,或者注解某个颜色的说明文字感兴趣的话,你就会很快意识到你面对的将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而这本书当中说明文字只是你在家中看到这片海的窗口而已。每个色彩的名字背后叠加了太多的文献资料、太多的历史实物、太多的诗词歌赋,沿着任何一个类向往里走,你都会看到一片巨大的、此生无法穷尽的海洋。

在这本书之外,它给我的“警醒意识”就是,凡事或者任何一个行当,如果你只是粗粗地看一眼,都是相对“容易的”,一旦你决定要深入进去,里面有太多值得你孜孜以求的东西。断然去否定一件事情,是要谨慎的,全面地去了解一件事情,则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五):这本美不胜收的书,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

近年来,古装剧配色愈发考究。 不论是《延禧攻略》中红极一时的“莫兰迪色系”,还是《长安十二时辰》拿唐代标准色卡还原的历史服饰,甚至《清平乐》中一比一对应原画真实再现的人物形象,一度引发观众对中国古典色彩的惊叹与向往。 诸如以上的低饱和度色系频频登上热搜,极为克制的配色方式,不艳不俗,又倍显清雅与高级,而这种配色的高级感,实为中国传统配色。

长期以来,西方潘通色卡上的色号定义着国际时尚的风向,成为潮流人士和普罗大众追捧的流行标志,中国色彩似乎尚未在时尚界展现其独特魅力,那些有着雅致名字和气韵渊源的中国古色,甚至被长久地遗失在故纸堆和历史长河中。 色彩谱系庞杂而混乱,加之传统色彩应用之于现代设计美学中的缺失,是中国传统颜色长期未被得到规范的主要原因。 文化学者郭浩与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健明,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对中国色彩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考证与梳理,归纳出384种中国传统色色名,又从十几万件故宫馆藏文物中,根据24节气、72物候精选96件应时应节应色的故宫文物,以手绘方式将其复原。

传统色彩谱系追本溯源,身份自证,不禁有业内人士感慨:中华色彩美终于有了样本。 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出三美:颜色美、汉字美、气韵美。

01 颜色美

384种古色

绘就一部中国传统色彩辞典

颜色存于美之中,美离不开色。

不同于西方的三原色分类方法,周代以礼治世,规定“赤、黄、青、黑、白”五色为正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正五色。

春青,夏赤,秋金,冬墨。颜色是古人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看见的颜色,就是自然呈现的颜色。 两位作者秉承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世界观,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作为颜色划分的结构体系,每一物候采用起承转合的阐述方式,从浩瀚典籍与千万件文物中寻回384种古色,并应时应节应色,以手绘的形式复原96件文物的瑰丽色彩。

这些颜色到底有多好看呢?

随手一翻就是让人心动的口红色号!

拿来做眼影绝对是爆款。

不止是美妆界,对于包括服装、家居在内的设计圈来讲,厚重却不沉闷、经典而且高级的传统中国色都将是一片蓝海。

此外,为了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书中的每一种传统色都标注了CMYK和RGB色值,书末还附有完整中国传统色色谱,方便检索。

对于绘画、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中国传统色彩工具书。 随书赠送24节气色卡,赋予每个节气专属颜色,将物候具象化、视觉化。

02 汉字美

“见色起意”

增彩半部古典文学史

“汉字出现后,从基础的颜色字衍生出丰富的颜色词,颜色的丰富与文明的演进相伴相依。” 早期的颜色,其雅致让我们动容。

《尔雅》里面讲农耕的候鸟:“秋鳸,窃蓝。”鳸就是我们说的燕雀;窃蓝,便是浅蓝色。

这是在汉语言历史上是可考的第一个浅蓝色颜色词,这个“窃”字有趣得很,它表示的是浅色系。同样的说法,还有“盗”字,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其中一匹叫“盗骊”,盗骊,浅黑色也。

“形容色值的传统色字词比现代要有趣,浅色形容词诸如窃、盗、小、退(褪)、柔(揉)、不肯(弗肯)等都很生动。”

当“小红”不用作人名而用作颜色名,代表的便是明媚可爱的浅红色。

正是通过这些富有生命力的颜色词,我们得以感受到古典文学作品的瑰丽。

《红楼梦》中黛玉穿“月白绣花小毛皮袄”“杨妃色绣花锦裙”是怎样的风姿?

李白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时,香炉上升腾的紫烟是怎样的虚渺?

通过书中呈现的颜色,均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答案。影视作品中展现的色彩,也能在书中得到考证,观影阅读,两相对照,更增一分乐趣。 《中国传统色》从史书、佛经、历法等典籍中梳理、归纳384种中国传统色色名,有据可查,有典可寻。 历经千年之后,每一个色名的复原都是收获,正因为有了这些诗意风雅的颜色词来命名,中国传统色彩得以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03 气韵美

“活色生香”

窥得一部华夏民俗文化史

作者郭浩把古人描绘颜色的词语分为具象与意象两类。具象,就是法照天地万物而来的颜色字词。譬如褐色,便来自生动鲜活的具象:金茶、秋茶、酱茶、沉香、鹰背、砖、藕丝、茶绿、葡萄、油粟、檀,等等。

宋元两代褐色在民间生命力强大,褐的细分色来自具象而不是意象,当具象被更新更活跃的具象替代,越来越多的细分色就成为文化遗产,这便是中国古色衍生的重要方式。 而意象,就是在天地万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看待和记录世界的方式,从人类活动引申而来、从情感和想象而来的颜色字词。

“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桃花盈水的颜色就是盈盈,这是属于少女的颜色。

因此我们说,从中国色彩出发,可以找寻到华夏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色彩作为审美的重要因素,连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织染、天象、地理、矿物、植物,不一而足。

拿服饰织染来讲,东汉的育阳染、南唐的天水碧、宋代的太师青、明代的海天霞、清代的紫花布承载起了我们的传统服饰色彩之美。 当这些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中国色的文脉就还在跳动。

04 色谱日历

日日识美,时时懂美

每天重拾一种传统色

同系列色彩日历,收录365种中国传统色,每一页均配有一句解读色彩的古诗文,以色彩关联文字,get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72物候页特别收录72件手绘故宫文物,赏心悦目的同时,也提醒我们感受自然的变化,好好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小惊喜。 每一页的传统色色块上都标注了CMYK和RGB色值,契合专业人士与设计爱好者的需求。 放在桌上,随手翻翻,时刻带来灵感。既是生活美物,又有实用价值。 中国传统色,每一种颜色的名字都别致,每一种颜色都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出来,这一个个色彩之美就藏在天文历书、诗词歌赋、传统工艺乃至中国人的生命情感之中,捉住它们便能尝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酣畅淋漓。 而美,不仅仅是风格符号的象征,更是提升生活品质与民族自豪的生命力量。值得庆幸的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色,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如此美妙的注解。

“月白天青曙色早,柳绿蝶红山色晓”。

颜色,最是中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