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1000字

2020-12-21 01:0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1000字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是一本由李水海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1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一):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1

  

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1

我读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版1印,简称“李评本”。了不起,“校笺译评”,四面围攻。张岂之序说“一百余万字”,那就是百万大字斗五千。书是编得讲究的。首先是保留帛书甲乙本的残卷。这是把帛上的文字先转移为印刷字,方便感兴趣的人审看,毕竟能看帛书本身的人是晨星寥若,而帛书照相版也难于私藏,价格摆在那里嘛。所以转化为纸版铅字印刷是最好的。其次是释文,那该是引经据典,疏通文字。第三是校订、第四是补。最后是“校笺译评”,它却放在正文的最前面。总之,读这部书会蛮累的。因为李水海的思想虽然集中于“校笺译评”上,可是他为了表明自己言而有据,就要把底本原样和字词解释全部展览出来,任读者考察。此外,大李还要和有关学者辩论。不管了,我就对此书顺序读下去,自己觉得该看哪里就看哪里,而正文之前的什么序啊的劳什子都可以暂时不管。马老师说:“书是我的奴隶。”所以我是不会像儒师经生和附庸风雅的资本家大老板那样装博弈的,搞什么什么焚香沐浴之类。钱钟书的第一版《管锥编》就为我分别镇守抽水马桶七八年,我不方便的时候不理睬它,如今那四册早已蝶衣飘飘落了。那一版的用纸比上海《文汇报》的纸张还差。

我诚心诚意读李评本,那就要参观其他几种本。一种是《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中华书局1996年5月1版,列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此书我称“高本”。二种是《老子帛书校注》,徐志钧撰,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1版。此书我称“徐本”。还有一种《帛书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乖乖隆地咚,如果是完全版,那会是怎样的煌煌巨制?可惜此书真高隐之士作邪?没有著者真名实姓,也不见正规出版信息,甚至未透露著作年月,我称之为“精简版”。古往今来,五千言注释是蜂涌蚁聚也,我难以全读,因我无意专研老子,只是好读而已。所以我像乞丐,假如能捡到一元、五角的,就贪为自己用了,比如钱钟书《管锥编》里涉及老子的部分,其他什么王弼本、河上公本,阿狗阿猫注,图书馆里有啥就读啥,没啥也没有办法,我不做强要饭的。反正我总归属于敲边鼓的,不怕热闹,只要我有主调就行了。下面开读了,以“引而按”模式札记。“引”用“李”,表示是书所言;“按”就是我抟扶摇说话了,表示我的分析判断推理结论。

《德篇校笺译评》(待续)

李:高亨云:“帛书《老子》的编法属于法家传本一类。”(p3)

抟扶摇按:《老子》通行本编为《道德经》,而帛书是《德道经》。对编排次序之异,有几种解释。一种是“现象论”,即既然帛书早于比如王弼注本,那么原来该是《德道经》。现象论不谈编排次序之异的原因或理由。二种是“逻辑论”,可见徐志钧的《帛书老子校注》。此书送给钱钟书看过(不能说送给钱老“读”过。鬼知道钱老要不要读呢!不过徐本赚得了钱老的表扬信,手迹印在扉页上,当然是光彩夺目的。)徐本说,王弼以前的中国人是习惯于把重要的东西放在后面讲。好比老北京吃烤鸭,先上的总归是泔水一样的豆汁儿、稀屎那般的炒肝,而“道”比“德”更重要、更难讲,是烤鸭本身,所以《老子》要按“德道经”来编排。后来汉朝的文化风气转变了,先讲最重要的了,于是改编,成了“道德经”。逻辑上蛮像一回事情的,不知真是这样吗?徐志钧没有提出证据;钱钟书也装聋作哑。姑且聊备一说吧。三种是“学派论”,就是高老亨先生的了。根据李评本,高老认为“道”比“德”抽象,好比量子力学对《论持久战》,因此更有自然普适性。可是帛书《老子》是法家编辑的,而法家更重视“人生论”和“政治论”(p3),于是就按“德道”顺序编为“经”,而“道家重视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p3),于是编成“道”前“德”后。可见高老认为“道”和“德”两者,本身无所谓哪个更重要,好比不能问张艺谋重要还是钱学森重要。“重要”是一种主观判断、志趣倾向,合自己意的东西优先,这也是人之情常。我看高老的意思是说不值得去想在“道”与“德”先后次序上挖出什么“矿”出来。三种解释都可以聊备一说,而我抟扶摇比较喜欢高老一说,因为不同的学派是可以有不同的突出重点的。

李:高亨和高明也都称帛书《老子》上下篇为《德经》、《道经》,实皆为误。(p4)

抟扶摇按:小小常识一个。书名有“经”字者,我想一概是后世添加的文化习俗,比如《诗经》、《金刚经》、《圣经》、《十三经》。这些书文之名在当初,当然没有“经”字的。“经”,表示在那时被认为最高级、最基本的理论和典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还讨论《离骚》有没有《离骚经》的名称,《诗》有《诗经》之名是吧;苏俄列宁还说《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列老师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和棒杀宗教者,今天俄罗斯宗教大回复,那是因为苏共苏维埃垮台了,叶利钦允许的;只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革命废弃了“经”说,却是老老实实,是谁的文章就写谁谁谁,什么“经”呀“典”的,经典是靠内容决定的,不是靠“派头”,用中共党员的党费买书来,支部里人手一册,那就是“经典”了?所以,《老子》、《道德经》、《德道经》、《道经》、《德经》,别在书名上抠字眼钻牛角尖。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二):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2

  

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2

《德篇校笺译评》(续一)

李:此两句言[1]最有德的人,[2]因循自然,不表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有德。(p6)

抟扶摇按:此两句,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自然不错,所谓“上德”、“尚德”。“上”、“尚”都是形容词,英文里该是“爱咳嗽冷”。关于[2],串解篡义了,因为从上两句里无论如何得不出“内容”怎样,“形式”怎样的意蕴来。

惜乎李水海,他抄了《韩非子·解老》一段话,却没有顺杆儿爬着申论。老韩区分“德”与“得”,“德”指内,“得”指外;老韩说“不德”就是“其神不淫于外”的“身全”。“神”当然是在内的,于是是“德”的一种表现;“淫”,用上海话讲,就是“潽出来了”,就是英国小孩瓦特看见开水溢出了;你家熬粥溢出了;潽出来了么,就是“内”里少了东西嘛,这就是“不全”了么。所以“上德”者,就是内里获得的东西始终不少、一点不失的人。我有过一个浅显的解释,那就是列位看官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教你乘法口诀吗?不需要了吧!因为就获得乘法口诀而言,你是“上德”了,一句也没有忘掉、没有“淫于外”、“潽掉了”,可是你还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吗?小学里教的你没有忘记,哦,高中里教的你倒忘记了?所以你对中学数学而言绝对不是“上德”者,高中数学的“神”早从你脑子里跑掉了。这里要立即补充一点,即千万不要把老子讲的“德”就当成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道德”!不,老子讲的德,在其最初的涵义上,指的是内心的一切所得。道德只是一个人一种或一个方面的内心所得,比如酒后绝对不开车。但是认知也是一个方面的内心所得呀,比如知道了“醉驾入刑”的条例;情爱也是内心所得,比如对范冰冰也不起性欲,还是俺家黄脸婆最好;意欲也是内心所得,比如永远有追求的意欲,40年前追求钞票;20年前追求愿意“日后提拔者”;10以前开始追求读《老子》诸子了;打算10以后追求安乐死。这一切都属于“德”,就看你做得到“上德”不。于是“不德”,按照老韩的意思,就是“不需要补德了”,好比你不需要重上乘法口诀课了。因此“不德”者才是“有德”人,正好比“不缺”才是“充足”。所以帛书老子开头两句话,哪里有什么“因循自然”与否和“外在形式”与否的意思呢?倒是充满了学习或修养或教育之“终果”的意思。比如20年刑满释放分子又判刑5年,这只赤佬绝对是垃圾胚,20年监狱教育的内心所得还是“淫于外”,忘记了,又去铰公用电线卖钱花,你说这是不是“无德”了?

老韩解老,李水海不驭以乘风破浪,却引梁启雄所谓“德是人性以内的东西,得是从外界的来的东西”而不表示赞同,熟视无睹,好像睁眼瞎,其实老梁说得真对。“德”、“得”古字为一,都是“获得”义。恰是后世为了区分“外得”、“得之于外”和“内得”、“得之于内”,这才分出“得”、“德”两字来而各有专指。捡到、偷得、赚来一元钱之类,都属于“外得”;读圣贤书、听君一席话而觉得内心丰富了之类,都属于“内得”即形成“德”。拿自己的钱去投资、理财而增加了收益,这是“得之于外”;拿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反思、实践而增加了才干,这是“得之于内”,是内生之“德”。李水海不顺着老梁说开去,有眼无珠,那倒也罢了,他怎么精神病发作了?居然批杨树达所谓“‘上德不德’当作‘上德不得’”为“非也”。(p4)按照我抟扶摇的前面论述,“不德”就是不需要内“得”了,因为满了、充足了、“不淫于外”、“没有潽出来”,因此是不缺少,好比乘法口诀烂熟了。

李水海释这两句实话讲“上德之人”的“有德”,在于“因循自然”。这个解释是抄河上公的,公说“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其实河上公是硬把皮肉撕开来,剥离成对立两物。“以德教民”和“因循自然”教民是对立的吗?我抟扶摇前已说过,老子所谓“德”,初不仅仅限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之类,而是包括一切心理之得、心理成长、心理发展。能“因循自然”,起码是认识了自然规律,这是心理上的认知成长。鲧搞堵,这不是因循自然,他的实践最后也不成为“德”;大禹用“疏”,这既是因循自然,不也是大“德”吗?“因循自然”教民同时不也可以是“以德教民”吗?我对这些隐士的学问是很怀疑的。倒是王弼说得还好:“德者,得者。常得而无丧……”这就是“不德”的意思嘛,不需要补充,不需要再上乘法口诀课。列为看官,牢牢记住我举的这个例子。李水海释经有上述如许差错,于是他的译文一般就不值得读了。此外,老子之言也无法以语法来白话译,这与普通的文言译为白话是不同的,具体地说,《论语》可以译,《老子》不行。《老子》只能是通解意义之后做核心意思的表达,比如这两句说的就是“上德之人内心充实,不需要补充,唯此我们才说他有德。”根据这样的义述,你可以想到很多例子,比如周总理,他还需要参加“保持先进性教育”,而不厚藤子参加了、评上优秀了,可还是不行,又进秦城去补充德了。在如毛主席,他还需要进国防大学战略系进博士后站吗?笑话,小灯藤子和许世友司令倒是需要的,还华北大演习、惩罚越南那样刚外国人吗?老鼻子落后啦!在老子看起来,两人都属于“无德”的,因为需要补德。其他例子看官们自己去想,我抟扶摇要撒尿去。这两句话就说到这里了。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读后感(三):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3

  

读《帛书老子校笺译评》03

《德篇校笺译评》(续二)

李:此两句谓:下德之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此实无德。(p5)

抟扶摇按:此两句,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注意几点。1)“下德”相对于“上德”而言,两者是讲“德”的程度,而且就简单地二分法,无非是粗疏地表示德的“高-低”两端而已。这是最粗疏的分类。老子远远不如我们,根本不懂细致分类。2)“德”字从前释,起步是得“得”义,升为“内得”义,完善于“一切内得”,即心理的成长、发展、进步。3)上引的李所谓“形式”云云,都是硬塞进去的屁话。这种屁话是李抄河上公的:“下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无德也。”徒有虚名,比如从前网上的“五道杠少先队干部”。“五道杠”就是河上公说的“名号及其身”;又比如“中医药生”,学生证就是“名号及其身”,等等。中医药生就中暑老人,不救肯定能恢复,只要降温敷水就可以,可是中医药生一救,两女生变成了黑白无常,迅速地把中暑人送去见阎王了。其实李水还没有必要抄河上公。“下德”就是“德不足”嘛。不足就要不失时机地补嘛,这就是“不失得(德)”的意思啊。而之所以需要补,是因为“无德(得)”呀。这两句完全是对着前两句应而反说的,因此逻辑上很好理解,而李本引的其他人注解在我看来都想多了,想玄了。比如高亨云:“下德之人,不求反其本性,而于性外求德,既得性外之德,则坚守勿失,而终失其本性,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你看,老高是思辨成“本性”一边,“性外之德”一边,还有隐含的“性内之德”一边。“性内之德”和“本性”可以重叠,好比人民币面值当然含着美元的价值。老高是说:“我们本来应该是坚守本性的,那样也可以有德,而且有的还不失本性。可是下德之人放弃本性之守,一味追求性外之德,求得后死守之,结果反而失去了本性。”这样的说法你细读了之后,恍惚觉得老高说得条分缕析很精微,可是仔细一琢磨,全是空屁概念:本性?叫啥?性外之德?名啥?性内之德?和性外之德有啥差别?守性外之德?怎么做?求反其本性?怎么返?水陆空取哪一路?所以有谁真知道老高在说什么,只要不重复他的话,不是把“妈”改成“娘”字地表达老高的意思。

其实老高的意思举例来说可以很简单。就是俺抟扶摇说的人民币里含有美元价值。可是在国内,人民币是你的交易本性。如果你要出国,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这相当于本性和德(得)相一致。此德(得)没有超出本性之外。但是,假如你以为美元的国际通用性强,因此即使在国内,你也抓住一切可能,把自己的人民币全换成美元,这就是在追求“性外之德”了。到头来你会陷入一种窘况,那就是你在国内没法购买,因为你守着一堆美元,你死了,也就是本性完蛋了。这时候,美元对你有什么用?也就是只求外德有意思吗?那不就是本性“无德”吗?一切解老者,像我抟扶摇这样诠释不是挺好的吗?有必要像老高先生做空虚的抽象思辨,再给李水海囫囵吞枣地抄袭去,颟顸更多中国人吗?说一些读者不容易懂的话能显示你李水海学问深广是吧?高亨(19000704-19860202)老先生是旧学者,你李水海是1968年大学毕业,22岁,思想方法不能新锐一些吗?如果按照我抟扶摇举的钱币例子,那么老子说的“下德之人”就是不善于,甚至不能够,事实求是的人,即教条主义者。你在中国,使用人民币,这是本性,也让你富有得(德)。可是你却偏执着于“美元的全球购买力强”的念头而储存美元,这是违背本性地求“德”,是缺少“上德”的表现,乃至于“是以无德”。总而言之,上引两句的义疏可以是:“下德之人得补德,需补德就意味着尚无德。”

李:此两句……今从乙本。(P5)

抟扶摇按:帛书乙本“此两句”写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其实逗号可以去掉而为一句更流畅。“此两句”,《韩非子·解老》写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笔墨官司就打在“无以为”和“无不为”之间。当然,从版本上看,今宜订正老韩之“不”而坚持帛书之“以”。不过,从语义上看,两写可视为含义一样。“无以为”就是“不操啥家伙事儿”。你赶个猪不也要操个柳条枝吗?不赶就不操了嘛!帛书句就是这个意思。“无不为”就是“啥都干得出来,这个不行用那个。”你赶个猪,可不限于操柳条枝。没柳树咋办呢?不能用绳子当鞭、石子打击……来规导?你不赶猪,不妨碍你想出各种赶猪的办法可以拿来“操运”的。我抟扶摇在前面说过了,“德”就是指一切的心理获得、心理成长。因此知识、经验是基本重要的。“上德”者就是知识经验特丰富的人。而“无为”,是说轻巧之为,不是说睡着了、昏死了那样的一动不动,而是说不做相对而言的大动干戈、大刀阔斧。所以帛书是说“上德”之人不大操办,不是非要用哪一件家伙的。譬如毛主席退傅作义奇袭中共中央之兵,按照常理,应该调兵遣将来阻击,这就大动干戈了,因为当时毛主席近处是真无兵可调。然而就非要“操兵”吗?毛主席写一篇报纸文章就让大傅绝望了,取消了奇袭。这就是“无为而无以为”的意思。换一个情境,小胡突击延安,毛主席不写文章了,知道这没有用,而是采取“让出空城绕圈子”策略,但是坚决不过黄河,却也没有调动大军来抵抗,而当初延安军民和很多高级军政干部是要誓死血战的。他们好像只有一种做法,而毛主席相对而言确实是“啥做法都行,合适就好”。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所以我觉得帛书和《解老》于这两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都是说“上德”者以看起来“无为”样子,轻巧地如此这般地解决常人看来非常困难的问题。

有趣的倒是注老蜂蚁的一些话。比如俞樾,俞平伯曾祖父,老给钱钟书在《管锥编》里骂,搞得俞平伯对钱老有气又发不出,因为钱老讲得在在有理,是俞家老爷子迂腐蠢笨嘛。俞樾说:“今作‘无以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p5)俞老爷子是说老韩《解老》里写得对。其实,“涉下”的一句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俞老棒子不通西学数理化,没看出“无为”和“为之”,与“无以为”和“有以为”是两个维度的变量,它们可以做数学组合,即可以上德“无为-无以为”,也可以上仁“为之-无以为”。正好比我们既可以说:“无女人-无以为老婆”,也可以说“有女人-无以为老婆”,因为那些女人都是校级军官的太太和女儿或娘,你敢动?

帛书老子此两句和老韩《解老》的字词差异总是研究帛书老子的学者们大张旗鼓论述的,李水海尤其如此。其实未必至于如此。根本的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一个“无为-为之”与“无以为-有以为-莫之应”的2×3=6的两变量组合。我在关于高明著作的“帛书老子读03和04”里说了这一点。我说老子还懂得一点排列组合的原理,而从俞樾到当今的文史哲教授、学者还不懂,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不肖子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