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精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本由D.H. 勞倫斯著作,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1991(初版)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精选点评:
●看的是竖版繁体,可惜不知被谁借走,再也没还……
●情色
●约八年前我看的是这本,台湾版。大陆版删节多。
●买到这本书心情很惊奇,然后在豆瓣上找了半天,居然找到了,感觉翻译功底还是一般。
●有点爱这种不伦恋,含蓄的不伦恋,却无可厚非
●雄壮与沉默的声音。
●对这本书的兴趣也是源于它对性的描写啊。。。查这本书在当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称这本书为黄书。但这种称谓也只能局限于20世纪初期了、 查泰来被高调的称为“西方的金瓶梅”,我没有看过金瓶梅原版,对于这个美誉无法置评。 查泰来在性方面的描写。与当代的如本性学作家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当代人看待查泰来的性描写,也是心不惊肉不跳的。鄙人肤浅的认为。查泰来当年引起的争议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毫不惊异的性描写对当时人们的眼球以及心理上的冲击。 劳伦斯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 他的那些思想在查泰来应该有很好的体现。 我想,查泰来所蕴藏的劳伦斯的那种思想才能引起争议的关键吧。 按照劳伦斯的自序,他只是在一种古来的肉体行为之上按上了精神的东西—思想。这就像大海里的导航灯。给当时混乱的关于性的思想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于人们关于敢想不敢做,敢想不敢说,敢做又不敢去思考,作了一个批判。“最大的需要,是我们依照思想而行动和依照行动而思想但是,但我们在思想多中的时候,我们便不能真正的思想,思想与行动这两种情境是互相排挤的。可是这两种情境必须要和谐相生相承”劳伦斯吧这当做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对顽固派的道貌岸然的指责,对堕落的指责。它提供了一种正确,健康,充分,完备,纯正无暇的性思想。这便是,他的目的所在。 20世纪20年代,一个工业大发展的时代,劳伦斯却选择了一个宁静偏远的庄园——勒格贝,在那描写他笔下的故事。一个受着种种束缚的男爵夫人——康妮,如何挣脱名利,挣脱地位,挣脱金钱的重重压迫,奋不顾身的哀伤一个地位卑贱的林园看守人。字里行间,一种对原始,对自然,对古老纯正的追求。对金钱的指责,对工业化的唾骂。让我感觉劳伦斯是在厌恶我们的文明。从这个观点看查泰来,查泰来超越了一半讽刺小说的界限,更像是在对古老,对纯洁,对内心唯美的追忆,一种祭奠。。。
●2015.01.01~01.03.
●反覆翻了十年的書,終於紙頁都陸陸續續掉了;張瑜的譯本文筆色情卻優雅精緻,以至於一旦看到梅勒士三個字,我就看到樹林裏潮濕的霧氣,雨裏赤裸著奔跑的康妮,清晨在整點的鐘聲和晨光裏醒來觀察彼此身體肌膚和線條的美,梅勒士的鄉村口音和原始粗野的愛慾
●喜歡這個版本,代入感很強。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一):孤独
很多人把它当作发泄工具……
很多人把它拍成了可笑的色情电影……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
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和痛苦。
我不认为这是个美丽的故事……
也不认为是什么离经叛道的挑衅,
最平常妇女的最原始的痛苦
发自内心的压抑和来自自然和呼唤。
为什么要制定秩序,
为什么要穿着衣服,
为什么都想说而都不做。
我记得我初中看的时候,哭了。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二):悲伤而美丽的故事
以前一直以为是色情小说,真正阅读以后才发现这是愚蠢的偏见。也许现在的情况和劳伦斯时代已大不相同,但显然越接近真实的东西生命力越持久。虽然现在还只是读到第六章,但作者的文字仿佛有着魔力一般,使人忍不住回视自己的生活
多么静默的世界,无法重拾表达的勇气。
用尘嚣填补的空洞,迷醉于无意义的幻境。
想要大声哭大声笑大声地歌唱,
短暂的生命,如此无力,
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触摸得到么?
总是空想。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三):情人
读书笔记221: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台湾的全译本,所以情色描写全部保留,其实描写性爱的场面也不过三四回而已。劳伦斯更多的还是对男女由性而爱的深度思考,此外还有对英国工业化的反思,英国不同阶层的比较。
对于康妮而言,她出身中产知识分子家庭,有个姐姐,两个人早年都有过德国男朋友,也早早体验了性,一战爆发后,康妮嫁给了查泰来爵士,不久克里夫在战争中受伤,下身瘫痪,不中用了。康妮随后同剧作家麦克利斯发生了关系,但是两个人不和谐,康妮来的慢,麦克利斯去的快。
康妮慢慢认识了古怪的守林人美乐士,美乐士是矿工的儿子,当过军官,在他的恋爱生涯里,遇见过三个女人,都无法在性爱上同步,妻子跟个矿工跑了。于是康妮和美乐士相遇了,他们是同步的。
查泰来家族需要一个继承人,而克里夫显然没有生育能力,他允许康妮找个男人生个孩子。当康妮决定怀上美乐士的孩子,告诉了她的姐姐和父亲,他们都无比同意她去找个同阶层的人,却无法接受守林人美乐士,当康妮决定离婚同康乐士远走高飞,克里夫拒绝离婚,他无法接受输给一个矿工的儿子。他们只有静静的等待,等待孩子的出生,等待法院的判决。
劳伦斯在书中重点描写了女性的觉醒,里面有好几种女性作为参照,康妮的姐姐,管家看护,矿工的妻子们,之所以这本书成为劳伦斯的代表作,可能也是因为首次有作家去描写女性的性爱观,他不断地与男性为性而性的原始本能相对照。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四):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丽的小说,美丽得如同童话。它是文学描写中最动人的爱情之一了:富有灵性,激情跌宕。然而读懂的人大约并不多。
“接触之美是远比眼见之美更为生动和深刻的。”男女主人公是自然的儿女,他们敏感,细腻,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地位的纷扰,感受着生命最本真也最深刻的快乐,并愿意为此抛弃一切,承担一切。查泰莱爵士因伤失去性能力,本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但他本质上是个空洞,虚伪的人。相比之下,梅勒斯有着高贵的灵魂。他受过教育,但厌恶了他认为腐朽的文明生活,选择了自我流放,自食其力,寄情山水。康妮呢,若只从外表来看,大约只是个“好看”的女人。但她是如此的充满激情和灵性,你会感到她简直是美伦美焕。
小说伊始,即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一片废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象征,更是大战后人之精神荒原的写照。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野林子和林中木屋,里面发生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生命故事,一个复归自然的男人给一个寻找自然的怨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这怨妇亦焕发出女人之本色,唤起了这个近乎遁世的男人身心遥远地带无限的温情,激发出他身上近乎消失的性爱激情。他们在远离工业文明的地方体验着自然纯朴的爱情,体验着创造的神奇,双双获得了灵与肉的再生。故事浪漫而美丽,不乏乌托邦色彩,简直是一部成人的童话。
令人深思的是劳伦斯对现实的选择:他选择了森林为背景,选择了一个猎场看守而不是选择他情感上最为依恋的矿工来做故事的男主人公。猎场看守这种职业的人游离于社会,为有钱人看护森林和林中的动物供其狩猎,另一方面还要保护林场和动物以防穷人偷猎或砍伐树木。这样的人往往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是有钱人的下人,是劳动者,但又与广大劳动者不同。在劳伦斯看来,这类脱离了俗尘的阶级利益、一身儒雅同时又充满阳刚气的男人最适合用来附丽他的崇高理想。而从根本上说,矿主和矿工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都受制于金钱、权利和机械,在劳伦斯眼里他们都是没有健康灵魂的人。
劳伦斯试图创造一个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这就是麦勒斯。在此劳伦斯超越了自身阶级的局限,用道德和艺术的标准衡量人,用“健康”的标准衡量人的肉体和灵魂,才选择了麦勒斯这样的人做自己小说的英雄。而森林在劳伦斯眼中象征着人与自然本真的生命活力,更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的纯洁。而森林中万物的生发繁衍,无不包孕着一个性字。劳伦斯选择了森林,选择了森林里纯粹性的交会来张扬人的本真活力,依此表达对文明残酷性的抗争。
劳伦斯真是用心良苦,也真是书生气十足。他创造的简直是成人的童话!他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呢。是的,劳伦斯是在废墟和瓦砾上激情高歌的诗人,将全部的悲情化作温情,给人以信心。郁达夫在劳伦斯逝世后不久就读了劳伦斯的作品,他英明地指出:劳伦斯是个积极的厌世主义者。此言极是。所谓厌世,自然是面对滚滚红尘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所谓积极,当然是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对人类的信心。于是劳伦斯选择了麦勒斯这样孤独隐居但性力强健的男人做他的理念传达者。这样的男人与世界的结合点只有自己最为本真的性了,他只与脱离了一切尘世丑陋的女人之最本真的东西接触,这就是超凡脱俗的性,与鲜花、绿树、鸟禽一起蓬勃自然地在大森林里生发。谁又能说,麦勒斯不是一棵伟岸但又柔美的橡树?一个复归自然的文明男人,集强健的性力、隐忍的品质和敏感的心灵于一身,对女人和自然界的鸟兽花草表现出似水柔情。郁达夫,中国只有郁达夫才能在劳伦斯刚刚逝世不久就做出了一个这样的判断。劳伦斯在中国热了这些年了,中国人对劳伦斯的认识,还要数达夫透彻。
一个要摆脱代表死亡与坟场的丈夫的鲜活女人遇上了麦勒斯这样一个卓尔不群回归自然的理想主义男人,在童话般的林中木屋里自然而然相爱,演出了一幕幕激情跌宕的生命故事。小说字里行间荡漾着的生命气息,幻化成大战后废墟上人性的希望祥云,富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这本书三十年代出版,当其时惊世骇俗,长期遭禁。社会发展到今天,多么露骨的图片和文字都随处可见。“性感”已经泛滥成灾。但象康妮,梅勒斯这样充满灵性的“性感”还是和当年一样罕见。
这是“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五):John Thomas and lady Jane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John Thomas says good—night to lady Jane, a little droopingly, but with a hopeful heart!”-------题记
这算是一本性启蒙读书。在中国社会里,性向来是晦涩的话题,人们对待性的态度,由原先的视为不洁之物,腌臢、猥琐,主流思想持批判的观点,到现在的纵欲,色情泛滥。先前的压抑、禁区,到如今有些变态的扭曲,“性”的形象被妖魔化。虽然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开放很多,但还是只有少数人能以健康、正确的心态待之。
劳伦斯对性持有一种清教徒的观点,他的性描写更具说教性和严肃意味。他把它写得跌宕起伏,满是天堂色彩,而少了一些痛苦煎熬下的负罪感。:“他之所以常常被称为清教徒,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极为严肃的事情。”霍嘉特在1961年版的序言中,称《查泰莱夫人》是“洁净、严肃的美文”。“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作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
它不低俗,也并非享乐主义的号召者,只是更在乎性与人性的自然关系。我觉得劳伦斯说得很对,世界的和谐终究归结到两性关系的和谐。在序中,他说道:
“我希望世界上的男男女女可以完整地、真正地、没有压力地去想关于性的问题。即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付诸行动,那至少我们的思想是没有束缚的。……一个少女和一个少男,织成的是一团只有时间才能梳理开的乱麻,是一张关于性的思想和感情的网,纠缠不清。性的思想和行为,经历岁月洗刷后,才能抵达我们最后的堡垒,修满贞节功德,驶入港湾。到那个时候,我们的性行为和性思想将会是协调的,不再相悖。”
“只有精神亢奋了,肉体才能随之澎湃,这源自我们的祖先在性行为活动中,没有任何的认识和了解,流传至今,这种行为变成机械的、僵硬的、令人失望的行为。这个疑问只有在心灵了解后产生的新鲜才能让其复苏。”
“性爱之中,精神是滞后的,现实里的性爱,所有的精神都会延时。我们对性的认识在黑暗中爬行,在恐惧中踟蹰。这一点是我们的祖先野蛮、未开化的后遗症。在这方面,关于性爱的肉体方面。我们的精神还是愚昧的。现在,我们要迎头追赶,让肉体意识和这知觉本身协调发展,让行动本身和意识可以并肩前行。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性爱有适度的尊敬,对肉体有适度的尊敬。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所谓的猥琐语句,它们是思想对肉体认知意识自然而然产生的。猥琐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精神对肉体的蔑视和恐惧,而肉体厌恶和抵触精神。”
劳伦斯对神化的官能体验的描述中不乏对火热肉欲的描写,那种对赤裸的生命不加修饰的描述,没有丝毫的扭捏,他像是掀起了人类的遮羞布,将生命原始的律动通过文字的节奏彰显出来,“如果说思想和肉体不能协调,如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该有的和谐和相互尊敬,生活则是场丑陋的遗憾。”
但很多时候,性对于女人而言,更像是一种顺从的行为方式。性事之中,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更多的是“征服”和“被征服”。
为什么女人要被动地去迎合男人,取悦男人?
“可以这么说,女孩子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完全在于是否获得绝对的、完美的、纯洁的、高尚的自己。如果不能摆脱以前那种污浊的两性关系和耻辱分主奴状态,一个女子的生命便显得毫无意义。”
“女人在顺从男人的同时,她们依旧能够坚守内心的想法和自我。”可是,女人不是男人的附着物,女人为什么不能享受性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女性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不及男性。其中有着生理构造上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传统道德的约束。要是哪个女人性欲旺盛,追求性快感,会被舆论职责为“淫娃荡妇”、“不贞洁”。而在同样方面,人们对于男性有着更高的容忍度,这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男性魅力的展示。从这里可以看出两性关系明显的不对等。
女人“因爱而性”的贞操观,使得她们在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交流,而不纯粹是生理上快感的满足。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敞开怀抱,其内心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她在这场结合中所能体味到的欢愉。
爱情是辉煌的,而爱的尽头是性。劳伦斯毫不掩饰对人性中肉欲的肯定,他擅长用性与爱将情绪蒸熏而起,进入一种微妙的抒情节奏。他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由的破坏,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深度的探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他相信,人类的性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作家能像他这样,以宗教般的热忱赞美人间性爱,以细腻微妙的笔触描绘两性关系中那种欲仙欲死的境界,而那伴随着炽热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一个被工业化的浓烟裹挟而去的英格兰小镇,英国贵族克利福德克利福德经历了一战的苦难,受到了心里和生理上的伤害,他身体残缺,无法享受与爱人的亲密接触。命运对他的宣战,同时带给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挫败感,性无能使他无法满足康妮官能上的欢愉。而现实的痛苦和压抑也扭曲了他的心,从性无能到爱无能,他只一心想要维护自己可笑的尊严,没有考虑到康妮也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她想要的关爱和尊重,是她仅作为一个女人的身份。克利福德的大男子主义囚禁了康妮。因为康妮曾经拥有过年轻时的爱恋,享受过鱼水之欢,她体验过那种肉体深处奇妙的震撼,那种令人激动不已的自我欣赏的痉挛,所以即使她与克利福德在思想上的精神交流也带给她过温情,她也无法抑内心深处对于男性力量的渴望。她在挣扎过后没有回避自己的自然欲望,她渴望能与爱人身心交融。
康妮的父亲眼见着女儿日益憔悴,享受不到性的滋润和欢愉,开诚布公地找克利福德谈话。克利福德随即向康妮表示,“要是你能和另一个男人生个儿子,那也许是件好事……我不太相信什么父道,要是我们养他,他便是我们的,而继承我们。你不觉得这是件值得考虑的事么?’”
“我觉得在生命里,我们所做的那些小动作,和我们与他人发生的那些小关系,并不怎么重要。那—切都要消逝。而且谁知道那一切都消逝到哪儿去了呢,哪儿是旧年的白雪在一个人生命中能持久的 东西,这才是重要的东西。我自己的生命,在她的长久的持续与发展里,于我是重要的,但是与人发生的偶尔关系,特别是那偶尔的性的关系,有什么重要呢?这种种关系,如果人不把它们可笑的张大起来,事情便象鸟交尾似地过去。事情本来应该这样,那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终身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并 不是那一两次的苟合。你和我,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终是夫妻。我们彼此习惯着在一块。我觉得习惯是比任何偶尔的兴奋都重要的。我们所凭以生活的,是那长久的、缓慢的、持续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偶然的瞬息的快感。两个人住在一块,一步一步地达到一致。他们的感觉密切地交贯着。结婚的真谛便是这个,并不是性行为,尤其不是那简单的性作用。你和我由结婚而互相联系着。命运已经不幸地把我们的肉体关系斩断了,我们只要能够维持着结婚的基本东西,这性的问题我想中可以容易解结的——不见得比找牙种医生治牙更难解决的。”
对于克利福德来说将性与爱分离也实属一种被迫的选择,但,康妮不是一个纯粹追求肉欲的女人,她渴望的是被男人呵护的柔情。康妮有着被尊重的需要和细腻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克利福德对性轻蔑的态度和对生活的冷漠让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这是康妮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体内蠢蠢欲动的对生命活力的渴望被克利福德触发了,康妮无法忍受自己青春的凋零,不堪寂寞的,不止是她的身体,还有她的心。
“他从来不温热,甚至也不慈和,他只有一种冷淡、受过高等教养的人对人的恳切与尊重。但是他从来没有过一个男子对于妇人所有的那种温热。甚至如康妮的父亲对她所有的那种温热他都 没有。那种男子的温热,虽只为着男子自己,而男子也只这样作想,无论怎样,一点男性的热烈是可以把一个妇人温暖起来的。”
她不再迟疑,不再犹豫,她要从压抑着自我的悲凉境地中逃离出来。
后来,康妮遇到了米凯利斯,一个世俗社会里玩世不恭的叛逆者,一个风流倜傥的漂亮青年,有着明锐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背负着风流孽债的臭名声。这时候的康妮已经厌倦克利福德的狂妄自大、虚伪做作还有那种没有回应的麻木,米凯利斯豪不矫揉造作的做派和他大胆的充满火热情欲挑逗的眼神让她浑身燥热不已。“他有的地方使康妮喜欢,他并不摆架感,他对自己不抱幻想。克利福所要知道的事情,他说得又有理,又简洁,又实际。他并不夸 张或任性”。她以为她找到了爱人。
然而在偷情过程中,米凯利斯只在意自己欲望的满足,他的轻浮,他对女人的不屑一顾刺痛了康妮,康妮对他也愈感失望。
女人是极敏感细腻的,她们能从肉体上的纠缠,在微妙的身体官能感受中能体会到伴侣对自己倾注的情感,很她们更加享受的是融化在自己被珍重的那份温情之中。
康妮一直在追求的亦是那份珍重与疼惜。
“康妮觉得,所有伟大的辞藻都会被同代人视为毫无意义:爱情、幸福、父母、丈夫。所有这些能动的高尚词汇现在都是要死不活的,慢慢走向衰亡。家,不过是你睡觉的地方;爱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游戏;快乐,是你形容舞步飞扬时的状态;幸福,是你来蒙蔽他人的语调;父亲,是一个享受他自己生命的人;丈夫,是你同他共同生活并且还要忍气吞声和他过下去的男人。至于性爱呢?这最后一个伟大的词,只是一个轻佻的名称,它让你这一秒飘飘欲仙,下一秒支离破碎。就好像你是便宜的粗布料子做的,慢慢烂到碎骨粉身。”
康妮对她的生活愈来愈感到绝望,她的生命只剩下苍白的底色。
“剩下的唯一东西,就是隐忍。在这隐忍中,寻得某种乐趣。在生命的空虚之旅中,她体会到一段又一段,一程又一程的恐惧与满足。仅此而已。这是人常说的最后一句,家庭、爱情、婚姻,迈利克斯,仅此而已。一个人溘然长逝,告别生命时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仅此而已。”
直到梅勒斯的出现。
他是克利福德雇佣是守林人,不善言谈,神情淡漠,给人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他用一种冷漠的、俯视的姿态审视着这个世界,拒绝加入工业社会,用有限的所有打理着自己为数不多的欲望。梅勒斯是一个孤傲的仿佛超脱世外的隐者,带着点禁欲的神秘的色彩。他的身上有种不加修饰的男性魅力,狂野不羁,却自有一股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文明或财富所赋予的,那是自然的力量在他血液里的渗透和烙印。
康妮不自觉地被他吸引了,这种吸引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还有肉体上的,“那个白皙孤单的身体,属于一个身心都独自居住的男人。不仅如此,还有一个纯洁生命的美丽。这不是比美丽物体更美丽的身体,而是一种光芒和温度,是一个寂寞生命的炽热火焰,呈现出一种真实可触的轮廓:肉体!”
而康妮对于梅勒斯来说也是个特别的存在,她那双忧郁的眼睛激起了他的怜惜。其实梅勒斯对于他心中暗潮汹涌的情感是有些恐惧和抵触的,他是个情感充沛却又很理智的人,他来到这片树林,是他主观追求的结果。他本想封存了他的激情,在自然之中孤独一生,可是康妮却扰乱了他心中的平静,而当情感喷薄而出,便如脱缰野马般不可控,他的镇静,他的淡漠,他的孤高都在康妮柔美温暖的身体里消逝。
康妮要的是和她一样完整的人,一个有爱欲有感情有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一个能抚平她对前工业化的英格兰的乡愁之情的人,一个和她一样没有被机器异化的人。梅勒斯和她是同类人,他们都是对生活有着抗拒,但却又渴望能够真实活着的人。这种同类人的气息有意无意地牵引着他们。在肉体和精神的碰撞重叠中,他们在彼此身上互相汲取着生命的热情与力量。
对于康妮来说,梅勒斯对她的征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征服,同时也是自然对文明的征服。梅勒斯把她从机械化的生活中释放出来,他们在自然中结合、律动、喘息。在梅勒斯面前,康妮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是心肝情愿地束手就擒。
他们远离尘嚣,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勇敢的柔情----超越世俗,融于自然的柔情。这种柔情是对生命的温情和爱怜,好像劳伦斯笔下风中如蓝色的潮水般的风铃草,层层抚慰着肉体及心灵的伤痛。爱情,不是精神上的囚禁和肉体上的疯狂,健康平衡的两性关系应是丝丝入扣的温情和尊重。康妮冲进滂沱如注的雨中,赤裸着,笑着,跑着,没有衣不蔽体的羞赧,只有与天地万物同欢,共享纯净雨水润泽身心的舒展。梅勒斯在雨中同样赤裸着,追逐着康妮。在雨水那“咆哮的静谧”中,他们尽情地相拥相融。这样的相亲相爱,直白却丝毫没有露骨的污秽。这是纯粹的肉欲,仿佛能净化工业文明带来的那些污浊空气和冲淡怪异的机器呼号带来的噪音。劳伦斯在这段描写中将他们最彻底最真挚的浪漫渲染地淋漓尽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他们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上帝的孩子在跳舞,他们礼赞生命,歌颂人性,带着种虔诚的膜拜。
劳伦斯受自然主义的影响,比较崇尚还生活本来的面目,厌恶遮遮掩掩的修饰,直面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横流的欲望。在他看来肉体的欲望并不低俗,它是和精神同级的。人类出于某种理性层面的思考,有种生为高级动物的自命不凡,他们认为被欲望操纵是一种倒退,是一种进化的逆行,所以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而克制欲望是出于高尚。劳伦斯看得透彻,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落荒而逃。
我们都是父母一场欢好后的产物,生命如此的神奇,男女的交合就像是触发了连结不同次元的神秘通道,在灵与肉重叠融合的一瞬间,本体的意识循着某声呼唤,被某种力量牵引到这个世界,进驻到我们现在寄住的肉身凡胎之中。拥有生命是幸福的,拥有被唤醒的清醒意识是幸运的。人类的繁衍生息传递着古老的智慧文明,这样看来,发生在天地间的男女性事更像是神圣庄重的宗教仪式,让人肃然起敬。
而性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享受感官上的刺激,更是一种寻找真实存在的途径。男人、女人不只是在体内人类原始的野性冲动下才会渴望深入彼此的身体,性的角色是如此的微妙。身体是诚实的,不像嘴巴只会说停留在耳边的“我爱你”,性更是情人之间不可言说的默契交流,通过身体上的契合来加深精神上的契合。当两个身体赤裸相拥,坦诚相待的时候,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最确切的事物--身体,温暖,热血和力量.
劳伦斯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我所挖掘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切口。诚实地面对自己,充满生命力地活着。阅读此书,有此感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