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读后感精选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是一本由汤重南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精选点评:
●不亚于外国的二战著作。
●很喜欢上、中卷,补充了我对日本近代史的空白。而下卷的内容,则带有太多作者的主观色彩。希望能有更多像此书这样系统、详细地剖析日本近代史的书籍。
●还不错。
●对我来说,当做了解日本的入门书是够用了
●实际上读的是《改革启示录》,关于商鞅 王安石 张居正 明治维新 俄罗斯改革 拉美改革 越南改革
●可看看。
●还不错,值得一看
●还算中规中矩。
●想系统的了解日本近代史的话,当首推此书!
●写得不错。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读后感(一):不完美,但依然推荐,因为数量少
国内出版的囊括明治时期日本史的严肃读物不多。
这套书算一部。
刚看完第一本(老版的),觉得甲午之前写得都还不错,但一旦与清国正面接触后,作者的民族主义就有些激荡了,也不再用些不偏不倚的词了。
尽管如此,作为日本近代史读物,此书还是比较难得的。
大概一年前,市面上远远没有这么多有关日本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专著。但近几个月明显感到中国出版界的目光开始转向这个国家。这是一个好的苗头。但毕竟多数是日本学者的专著或者共产中国前的学者写的,当代大陆这么多作日本研究的学者,也应适时的出些像样的东西。因为当他那么了解你的时候,你不了解他是很不合时宜的。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读后感(二):一部民族近代奋斗史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叩关,美国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日本国门,之后西方列强纷纷而入,迫使日本幕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时的日本,恰似隔海相望的晚清政府,两个挨打不还手的脓包,宛如一个藤上两个瓜。
1905年,53年后,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峡全歼俄国舰队,加上陆战的失利,俄国被迫承认失败,日俄战争结束。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黄种人打败白种人。当英法美等老牌帝国主义强国惊愕无比时,他们已不得不承认帝国主义俱乐部里已经多了黄脸的会员,他的名字叫--大日本帝国。
这一切剧烈的反差和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一个落后挨打的封建国家怎么会在半个世纪之内就跻身为世界一等强国?本书给予了我们审视这段历史的线索和轮廓。从德川幕府末期到1945年日本战败大日本帝国灭亡为止,本书梳理了日本变革的脉络和整体框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细节,不过已足够向我们展示一个民族崛起的前因后果。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远跨重洋,长途奔袭珍珠港。在攻击机群即将起飞之际,飞行长渊田美津雄中佐在甲板上对同僚说:“100年前,美国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我们国门,今天我们报仇的日子到了”每每读到这一句时,我都禁不住流下泪来,日本男儿真是有血性,有骨气的男子汉。
一个民族不会无缘无故地强大,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怯懦。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读后感(三):关于汤重南的《日本帝国的兴亡》的读书报告
《日本帝国的兴亡》是汤重南先生的日本近代历史专著。很棒。
读这本书前,对从媒体上看到的日本政坛对二战的态度我一直很是不解。日本侵略是事实,当年给与战各国的痛苦也极深重。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现在执政的安倍内阁(以及其他的许多右翼政客)仍然继续不承认侵略,甚至还经常参拜靖国神社?读完汤重南的这本书,又以读到的一些相关材料为线索继续查找了些资料,我初步有了些答案。
日本当时的经历和状态,似乎能给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历史上看,日本当初曾经也是受殖民的一方,闭关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被美国的“黑船”敲开国门后一败涂地,也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后来,经过尊王攘夷分裂局面权力渐归复中央,而后明治维新国力逐渐强大起来,甲午战争挑战并战胜中国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日俄战争时甚至击败白种人的列强;当时同样被欺负的亚洲各国看到日本原来的衰弱和后来的崛起,对比之下不难想见当时日本被奉为成为榜样。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屏博士认为日本的带有民族主义性质的口号(他称之为“亚细亚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等同于侵略的主张的。在其博士论文《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他详细论述了日本亚细亚主义的变迁。王屏把亚细亚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1878-1898),发展期(1902-1933),消亡期(1937-1945)。若只把正当真诚的亚洲互助说称之为亚细亚主义的话,亚细亚主义只盛行于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即“形成期”),后来日本由于胜利的一系列变化和野心下,互助提携的亚细亚主义的声音逐渐消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具明显侵略性和掠夺性的“大陆政策”(“发展期”);而后来法西斯军国主义兴盛的时期,亚细亚主义被当作幌子复活起来(也就是“大东亚共容圈”),可是这时候只是一个包裹着谎言的好看的外壳,用于掩盖罪行,已绝无高尚可言了 。
当时能够认清谎言的,是共荣圈外的抗日力量,以及“共荣圈”内被迷惑后来醒悟而反抗的分子,而那些驯服的成员面临的则是进一步的改造。在满蒙和早被侵占的台湾地区,日本推行格式样的“皇民化运动”。例如,伪满洲国虽与日本约为“兄弟之国”,日本却试图对满洲国植入神道教,以对满洲地区人民进行精神控制;溥仪两次被安排访问日本,第一次是慰问对中国作战受伤的伤员,第二次就是将日本神道教的神请回满洲,不仅如此,日本代表军国主义的“国家神道”思想还被写入其政策纲领——《建国精神》——中 。在被割占的台湾,日剧政府在语言、教育、民俗、宗教、文艺形式等种种方面对台湾民众施加影响,试图将台湾人民改造成驯服的日本皇民 。琉球王国在1875年被并入日本,经过日本的长期镇压和经营,独立性渐失,最后不可逆转地成为了日本的领土。可以想见如果印度、缅甸当初没有直接的抵抗,那么今日之台湾就是明日之印缅,今日之琉球就是明日之台湾。
“9日, 约4000名日本老百姓逃到塞班岛北端的悬崖边。 美军翻译和被俘的日本人通过广播向人群喊话, 请求他们不要跳崖自杀。 但是, 经历了20多天刀光血影生活的日本人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话了。 绝望的日本人开始跳下150米高的悬崖, 父亲们把孩子扔下去后跟着往下跳, 母亲们则背着孩子跳入惊涛骇浪中。”
要不是最后裕仁天皇被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末日般的原子弹惊醒,颁布《终战诏书》,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日本右翼政客的惧怕和拒绝承认当时犯下的错误,甚至低劣地继续沿用一直以来的借口,实在很令人寒心,因为当时的苦难是确实的。日本是很顾面子的民族,而当初丰富的说辞现在似乎还是很有力度。这种对过去罪行的不承认说轻了是日本碍于面子没有承担的勇气,重了说是不悔改的邪恶,因为他们明确地伤害了当初被伤害过的人的感情,而且继续着那些本应结束于过去的罪恶。
在大战结束后,印度国民军在红堡接受审判。在战争结束前,英国当局对印度大众一直封锁国民军的消息。红包审判的消息被媒体揭露后,迅速在全印度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集会、罢工、游行,通过种种形式支持这些为民族独立奋斗过的人们,最后印度国民军被无罪释放。这是那段痛苦的历史过后留下的一个很感人历史的小片段。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中下全三册)》读后感(四):关于汤重南的《日本帝国的兴亡》的读书报告
《日本帝国的兴亡》是汤重南先生的日本近代历史专著。很棒。
读这本书前,对从媒体上看到的日本政坛对二战的态度我一直很是不解。日本侵略是事实,当年给与战各国的痛苦也极深重。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现在执政的安倍内阁(以及其他的许多右翼政客)仍然继续不承认侵略,甚至还经常参拜靖国神社?读完汤重南的这本书,又以读到的一些相关材料为线索继续查找了些资料,我初步有了些答案。
日本当时的经历和状态,似乎能给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历史上看,日本当初曾经也是受殖民的一方,闭关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被美国的“黑船”敲开国门后一败涂地,也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后来,经过“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分裂局面结束,权力渐归复中央;而后明治维新国力逐渐强大起来,甲午战争挑战并战胜中国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日俄战争时甚至击败“白种人”的列强;当时同样被欺负的亚洲各国看到日本原来的衰弱和后来的崛起,对比之下不难想见当时日本被奉为榜样。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屏博士认为,日本的带有民族主义性质的口号(他称之为“亚细亚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等同于侵略的主张。在其博士论文《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中,他详细论述了日本亚细亚主义的变迁。王屏把亚细亚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1878-1898),发展期(1902-1933),消亡期(1937-1945)。若只把正当真诚的“亚洲互助说”称之为亚细亚主义的话,亚细亚主义的盛行期只在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即三个时期中的“形成期”);后来日本由于胜利的一系列变化和野心下,互助提携的亚细亚主义的声音逐渐消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具明显侵略性和掠夺性的“大陆政策”(“发展期”);而再后来法西斯军国主义兴盛的时候,细亚主义被当作幌子复活起来(也就是“大东亚共容圈”),可是这时候已只是一个包裹着谎言的好看的外壳,用于掩盖罪行,已绝无高尚可言了[9]。
当时能够认清谎言的,是共荣圈外的抗日力量,以及“共荣圈”内被迷惑后来醒悟而反抗的分子,而那些驯服的成员面临的则是进一步的改造。在满蒙和早被侵占的台湾地区,日本推行格式样的“皇民化运动”。例如,伪满洲国虽与日本约为“兄弟之国”,日本却试图对满洲国植入神道教,以对满洲地区人民进行精神控制;溥仪两次被安排访问日本,第一次是慰问对中国作战受伤的伤员,第二次就是将日本神道教的神请回满洲,不仅如此,日本代表军国主义的“国家神道”思想还被写入其政策纲领——《建国精神》——中[12]。在被割占的台湾,日剧政府在语言、教育、民俗、宗教、文艺形式等种种方面对台湾民众施加影响,试图将台湾人民改造成驯服的日本皇民[13]。琉球王国在1875年被并入日本,经过日本的长期镇压和经营,独立性渐失,最后不可逆转地成为了日本的领土。可以想见如果印度、缅甸当初没有直接的抵抗,那么今日之台湾就是明日之印缅,今日之琉球就是明日之台湾。
“9日, 约4000名日本老百姓逃到塞班岛北端的悬崖边。 美军翻译和被俘的日本人通过广播向人群喊话, 请求他们不要跳崖自杀。 但是, 经历了20多天刀光血影生活的日本人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话了。 绝望的日本人开始跳下150米高的悬崖, 父亲们把孩子扔下去后跟着往下跳, 母亲们则背着孩子跳入惊涛骇浪中。”
要不是最后裕仁天皇被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末日般的原子弹惊醒,颁布《终战诏书》,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日本右翼政客的惧怕和拒绝承认当时犯下的错误,甚至低劣地继续沿用一直以来的借口,实在很令人寒心,因为当时的苦难是确实的。日本是很顾面子的民族,而当初丰富的说辞现在似乎还是很有力度。这种对过去罪行的不承认说轻了是日本碍于面子没有承担的勇气,重了说是不悔改的邪恶,因为他们明确地伤害了当初被伤害过的人的感情,而且继续着那些本应结束于过去的罪恶。
在大战结束后,印度国民军在红堡接受审判。在战争结束前,英国当局对印度大众一直封锁国民军的消息。红包审判的消息被媒体揭露后,迅速在全印度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集会、罢工、游行,通过种种形式支持这些为民族独立奋斗过的人们,最后印度国民军被无罪释放。这是那段痛苦的历史过后留下的一个很感人历史的小片段。
[1]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2]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3] 卢明辉:《蒙古“自治”运动始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 李文超:《二战时期缅甸民族主义精英对日本态度的转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历史系,2015年。
[5] 叶敏君:《印度国民军历史兴亡中的日本因素》,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历史系,2016年。
[6]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第二章,第四节。
[7]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第七编第三十二章中提到,松冈外相草拟的《对德意苏谈判意见》中,将世界划分为“大东亚圈”、“欧洲圈”(包括非洲)、“美洲圈”、“苏联圈”(包括印度、伊朗)四个势力范围的设想。
[8] 如,在丁晓杰的《日本最高顾问更迭与伪蒙疆政权时期的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到从伪蒙疆政权期间两任日本最高顾问的更替看出日本对德王的态度变化,伪蒙疆第一任日本最高顾问金井章次因为与德王冲突过大而被迫辞职,第二任是受德王青睐的大桥忠一,可是最终因为“偏袒蒙古人”也被迫辞去职位。(丁晓杰.日本最高顾问更迭与伪蒙疆政权时期的民族问题[J].安徽史学,2009(03):45-52.)
[9]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
[11] 同上书,第五编,第23章。
[12] 闫超:《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年。
[13] 杨选华:《日据台湾时期“皇民化运动”之嬗变研究(1895~1945)》,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
[14]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