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找回国家》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找回国家》读后感精选

2022-04-12 03:3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找回国家》读后感精选

  《找回国家》是一本由[美] 彼得·埃文斯 / [美] 迪特里希·鲁施迈耶 / [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回国家》精选点评:

  ●

  ●特别好的论文集,埃文斯那篇收获特别多。

  ●1985年的书,那个时代的风格很明显。有两篇存档备用。译文一般。

  ●Tilly 好文章

  ●论文集。国家与社会集团的双向作用。

  ●于分析性的国家理论而言,是不错的书

  ●本书成功地引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生态系统视角,提供了更为周全的研究策略,对于国内社会研究居于统治地位的单一视角是个很好的补充。

  ●八十年代“回归国家”的先声。

  ●妈妈咪呀,阅读难度太高了,故作异日观。但总体应该是斯考切波在第一章方法论讲的那样,对于国家在经济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作用进行重启,如果考虑到此前的政治哲学的规范视角,这本从实证出发的政治科学是真正地第一次把国家带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补标。国家主义的范本。

  《找回国家》读后感(一):国家....很重要

  

怪自己太菜,反正全书看下来只觉得“国家”这一角色好重要......本书评先对“国家、国家自主性以及国家能力”进行梳理,然后简述原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每当我看不懂的时候,就会吐槽一句,“翻译的真让人头大”,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吐槽了多少遍,而且由于是论文集,其实基本就看了各篇的前言和结论

  《找回国家》读后感(二):找回国家

  《找回国家》读后感(三):《找回国家》读书笔记-第一篇

  《找回国家》这部论文集中的研究,采取了分析归纳法和历史比较来研究国家,试图使人们更加了解国家的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因此,里面的文章都非常注重对研究方法的解释,这也是这部论文集非常独特的地方。

  在《绪论: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中,作者介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其意在为今后的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概念框架,以及一些范围适中的议题和假设命题。

  首先,作者提到了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之中从社会中心论到国家中心论的转变。此前,多元主义(否认国家是唯一具有最高主权的机构,认为教会、工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具有与国家同样的性质和权力,政治权利是多元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功能)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盛行。而在工业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凯恩斯革命”的兴起、新兴民族国家无法简单复制西方自由民主模式、20世纪70年代英美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遭受巨大压力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对于国家的研究兴趣,在德国学者那里尤甚,韦伯与欣策的国家观念是一种基本解读方式。韦伯认为,国家是声称对一定的领土和该领土之上的人民拥有控制权的强制性团体,行政、立法、征收以及强制机构,是一切国家的核心所在。

  作者介绍了两种致力于将国家作为重要变量引入有关社会变革、政治及决策的比较历史研究中的分析策略。一种是把国家视为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官僚集团可以追求其独自的目标。另一种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将国家视作组织结构与行为,影响社会中一切集团或阶级的政治意图与策略。 第一种策略,即是将国家视作一种重要的行为主体。作者引入了国家自主性这一概念,即,国家能够确立并追求一些并非仅仅是反映社会集团、阶级或社团之需求或利益的目标。正是这样的目标使得国家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而实施这种目标的能力也是非常需要考察的话题。

  对于国家为何会形成自身目标,新型的工业国家似乎是一种极端情形,即重要的精英分子动用军事力量控制了整个民族国家,然后雇用官僚机构从上往下地实施改革或进行革命性变革。这样一类事件的解释要素包括:一群拥有战略性地位的官僚骨干的形成,他们获得巨大的组织力量,还拥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性认知。同时,在这种来自上层的革命中还存在一个结构性变量:国家精英与主导性经济阶级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国家官僚体系的人员既不来自于在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土地、商业、工业阶级,也与这些阶级没有私人或经济上的联系时,才会发生更加独立与彻底的社会结构性变革。

  而对于立宪整体中的国家自主性,尽管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分析要素,但对于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之间的巨大差异表明表明,研究也只能依托于历史研究,因为“国家自主性”并非任一政府体系中的一种固定不变的结构性特征。

  而第二种策略,是托克维尔式的,按照这种视角,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其组织结构及其整体行为模式会影响政治文化,鼓励某些类型的社团的形成与集体政治行动,并使得某些政治议题的出现成为可能。即,调查者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思考国家的结构及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影响到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社会各部门的政治能力、理念与需求的。

  作者总结这样两种可以互相补充又可以互为替代的研究路径,正是希望能够借此回答一系列关于国家在革命、改革、社会经济政策的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篇“国家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再分配的促进者”,探讨的是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这一国家行为。其中包括三篇文章,《国家与经济转型》关注第三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国家干预行为,意在分析推动实施有效干预的国家结构的性质,以及可能促进这种干预的社会结构条件。《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文选取了台湾作为对象,探讨台湾当局的干预与其经济转型的作用与关系。而《国家结构与国家以凯恩斯主义应对大萧条的可能性》则是对美国、英国和瑞典这三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大萧条时期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同时也在试图证明一种特殊的解释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特别强调国家的结构特征和先前的公共政策遗产。

  《国家与经济转型》一文采用的国家的基本定义是韦伯式的,即将国家视作含有权威与暴力因素的组织机构。但是此外,国家仍有其他几种角色:统治工具、集体行动者、社会冲突的舞台和社会普遍利益的卫士。这几种角色之间互相存在冲突,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造成各种影响。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选取的是将国家作为集体行动者,对有效干预的条件进行分析。其视角一是国家机器自身即国家结构,包括官僚制度的建设过程和非官僚关系;另一视角是国家和主导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个视角之下,首先提到的是关于官僚机器的建构问题。这一问题是基于官僚组织是任何国家行为的替代性工具这一前提假设提出的。在这里面,容易被忽略的是物质资源和专业官员之外的超越个人的工具理性行为,亦即,在国家高级官员之中形成的特殊的集体主义精神。那么,如何检验官僚组织的能力?作者指出,分配政策是最合适的切入点。因为国家从私人主体中攫取资源用于自身运作,这已经是对社会的一种入侵性质的干预了。而财政扩张也必然会导致国家参与对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国家机构之中还存在分权与集权的冲突。分权是官僚组织为了获得最大效率而必须的,这种“脱钩”促进了有效的信息利用与决策。而集权的必要是因为国家为保证其自主性,必须具有最低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对这二者的冲突,作者提出的两个补偿性整合机制分别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双重官僚制机构。

  关于国家结构的探究,作者有这样的结论,要进行有效的国家干预,必须关注非官僚式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官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是长期建构出来的。 而对于第二个视角,国家与主导阶级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切入点是这样的:由于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贡献是独特而又必要的,所以国家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自主性;但是国家又并非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对于“自主性是有效国家干预的前提”这一命题必须加以限定。所以说,自主性的增强与国家干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只是看似可信的。于是这里就可以探究一下产生国家更大自主性地条件,在此就引入了阶级关系。产生更大自主性的条件有主导阶级内部的分裂,此外还有来自从属阶级压力的增强。不过,也不排除没有特定合适的条件,也有可能实现有效干预的可能性。

  对这篇文章,作者的结论是,国家干预和国家的自主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强化的,同时两者彼此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干预加深时,可能会破坏国家关于代表普遍利益的声明,同时,使社会的冲突更加强烈,从而削弱了国家作为集体之凝聚力与自主性。国家所扮演的数个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是我们研究国家必须注意到的。

  而第三篇文章《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正好可以和第二篇文章大概对照一下。

  而对于国家与其他阶级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台湾地区也大有话说。对于台湾农业,作者的总结是这是一个辛勤劳作的自我剥削型农民阶级和高度剥削型政权的结合。国民党的农业政策自始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行动是增加农业产出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承受压力,为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必要剩余。由于国民党政权与台湾的乡村土绅没有任何瓜葛,所以它的农业改革会进行得十分顺利。政府通过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小农生产的科学性与效率,而且当局通过化肥垄断也很好地保障了农民不致因为无法自给自足而去借贷最终沦为佃农。而关于工商业,也一直都是被剥削的对象。同样,当局通过投入教育使得生产率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又将工资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使得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台湾的经济增长模式体现了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之间非常良性的互动关系。其本身国家机器之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使得其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更加适应经济模式。 第一篇中的最后一篇文章,《国家结构与国家以凯恩斯主义应对大萧条的可能性》探讨的是三个宪政民主工业国家,其采用的方法正是绪论当中提到的,立足于历史研究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所以在这里我把对这三个国家的比较列表如下:

  《找回国家》读后感(四):查尔斯·梯利:《发动战争与缔造国家类似于有组织的犯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