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2-30 04: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朗式分手》经典观后感有感

  《伊朗式分手》是一部由戴思睿·阿卡万执导,斯科特·安第斯 / 戴思睿·阿卡万 / 克里斯托弗·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朗式分手》精选点评:

  ●看不出片中的同性恋题材与“伊朗”有多大的关系,没有“伊朗”元素也不影响片中的内容剧情。

  ●这么丑又对小孩子没有一点爱心的人怎么好意思这么贱,从头到尾都以她自己为中心,自己男女通杀各种劈腿就天经地义,女友轻吻了一个男生就天诛地灭。动辄就说伊朗家庭、双性恋。恼火。

  ●忽然觉得B好讨厌啊,跟男人搞也不爽,跟女人搞也不爽,简直难搞。

  ●这是哪里冒出来的牛逼女导演 我怎么今天才看到她

  ●Mom,I am a little bit gay.

  ●哦,導演的自傳咯~那是她的故事呀,不是我的,不是你的。你在她的故事里找到了什麼?有感悟的就拎出來。沒有的就忘了吧···

  ●导演和主演都是smith毕业生,下午在学校看的这部莫名感动;很像<Frances Ha>的爱情小品,很挣扎,很纽约

  ●一个两着双性恋的伊朗女人在纽约的生活,絮絮叨叨的,展现出生活中许多无聊与无奈的细节。

  ●我想说女主好像变性人。。。

  ●自我找寻自我救赎,在这类题材里拍的波澜不惊,亮点只能是呼应小孩子兴趣拍的电影带来的启示。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一):别给自己下紧箍咒

  故事其实挺有趣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分手,感情和事业都不如意的瓶颈,双性恋的身份搭上一个会以乱石刑处死同性恋的祖籍,这应该是个都市小品的节奏。

  但我的关键点是不喜欢这个女主,首先脸太长~~~不好看呢,原谅我是外貌协会终身会员,其次个人觉得这位女主太作,跟任何人的交流过程都透露着社交上的自私位子,她总是想给自己先找个安全的高点。文化背景的不经意碰撞处理的不错,比如出柜,maxin明显是很早出柜后跟家里人闹翻,shirin认为大家心照不宣是互相尊重,shirin的朋友则觉得明摆的事需要说出来吗。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固有存在的,但shirin的伊朗裔背景对她那略让人讨厌的社交面孔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呢,我觉得是她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也许其他圈内圈外人都没有多在乎,文化背景不能定义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被当成社交和做人的挡箭牌,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血统和文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禁锢。

  hirin最后向妈妈出柜,妈妈很平静的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她为孩子们做了一出莫民奇妙但却真诚有趣的小短片,虽然结果都不完美,但她总算不用端着过日子了,她可以平静的举手和前任告别,和过去告别了。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二):自导自演的自恋双性恋宣传影片

  机缘巧合看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讲伊朗第二代移民在美国文化中的感受到的冲击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有深度的电影,看了之后才知道完全是自导自演的自恋双性恋宣传影片。

  自恋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剧本编写+导演+电影主角Desiree Akhavan本身就是公开的双性恋,电影是基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其次,在电影中也是处处体现女主self-certerness。如何恋爱如何莫名其妙分手而又忘不了对方,想方设法让对方吃醋迫使前任回来。分手后也是各种迷失,男人,3P。其实对主角的刻画或者说故事本身是可以叙述得更有深度的,但是所有的点-出生在传统伊朗家庭而成为女同-内心的挣扎;分手后的迷失和不适ETC都被导演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一笔带过。

  观影后Desiree Akhavan还举行了影后座谈会,一眼望去电影院里十有八九都是queer。这个女人是真自恋,观众提一个问题她能叽里呱啦说上一个小时,而且全都是自己身为双性恋的私生活细节= =完全不顾和别人交流。

  ANYWAY 虽然小有才华但是想拍出更好的电影,觉得导演还是需要多经历一些生活,多一些胸怀。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三):伊朗式分手

  无聊的时候,只有看电影。

  如果看的是烂片,一般会即刻换片。虽然戴思瑞﹒阿卡万执导的《伊朗式分手》(2014年),还算是一个看得下去的片子,且获得过“精神独立奖”,但过于乏味。耐着性子看完,尽量想它可取一面。

  题材够大胆,尺度也有点任性,出演女主角希琳的女演员也极为出色,但总体感觉就是一般般,不如看伊朗本土的电影来得起劲。这种异国他乡的隔膜感,是这类影片的通病。生涩总是会让舌尖发麻。

  双性恋本是个禁忌的敏感话题,即或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

  影片在叙事的结构上尚欠火候,情节上略显稚嫩,缺乏机趣之味。平庸离平淡尚有一步之遥。如果只是导演的试水之作,倒也情有可原。

  2015、3、9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四):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一段充满尴尬的成长历程

  为什么总会有些奇怪的翻译呢,好好的“恰当举止”被翻成“伊朗式分手”。其实“恰当举止”这个片名才能很好地概括这电影的主题,不是吗?

  从表面看的话,说这是一个关于分手的故事也没什么不妥;但是往深处想,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吧。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恰当的行为”。

  女主就是一个大孩子。在很多很多事情上她的行为都不够“恰当”,所以电影里很多情节都尴尬得让人不忍直视——尴尬的约会,尴尬的3p,尴尬的小孩电影放映会等等。女主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她那副神态气质很容易被误解为潇洒不羁,但其实她并不潇洒,她只是有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真正的的不羁与自由是成熟的,不会是一再让自己不舒服啊。

  电影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女主的伊朗移民家庭后裔身份。但是,其实女主是一个地道米国人。她自己似乎很把移民后裔身份当回事,而且家庭出身给了她天然的重担,让她不敢对家人出柜。虽然我并不了解伊朗文化,我倒是感觉她的父母和哥哥也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很多美国人没啥两样。父母都是担心子女的,不管他们是不是伊朗移民。电影里女主和女友同居时,父母突然造访,纳闷为什么女主住的地方只有一张床,女主好不容易才搪塞过去。事后女主的朋友讲:你爹妈肯定已经知道了,只是没表现出来罢了。我觉得也是,她父母比她淡定多了。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女主先是跟哥哥坦白自己自己是双性恋,哥哥毫无惊讶的反应,还说“这是个事儿么?”同时哥哥也说了一句很中要害的话:“你就是个自恋狂。”女主担心着父母能否接受,哥哥却说既然事情过去了就根本没有必要再提。当女主含着眼泪跟母亲说自己“有点同性恋倾向”时,母亲一脸淡定,一句“你不是”就把对话终止了。母亲不惊慌也不着急,也不打算听女主的倾诉。

  那么,母亲如此这般的反应,我该怎么评价呢?我觉得母亲的这种反应正是很恰当的行为。不管女主是不是一个同性恋,也不管她的父母有多反对,这都不是父母惊慌失措哭闹上吊能解决的,所以终止对话反而好一点。沟通?交流?这些好听的词在现实生活里很可能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女主的烦恼很简单——失恋,而不是性取向,她并不需要向家人坦白什么,她需要做的是亲自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反省自己在恋爱和其他事情上的得失而已。

  所谓“恰当的行为”,基本要做到的是不让自己尴尬。电影快结束时,女主在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带领孩子们做出了电影。这电影是成功与失败参半的,成功之处她试着听孩子们的想法,也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把孩子们从游戏中拉回课堂完成了作业,失败之处就在于这作业恐怕无法让家长完全满意。但是毕竟还是有人认可她的,她圆满完成了任务。作业的内容也或多或少隐喻女主的成长历程——梦中想放屁却不能放的小僵尸,被一群妖魔围攻,但最后又从这噩梦中醒了过来,屁还是能放出来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多少不如意,无非是场迟早会醒来的噩梦罢了。

  成长就意味着或多或少的孤独,女主最后肯定懂了,她得承受那份孤独,不能紧攥着回忆不放,也不再身体在外游荡精神却依赖着父母,她就长大了。

  电影看了好多天才看完,断断续续,其实也并不觉得自己看懂了什么。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以前个哈姆莱特,其实每个哈姆莱特都是读者自己。我看了这部电影,还蛮喜欢这电影,也算有点感想,哪怕是误读,也无所谓对错了。

  《伊朗式分手》观后感(五):有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

  这是一个自传式的剧情片。故事采用穿插倒叙,这种方式比平铺直叙看起来更有意思,也让这个情节走向比较简单的片子多了几分新意。

  但我个人对本片评价并不算高。因为是穿插叙述,跳入跳出的镜头很多,有的处理的很好,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女主收拾搬家的东西,拿出几本书,镜头推到书,随着书回到她和女友一起买书的场景,后面的情节又出现她自己看书的画面,呼应了买书时两人的对话,让我觉得意思传达的很明确;有的镜头就没这么太清晰,穿插的时间点有点儿乱,会反应不过来哪里是回忆和现在的节点。

  故事笔墨用的比较恰当,没有太多多余的镜头,剧情无关的情节和场面就简单带过(也可能是因为穷?)主角一家虽然是移民到美国的伊朗人,提到了伊朗会对同性恋石刑,但是点到为止,关于伊朗的习俗,也只提了个过传统节日迈火盆儿,最后迈火盆时不小心烧掉了妈妈的围巾倒是感觉出要表达的意思,但整体上对与保守文化的冲突说的还是有点儿含糊(也有可能是我对伊朗太不了解而看不出来)。

  主角的感情线我也有点理解不了,不明白她们为什么忽然吵、忽然笑、忽然搞起来、她一系列举动(对,我就是理解不了莫名其妙去3P)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的阅历造成理解有限,另一方面,自编自导的自传式故事,应该是用片子带着观众走进第一视角理解这个人物,讲出她的沮丧、难过、固执、歇斯底里的来由,让观众从一头雾水到好像明白了一点她是怎样的心情。

  电影可以有更深的涵义,让不同层次的观众有不同的体会,但看完这部片子,我没能理解主角如何完成思想上的变化,最基本那层也没理解。

  《伊朗式分手》戴思睿·阿卡万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她还是本片第一女主。故事情节讲得挺明白,自编自导自演也很厉害,但表现的人物内心描写和镜头语言都没有那么好懂,当然,很可能只是对我来说不好懂。

  ========以下是概括全剧透,慎看========

  hirin和女友Maxine因为一点情趣生活的问题分手了,这只是导火索,也许是平淡无味的生活,也许因为Shirin一直不肯出柜。她换了工作,但并不喜欢(教几岁的小朋友学习电影),她也不喜欢自己弟弟,她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

  hirin想结识新的对象气气前女友,但她在约了人的时候想起了前女朋友,剧情回到她们初识的时候,她在一个派对上认识了Maxine,和她一样是BI,两人互相吸引在一起了,因为Shirin没有出柜,在家人聚会、父母来访时都说和是朋友,Maxine很生气,Shirin却说是因为自己是伊朗人。

  hirin和网上的人419、在和Maxine同时出现的LGBT活动上当着Maxine的面约组织者去酒吧(但其实并不喜欢那人)、而后又在和这个酒吧偶遇的人3P……她有点自暴自弃的折腾自己,在还是走不出低谷。剧情持续在现在和回忆中穿插,两人出现裂痕时在派对上看到Maxine和别的男人KISS时的崩溃,Maxine的生日派对后(这片子通篇都在派对姐姐们你们工作真的很轻松啊)两人又因为出柜(竟然不是出轨?)吵架,然后摔东砸西的分手了。

  又一次派对上(真心够了)她们又相遇了,Shirin在吹自己男友多么好顺便贬低Maxine的新女友而后发现Maxine的新女友是她同事,她情绪又低落了下来。后来,不知怎么她又“复活”了(按故事描述就是Shirin觉得即使分手了,她还对Maxine冷嘲热讽,但Maxine还在关心她),努力完成了工作带小朋友拍小短片,在弟弟婚礼后对妈妈出柜了,在故事的结局,她坐在地铁上,看到站台上的Maxine对她招手,开放式结局。

  因为过去和现在的剧情极频繁的穿插,叙述起来还挺有难度的……其实捋顺了说起来是个挺简单的故事:相遇→交往→出柜分歧→生活分歧→吵架→爆发→分手→低谷→约P→低谷→见面气人→低谷→走出低谷→好好做事→出柜被家人无视→再次相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