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知青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精选

2022-05-13 16:3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精选

  《中国知青梦》是一本由邓贤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6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知青梦》精选点评:

  ●虽然离我对知青岁月最感兴趣的时候挺远了,但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时仍拿了起来。

  ●真的很好... 平淡而山高水深... 再不会有这样的年代了... 用被子去盖树的年代... 愿意用身体挡下火车的年代...

  ●为了被一群人所灌输的理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牺牲换来的是竹篮打水。在那段知识多就是罪过的历史里,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掩卷长叹兮,哀我中华

  ●邓贤的文笔比叶永烈好,但过多的心理描写有待商榷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一代人的前途,命运,就这样被耽误,一个个青年渴望回城市,思念父母亲人。。。冷漠与无知。。。

  ●书中煽情的描写,让我这个知青的孩子都觉得有些过了。知青的年代,可能并没有这么糟糕。至少在我爸妈的眼中,上山下乡,虽然是一条被迫的人生道路,但是也帮助他们塑造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人格继续在我的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花了两个多小时读完,实在是拿着就想读完的书,很现实。唯一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受的还不足以称之为苦难。

  ●《我爱我家》里贾圆圆的父母就是插队时候认识的,还有一集贾志国的小芳带 着儿子来认亲,和平女士失忆穿越到了1976年,那一集整组人在cosplay文革末期的日常生活。

  ●喜欢 邓贤的文字,读起来倍儿舒服。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一):趁着父辈还记得那些日子,多去聆听他们的岁月吧。

  知青文学里有苦难的岁月,有对黯淡的历史,也孕育了中国特有的苦难爱情。

  我是八零后,对那个年代很好奇,于是在学校图书管里读了这本书。

  如果你的命运被时代左右,那你会不甘,会痛苦,但不会抗争。

  如果你的爱人被时代欺辱,那你会反抗吗?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二):命运

  非常好。无论从文笔还是纪实性都相当不错。看了这本书,你会觉得当年那些人是多么的悲惨。他们在山间,在土地上,流失了十年的时间。期间各种从身体上到心理上的折磨。最终,他们选择了抗争,用自己的生命在作战。最终他们成功了,这胜利来之不易。可惜啊!已经太晚了,他们的青春已经逝去了!

  作者本身也是知青,是亲历者,真实性很高。文笔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了,别信那些电视剧。那个年代并不是什么青春岁月,只能说是无边的地狱,我们若生在那个年代,恐怕一个星期也坚持不住。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三):我所不知道的云南

  08年去云南南部之前,也查过一些资料,不过多数是一些零星的关于少数民族、抗日战争、驼峰航线、飞虎队、西南联大等等的资料,唯独没有的便是关于知青的这一部分。读这本书的时候,唯一想起的以前读过涉及云南知青的书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那里面的生活虽然沉痛,终归还是有一抹亚热带丛林的艳丽。而这本书里写的知青遭遇,尤其是境外知青,大抵可以算是惨烈了吧。

  橄榄坝、景洪等等地方都是到过的,有些不过是云南边陲不起眼的小地方,不曾想那里居然也是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的地点。记得当时走在漫天灰尘的去往边界小村的路上时,路边的标识上确实有某某建设兵团的字样,当时也觉得诧异,因为没有背景知识,便没有太留意。

  关于这些知青的遭遇,不管是同情还是悲愤,后人很难有一个公允的立场。他们大多数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个人境遇的复杂性很难投入到一个历史的大环境中给一个统一的语调。

  发生了什么,或许比如何看待更重要。

  当看过越来越多的书之后,我发现我是越来越沉默了,不会再轻易的评价任何事件,也不会轻易的支持或反对什么。与早年不同的是,我已经很少在道德立场和不同的观点间挣扎了,因为事情总是比你想象的更复杂,无论采取何种立场都是有盲点的,偏见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的我,也已经不需要一个既定的立场,才能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你以为他们是因为处在特殊的时代,才会有那么特殊的人生吗?

  不是的,同样或相类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在不断的上演。这其中的悲剧性也正在于此。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看回忆录和纪实文学。这些第一手的采访记录,有时会越过采访者的局限,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叛教者尤里安》一书的原因——它植入了太多的个人看法,让扑朔迷离的历史更加扑朔迷离,它把宏伟的历史盛入个人看法的小瓶中,既没有历史的磅礴和厚重感,也失去了小说深入内心和虚构的力量。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四):我是一个00后

  我是一个00后(?),我对十年浩劫后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感兴趣,我读了这本书。

  总结一下这几天查阅资料的结果吧:

  1:那个时候的人口不是资本,不是劳动力,是负担。国家无法给这些受过教育的青年提供适合的职位。这个局面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2.下乡的知青有从大城市来的,也有从小城市来的。可能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当时知识青年的心态落差不能一概而论。

  3.知青里包含黑五类。与家里被批斗的家长划清阶级界限后下乡的。可能他们的待遇与普通知青不同?

  4.下乡与农民结婚后无法回城。这对某些人来说有不公的地方,也造成了某些抛弃行为的出现。

  5.那个时候的mao画像和红皮书,“接受再教育”的横幅。

  6.现在问后悔不后悔,已经实在是晚了。

  参考:

  《我的丈夫》 油画

  《小芳》 歌曲

  文字链接:

  《中国知青梦》读后感(五):怎样才有资格说出青春无悔这几个字,当他们已是蹉跎岁月的代名词

  原味摘抄:

  ------------------------------------------------

  一九六六年,当横扫一切的红卫兵运动风暴乍起时,八百年古老的北京城险些被掀个底朝天:一切都是四旧,一切都变成革命对象。连公共汽车也被勒令向左行驶,红灯变成革命的信号——向前进,不许停留。天下无不大乱。

  仅仅十年之后,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红卫兵小将变成了另外一种人群:衣衫褴褛,面孔黝黑,精神上的优越感和睥睨一切的勇气丧失殆尽。他们与其说在天安门广场请愿和静坐,不如说在乞求一个小小的回城的权利。衣食足而革命,是革他人的命。衣食不足而革命,是为自己革命。

  知青们打着红旗上山下乡,在边疆埋葬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拓荒梦之后,就丢盔卸甲地踏上重返城市的归途。

  十年前那些热情洋溢的稚嫩面孔消失了,代之以一群群皮肤黝黑饱经沧桑的男人和女人。但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判断,溃逃本身就等于失败。因为对知识青年来说,当他们的英雄主义内核被历史无情地阉割之后,他们就不得不在布满荆棘与炼狱之火的小路上艰难地寻找和修复自我。

  这样简单的对比与叙述明显不够惨,还有

  言谈之中,局长取出一份统计资料告诉我们:

  一九九〇年国产橡胶大量积压,主要原因是缺少价格和生产优势。进口马来橡胶,每吨价格六千元,但是我们每生产一吨橡胶,仅成本即达八千余元……

  另外由于种种地理、气候以及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青年种植的橡胶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死亡。有的农场种植的橡胶树死亡率达百分之百……

  也就是说,十几万边疆知青拓荒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几乎化为乌有!他们白白抛洒十年青春,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祖国的橡胶事业,但是这一切愿望并未实现。他们轰轰烈烈进行了一场违反社会和自然规律的空想乌托邦运动……

  还有那些长眠在山坡上的年轻拓荒者,他(她)们该作何感想?他(她)们的青春辉煌吗?他(她)们是成功者?失败者?无辜者?……

  ……我心中最后一束壮丽的烛光倏然熄灭。我欲哭无泪。

  --------------------------------------------------

  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描写过一个气宇轩昂的红卫兵下乡后回家的悲伤对比,他们简直是最有激情的一代,他们所做的一切却没能给任何人任何回报,《普希金诗选》:“一切的痛苦都将过去,而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回忆。”诗意只能是诗意,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每个活着的知青是不是都对那些长眠地下的同龄人欠了一点什么呢?我们可以因为曾经身为知青而自豪,而无悔,甚至很壮烈地炫耀于后人,但是当我们冷峻地直面共和国历史的尖锐诘问时,我们将怎样注释自己那一段并不短暂且众说纷纭的人生经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