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000字
《托尔斯泰传》是一本由罗曼·罗兰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59图书,本书定价:8.70元,页数:199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传》精选点评:
●讀的是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版,但更喜歡這版封面,以前讀過這系列的康德傳,很懷念。好想看托爾斯泰的《莎士比亞論》!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托尔斯泰的心上,我们相爱了”
●就算是翻译版本也可以看出那感情真挚,托尔斯泰是真正伟大的人,就是我怎么觉得这个目录是错的.......
●2018年从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借阅,是2017年“中国书籍出版社”版本,傅雷翻译;译文终于不是那么晦涩难懂了,应该是重新编辑过。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似乎更多是无抵抗主义,与印度甘地有交集。他最后的离家出走与精神状态不稳定有关,婚姻可能也不是很开心。最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突然对他最早的一本书感兴趣。
●很久前买的小书,现在才把它通读一遍。在没核对原文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明显误译,如罗马正教应为东正教,公主应为公爵小姐,亲王应为公爵,法拉翁应为法老,引莫泊桑语应为改编自莫泊桑。
●一般,不如直接读忏悔录。
●读过《贝多芬传》后很佩服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紧接又很有激情地开始读《托尔斯泰传》,读了几页后就感觉不太对,但还是一直硬着头皮读了五分之四,发现不是我理解的问题,而是和《贝多芬传》比,这书真是很难读,第一,罗兰写得方法并不通俗易懂,他是用托尔斯泰的作品来代入他的生平,但这就要基于读者读过所有托尔斯泰的作品,而且对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第二,傅雷对于此书的翻译真的是很差。最开始以为大家的翻译一定不会错,但直到最后读完还是发现,这个翻译真得连中等水平就不够。很多句子都是一个直译后连接起来的长句,有的句子主谓宾完全对不上,整本书基本没有太多意译,所以读起来很难理解,而且很晦涩。这真的是傅雷先生的作品吗?
●大家眼中的大家
●傅雷的小传,托尔斯泰是醒悟的贵族,他不愿沉湎于表面的浮华的喧嚣。他选择远离尘世和羁绊一生的过往。傅雷写文多了份小心翼翼的感觉。书的封面是黄色的。
●听傅老师讲托尔斯泰 俄国的良心 亚力山大二世的文学家黄金年代 复活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忏悔录 法国伏尔泰 德国歌德 超越了国界,世界的遗产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诃夫 普希金 包法利夫人 红与黑 为人类的苦难而受伤,追求真善美。
●看的是英文版,对英文写作的帮助很大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有点看不下去
傅雷的翻译当然是没话说,但我觉得这本传记算高阶读物,如果是对托尔斯泰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看这本传记会比较头大。
罗曼罗兰的这本传记高度浓缩,重点在表现传主的精神世界,又融合了他自己的观点。传记本身用了很多托尔斯泰的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以如果对托尔斯泰的作品不熟悉,看起来就觉得有点晕头转向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基督真理爱
对一切,研究探讨即是他力的表达也是他力的无奈,自强不息,追求完美,需要深刻对待后才能肯定使命所必达。
“一、犹疑不定或缺乏魄力;二、自欺;三、操切;四、无谓的羞惭;五、心绪恶劣;六、迷惘;七、模仿性;八、浮躁;九、不加考虑。”
这是他坦白的羞愧,也揪住放荡,承认赌博,肉欲难克,爱恋虚荣。
因之痛苦的也因之觉醒。
音乐带来的幻想。
自然对美的启示。
牺牲自己,爱他人才是幸福?或者以生本身为全部要义,生是神,生而伟大,上帝创造一切即是为了满足生之所需?
自然与人间的敌对孤独他青少年对意义的丧失,在推索里追究出的是迷雾一样不明白的虚无主义,没有幸福,没有宗教,然而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了心。
在战争中书写忏悔与诗意,爱国主义和真情却在文学的圈子里避免不掉人性里的谎言欺罔,和屠格涅夫的敌对也是对自己道德骄傲的满足,“不能宽恕这些艺术家一方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扬什么道德。我相信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是不道德的,恶的,没有品性的。”
决定善恶的是心,心又是摇摆的,尚未定型的意志在死亡面前所不能不领略到震惊,却非对自己,而是哥哥。痛苦可以使人厌倦太多太多,艺术的,形式的,信仰的。一片乌云,只等过渡而来的爱情来驱散,婚姻拯救了他,推迟绝望十五年。
家庭生活对他写作是起着很大影响的,女子形象的显现增多,以夫人为原型塑造出的娜塔莎和凯蒂,把感情包藏在每个角色,《战争与和平》的青春热情,婚姻给《安娜卡列尼娜》以肉感的眼光看待爱情的堕落,暮年《复活》出初恋的怦然心动,《伊凡·伊里奇之死》更是他自己的死,瞧瞧宗教,理想,思想,都是被机械的生活埋没的,垂死时才认识了虚伪的环境培植着的虚伪的人,其面目,不是可憎而是可怜。
抗拒死亡只是因为死亡对他的诱惑。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公爵以为死就是醒。死亡再也不存在,如同基督在头顶天空展示的宁静一样光明可赞。
依然要反抗。
这是托尔斯泰性格里的矛盾之一种。
他一生痛苦,怀疑是否遵循信念生活。怜悯苦难者犹如痛心暴力压迫,而他偏偏属于后者的地位。尽管已经最低去生活,也不能摆脱罪恶感。
早年的欲望,后来的不能舍,一个要求他彻底悔悟一个要求他维持现在。婚姻家庭社会地位名声艺术,他真的有想彻彻底底放弃么?也许正是没有才痛苦至最后离家,安息在他所陶醉的死。
所以不能理解他的痛苦矛盾更大程度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不能摆脱他的痛苦矛盾,就像他在艺术上对莎士比亚的抨击或有意或无心的是对自己文学态度的斥搏,对他不能的理解也是我对人本身所不能避免痛苦矛盾的不解。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三):摘录和感想
托惊人地坦白,尤其是在“揭露”自己方面。比如婚前把日记交给未婚妻看。
他是同时期入学的三个兄弟中,表现最愚鲁,但日后成就最大的一个。
托耿直,倔强,愤世嫉俗,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好,就卖面子给对方。
托永远不相信别人的真诚。(屠格涅夫)
托和屠是这样闹翻的:屠的女儿做了善事,屠告诉了托,托就批评屠的女儿穿着华贵的衣裳去给穷人施舍价值不高的物品,这样做是虚伪。屠因此骂了托。托于是向屠提出决斗。屠立即道歉,但托不接受。二十年后托向屠道歉,两人和好。
屠是多情的幻灭的幽默的,托是严肃的强硬的苦闷的。
托自述:我总是本能地反对大家(潮流)承认的一切判断。
托自述: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是不道德的、恶的…但他们竟对自己很肯定,快活,好像自己是完善的人一样…因此他们使我憎厌。
托也常常憎厌自己,他有遏制不住的向人控诉自己的冲动。
就像佛洛伊德说的那种道德受虐狂,他的自爱的形式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揭露和谴责自己。
在现实生活方面,托无法做到和自己的主张一致,比如放弃土地所有权,抛弃家人等(他的家人和他信仰不一致),为此他感到巨大的痛苦。他认为自己卑微、怯弱,有恶习,不是不愿做到,而是不能做到。他希望大家视他为一个永远追随真理的脚步的弱者,而不是一个已实践真理的圣人。
尽管如此,他却没有变得对人更宽容,而是相反更挑剔和苛刻。他还写信半带侮辱地批评沙皇,并且为自己没有因此受到迫害而惶恐不安。(如果沙皇处置他,那么他的良心反倒会好过些。)
托的一生都在(道德上)孜孜不倦地拷问自己、拷问别人,他一直活在强烈的焦虑中。但他认为这样是好的。他反对内心的宁静。他说内心的不调和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是从卑微到高尚、从谬误到真理所必须经历的精神斗争。相反,内心宁静却是一种自满,是恶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处在焦虑中无法摆脱时,会无意识地激怒别人,借此化解自身的焦虑。这或许能够解释,托在总体上的浑身带刺、吹毛求疵。
托会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忏悔,借以克服无法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产生的罪疚感,这是他的其中一个有力的写作动机。
托提倡近乎苦行的简朴生活,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养活自己)才能触及生活意义,因此那些不劳动的人,主要是富裕阶层,永远无法理解生活的意义,也无法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劳动和苦行,似乎是托化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手段,虽然他未必意识到这点。(总是对自己和世界不满,无法接受自己和世界不完美的事实。)反之,纵情狂欢也是一种化解内心焦虑的手段(托也都经历过)。
从托的焦虑,反观自己的焦虑,人的生活面貌,和他内心的焦虑密切相关。
托在精神方面持进步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今天的人比过去的人更能理解生活的意义,而未来的人也将比今天的人更能理解生活的意义。但在物质方面则反对进步主义,他反对大部分科学和经济学,认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的堕落,失去质朴、善良和忍耐。他提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坚信体力劳动是抵达生活意义的关键。“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四):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60至70年代写过关于教育问题和关于萨马拉饥荒的论文。最有意义的是世界观激变以后的文章。《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而工厂奴隶制是土地奴隶制的直接后果;国家是保卫有产者并压迫人民的工具;私有制则是“战争、死刑、法庭、奢侈、淫荡、凶杀和使人毁灭”的万恶之源。在90年代初俄国许多省份受灾时,他写了《论饥荒》(1891)、《可怕的问题》(1891)和《饥荒抑或不是饥荒》(1898),指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并断言“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我们吃得太饱”,应该“从人民的脖子上爬下来”,把土地等归还他们。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否定一切国家暴力,倡导人们的团结、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五):爱与真理
看过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后,发自内心地认可了这个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
这个人,一度被评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这个人,《名人传》中被放在三个伟人中的最后;这个人,领导了一代的革命热潮;这个人,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这个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这个将被并正被历史铭记的人。
一个普通的人。
这个普通的人出生在俄国的上流社会,自小便接受着全面的贵族教育。上层社会的本质:虚伪、堕落、腐朽、名义上的优雅和内心的肮脏被他唾弃,于是他阅读,阅读一切,阅读道德哲学,阅读卢梭,阅读人性本质、善恶。他借此认知世界,认知生命的真理,理清并尊崇人类存在的价值。
他曾经对生活抱有自己的期待,他也曾经打算过怎样好好去活着,可是一次一次命运的玩笑总是让他与期望脱轨。这注定了他不会是平平凡凡的一生,这注定了这混乱昏庸的时代必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指引光明。而这个人,不管愿不愿意,就是他,就是他这个普通的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上天赋予了他唯一的信仰,他对此也坚信不疑,而这信仰究竟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于是他开始寻找——他以为信仰就是上帝,是真主、佛祖,于是他背了常用的祷告文,日复一日地向神祈求着。可是他的困惑、不安、焦虑丝毫没有减轻。他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这个人间——虚无,他看见了虚无,空洞洞的虚无。这个人间缺少的东西,也正是他一直以来苦苦寻觅之物,如今他找到了,那便是爱与真理。
爱与真理,构成托尔斯泰整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的证据。为此他苦苦坚守着。他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看清事物的本质之前,他绝不苟同。于是他反对沙皇政府、反对政党:他批判自由党人,他对他们挂在口头的所谓“民众,民众的意愿——”等字眼感到非常反感。他从不承认他们有真正了解到何谓民众,何谓民众的意愿,因此他也绝不认同他们。他更厌恶社会主义,因为他认为社会主义将自由谎言与科学谎言结合在一起来欺骗众人。他辱骂一切他看不起的,同时也对那些他所不了解的保持缄默。他是如此一个简单的人。而他又是真正讨厌革命,厌恶社会主义吗?
不是的。与其这样解释,不如说他所坚持斗争到底的是现实存在的革命与社会主义,而他所热爱并尊崇的是他心中的革命与社会主义,是真正的革命与社会主义。他从来不站在任何一个阵营,他只有他自己,他孤身一人可他却是最有力、最强大的,因为爱与真理与他同在。他也曾经疯狂地追求过神秘的宗教主义,可是最后都冷淡了。托尔斯泰不是任何一个教派的成员,如果非要说他属于什么宗教的话,那么那个宗教的名字,就是爱与真理。
托尔斯泰并非这个爱与真理教的教主,而这个神圣的教派本身也没有教主一职。不如说,每个教徒都是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教主,他们是教主,是教义,是宗教本身,因为爱与真理便在每一个教徒的心中。我不知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爱与真理的教徒,但托尔斯泰,总是坚守着他心中的教义。
他脱离上流社会,他爱上了平民,尤其是农民,并努力地融入他们帮助他们。可是这一切都由于遭到了后者的怀疑而宣告失败。他如此深爱着那些背灼天光的庄稼汉,他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人类本质的淳朴的美,可是这些人类本质的淳朴的美却将他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没有人愿意接纳他,哪怕有大批的所谓学者文人慕名而来,他都对他们的虚荣鄙视和不屑一顾。本来他还有个幸福的家庭:贤良的妻子、乖巧的儿女,可是人一生毕竟是有多个角色:托尔斯泰明白,他首先得是一个人类精神上的拓荒者,其次才是其他,丈夫,抑或父亲。于是他抛弃了他的家庭,他抛弃了他一生仅剩的坚强的后盾,一个永远张开怀抱拥抱他的温暖的地方,离家出走。自此,他始终孤军奋战。
他否定了这个世上存在的一切,不管是真实还是谎言,不管是正义还是邪恶、对与错、黑与白……他挑战着这里的公认的底线。他爱着自己的所爱,而非其他人的所爱;他恨着自己的所恨,涵盖了所有人的所恨。
他一面疯狂地迷恋着贝多芬的音乐,一面却又批判他。只因他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只是他的音乐,而非众人的音乐。只因他痛恨用音乐以私人情绪操控众人的行为,只因他认为音乐是一个国家的事。他是如此的不可理喻。他就像个神明,任性,不容抗辩,不容置疑。
他就像个神明,可是他不是。
列夫·托尔斯泰只是个普通的人,这是他本人一直强调的。
列夫·托尔斯泰只是个普通的人,只是个普通的教徒,只是个平凡的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