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2021-01-13 03:1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摘抄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是一本由[法] 罗曼·罗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4.00,页数:15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精选点评:

  ●终于翻完了,不容易。。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看得断断续续的,到后来就没了状态了。从书里可以看到各种孤独,各种苦难,也许这孤独这苦难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有那么一点安慰,原来自己并不是唯一领受这一切的人。

  ●激荡心灵。

  ●生活是个斑斓的球体,每一面都是相同的圆,却有着光怪陆离的色彩

  ●我爱他年轻的热情,也爱他激情褪去的平和宽容。7年前高一老师让买的,现在才读完,关于政治部分真的头大啊。其实重点是抗争抗争不要妥协

  ●文笔细腻,生活的跌宕与悲苦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住在我心里!

  ●卖弄过头 废话奇多 适合儿童

  ●罗曼罗兰是我一生的精神导师,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我力量的源泉之一

  ●罗曼罗兰

  ●这里源于坚强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一):一个精神巨人的生命历程

  这是关于一个精神巨人的生命历程的故事。从出生到死亡,心灵在社会的波涛中起伏,音乐是他的生命,他用心灵锻造伟大的音乐,不朽的灵魂。他是放荡不羁的人,甚至粗鲁,而他的心灵却是如此纯净,饱含热情。

  作者在后序中写道过,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的孩子,从他读大学就开始酝酿,很多读者说,“我们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兄弟”。是的,我们是他的兄弟,是精神的相通,唤起的心灵的共鸣。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所有经历过心灵斗争的人的兄弟,是未来将面对心灵斗争,或正在斗争的人的精神导师。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二):翻译僵硬无文采

  之前读过傅雷的,本想订购一套来重读,顺便收藏,没想到开卷就大失所望,第一句翻译就看出和傅雷翻译的版本相距甚远。

  “江声浩荡……”,这是傅雷版本的翻译,文采盎然,读完这套书这一句一直萦绕在心头……

  反观这个版本的翻译,从第一句读下去,行文僵硬,毫无文采可言,如果是科普文章翻译还说的过去,但是作为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就太糟糕了。

  现在准备重新订购一套傅雷版的译本,可惜缺货中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4202/

  想我10年前就读了傅雷版的这套书(在大学读书馆),一直有心重读收藏,可是竟然一直不能得偿所愿,有知道我上面提到的傅雷版译本网上订购消息的同好万望通知一声,感谢!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三):哪一句是让你流泪的最后稻草?

  好小说的标准就是整篇都可以很平庸,但等你不经意间读到某一句时突然有种被击中的感觉,然后心灵震颤、然后泪流满面。

  我以为小说到了现代都有精简话的倾向,现代人再也写不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篇巨著,即使写出来恐怕也没什么人看。咦,《哈利波特》不是很长么?好吧,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讨论。我的point是,这本小说是一篇很长很长的小说,而且有很多描写和议论我完全是跳着看掉的。觉得不是翻译的问题,换一个大师来翻,那些长篇大论还是在那里,而且也不会显得有趣多少。不过,也许删掉那些的话,在那个时代就不成其为小说了吧。anyway,有时间的话倒是可以细细品读的,如果没耐心,整段甚至整页的跳掉也没什么关系的。总的来说,小说还是可以很流畅的看下去,不必费什么脑筋。唯一的遗憾就是感觉有些平淡无奇,心里嘀咕着所谓大师的作品也许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而令我动容的句子出现在上半本快要结束的时候,主人公被迫离家逃亡,在异国陌生的月台上看完母亲的信:

  “克利斯朵夫坐在行李上,伤心地哭了。”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颤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最后的稻草吧,前面那么多的情绪一直像暗流一样在心底潜伏翻滚,而直到此刻才汇流成河汹涌而出。为了什么?消逝的爱情?牵挂的母亲?还是多舛的命运?

  所以,就仅为了击中我的这一句,虽然罗兰大师有点啰嗦,这本书在我心中还是和伟大联系在了一起。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四):偶然听到,然后爱上的一本书:《克利斯朵夫》

  也许在很久之前就听说过《克利斯朵夫》这本书,抑或是在书架上看到过它的身影,总之,对这个名字,我是有印象的,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自己会去翻阅它,然后沉浸在书中。而很偶然,我在广播频道听到了这本书的一小段,那是一段描述人物的片断,我感叹于作者的这种描写,因为他描述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真正的人,一个复杂丰富的人。而这人,也许是你,也许是我,就像生活中的人。这使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也莫名地我觉得这本书我会很喜欢。而事实证明,我真的很喜欢。

  原本一直以为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会很失落,很舍不得,那是我在看到一半时候的想法,然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情却是平和。看到一半,那时候正好是克利斯朵夫的奥利维埃带着友谊来了,我多么开心啊,就像里面的克利斯朵夫一样。他们那局促的对话、那小心翼翼的试探、那充满欢喜的内心,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这是也我现阶段最喜欢的片段。

  我想,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而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也会对这本书产生新的想法,因为这本书包含了太多深刻的东西,生命、艺术、友情、爱情、社会、革命、生死……而我,除了友谊,最有感触的是,克利斯朵夫那坚定、柔软、充满生命力的内心。他可以在否定他的环境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怀疑自己,没错,他很自信;纵使,他有过意志消沉的时候,但是最后他还是站起来了,拥有了新的眼光,对生命有了新的见解。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最开始使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物描写方式,我查了一下,的确是罗曼罗兰独特的写作方式。他描写的人,不单单是一个偏平的人物,你会看到他们身上的苦难,他们身上的善,他们的恶,他们不那么纯粹,却是那么真实。人本来就是难以被定义的,是复杂的,好与坏的界限很模糊。本来了无生气、冷漠的人,也会纯真美好地奔跑,因为那是小时候被极度约束的她渴望的。至于为什么我看完这本书的内心是平和的,我想,你在看过结尾就知道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样平和。

  一本好书,我想是可以让人,通过它,更好地认识自己,而《克利斯朵夫》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因为在看它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边沉浸在小说中,一边在审视着自己,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五):黎明前的黑暗

  这本书看了两个月,每天看一点,点点滴滴地看完了。这书本身的厚度,让我不敢怠慢,如此长篇巨著几乎是作家一辈子的心血,我这个多少年后的晚生一定不会看轻它。

  约翰.克里斯朵夫,从父亲是个酒鬼的孩童时就开始接受命运的考验,因为生在音乐世家,虽然没落的不行,但父亲和祖父还是发现并造就了他的人生。如果不是祖父的支持和陪伴,他不会那么欣然地接受生活的苦难。儿时那次音乐会的成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成就,而这之后等待他的是无尽的苦痛和黑暗。祖父和父亲的相继离世,使得年少的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责任,没有童年的孩子是需要早熟的,因为他要养家,要做起长子该做的事情。

  在那个阶段,他彷徨,他没有朋友,他的生活被金钱和负担充斥着。他期待着友谊和爱情,遇见过同龄的崇拜他的人,他们有过短暂的通信,不过那都是寂寞生出的依赖。他也有过爱情,曾经山盟海誓的弥娜,后来遇到的阿达以及萨皮纳、阿娜,每段经历的背后都是他的成长,从懵懂到坚毅,从刻意找寻生活的定位到勇于跟苦难说不,每一次的蜕变都是惊人的成长。

  因为思想的自由,他力求做自己的主人,不信主,而是信自己,信自己的坚强和灵魂。

  家庭压力的捆绑,因拔刀相助误杀人而逃离故土,初到巴黎的困窘和对梦想的失望,以及因为政治原因受牵连逃亡瑞士,在他的人生长河里都激起惊涛骇浪。可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坚强地活下来,不管何时他都有自己的坚持。

  如果说苦难才能孕育出伟人的话,那些成功的人应该感激命运赐给的苦难,在一个个苦难面前,找寻到自己,挖掘出一路顺风可能淹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也许,苦难就是一个爱挑衅的人,你一旦被它的外表吓到,就败下阵来,但实际上你强硬起来,它是佩服你的。也只有不断地经历苦难,人才能练就铁臂铜腿,足以应对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如文中所说在黑暗中走多了,就能在黑暗里看见人。

  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包围与撕扯,让他足以抵挡住一切的激流,即便黑暗到底,即便活着就是煎熬,他也不怕,执着地走自己的路,忠于生命的馈赠,忠于自己的思想,所以,黑暗过后,迎来黎明。

  如果不是那么多苦难,他的一生将是激不起半点浪花的死水,多谢那么多可以屠杀人的苦难,让他坚强,让他带领着一代人甚至是以后的世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