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000字
《儿子与情人》是一本由戴.赫.劳伦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50元,页数:5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子与情人》精选点评: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劳伦斯只能说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而不是伟大的作家了。
●为毛劳伦斯总是写点扭曲的东西
●20岁之前看过的
●劳伦斯
●从此以后,我开始对婆婆这类人心存害怕。。。
● D. H. 劳伦斯不仅是二十世纪初善于心理描写的爱情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从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中汲取养分而后自成一派哲学家。《儿子与情人》这本半自传体小说中无处不渗透着他对于爱和个人存在的哲学感悟,他的爱情哲学观,以两性结合和个人存在之间的张力为着眼点,小说中保罗与三位女性的不同爱情,正是劳伦斯自我经历的体验,也是在追寻真正爱情的道路上,英国青年人生的的伟大悲剧。而当今爱情三元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基本成分都是三个,即亲密、热情、承诺。三元理论下的两性关系分为无爱、喜欢式爱、迷恋的爱、空洞的爱、浪漫之爱、伴侣之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劳伦斯所追求的完整的爱即灵魂之爱、精神之爱、肉体之爱的统一,恰和斯滕伯格的圆满爱含义相似。
●里面的对话很有意思
●其实很多中国家庭也存在这样,恋儿情节,多少婚姻在婆婆的嫉妒与干涉中破裂
●他的小说就是蜂窝煤,强迫自己也看不下去。
●还是那么清新流畅。劳伦斯的笔是如何绘就的?平常的生活在他写来却意趣盎然。 不过呢,确实是简单了些。2014年2月27日读完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一):必读
保罗,本书的主人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儿子也是情人。当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爱好什... 这本书触动了我什么呢?人类感情的复杂,隐秘在内心深处难以启齿的感情,时而流露出...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二):隐秘在内心深处
劳伦斯曾经感叹百年内无人能读懂他的作品,而今看来他真是多虑了。
这本书触动了我什么呢?人类感情的复杂,隐秘在内心深处难以启齿的感情,时而流露出的暧昧,内心的自责与羞耻!人类本来就是禽兽的一种,被堂而皇之的道德所规范所束缚,人人不敢直视自己内心的黑暗与丑恶!那么,必然活得十二分的痛苦!我想这也是人类悲剧形成的原因之一吧!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三):关于儿子与情人
一开始不大明白书名的意思,看了大概四分一,开始明白了。
保罗,本书的主人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儿子也是情人。当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爱好什么的,但与前两者相形之下都不够分量。可怜的,就这样决定了一生要被异性操控而非自己掌握的命运。
弗洛伊德认为,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世上最完美的关系,不会有爱恨交错。如果威廉没有死,如果亚瑟更懂事,如果保罗自身少一点责任感,或者甚至……如果母亲有个更幸福的家,如果父亲脾气更温和一些……保罗将不会像书中描述的那么命途多舛,但读者及后人也会失去了解劳伦斯的机会了。
看完书后觉得,有时候自己正处于无限悲伤的状态,但依然可以扮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当下的生活好像本身就是悲剧,而且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悲剧(如果把它当成悲剧来看),但快乐的心情是可以拥有的;而性,又是什么呢?是异性的吸引,是灵肉结合的快感,还是疯狂后的温柔和决绝?大概,它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欲望。
但,我可以这样看吗?这本书解释了一种可能性:爱,并不一定要与性同行的。保罗爱他的母亲,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乱伦的关系。要让爱完满,性可能是其中一种途径,但万试万灵的药剂却是“失去”。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四):唠叨
这段时间生病了,病的四天,卡在最后三章,不过昨天终于看完了,病也能忍受了,泪目。小说描述了一种悲剧,一个关于女性温柔善良这种高贵性格被社会所损害的那种悲喜剧,悲剧在他老大威廉死的那一幕,还有后面妈妈死了,是两处高潮,那么喜剧就是他的两个儿子母亲身上所体会到的体贴得到了社会女性的认可。在父母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子女倾向于依赖并慢慢挣扎在母亲的温柔里,要么崇拜和超越蛮横强大的父亲,在瘸着腿走路。这部作品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他描述的这种环境我很熟悉,饿比方说从这个家庭环境来说的话,我家也是在农村,然后我也很喜欢经常去田野里四处走动看一看黑蓝的星空,嗯,作品里所描述的自然风光给我带来心灵的抚慰,而他们家庭中4五个子女在我们河南那边的农村家庭是很普遍,那么在变革时代,父母为了生活,为了给儿子盖房子,或者是供子女上学,那送我关系一般都会很紧张,因为在社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有很大的很很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们为了生活劳累不堪,经常的争吵,累觉不爱,嗯,原生家庭的话不会太好,这部小说带来触动很大。那我在想啊,现在留守儿童这么多一些孩子的甚至是由奶奶或者是姥姥带大的,我想以后也会有一个人会写祖辈女性所产生的那种羁绊,哎呀,中国这个社会哟,我们已经变成房子的奴隶了,毕竟在自由的市场经济化下的这个奴隶啊!他想买啥俺买不起啥,嗯,想干啥啊他就必须去干啥,不想干啥他也得干啥,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优越性。爱受伤的底下者,宗教和世俗带来的慰藉和希望,在嘈杂中选择了世俗,可怜的米利亚姆。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五):禁点变了
大学时英美文学课本那几页的引文根本满足不了我的猎奇。抱着阴暗的窥探心思翻看此书,光看前三分之一时居然几度落泪,感觉真像爸爸妈妈还有我的童年。那时候在家里和我妈说说笑笑,我爸一回来我就压力好大,家庭气氛凝沉压抑。爸妈的不和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我心里的秤杆越来越严重偏向我妈,直到如今爸爸妈妈上了年纪,突然有了人到暮年相依为伴的惺惺感,他们才越见和谐,我才懂得自己青春期的激烈情怀是多么伤害爸爸,当时的爸爸在外在家得不到宽慰是多么憋屈。
读着读着我想是不是被禁的重头戏在后头。直到我看完我也觉得我看的是删减版。那种小打小闹隐晦含蓄的情致描写根本无关痛痒。记得小时候翻过家里被我爸藏起来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那里面的描写才是我的“童蒙初启”,看得我面红耳热。若说《儿子与情人》被禁的理由是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可我只看到一个畏缩彷徨优柔寡断的小男子对母亲的依恋黏赖,对责任的避之不及,对爱情的瞻前顾后,却够不上心理畸恋什么变态的。
可能现在这种心理小男子太多了。——独生子女家庭,一个个珍爱的不行,所以结婚后经常在媳妇和母上之间难做人,摇摆不停,甚至无理无条件偏向母上大人。所以我见怪不怪了。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很多的见怪不怪、无关痛痒,直到如今,这本书没有理由再禁下去了吧。现在禁的书,都是更“颠覆”的了。
最后吐个槽:觉得劳伦斯这人挺墨迹的,那点儿家长里短成日价念念叨叨的,忽忽悠悠一生就那么地了,就像咕噜噜冒泡儿的沸水冷却成凉白开那样。真的,如果前面那些家庭生活都是为了给最后三分之一的矛盾做铺垫的话,那,真特么是太长太墨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