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
《愤怒的葡萄》是一本由斯坦贝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81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精选点评:
●只能怪自己现在太肤浅而看不下去,摘一句喜欢的话“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咖啡在船上当作燃料烧。玉米被人烧来取暖,火倒是很旺。把土豆大量地抛到河里,岸上还派人看守着,不让饥饿的人来打捞。把猪宰了埋起来,让它烂掉,渗入地里......”悲惨的事实!
●结局不错
●都说那儿很多果园,并且有着沉甸甸的果子,那儿的景色很美,那儿有很多工作···就像一个梦想一般,离开故乡去追逐,尽管旅途中有着奔波与劳累,还是坚持要去那儿看看。途中“暗示”过那儿并不如想象般美好,但是,还是想亲自去看看,最后,还是失望了。在他乡,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没有工作,什么也没有,成了流民,还要被当地人所嫌弃。更为可恶的是,一个人的工作几个人去做,这样,工资就被压得很低很低,为了生计,为了温饱,哪怕是一个小时只有2毛5,也要去做。·········资本主义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当人民一旦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没有工作,就会对社会极大不满,当这些人集聚在一起,就会联和起来反抗。中国劳动人民也是一样,只有好好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在上面劳作,才会觉得踏实。若是一旦失去土地,指不定会出怎样
●2012 4 9
●艳阳天
●第一次跟你一起去买书
●给我力量
●跟现在的我国社会有某些类似的地方 发展有些阶段必不可少
●作者文风不行,但对当时美国社会图景的展示把握的比较到位。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斯坦贝克的《战地随笔》
我的高中是一部“屈辱史”,唯一可以写入简历的是,当过化学科代表和劳动委员。劳动委员不是什么舒服的职位,所以大扫除我总放人逃跑,掩护完毕,自己再撤离。
事情有了转机,我们班级被安排打扫图书馆卫生。于是利用职务便利,我每周从图书馆盗取书籍一本,有《斯巴达克》、《名人名言录》等等,还有许多杂志和明星海报可以拿。所有脏货里最喜欢《战地随笔》(原名:Once there was a war),二战时战地前线的通讯稿集,大概七八十年代出版,售价几毛钱,作者斯坦贝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战的战地记者,书写得确实是精彩之极。豆瓣、淘宝、卓越网都没这书,baidu和google也只能偶尔看到它的身影,所以我颇为幸运。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看过电影之后读小说
去年夏天看的同名电影,约翰·福特导演、亨利·方达主演,黑白片.
当时,特别喜欢方达主演的汤姆·乔德和饰演他母亲的Jane Dawell,我在影评中写道:亨利·方达仅此一个形象就应该为我们所铭记!而片中饰演母亲的Jane Dawell也十分十分的出色,角色赋予她的精神被她诠释的淋漓尽致!她的形象让我想到了《浮士德》中那个引领我们飞升的圣女.
当时没有读过小说,一直有点耿耿于怀.4月在北大一家书店里半价买到了这本,欣喜.读罢,怎么说呢,我觉得电影的感染力更强.这不是说译者的文笔不好,而是斯坦贝克的文风实在很一般......除了个别章节十分出彩外,大部分文字都很苍白,没有什么感染力.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喜欢长篇小说就是因为它废话太多,就连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都承认会为了稿酬而不得不拉长篇幅,so...我的这点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so...我建议没看过小说的人直接看电影好——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就读小说好了.
再来说一句小说为什么叫"愤怒的葡萄"(非文学史说法,我自己的体会).
话说汤姆·乔德一家因为偿还不起贷款、土地被大公司收购,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开着改装的老爷车从俄克拉何马远赴加利福尼亚寻求生路,他们的初衷是加州有采摘不尽的橘子和葡萄,so有n多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吃饱饭...可是,事实根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不仅工作没有那么多,而且雇主借人们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将工人的工资压得一低再低.一面是吃不饱饭的农民,一面是借着摧毁食物而保持物价的商人和极力剥削人的雇主,在这样的矛盾下,"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道临."(第二十五章末尾)
That's all.
算不得书评,只是看到没人评价这书,随便谈一点而已.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史诗般的作品,无限悲伤——摘录《愤怒的葡萄》
只是说我像耶稣一样疲惫了,我像他一样想迷糊论文,我像他一样走到荒野里去,连帐篷都没有。我夜里仰天看着星星,早晨我坐着看太阳出来,中午我从小山上望着起伏的原野:傍晚我就眼睁睁地看着太阳落下去。有时候,我像往常一样祷告。不过我不明白是向谁祷告,为什么祷告。我觉得山和我,在哪里再也分不开了。我们是一体了。这一体是神圣的。 ——牧师
我给你谈谈监狱里德情形吧。你心里可不能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出去。那你就要发神经病了。你应当想着当天,再想着第二天,想着星期六的球赛。你就该想着这些事。老犯人都是这么办。有一个新到的小伙子把头脑往牢门上撞。以内心里老想着要关多久才能出去。你为什么要像他那样呢?每天都自由自在地混过去就好了。 ——汤姆
我知道。这我倒是想过。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又好像很痛快,有时候,好像很对劲。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们如果遇到我家里的人——我上这儿来就是为了对你们说说这件事——你们如果在加利福尼亚遇到我家里的什么人,就请你们告诉他们,说我很好,对他们说我的日子过得不错。别说穿了我在受这样的罪。对他们说,我有了钱就去找他们。 ——谬利
并不怎么大。。全美国也并不怎么大。不如你说的那么大。还不够大呢。要容得下你和我,容得下人和我这种人,全国的富人和穷人,小偷和老实人,饿肚子的和吃胖了的;要把这些人统统容纳下来,那还是不够大的。你怎么不会到你的老家去呢?
这是个自由的国家。谁都可以随意到什么地方去。
我到各地去过。人人都问这句话。我们会弄到什么天地?依我看,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出路。总是在路上逃荒。总是东奔西逃。怎么大家都不想想这个问题呢?现在有一股迁徙的风气。大家都在迁徙。我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也知道迁徙的情景。大家迁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迁徙。这就是老乡们为什么老在迁徙的原意。他们迁徙,是因为他们想过比原来的生活好一些的生活。除了迁徙,就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希望过比较好的生活,需要过较好的生活,于是就出远门去找。大家都弄得很苦,所以就拼命找出路。我到各地去过,听见人家也说你这些话。 ——凯西
她望着他,神秘地微微一笑。她现在有身孕了,一举一动都有神秘的意味,她那神秘的意味和短时间的沉默似乎都是有意义的。她暗自很满意,她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发牢骚。她要求康尼帮她的忙,每每都是一些有点傻气的事,他们自己也知道那些事有些犯傻。康尼对她觉得很满意,他对她的怀孕充满了惊奇的感觉。他想到自己熟悉她的神秘就很高兴。每逢她顽皮地微笑着,他也顽皮地笑一笑;他们用耳语交谈着私房话。世界紧紧地包围着他们,他们成了世界的中心,或者不如说,罗莎夏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康尼则在她周围转着小圈子。他们说的话全都是神秘的。
很多事情在进行,有很多人在干各种事情。有些人正像你所说的,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也正像你所说的,根本不想想自己往哪儿去——只不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就是了。如果你留神细听,你就会听到一种动静,一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声响,还有——还有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有些事情在进行,可是干这些事的人却全不明白。那些往西部迁徙的人和他们甩下不管的那些田庄,都会引起一种后果。反正会发生一种使全国起大变化的情况。 ——凯西
想起在家乡的事情——那是在学校里。大大的月亮向西移动。我们移动走着——我和他——走了一段路。路上都没有说话,因为我们的喉咙哽住了。一句话也没谈。一会儿就看见了一个干草堆。我们就对直走过去,在那里躺下了。那个德克萨斯的小伙子和那个姑娘钻到黑暗中去——他们以为谁也没看见。啊,天啊!我巴不得跟着那个德克萨斯小伙子去。月亮快上升了。我看见那个姑娘的老爹出来阻止他们,后来他又不管了。他心里明白了。这等
于你要阻止秋天到来,等于阻止树浆往外流,何苦枉费心机。月亮快要升上来了。
世道要变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个变法。也许我们这辈子看不到。可是变总是要变的。现在大家都有不安的情绪。谁都紧张得很,想不出办法来。 ——爸爸
我们总是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我们就不会难过了。比如说发货革命吧——凡是那些想出革命主意的人都被人砍掉了脑袋。事情总是这样。那是理所当然,毫不稀奇。你干这种事情,又不是为了开心。你是为了不得不干才干的。因为这是你的本分。你看看华盛顿吧。把革命搞好了,好来那些王八蛋却跟他作对。林肯也是一样。也是那帮人嚷着要杀他。理所当然,毫不稀奇。 ——汤姆
依我看,凡是我们干的事情,都是以前进为目的的。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就连饿肚子——害病,都有意义;有的人尽管死了,剩下的人却更坚强了。总得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一天也不能放松。 ——妈妈
在那响着细雨声的仓棚里,罗莎夏呆呆地坐了一会儿。然后她把困乏的身子挺起来,裹上那条被子。她慢慢地走到那角落里,站在那里低着头,望着那张憔悴的脸,看着那张张得很大的,很吃惊的眼睛。随后她慢慢地在他身边躺下。他慢慢地摇摇头。罗莎夏把暗调绒被松开一边,露出她的乳房来。“你得吃一点才行,”她说。她扭动着身子靠拢他,把他的头来了过来。“吃吧!”她说。“吃吧。”她伸手到他的头下面,把它托起来。她的手指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发。她看看上面,有看看仓棚外面,渐渐合拢嘴唇,神秘地微笑了。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说一说最近看过的书吧:《愤怒的葡萄》
说一说最近看过的书吧:《愤怒的葡萄》
每次打开Kindle,都会看到已经读过了的书,因为没写任何感想、回顾,故而舍不得删掉。但说要我每一本都认认真真写个完整书评,好像又没动力去做到。因此,我就简短说一下。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是本特别著名的美国小说,一直评价颇高。第一次看时,最大的感触是作者的语言掌握得太出色了,出色到了非常打击人的地步。语言在作者手里非常地生动,各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记得我看到开头某一章描写二手车行卖车商的话时绝望了:这种东西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写出来呀!不要说英语我掌握不了这么俚俗、这么地道、这么接地气的表达了,就是汉语,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描写出二手车行利欲熏心的车商的自白……我自己根本就不善于语言描写和人物塑造嘛。不过后来我淡定了,因为我想到了契科夫的名言: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再说了,谁让我把自己和大家对比来着?没事干嘛拿着大家,还是大家的顶峰之作和自己比啊?大家有几个?大家也要水平一般的人衬托嘛。顶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嘛。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是经典。再有了,每个人擅长的也不一样。虽然《愤怒的葡萄》优点实在鲜明,但也架不住它缺点明显嘛。写好自己能写好的就行。
《愤怒的葡萄》的缺点是特别明显的:作者思想比较简单。作者思想很淳朴,但是淳朴换句话说就是简单。社会问题他分析不好,比如州就是坏,联邦就是好,这确实幼稚了点。虽然看得出来,作者是非常善良、本心非常好的人。不过,虽然这部书的思想绝对算不上深刻,但它提出的质问是非常有力的,它的激愤之情是非常动人的,它描述的故事轰动了当时的社会;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仍然震动人心。
本书为何名叫愤怒的葡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期间,为了保住价格和利润,大资本家宁可烧掉多余的葡萄、橙子、桃子、猪等食物,也不让穷人得到这些赖以救命的营养来源。穷人在饿死,穷人的孩子营养不良在生病,熊熊火光却烧起了一箱一箱的葡萄,被军警挡在外面围观的穷人眼中闪烁的是愤怒的火光。是谓愤怒的葡萄。
文中的描述非常动人,控诉也非常有力。比如作者说,当你需要帮助时,去找穷人;富人也许会拿出一点点东西救济你,甚至根本不帮助你,但穷人会拿出他所有的帮助别人。我扪心自问,事实可能确实如此。我虽然不知道,如有朝一日,我真的成了一无所有的穷人,是否会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仍然帮助人。但我知道,我自己,绝大多数人,就算做慈善、捐助、帮助他人,也不过是拿出了九牛一毛。前段时间我看微博上有人也吐槽过这个问题。一些人说起孩子的辅导班、兴趣班什么的,觉得几千几万是很普通的价格,都这样啊,这有什么啊,谁家出不起这个钱啊;但是说到做慈善、捐助,拿出500块就觉得顶了天了。那个博主当时说,想知道这些人究竟是如何衡量金钱数额的。同样的一群人,同样的人民币,为什么一会儿500块成了巨款,一会儿又几千几万都是花起来眼睛都不眨的小钱?
真的有这种可能:有产者,也是吝啬者。有了些东西,人的心理上就会特别在意这些东西,就越来越不可能帮助人。帮助别人,也不过是拔出九牛一毛。这种变化是有可能的。比如我自己,去年一年慈善捐助一共也就五百块。在我的收入里真是连个零头也不占,随便买点东西就得这个钱了。但就捐了这么一点点,我就觉得肉疼了。这还是我,一个热爱环保、支持公益、想从事公益行业的人干出来的事。一般人连我这个觉悟都没有呢。人性真是挺丑陋的。所以我们才尤其需要社会制度,让富裕阶层必须拿出更多的来回馈社会。因为人的本性可能真的是随着越富有就会变得越自私。
文章描述了当时那个溃败的社会的诡谲之处。首先,是拓荒种植玉米,导致土地衰败;又遇上连续几年的灾害天气,风沙延绵无雨,玉米颗粒无收;农民没有收获,只能借债度日,寄希望于下一年的丰收。但连着几年都是颗粒无收!没收入,欠债无法偿还,土地被资本没收。东边的大资本兼并土地,西边的大资本发来传单,号召失地农民去加州做工。等中西部农民拖家携口来到加州,却发现大资本是故意招来他们远远用不上的大量人,以压低工价。工价低到仅仅够吃一天的饭,还在往下低。并且,人远远超出所需,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也不容易,往往要饿着肚子跑很多天找工作;更过分的是,大资本只需要短工:摘葡萄,摘上几天,就摘完了。所有工人就地解散!没有工钱了。冬天来了。没有工可做的冬天,失地农民的收入从哪里来?饭从哪里来?没人管!饿死拉倒。
作者在小说中说:没有人会因为冬天不需要上工,就不给自己的牲口吃东西。没有人会因为现在暂时不需要牲口的劳动,就任凭牲口饿死。但是,资本家对失地农民就是这样干的!需要时就招来做短工,不需要时就赶走任凭他们饿死。人对人,还比不上人对牲畜。
我写得不好。作者写得好。建议看原著。人为什么对同类这么差,这真的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切合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现实,其实,也切合一部漫长的人类史。稍微看看历史,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真的是一种奇怪的物种。什么样的物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彼此之间如此互相憎恨、互相征战、互相杀戮?人类需要人类。人都特别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人类又讨厌人类。恨不得弄死别人,逼死别人,或者别人死了自己一点也不在意。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住在街头,有时候会养一个小动物(一般是狗)和他们呆在一起。有天课上有个同学说,据说这是因为当路过的人们看到那只小动物,会觉得小动物好可怜,就更可能掏出一点零钱给那个无家可归者。所以算是无家可归者的一种乞讨策略吧。
也许这个事情也不该把人想得这么坏。人都需要朋友和陪伴,无家可归者很难拥有正常的亲情、友情和陪伴,养一个动物,也就有了一个家庭成员。就算人家无家可归了,也有人类的需求和尊严。人家当然有养一个动物的权利,只要好好待那个小动物。但是,就算这真的是无家可归者增加讨到的钱的策略,我觉得反而更加说明人性之奇怪,乃至人性之恶。
因为我们不喜欢人。相比无家可归的人,我们更可怜无家可归的狗狗。所以看到狗狗更容易给钱,看到人流浪反而不容易给钱。实不相瞒,在美帝时,我,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穷学生,比美国人穷多了,我拿着人民币除以7,花得心颤,穷得一逼,所以几乎从不给流浪的美国人钱。记得唯一一次我给了钱,就是因为看到一个流浪女人抱着一条小狗……唉。那只狗还舔了我的手。我觉得我可怜的其实也是那只狗。
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其它动物,却这么不喜欢同类?这是植根于基因深处的人性吗?还是后天的“你懒你没理”“你穷你不努力”的教育导致我们对流浪者有偏见?还是因为猫猫狗狗本来就是迎合人类的幼态偏好特意选育出来的物种,所以对它们“我见犹怜”,并不能说明人不喜欢人,只能说明相比之下人特别喜欢猫猫狗狗而已?
但是,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或者在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人对人真的会非常、非常、非常残酷。我觉得,这还是有天性本能的锅。我们太像和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了。黑猩猩和人差不多,也是一种会自相残杀、非常凶狠残暴的物种。说回小说相关:我记得看过一幅西方漫画,两个资本家像拧毛巾一样,合作把一个穷人拧干,地上是他们抛弃的拧干后的穷人残渣。那就是《愤怒的葡萄》所描写的世界。还是那句话:人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牲口。但却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
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人究竟是什么东西?
故而,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部小说。这个问题真是值得思索。
不用怕,虽然我分析得比较偏理论,但这部小说不是在说大道理,是在讲故事。故事写得是非常通俗、非常好看的。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书里还有些别的细节,可以引申出来,值得一谈。首先,说说农业。农业真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是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方式。我想当然,以为这种遭遇灾害破产的农民故事只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还是前几天上网,看到相关文章才知道,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农民又来了一拨破产潮。归根结底,农业天生就是风险很大的。天气,自然灾害,病虫害,许多东西都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利润也不高。一旦灾害来了,很可能就会破产。并且,从事农业是孤独的。一个人,一家人,两口子,住在一个农场上,邻居也都住得远远的,和世界隔绝。自己的经济负担也是自己背着,有的人收成不好贷着款,就指望丰收还钱。一旦不走运,就完蛋了。所以,文章里说,美国农民自杀率非常高,精神问题很严重。
种地非常重要,没有农业产出,我们都得饿死。但是我们却让农业从业者背负着这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和土地相依相存,本来是一个生物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我们人类文明里面,这却变成了最不可取的生活方式。反而是住在城市里,离土地越远,离生产自己的食物越远,离生活的本质越远,才越能收获名声、地位、财富、成就。诡异的人类世界。
看这部小说,让我体会到了资本的可怕。资本不会管你的死活。资本不会管你一群人的生计的。至于一个人的死活、一个人的生计?笑话,它更不会管。所以,我总结出:做决定一定要保守,慎重借贷,慎重负债!负债太可怕。一旦情况有变,还不上钱,就可能被资本敲骨吸髓,死无葬身之地。在小说里,主人公一家人一路奔向加州,老弱病残一路死去,因为太贫穷,真的无葬身之地——没有办法报官、按照正常的程序安葬。因为交不起登记和丧礼的费用,只能自己偷偷埋葬。死无葬身之地。
还能说明什么?平时要多储蓄,少消费。就算今天日子过得还好,但真不知日后会有什么。手上有些积蓄,起码遇到变故能多撑些时候吧。看到主人公变卖家产、准备奔赴加州时,变卖一切,包括自家两匹健壮大马脑袋上戴着的装饰用的玻璃球——当时情况好时,买个玻璃球算什么?可日后吃不上一口饭时,会不会想到当时,假如我没有买那对玻璃球,假如能省就省,多积蓄一点,就算只是积攒下买玻璃球的五分钱,今天是不是就能多撑一会儿?俗话说得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果平时多省省,如果能省下那一分钱……
还是那句话,在没有安全网、个人要独自承担现代生活的全部风险和意外的地方,只能靠谨小慎微、居安思危生活,多积蓄,少消费,绞尽脑汁避风险。当然,最理智的选择是尽快移民,去有安全网的地方。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小的不说,就说现代社会行业更替多么快,昨天的朝阳行业,今天就日落西山;乃至昨天的行业,今天已不复存在;更不要提AI出现,不知道会取代多少行业,让多少人失去饭碗,技能失效。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风险。现代社会就是充满了风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个体独自负担整个社会结构制造出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是不人道的。所以,我们应该去一个有安全网、有福利、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生活。有安全、有公平的地方,才谈得上幸福生活。不然,即使是再能耐的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朝不保夕的。更何况,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是普通人。谈不上什么大能耐。
最后我要说的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人公一家人并不是穷人。他们其实也并没过过真正的贫困生活,缺乏贫困生活的经验。当时的美国,尽管只是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0年代,但普通农民日子其实过得挺好——看看主人公一家人变卖家产时买的那些家当,满满当当、各式各样,你就知道。我说一个细节你们就明白啦:主人公一家人带了自己的多张弹簧床垫上路,这是睡觉用的必需品,一直到小说最后,一路走一路丢,都没有丢掉这些床垫。
等等?弹簧床垫?这在中国可是非常新潮非常好的东西,我没记错的话,以“席梦思”为代表的弹簧床垫,是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中国的……大家想一想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是民国时候呢。想想那时候的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想想那时候中国有哪些人用得上弹簧床垫,你就明白了,这巨大的差距……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民想用上弹簧床垫,这不是天方夜谭么!我猜那时,有个土炕就算不错了吧。实不相瞒,现而今已经是21世纪了,我却是前年自己花工资,才用上弹簧床垫……头二十几年,睡的都是便宜的木头硬板床。之前想买个软床垫,爸妈不依,说浪费钱……大家也不用装外宾,说什么“我家里都是弹簧床垫呀,弹簧床垫怎么了,很常见呀”这样的话。我有三个建议:一,问一下爸爸妈妈,是哪一年买的第一张席梦思,买席梦思之前睡的是什么;二,去广大农村看一看,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中国农民没用上弹簧床垫;三,回忆一下国内的大学,不都是木头硬板单人床么?谁的国内大学寝室配了有弹簧床垫的,站出来我看看。
这时你就得感慨了,人啊,真是要投好胎,人生的命运实在太不一样啦。一群人与另一群的生活,差异真是太大啦。就是这种一个小小的细节,你都能看出来生活水平真是差异太大太大,并再一次重温大学时学习的“福利社会学”的经典内容:贫困分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一种是相对贫困……
再来一个细节,是为了说明主人公一家人平时是殷实农户,或者说,那时的美国农民,如果不是遇上灾害被资本没收土地,过的都是殷实生活。这个细节表现在:要吃肉!要吃肉!主人公一家要吃肉!肋头肉!碎牛肉!牛排猪排肉!没有肉,这一餐就太惨了,太惨!吃不下!早餐就要吃煎肉!啊!晚餐要吃很多肉!我印象很深的一幕,当一家人终于找到一份摘桃子的工作、做了一天、领了工钱之后,花掉了一天的钱买肉好好吃了一顿……看的时候我就吐槽:这时候不是应该把钱攒起来以备日后不时之需吗?你们会不会过日子?你们这是作死!吃点素不行吗非要吃肉!你们一点都没有过贫苦日子的经验!
他们还真的不具备过绝对贫困的日子的经验。人家又不是中国农民。我这槽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吐的,脱离人家的实际情况……
对比一下同期1930年代的中国农民,那时候应该是一年吃不上两回肉的状态,只有春节才能吃到肉。这再一次说明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主人公一家,普通的美国农民,实际上过的并不是贫困生活,也不具备贫困生活的经验。在短暂的逃难生活中,还没有学会中国人普遍具备的省吃俭用、尽量储蓄的技能和心态。
但这仍然是一部血泪史。在这部血泪史中,闪现着主人公一家穷苦人在逆境绝境中仍然散发的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也闪现着资本和有产者的残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对今天的世界、今天的我们的生活,也有启发意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