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全六冊)读后感100字
《文選(全六冊)》是一本由(梁)萧统 编 / [唐]李善 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0元,页数:2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選(全六冊)》精选点评:
●昭明太子的编纂经典,经学必学。
●绝对精品,不解为何这么冷门
●终于扫掉了
●必读书
●
●2014年8印本,偶见错误。
●只看了诗的部分。今天看到王微的《杂诗》写的特别美。尽管是怨怼之词“烛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谁知心曲乱?所思不可论。”把孤独写得真美!
●每篇原文先看壹遍這套,再看壹遍《昭明文選譯註》~目前進度2/6,先記錄下~爭取快點看完!!!
●本来想做个书摘,后来发现那得把整卷书抄下来
●某些页都是电脑排印,估计是原版毁烂,补版了。为什么不把五臣注加入进去,虽说水平低,但还是很有用的,李善注缺少对词义的解释,这对负责很不友好。但现在,新的排印本已经出来了,价格却翻了一倍。
《文選(全六冊)》读后感(一):怎么读书啊?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
《文選(全六冊)》读后感(二):读《三都赋》
左思在序言里首先提出了一个名实问题,他说:“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於辞则易为藻饰,於义则虚而无徵。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就是说这四大家写西京,却把全国各地的物产、风俗、地理都拉过来,这种严重的名实不符,导致了文章既无用又错误。所以他自己写《三都赋》时,就查地图、找方志、访著作郎、任秘书郎,花了十年,终于完成。这序相当于一个声明:我写的都是实话。而他的实话就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而魏得其正统,则晋得禅让于魏,也是正统了。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而且这也是对司马相如和杨雄“劝百讽一”结构的事实上的一个批评和颠覆,至少就比例上来说。
劝百讽一,也是一个名实问题。作者认为讽是实,根本就不存在劝;而在有些读者看来,劝是实,讽只是个名。这个问题又是个结构问题,是由于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名实不符的问题。文章也好像化学分子,其实一切似乎皆不免于此,结构上发生了大的变化,那么这个分子也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香港新拍的《金瓶梅》也是一样,淫乱了两个小时之后,最后却放出一句话:要引以为鉴,不要纵欲。不免为人耻笑。而且我们怎么知道作者你是不是在撒谎呢?这真让人怀疑。
还有就是实际效果的问题。你讽的对象是我们伟大的统治者汉武大帝,他到底要哪个呢?他是要仁义道德呢?还是吃喝玩乐?还是表面上说要仁义道德,实际上却要吃喝玩乐?《韩非子·说难》云:“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史书上说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司马相如被召见后,才又作了《上林赋》,结构和《子虚赋》一样,都是劝百讽一。“赋奏,天子以为郎。”可见,司马相如还是没有被“显弃其身”,按照韩非的说法,那就只能是“阳收其身而实疏之”了,反过来,则司马相如实际上是“说之以名高”的,而史书上也是认为“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如果这样,那么上面一节的名实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又出现了一个名实不符的问题,就是韩非说的“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
先秦名家就在讨论名实问题,据说他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志不在辩。名实所关甚大,看来此言不虚。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解决。而且,越来越多的实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实。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实,而是一个实存的实,不像坚白石,你可以看见,可以感觉;而是像法治、民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那种只能从逻辑上得到的。当你给出一个名,我们就禁不住循名以责实,但往往还是名不副实,或者说是实不符名。
《文選(全六冊)》读后感(三):【转】傅刚:《文选》的流传及影响
【作者简介】傅刚,1956年生,江苏睢宁人。198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魏晉風度》、《昭明文選研究》、《文選版本研究》、《<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蕭統評傳》(合著)、《歷代文學名篇.南朝文學名篇》、《新編千家詩》(參加編寫)等。
《文選(全六冊)》读后感(四):【转】徐建委:李善《文选注》引书试探
【作者简介】徐建委,1976年生,山东东营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同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8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年4月与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联合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大体在战国秦汉之间,主要关注早期文本与学术、思想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对汉唐之间、唐宋之间的文献变迁、文本生产有兴趣。著有《<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