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0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摘抄

  《张之洞(上中下)》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之洞(上中下)》精选点评:

  ●一个英雄无法救将倾之大厦

  ●据说做官必须要学看的一本书 有时候觉得作为大学生的自己还是不要看的好 变的好狡猾 哈哈

  ●真心无法评价这本书,很敬佩作者的深厚学底,也很憎恨作者的历史观。

  ●行文与架构均属上乘,只是套句官话——“对封建士大夫的历史局限性批判不够,塑造人物'高大全'”,不过,瑕不掩瑜,值得一读。

  ●写到后来感觉加入太多作者自己的想法了,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总体不错,但看第二遍时没有那么大兴趣了,放放再看吧

  ●

  ●毛病多多,瑕不掩瑜,莫因小说轻之

  ●一般,结构松散、文字夹生,权作史源学练习材料。写历史人物,最重要的还是得先弄清楚对方是什么人,是文人?是军人?是政客?或者是三者的混合体,如此才能下笔安排。更重要是要有“理解之同情”,切忌以后世的眼光倒放电影、审查人物,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伦不类了。

  ●断断续续地看

  ●因为曾国藩知道了华师的唐浩明,他的书读起来略显公式化,不如高阳的自然,风趣,不太适合我这样离经叛道之徒。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一):和尚?

  虚舟说:“贫僧虽是出家之人,但吃的稻梁,穿的衣服,无一不来自俗世,且天天与四面八方香客打交道,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尽是俗世之事,贫僧何能离得了俗世?……”

  这就是和尚!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官宦生涯

  官宦沉浮,到头来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张之洞临终时,读来令人心酸,他费劲一生心血为民为国办实事,到头来不被民理解,清末朝纲腐败,王朝飘摇欲坠,岂是他一人能改变,终其所有的努力,原来却是为他人作嫁衣。张之洞饱含委屈心酸引恨辞世,一代新人换旧人,千古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说。多少年后的今天,张之洞出现在历史书上,他兴洋务,办实事,功不可没,后人依然记得他的好,现今官场又有几个为官者能将天下社稷当己任,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又有几人能像他那样为官清廉勤恳,怕是搜索枯肠也难找几人。官场始终是个逢场作戏的地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进了这滩浑水,即使想洁身自好,也身不由己。朝廷有人好做官,张之洞的仕途还算一帆风顺,这取决于的他的洞察世事的眼力以及一帮幕友鼎力相持,在这本书里,读懂了许多官场处事的技巧,但也看清了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真实嘴脸,还不如桑治平携心上人云游四海,感受人间真爱,他比起张之洞将人世看得更透彻,所以尽早觉悟,摆脱凡尘。你所设想得到的东西往往事与愿违,看透了未必好事,不看透,也未必好事,兴许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罢,人生如梦。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三):哥,怎么会是一个打酱油的呢?!

  时隔多久,终于把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看完了。

  由于笔者为人轻浮,且见识浅薄,写出来的东西相比其他的深刻论述,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大家图个乐就好~

  简单做个评价吧。人物出场顺序 曾>张>杨。写作顺序曾>杨>张

  《曾》评价是最高的。《张》评价是最低的。

  个人觉得,其实3部,文笔水平相仿。说到底还是人物的生平决定了书上的描写吧。

  张的生平相比其他两位,也颇算平淡。

  女色:

  3部中,都有描写。曾纳妾。张丧妻,纳妾。杨更是风流成性。

  感觉一个比一个风流,曾丧妾之后,也只是烧个纸钱了是。

  张,更是因纳妾而对工作有有影响。。。

  杨,就一嫖客范罢了。。。

  贪恋女色归贪恋女色,不影响公事就行了,明显,张、杨二人远远不及曾。

  关于书中这方面着墨,会不会作者有意对比暗喻3人本性?

  毕竟估计书中这方面的描写都是作者虚构的。。。。

  教育下一代

  或许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作者不敢瞎编。不过可见张、杨二人还是过于短见。曾起码还有家书流传后世。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书中对张、杨之后人都没有着墨。单述其生平,一朝离去,名流散与尘。

  其实教育下一代,成功与否,这算是天命吧。不过你行动与否就是你目光所在。

  张,就是送留学生出洋,演讲了几句。感觉例行公事。可能是其过于孤傲。懒得培养下一代。

  杨,关于这方面,基本就是个渣。。。

  连袁世凯他爹,都教育过袁世凯,政场如戏场,看你会不会演。

  相比2位,袁父就是一莽夫,也会教育下一代。

  而2位,位居大文豪,连一些教育下一代的故事也没流传下来~看来真是在历史中走一个过场罢了。

  综合评价:

  曾的确是开创了一个模式,地方官,汉人可以掌握兵权。这样直接影响到李鸿章,袁世凯。虽然其本人也是一条路走到黑,比较坚定。

  (所以书里最后说道,就算没有他,太平天国一样会灭亡。国外势力还是会入侵,没有挽救中国,但对历史轨道的偏移,他还是做到了)

  张,感觉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其实有他没他,基本历史一样会按照这样发展,起码我认为。不过能一路走到黑,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要论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载沣想杀袁世凯的时候,救了袁一命吧。

  杨,路人甲。其实没有他,一样会有李度、张度出场。如女色方面,也是见一个,爱一个。没有坚定主张,最好笑的就是被一个佛院和尚和街边摆摊测字的忽悠,人家说你会做宰相,你就信了,而且一直往这里跑。风水佬骗你十年八年。。。。

  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个人浅见,因为蝴蝶效应理论还在嘛,何况以上都是当时身居高位的人呢~

  :最后补充一下,按历史描述来说,长相最差的~应该就是张之洞。

  曾应该还可以,杨就直接有年轻时候的相片了(帅哥)。大家来比较一下

  曾、张出场的早啊~没有留下年轻的时候照片。

  如果出现在现代社会,按现在的角度来说,

  曾应该就是一高富帅,家里有田有地,长相也不会差。

  张感觉应该就是一文艺屌丝,长相一般,混得也不太好。

  杨,应该也能秒杀不少无知少女。而且能在政府部门混得一官半职,然后可能在官场斗争中,站错派系,然后党中央的扫腐行动中落马。

  《张之洞(上中下)》读后感(四):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物

  醉生梦死,恍恍惚惚,春假12天就这么过了,干的唯一一件正事就是看完了一套三本历史传记小说《张之洞》。

  这是唐浩明的三大作品之一,另两部分别为《曾国藩》和《杨度》。趁着过年当当他们疯狂搞活动,收了《张之洞》和《曾国藩》。对杨度有恶感,暂时还没打算读他呢。

  对历史小说,我向来抱矛盾态度。有些作品添加毫无考证的野史稗史,降低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影响了后人对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规律的寻找和摸索。但小说这种题材,又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比单纯的历史传记更为有趣。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程度,就可管窥一二了。

  唐浩明的作品,尊重史实,辅之以合理的想象,加上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功底,造就了三大经典之作。读至精彩处,如戊戌变法,令人手不释卷(下卷是熬夜通宵看完滴!)。

  每每读清末历史,心情都非常沉重。中日在遭受外辱之前,国情类似,但其后的命运却向走两个相反的方向,愈行愈远:慈禧太后玩弄权谋,侵占海军款修建颐和园,日本皇太后捐献首饰,支持变法;同治短命,光绪软弱,摄政大臣只顾争权夺利,而明治天皇却雄才大略,一代明君;清朝朝中大臣,食古不化,抱残守缺的多,锐意进取认清时事者如李鸿章张之洞之辈,却无力回天,日本国内同仇敌忾,以变法为图强之道……中日两国近代史至此分道扬镳,两种道路在甲午一战中一试分晓高下立判。近来流行穿越小说,小说作者们都喜欢YY到康乾盛世时期,怎么就没人穿越到这个乱世,修改一下历史呢?此话纯属玩笑……

  张之洞有神童之美誉,然而大器晚成,年逾不惑仍位居京城从四品的小言官,虽可以与一帮“清流”如张佩纶陈宝箴等坐而论道,起而弹劾,做史书中所说的“铮臣”。然而文人士子心里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是学有所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高谈阔论的背后是隐藏不住的郁郁不得志。

  机遇终于来到。张之洞连升三级,被慈禧钦点外放山西巡抚。在山西期间,他践行了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查番库,禁鸦片,发展教育……也是在山西,他第一次通过传教士李提摩太接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虽然是浅尝则止,却为张之洞打开了一扇通向“徐图自强”的窗户,为其后来在广东和湖北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BTW,李提摩太在华期间写了本日记,中国有出版,下次买来看看里面咋评价张之洞的,O(∩_∩)O)

  其后任职两广总督,位居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在山西期间,表现出的是张之洞的文人自守,在富庶的广东则是“变通”之道。张之洞摆脱了孔孟理想主义的幻觉,以更为务实的态度主政。而广东的得风气之先,对张之洞也影响甚大;从此以后,在清末历史上,张之洞的名字就和“洋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造就了后来任职湖广总督十九年的人生高峰。得益于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的减弱,张之洞成了实际上的“湖北王”,手中大权在握。他纵横捭阖,开矿产,造兵器,发展纺织业,修铁路……生生将湖北和武汉改造成了初具现代模型的省份和城市。遗憾的是,张之洞引以为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也从另一方面导致这些工厂仍沿用官办方式,很少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体制,画虎不成反类犬,虽则自己是一生清廉,但厂内却裙带关系泛滥,贪污受贿横行……但这一切都无法抹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张之洞的高瞻远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所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计划,是辛亥革命众多革命志士孕育的摇篮。

  读完这套书,总是感慨造化弄人。张之洞初到湖北,他的幕僚就建议他训练自己的军队,日后可佣兵自恃。但张之洞毕竟文人气息浓重,且年事已高,这种“逆龙鳞”之事自然不会去考虑,如果他再年轻二十岁,说不定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没袁世凯什么事了。

  读完这套书,才意识到自己是倒读历史。我应该从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开始读。这批同治中兴之臣,或许能解释,为何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居然可以苟延残喘大半个世纪才最终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