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精选

2021-01-25 00:4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精选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是一本由[法] 蒙田 / Michel de Montaigne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99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精选点评:

  ●99年买的

  ●篇幅太长年代太久远 我跟不上

  ●那个时代的作品今天仍能体会到阅读的喜悦,难得。

  ●典型的质疑者

  ●只读完第一册......和第三册部分......

  ●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金玉良言。

  ●越过苦涩的语言和艰难的文字,途径夜空里数不尽,闪烁着的星星

  ●他是一个充满想法的人,而常常从成熟的见地中感到一丝孩子般的情绪。

  ●三卷。我记得是带到学校去看的,老师看见了说“你爱好哲学么?”我才知道哲学就是这样的……/蒙田是洞明的,不是世故,而是想得很清楚的那种睿智。--2010.03.14

  ●欲望因困难而增大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一):刀尔登讲蒙田

  《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的一篇稿件里写:

  “他(指刀)看西塞罗、蒙田这些千百年前的作家,发现他们有个特点,‘他们知道的好像我们都知道,但在他们那里,理性独自地处理个人的和人类共同的经验,像农夫早起荷锄,穿过晨雾,面对一大片荒地,他们的工作结果有新鲜的香气。不像今天大学里教授的知识和经验,都煮熟了。知识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到,这才有乐趣。’”

  刀尔登自己在《八一年》里写:

  “我和我的同学们,很快展现出各自的倾向,很快变成了成年人。W先是做生意,后来离群索居,只偶尔与朋友们过往。有一次我看到他在读蒙田的书,对他说,蒙田的智慧,是你二十年前需要的,现在读他,是不是有些晚了;W说,二十年前,便是见到蒙田,也看不下去的。”

  :W听起来有点像范伟?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二):季羡林的序言驴头不对马嘴;注释繁杂

  季羡林的书前引文完全驴头不对马嘴,昏聩之时,这位本是银样蜡枪头的学者竟然把蒙田的意思弄拧了,只读了一篇文字的开头几句就抢着替古人说话,把蒙田的意思完全颠倒,搬弄这等名人为蒙田作出如此拙劣的序文,连编审都没有看出破绽,这还罢了,但在再版的时候竟然原封不动搬过来,出版社的责任心可见一斑!

  为了方便查阅,先将季氏的序抄录如下:

  (5页)

  蒙恬首先说:

  有人指控人类总是盲目地追求未来,他们引导我们要抓住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似乎未来的事情根本就无法把握,甚至比过去更难驾驭。

  (季文:)这都是很重要的意见。人类如果从变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安于现状,不求未来,他们就不能够边道今天这个地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化成人类的那一种猿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安于现状的话,它们就根本变不成人类。……

  季“大师”在此刚刚翻到了这篇文章的开头,还没等蒙田铺陈完一个命题便信口开河了。仔细看看蒙田的后半句,便明了蒙田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教训人类了解自已,不要“受情感的驱使”预料和操心未来,要看重眼前的事。

  这类妄自评断式的行文在季羡林的作品中倒是俯拾即是,但出现在蒙田这里,实在令古人蒙羞,也让我怀疑这本书的翻译水平,迟迟不肯将它读完。

  本书的另一大暗点是,在所有拉丁文原文下注释出:原文为拉丁文。这类标注显得十分琐屑,读来有如鱼梗在喉。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三):具有博客精神的16世纪的人

  又翻出了那套三卷本精装《蒙田随笔》,这是199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的。那时,我还流连在金台路图书批发市场,还不知道有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这些东西。

  重新阅读,蒙田的絮叨依然带给我宁静和喜悦。突然发现,这位被誉为那个时代的现代人的法国启蒙运动先驱的作家,他的作品完全符合博客的特点:随意,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只是能有几个写博客的人能够达到他的博学和思想深度?

  他的《致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是为了方便我的亲人和朋友才写这部书的:当我不在人世时(这是不久就会发生的事),他们可以从中重温我个性和爱好的某些特征,从而对我的了解更加完整,更加持久。若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就会更好地装饰自己,就会酌字斟句,矫揉造作。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幼稚的文笔,将以不冒犯公众为原则,活生生地展现在书中。假如我处在据说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则下的国度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我向你保证,我会很乐意把自己完整地、赤裸裸地描绘出来的。因此,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蒙田,一五八零年三月一日”

  这篇文章把他写作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就是给至爱亲朋和喜欢他文章的人读的,这完全符合博客的本质: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重新读了他关于论孩子教育的文章,还有谈论友谊的那篇,最欣赏《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对好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主观看法》、《论习惯及不要轻易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习俗》。欣喜地发现他也喜欢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的作品。不由得反思自己是否也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信徒?

  读书,其实是同古远或异域朋友的对话。这些朋友,你会喜欢或讨厌,最后,书柜里面摆放的书,就同你交的朋友一样,会袒露你的性格、爱好和志趣。

  蒙田、培根、拉罗什福科、清少纳言、马克 奥勒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带给我的安慰都是相同的。他们的作品里面反映着人性的方方面面,深刻、隽永、意味深长。能够时时读到他们的作品,是生活里面最为幸福的事了。

  2006年1月4日伦敦雾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四):蒙田随笔全集

  “那人从外部接受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必定把自己的思想挤压得缩成了一点点。”

  世人往往把知识看得无比重要,却忘记了知识不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就永远只是知识,而不是自己的思想。这也就是当今知识类作品大行其盛,而思想大师绝迹的原因。

  ——论学究气

  我终于明白所谓“因材施教”是怎么来的了?不过问题在于一要有钱,二要父母有时间,否则又如何按每个孩子的天性来培养他呢?蒙田是这么培养的,他父亲有钱是贵族有时间,我们怎么办?不去了解时代背景而一味地模仿才是当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吧!在推崇因材施教时,先问“我有钱吗?我有时间吗?我有实现这种教育方式的知识能力吗?”

  ——论对孩子的教育

  “朋友让我做什么就我做什么?”“那朋友让你杀人呢?”“他不会的。”“那他让你做了呢?”“那我就去杀人。”

  这是我们对朋友的认识,可问题在于,为什么朋友会让你去杀人(可以泛指违反法律道德的行为),我为什么会交到这种朋友。我个人推测原因有二,一则他未必是真正的朋友,不过是狐朋狗友;二则你可能就是会去杀人的人,即人以群聚。有意思的推测。

  ——论友谊

  “据我看,在苏格拉底的一生中,最出色的事莫过于用整整三十天的时间来反复考虑对他死亡的判决;”我完全赞同。

  ——论他人之死

  读此书的最初想法就是,蒙田太有学问了,似乎什么书都读过了。不过想想当时世上的书并不多也就释然了,当然还是羡慕他能够“一心只读圣贤书”。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书没办法评论的,只能过几年阅读一次,每次也许都会有收获,在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段落有着不由的新感悟。但似乎也暗示着蒙田也许什么都没说(因为他什么都说了)。

  (写于2007年9月)

  哲人心里可以摆脱一切羁绊,自由自在地判断事物,但表现上应该完全遵循被认可的习俗。

  ——论习惯及不要——

  这段话解决了我的一个疑问,我内心总不甘于做个平凡人,“超人”理论在我心中扎根。但在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中,我有必要或者真正能特立独行吗?我无法做到,真正的一流之人也没有谁这么做(那些哗众取宠之人倒做到了)。上述话诠释了这种状况。

  蒙田随笔看完了,说实话前两卷还真不错,许多短小又脍炙人口的文章,第三卷我觉得太拖沓了些。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不再屐早年的文章,因为年老时的思想未必优于年轻之时。事物是什么样就怎么样。并不需亡羊补牢。我同意这个观点。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五):很多话很啰嗦

  书到底好不好,自己读了才知道。

  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有点啰嗦,当然这是蒙田为自己写的书,自己写得爽就行。反正人本质上其实是为了自己为活。

  下面回忆一下,我从中抽出的我所能理解的精华:

  小悲则言,大悲则静。

  蠢人即使得到想要的东西也从不满足,智者满足于现状,自得其乐。

  勇敢和其他品格一样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就成了缺点,如分不清接线,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固执和疯狂。

  愿,船夫只谈风向,农夫只谈耕牛,武夫只谈伤口,牧人只谈羊群。

  老牛想马鞍,马驹想犁头。

  探究哲理就是研究死亡。

  但愿我死的时候还在工作。

  你活了一天,就看到了一切,一天就等于所有的天,不会再有别的光明和黑夜。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使用。

  没病的眼看有病的眼会染病的,许多病是这样传染而来的——想象力决定结果。

  习惯是一个粗暴而阴险的老师,它悄悄地在我们身上简历起权威,起初是谦恭,时间一久,便深深的扎根,露出凶悍专制的一面,我们没有自由,甚至不敢抬头看它一眼。

  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

  我根本无权,也不想别人相信我,我自以为学问的浅陋,没有资格教育别人。

  不要扬才露己,听别人的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

  我们可以渴望什么,辛苦挣来的钱如何使用,我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出生?

  想成为智者,那就行动,迟迟不敢生活的人,就像等河水退完才过河的乡下人,可是河水永远不会干涸。

  学校是一座不折不扣囚禁孩子的监狱(可以取保候审)

  不想做坏事和不会做坏事有天壤之别。

  任何漂亮的描绘都在朴实无华的真实面前黯然失色。

  他只说三句话,“雅典的先生们,前面那位说的,正是我将要做的”

  大部分读者因为找到同样的衣袍,就错误的以为有同样的身材。

  眼睛看惯的东西,我们的思想会习以为常见的恭喜,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不在会去探求本源。

  啊,我的朋友,没有一个朋友——亚里斯多德

  活要活的快活,死也要死得风流。

  壶里不干净,倒进去的东西等于零。

  有些人使用香水是为了掩盖身上的某种怪味,有句俏皮话叫做“香即是臭”

  女人最佳的气味是无臭无味。

  但从我摘出来的话中,感觉挺的懂,读起来很有感觉,但是这是我从367页书里提取出来的,其虽他的文字我读起来确实索然无味,我靠的是自己的毅力和“读书就要把这本书读完”的信念断断续续的把书籍读完。

  但是蒙田作为生活中的人,我肯定是喜欢他的,但是他文字,我是觉得啰嗦。

  反正文字都是写给自己看的,他觉得好就行。

  另外,此书的中文版的序是季羡林写的,虽然他知识面广,虽然他会多国语言,虽然他还会少数偏门的语言,但他给我的感觉还是专制专制体制下,高校讲师的口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是没空喜欢他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