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与承包商经典读后感有感
《君主与承包商》是一本由[法]克里斯托夫·德费耶(Christophe Defeuill著作,思想会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君主与承包商》精选点评:
●后斯密时代政府干预与资本自由的博弈
●私有资本开道排雷,完成历史使命后发一个糖。收归国有从而以稳定连续公平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效益。 供水领域私营资本的全面退出,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市场竞争导致基础设施重复投入,属于社会资本过度浪费,竞争得不偿失。
●这是一项在城市公共服务上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关系研究的代表性案例。对于一个社会发展而言,往往私人企业等民间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与创新发展,但又收到政治力量的排挤而在后期被踢出局,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以及政府权力对社会权力的侵蚀。
●编辑与校对存在明显问题,以至于某些地方语句不仅不通顺,而且影响理解。 路易·波拿巴先生真是一位狂热的意大利裔精神英格兰人。
●此书处理的是法律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城市公共服务的私营/公立之争。但遗憾之处有二,一来不知是因为法式学术语言的特点,还是中译欠佳,感觉文笔不够流畅;二来作者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英、美、法三国在城市供水问题上的“小分流”问题(为何英、美均由私营走向公立,而法国的私营模式却维系至今),也即为何只有法国发展出了强大的公-私间的行政协议传统?而这一点恰恰是对于中国当下行政法发展(如PPP)影响甚巨的。
●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铁粉一枚,只能说这本书实在差强人意,上次读完觉得一言难尽还是《东印度公司》这本。选题让人wow了一下,如作者所言是多学科的交叉:历史学视角构建关键叙事,经济学视角分析合同制、分析公立与私营的营利和博弈,社会学视角分析公共政策的实施及动机。就个人而言很难想象“市政社会主义”,似乎从汉代盐铁酒专卖开始,大一统国家对某些领域的控制就是理所应当的存在。资本本身是无限趋利的,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的不同之处也论证了合同框架的重要性。君主似乎只是国家政权的代指,足够标题党。似乎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更深入一点,尤其对比国内学者用经济学模型论证李约瑟之迷。该作为博士论文而言本身阅读体验比较差,翻译更是一言难尽,头一次看到译后记把出了初稿的学生指名道姓骂了个全顺便感谢领导我也是开了眼了。
《君主与承包商》读后感(一):阶段性评论二
纽约一章读完。这一章讲了私营企业在美国发展式微。作者在这一章里讲矛盾指向了纽约的自来水公司,通过特许经营权以及对投融资事业的授权,实际上私营自来水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成了银行业。精力自然放在了更加有利可图的银行业上,对投资改造供水网络,铺开供水面提升水质毫无热情,加上地方的腐败,私营供水公司似乎仍然无法提供好的服务。我觉得这一章最精彩的地方不在于对腐败的描写。而在于对市政当局接管供水网络后迅猛发展的经济逻辑。除了与伦敦类似的一体化的逻辑之外,在美国,市政接手供水网络后,决心举债也要进行供水网络的大规模铺开。居民预期到,即使不加入供水网络,同样会被政府收税来填补建设所需成本。实际上相当于不参加供水网络的居民被收取了一个税,用于补贴那些参加了供水网络的居民。另一方面,当使用人数足够多的时候,铺设供水网络的平均成本又极大的下降了,实现了规模和盈利的双赢。所以当有强制力推动时,纽约的供水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是有其经济逻辑的。
《君主与承包商》读后感(二):翻譯校對與補缺
本文旨在記錄《君主與承包商》一書中出現的錯誤的翻譯以及補充一些關鍵名詞對應的外文原文。
引言
第一頁
巴西索大街:Bassihaw Street (補缺)
沃爾特 羅利:Walter Raleigh (補缺)
休 米德爾頓:Hugh Middelton (補缺)
第二頁
阿克-波塔比利公用: 飲用水公司 (Società Acque Potabili) (糾譯)
第九頁
國有企業:其實應該是 相關企業 (les compagnies concernée),當時法國沒有所謂 國有企業 吧,譯者在此太想當然了。
《君主与承包商》读后感(三):供水:城市化的引擎
现代人离不开自来水。若停水过久,不但市政瘫痪、日常生活停摆,连生存都受到威胁。供水如此重要,真正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却并不久远。
中国城镇供水历史不过百余年,在1879年,旅顺建立了第一座供水设施,实际上,这样的想法还是向欧洲学习的。然而,欧洲城市供水网络的兴建也是晚近的事情。在很长的时间里,供水方式很少有系统建设,大致上,穷人直接从河道取水或公用水井,富人都有自用的水井或购买上门送水服务或派遣仆人取泉水饮用。
为什么在18世纪,供水系统建设成为重要问题呢?因为,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密度激增,卫生医疗也要求干净的水源,经历了黑死病与伦敦大火的欧洲大城市普遍意识到,原来的古老的供水方式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阻碍了贸易和工业的扩张,供水自动化迫在眉睫,水利领域新技术的兴起则让这种愿望具有了实现的可能。
《君主与承包商》就是讲述国际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的供水变迁史的一部历史专著。作品以专业阐述为向度,以扎实的材料为基础,结合图表数据,既呈现了城市化在供水建设方面的一些共性,也呈现了三座城市各自的供水历史,其中得失迄今尤可借鉴。作者克里斯托夫·德费耶是法国经济学家,曾先后在法国环境部、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任职。
为什么叫《君主与承包商》呢?熟悉欧洲史的读者可能都知道,英国王室把经营特许权颁给一些商贾,大商人以王室为倚靠来经营拓展业务,双方结成了牢固的权力和金钱联盟,对于巩固君主制与发展重商主义起到了良好作用。这也是城市供水系统初建时期的方式。
伦敦成为令人羡慕的城市先驱,经常被视作供水发展进步的样板。16世纪末,伦敦已经实施了水源供应和分配的公共系统,在大约20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区域扩展,并最终取代了自给自足的取水方式。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主要负责这项业务的私营企业新河公司举步维艰,成本过高、初期投入巨大、盈利缓慢、技术无法达到要求,况且还要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观念习俗,有谁愿意花一大笔钱买服务不到位水质也不够好的自来水呢?
18世纪的一项重大创新是铁质管道普遍代替了木质管道,具有寿命更长、耐压、泄露更少、易于标准化这些优点,科技拓展了盈利的空间,伦敦的自来水公司陷入“战国”,这个过程暴露了供水私人经营的弊端,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与城市基建的公益性发生了矛盾。经济学家穆勒有关供水自然垄断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环境卫生事件(比如泰晤士河大恶臭)频发与国家监管的不断深化、“市政社会主义”的号召日益深入人心,伦敦的私营自来水公司最终难逃政府收购的命运,1902年的《大都会自来水法案》通过财务补偿将8家自来水公司的资产转移到政府机构名下。
美国的供水系统最早也由私营公司负责,但其辉煌只持续了19世纪初的几十年,美国大部分城市的市政服务部门就自主建设了供水设施,并且不惜重金使之成为19世纪最昂贵的投资,而回报也是巨大的,纽约在20世纪初取代伦敦成为更有活力的大都市。法国起初也与英国类似。在君主的授命下,巴黎的工程师整理出完成工程需要的价格清单,然后由私人承包商完成,并将其公布给潜在私人客户。与众不同,巴黎的自来水公司后来没有收归国有。在20世纪,地方当局仍以公共服务特许权的方式授权部分服务,可以参与供水网络开发和部署的决策与实施,因为法国公共服务模式的完善程度与监控程度是非常高的。
这部作品也展示了自来水公司领导人的作风和不同的境遇,他们的魄力和胸襟促成了各项伟业的成就,他们的狭隘与贪婪则阻挡了进步的路途,企业的精神与企业家人格在今天仍然是时代风貌的构成。乔治-欧仁·奥斯曼在拿破仑三世在位时所实施的法国规模最大的都市规划项目,展示了行政力量的雷厉风行。作品更展示了供水系统的“天然垄断性”对于国家与地方政策事务、公共健康事业等方面的内在逻辑与制度建设的要求。怎样让供水这个引擎更加良好地运转,依然是我们当前城市化的重要命题。
《君主与承包商》读后感(四):欧洲公共供水事业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