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特读后感锦集
《阿加特》是一本由[丹]安妮·凯瑟琳·博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特》读后感(一):不知所以的意义感找寻
这本书也是在彼岸书店看到的,因为当时怎么都找不到之前看的毛姆读书随笔了。就在店里接着逛,想着也总是要看一些新的书,不一样的书了吧。不能在读书随笔一本书上吊死,万一别人真的把书都拿走了,那我没个指望好像也会感觉很落寞了吧。哈哈哈哈。
《阿加特》读后感(二):咨询师的日常
停不下来,像吃一包怪味豆。当然,一本心理学家写的关于心理咨询师生活的小说,就别指望有着像吃甜品般的口感。最近总在各种社交媒体看到关注的人推荐此书,种草不久便赶紧请回来一睹为快。原想请进来两日便可进书架了,但因短小好读,一个下午的时光便赠送给了阿加特女士,以及让人惊掉下巴的快退休的咨询师的一堆内心活动。看来,来访者在躺椅上睡着,咨询师在躺椅后睡着,也是有可能的
《阿加特》读后感(三):阿加特
“实话实说,我觉得我帮不到你什么,托马斯。”我说,“我没爱过任何人。” “我懂,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这样的话,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许还能轻松些。” “或许吧,”我承认,“可活着的时候不太轻松。” “你现在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至少有一部分是。”我回答,“不然,你怎么会如此愤怒呢?而且你同时还有另一种矛盾的感受。” “我是说,你即感觉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又同时觉得自己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人生很漫长,记忆却是越来越淡,留下的痕迹会渐渐化为云烟,剩下的是当下每时每刻的自我矛盾,怀疑,审判,每时每刻离自己最近的就是这些。 距离,拉远拉近的距离,和人和温暖近一点,和理性近乎冷漠的自己远一点,虽然它依然存在,依然会再靠近,但温暖和抚慰依然在你想要就可触碰的地方。 书中主人公的慢慢的状态渐佳,不决裂不斩钉截铁,只是漏了一些缝隙,让光带着些许温度轻缓的泻进来,这些就足矣。
《阿加特》读后感(四):沉浸的体验 简短却沉重
一个准备要退休的心理医生和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深沉的故事。 他每日倒数着自己的诊疗次数,不是因为有更感兴趣的事情要做,而是丧失了对个心理医生这个职业的兴趣。 阿加特积极得进行治疗,更是想让人发现她的求助,然后找回自己。 “自己的选择”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是自主的,更生兴趣。但悲哀的是,并不是谁都可以自然的做出选择。靠长时间的发现也是挺幸福的了。结局来看应该是这样。
小书拿起来特别舒服,再加上短小的章节读起来也不费力。反过来看,也很像“我”这个人在快要这段时间里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大热情,简单了了记录的文字体现。
《阿加特》读后感(五):看见自己
“你最想要的就是被看见——不然你就相当于不存在!” “可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你得学会看见你自己,阿加特。” ——《阿加特》 一个垂垂老矣的心理医生,一个饱受童年噩梦折磨的女子,一个要与挚爱生死相离的秘书,一个掂量不出自爱与他爱距离的老妇,组成一副众生样。 《阿加特》仅有五万字,所以对这副众生相的刻画的确显得拥挤,就故事要探讨的人生问题,要想阐述到位,除了需要几十万字,更需要像弗雷德里克·巴克曼那样的文笔。不过鉴于同时身为心理学家的作者是初试小说,这样的点到为止也算谨慎驾驶。 虽然短小依然有其见长之处,譬如那句“你得学会看见你自己”,的确是比“学会爱自己”更具体、更有逻辑可循的一句话。 现代社会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公私似乎不再分明,更甚倾向晒出生活、渴望被人关注着的,因为借此“存在感”才变得有棱有角,借此“孤独”才不会显得太过喧嚣。 但渴求与他者的关系来消解孤独是无解的,人只能以自身为源点去勾勒生活的轮廓,诚然他人是不可缺少的镜子,但真正操纵镜中影像的是自己,我们都需要一些人际关系,但我们也需要正视孤独成就的个体独特性以滤过那些关系的纷扰。
《阿加特》读后感(六):阿加特
这本《阿加特》用了五天完,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以第一视角展开的“我”与病友们、“我”的助理、“我”与邻居以及最重要的女主人公——“我”与阿加特的故事。对于生活的解读、对于工作的意义、对于“爱”的感受与理解。
整本书让我非常感动的部分有几处。“我”与“我”又聋又哑孤独一人的钢琴师邻居的章节:“我”做好一块蛋糕送给邻居,看他站在门口,一脸迷惑地眨着眼睛,“我”大喊道:“蛋糕!”同时又像之前那样朝他比划了比划。他缓缓举起一只手按在胸前心脏的位置上,嘴唇动了动,看形状明显是在说谢谢。
看到“我”助理的爱人离世时:当穿着熨得笔挺的西服的8个男人抬着托马斯走出教堂时,我内心不知那个角落破碎了。“我”将脸埋在手里,泪水越发止不住了。我不得不咬住我的大拇指,妄图强行将痛苦的声音憋住。
以及,整本书“我”与阿加特的故事,到最后的“惊鸿一瞥”我露出了说不出什么感受的微笑,最后的故事让我浮想联翩,只能自己脑补他们最后的结局,希望他们会幸福。这种幸福不一定是在一起,更多是各自找到彼此内心的答案。
《阿加特》读后感(七):朴素的哲理小说
这本书我给三星半,很快可以翻完的一本书。书中的一些句子很富有哲理,也会击中我这个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内心。
其中比较有感触的有三个细节:当书中的”我”开始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细节,不论是自己内心的细节还是环境的细节,去用自己的好奇和经历之眼去生活的时候,”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就是我经常和病人分享的mindful life/ moments. 用正念去经历与感受生活的感觉会很不一样。有对生活与自我觉察的一颗心和一双眼的能力非常重要。
第二,作为心理咨询师,要关注且照顾自己的精神健康,才能更好的去服务自己的clients. 文字的”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产生了compassion fatigue的心理咨询师,生活就这样糊弄着过去,职业上也会这样糊弄过去,对选择职业的这份初心遗忘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就丢掉对每一个clients故事真正倾听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最宝贵的能力。
第三,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需要和他人的链接。内心的孤寂就是死亡的开始。如果可以,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的邻居朋友多一些问候和一个微笑呢?
减去一颗半星是因为书的篇幅太短很多东西都无法深挖,故事主人公阿加特的内心活动和经历我觉得如果多给一些篇幅会更好;或者就直接不要这个阿加特的幌子,直接以”我”的角度写和各种病人的互动就很好。另外故事设立在100年前的丹麦,很多心理咨询的形式概念都很古老,我不太懂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个设定。
《阿加特》读后感(八):因为写太长了所以变成书评了,我又不想删减
有点失望,因为是学心理学的,所以我想看的是一个专业心理医生是怎么自我调节,在有点抑郁的时候会不会用什么药,自己用药会怎么把持剂量,怎么判断自己的心理状况,会不会因为为了让病人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治疗 而给他们用非专业的人话说点心理学知识,知道自己如果突然一段时间的情绪高涨,很可能只是一次正常的情绪波动 那应该如何面对,等等,但这些都没有…(后面意识到故事是1928年的故事…那时的心理学很多地方跟都现在完全不一样,,) 有些地方读的我特么心都碎了,大声向自以为跟对方有陌生又紧密联系的邻居问好,然后得知对方是个聋子…操 书最后走向了一个理想的结尾,主动去接触的人都那么好,可爱的蛋糕店员,可爱的邻居老头子…最后他对阿加特含糊不清的态度和关系依然整得暧昧,唉…不知道说啥好 夸一下出版方吧!这书大小、厚重、包装、文字大小、间隙、以及每页的文字密度都特别特别舒服,封面硬壳儿是淡粉色的,硬壳儿背面的环衬是淡蓝色的,真是淡薄荷糖果一样的包装,摸着就喜欢,跟小说的篇幅也很有关系(虽然腰封把那句话单独挑出来放外面是真的很恶心… 前几天add确诊了,今天服药后,这是第一次一口气把一本书看完了,第一次有那种别人说的“看进一本书”的感觉,以前都是多感兴趣也只能看两页放几天,又看两页放几天,而且我没有逼着自己看,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专注,很开心。刚读完不到一个小时,想法还很乱,对小说整体还是有一点失望(可能是因为看之前抱有不必要的期待),我不怎么想看这样治愈的故事,但过段时间对小说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反馈和想法,让它随时间慢慢自己形成吧,但为自己今天的开心给满分
我想看其他关于心理医生的小说,谁能推荐嘛…
《阿加特》读后感(九):求变的救赎价值
我有时候觉得当个心理咨询师应该蛮酷的吧?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抑郁”、“双相”、“自闭”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天才”的近义词而因此不再被大家忌讳而获得了更高可见度的时候。
但其实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这份工作最终往往也只是份工作而已。这份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改变别人,但是“改变”究竟是否可行、又究竟是否有效呢?
我们似乎总是在生活的迷宫里被蒙着眼四处奔走,全靠着横冲直撞用疼痛构成记忆,让恐惧替我们做决定。
这不是丢脸的事,真的不是。我相信所有的勇敢都建立在恐惧之上。
即将退休的心理咨询师拒绝一位新的病人,因为新的病人意味着新的麻烦,意味着新的絮絮叨叨。假如同样都是听人抱怨,为什么不听那些我轻易就知道该如何敷衍的人抱怨呢?
阿加特是否真的是出于某种专业水平上的信任而来到“我”这里呢?我们无法知道。但我想她一定不留恋那位相信电休克疗法能用来治愈心理问题的杜兰德先生。
让既往的经验和经历决定此后的人生,其实真的不是错。
可大概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打破惯性的勇气,才能够再次见到生活的意义。
这种勇气被谈论过太多次,正如所有道理。有趣的是,我们听到那些道理、那些观点、那些或许会被奉为圭臬的话,会突然意识到这曾经就是我们脑海里的话,只不过由于惯性我们一次次地对其视而不见了。
那么在这一时刻,当别人说出了某个深夜里的百般曲折时,存在于人世间和这个时代的那种固有的存在于灵魂和真实之间的孤独的缝隙是不是能够被短暂地填补了呢?
假如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劝告我们作为另一个个体去试图感受自己呢?
生活是由决定组成的;改变让决定成为决定。
所以这本书的主旨大概是四个字:去试试吧
《阿加特》读后感(十):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我们愿意选择
每本书到手里,的确也是个缘分,昨天整理书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妹妹留下来的书。整个风格淡淡的,有北欧文学的感觉。
开始是一个年满72岁,再有5个月,22周,800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迎接退休的心理学家,突然被安排了一个带着肉桂苹果的气息和一颗千疮百孔的心的阿加特开始。
“我来这里是因为我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欲望。我不奢望能好起来,但我希望自己起码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过下去。”
“阿加特,你说话总给人一种你的生活已经结束了的感觉,而且你毁了自己的一切。可是,生命中的每时每刻,你都有机会做让自己为之骄傲的事。”
“阿加特,你说一切都太晚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我相信生命是由我们需要做的一长串选择组成的,只有当我们拒绝为选择负责的时候,生命才不再重要。”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上没人配得上我。是不是挺傻的?”
“我既觉得生命漫长,又觉得人生苦短。说漫长是因为每过去一日,人的衰老就会更加明显;说短暂是因为我们都来不及学会如何生活。”
阿加特是不幸的…… 但到没想到最后心理学家反被这个病人所吸引,救赎,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意义。
什么是开始?什么是结束?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做的各种选择而组成的。
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我们愿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