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日飞行》读后感摘抄
《绕日飞行》是一本由[美]保拉·麦克莱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绕日飞行》读后感(一):。
《绕日飞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四岁时便被父亲带到肯尼亚的女孩,如何独立地成长起来,狮口脱险、驯马、射箭、狩猎……所有经历都磨砺着她坚韧的心灵。美国作家保拉·麦克莱恩搜集了大量资料,重现了柏瑞尔·马卡姆的人生。如果说《夜航西飞》给人的感受是开阔与温柔,那么《绕日飞行》则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马卡姆内心的力量,每次在独自起飞前,马卡姆都喜欢在后裤兜里塞上一瓶白兰地,象征着她飞往未知的激情,也象征着她以不寻常的人生抵抗世俗社会的欲望。
《绕日飞行》读后感(二):简评
有的人天生就要不羁和流浪。别被书名“欺骗”,飞行是指女主挣脱世俗在自我的生命里自由飞行,虽然中间有几次妥协,但终从于内心。
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大英帝国民众和殖民地间的羁绊,东方军阀混战饥寒交迫时,非洲一片祥和。我们也永远无法体会大英帝国民众的惬意生活,驯马、社交、品茶、汽车、飞行,不仅在非洲、印度,也有《面纱》、《北上》和《末代皇帝》里的中国,百年之后能体验的国人也寥寥无几。
如果做个提炼,主线之一就是女主为了“真爱”在青春年华交替着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当然几任老公确实各有各的问题。所以对于女同胞们,这个角色是又爱又恨?
《绕日飞行》读后感(三):建议和夜航西飞搭配阅读
形式应该也是“大事不虚构、小事更细腻”的小说写法,有点类似《梵高传》。作者对Beryl真的是很了解啊,以至于叙事口吻非常像,连不时加入的几句景色描写也都恰到好处,恍惚以为自己在读《夜航西飞》。
人物和故事比夜航西飞更加饱满生动有趣,毕竟写别人容易,自己写自己很多事情就不好意思说出来。英属东非领地的绯闻八卦和爱恨情仇真是让人着迷啊哈哈,以至于我还专门画了个图来整理人物关系。
都到快最后了,才从一个脚注里发现,书中女主三角恋关系纠结的那一位、她男神喜欢的女子、那位有才情有品位的卡伦,竟然就是写《走出非洲》的那个Karen Blixen!看到熟悉人物被串起来的感觉很妙。
建议和夜航西飞、走出非洲搭配阅读,获得完整的故事体验。女性骑马开飞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却能够坚定说“我想要变快乐”,对于无法有共同追求的伴侣果断提出分开,对于真正喜欢、三观一致的人大胆表达,早在二战以前这些观念就已经被实践的这么充分了。勇敢做自己,这是真正的女权主义。
《绕日飞行》读后感(四):错误塑造了我们
“假如你能再活一次,你愿意改变什么吗?”“我不知道,也许正是我们的错误把我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是一段发生在故事主人公柏瑞尔与她爱的人丹尼斯之间的对话,也许用来总结柏瑞尔的人生再合适不过。
她的人生真的是由一个个“错误”塑造而成的。过早地进入婚姻,为了离婚扒了一层皮,也因为种种的风流韵事成为大家的谈资,甚至不得不背井离乡。第二段婚姻依然潦草,并且让她无法陪在儿子身边。她插足好友的恋情,但她爱的那个人恰恰和她一样热爱自由,不会为任何人驻足……
但如果柏瑞尔是一个男人,这些“错误”都不会被认为是错误。
她18岁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后来又成为由东到西单机飞越大西洋第一人。自传《夜航西飞》也是值得流传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好书。但她的知名度却大大落后于她的本事和才华。
《绕日飞行》是一本由第三者根据资料写就的小说,人物细节的真实程度难以考究,但仍不乏为一本可读性很高的小说。可以作为柏瑞尔·马卡姆自传《夜航西飞》的补充,它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走出非洲》。
关于全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就是开篇的那段对话),丹尼斯还补充了一句:“我唯一害怕的事,就是从生活中退缩,不去勇敢地尝试。”
忘记书里谁说的了,“谁的人生不是一团糟呢?”没想到岁末读到的这本书,多多少少给了我一些勇气。那就将错就错,勇敢尝试吧。
《绕日飞行》读后感(五):开始我以为她要爱,最后发现她要的是自由
人生能做成一件事情就很了不起了,驯马与飞行,柏瑞尔·马卡姆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将这两项充斥着“自由”和“勇敢”的事业发挥到极致,留下一个女性野蛮生长的身影。阅读此书的过程,像是拼凑一张属于柏瑞尔的自画像,同本书的封面一样,炫彩、迷人、充满神秘感。拼凑的过程就是自我成全的过程:独自一个人的生活,既不是谁的女儿或母亲,也不是谁的妻子或情人,完完全全自己一个人。
这部由保拉·麦克莱恩书写的传记小说,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柏瑞尔的童年成长、家庭困境、驯马事宜和早期的飞行课程训练。不同于柏瑞尔的自传《夜航西飞》,本书更加关注主人公是如何走上飞行员这条道路,有时候过程比目的地更重要,好奇“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跃大西洋的飞行员”这个最瞩目的标签下,真实人物是何种模样。
可能是一种”勇“吧,勇敢奔跑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口脱险,勇敢在婚姻生育里体验,冒着生命危险去见情人最后扑了一场空,也勇敢接受风流情事所带来的口水与污名。开始我以为她要爱,最后发现她要的是自由。
在城市钢铁森林中阅读《绕日飞行》的文字,思绪是跳跃的。想到了新闻报道里西雅图偷飞机的那个少年,他只是为了去看一眼背着幼崽尸体在海里游了 17 天的鲸鱼;想到了宫崎骏动画里那位潇洒不羁、义气十足的魅力”猪先生“;甚至想到了《阿凡达》里参天神树和人连结的瞬间,颤栗着仿佛在跳舞。
是的,本书具有画面感的文字描述,营造了一种“飞”的氛围,适合每位乘客坠入。
《绕日飞行》读后感(六):《绕日飞行》读后感
虽然感觉《绕日飞行》不算有趣但还是写写笔记吧,不然,会忘记看过的…… 1. 本书是作者在看过的柏瑞尔·马卡姆自传《夜航西飞》后,以自传作者为原型进行的小说创作。其实我在阅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点,但在阅读的时候已有疑虑,直至读到作者在文末写的 ,才恍然大悟 “就说嘛,怎有人会把自己如此多的私事告知采访者呢”。 “《夜航西飞》激发了我创作本书的灵感,而它本身也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好书。其他重要资源还包括:柏瑞尔·马卡姆的《迷人的流浪》、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和《再见非洲》、巴隆·波罗尔·凡·布里克森-费内克的《非洲猎人》、玛丽·S.洛威尔的《坚持到天明:柏瑞尔·马卡姆的一生》、厄罗尔·特兹宾斯基的《柏瑞尔·马卡姆传》、凯萨琳·古尔莱的《柏瑞尔·马卡姆:绝不回头》、萨拉·维勒尔的《逐日:无畏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和他的时代》、朱迪斯·特尔曼的《伊萨克·迪奈森:诉说故事的一生》,还有由伊萨克·迪奈森写作、安·伯恩翻译的《非洲来信,1914—1931》。 以下著作为我了解殖民地时期的肯尼亚和当时英国侨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们包括:埃尔斯佩斯·赫胥黎的《锡卡的凤凰木》和《肯尼亚的九张脸:国家印象》、弗朗西斯·奥斯伯恩的《狂野非洲》、朱丽叶·巴恩斯的《欢乐谷魅影》、彼得·马西森的《人类起源之树》、爱德华·斯提尔的《斯瓦希里传说》、奈杰尔·帕维特的《肯尼亚:创造中的国家,1880—1940》。” 既然真相大白,那么这就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关于爱情、男女、生活、事业……只不过地点恰巧放在了非洲的小说。 与《走出非洲》、《夜航西飞》、《迷人的流浪》这一系列非虚构类记实作品并不怎么相关。 (“非洲三部曲”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商业噱头啦,啧啧啧) 言归正传,说说内容吧,以下分为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两部分说明
《绕日飞行》读后感(七):你是不是你自己
现在的书,已经不是书了。 当我欣赏它的封面与触摸它的质地的时候,我发现,书已然成为了一种很精致的东西。
一本书,内容自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但细看这本书的封面,你会发现它也有自己的趣味与深意。我并不是第一时间发现的。所以,当我发现时,我感觉到惊喜。 我突然能理解那些人在欣赏一件我们看不懂的画作时的心情了。因为他从中发现了一些没有被揭露,但他很笃定这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 我恨不能拥有这样的一副画,挂在家里。
看一本外文书,一定要看看它原来的名字是什么? 因为,当它来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它的标题很可能就入乡随俗了。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CIRCLING THE SUN》,中文名叫《绕日飞行》,还好,没有很入乡随俗。 我觉得,书名意味甚是妥帖,光看书名,就能嗅到自由的气息。
甚至,我觉得,它的书名及封面,比它的内容更具激励性。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类都有着同样的问题。
当我想象自己以一种宇宙视角俯视地球时,我看到地球一直在不停地旋转,任何事物都难以削弱它向前的力量; 当我拉近视角,我隐约看到地球上有密密麻麻的人类在活动着; 当我在拉近视角,我会发现,一直有人生,一直有人死,一直有人犯着亘古不变的错误。
错误?与其说是错误,我更想说“一直有人做着亘古不变的事情”。 哪有那么多的对与错? 区分对错,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是很幼稚的,是很浅显的,是很浪费生命的。
我们并不是为了要去做对的事情。 我们是要去执行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活着,才配得上正拥有着的生命,才不会感到遗憾,哪怕最终会带来伤痛。
对错本身不重要,你是不是你自己,才重要。
渴海有读
《绕日飞行》读后感(八):野性的浪漫
这本书非常浪漫,不是罗曼蒂克的那种浪漫,是一种野性的浪漫(还有一点奇妙的现实)。
我以为主角是个非洲女孩,打开书了才意识到她是白人,是跟着父亲来到非洲的农场主的女儿,她父亲是伊顿毕业的骑师,来英属殖民地肯尼亚买了地,虽然庄园的房子很破但她家里有男仆和管家。仔细想想,这很现实。一个非洲女孩在那个年代更不可能独自开着飞机飞跃大西洋。
但是女主角是个很野性的女孩,她喜欢和原住民在一块,和男孩子们一起打猎,赤着脚在丛林里狩猎动物。
里面的很多非洲生活细节让我很着迷,里面提到一只被人类当做狗养大的狮子,它有狮子的天性,但是被当做宠物养大,不懂得正常的捕猎,它浑身都是人类的气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它在远方咆哮,声音痛苦又孤独。它遇到了落单的女主角,差点把她吃掉了。她死里逃生,这段人生经历让她有了力量,觉得遇到任何困难她都可以战胜。然而这件事后,她还是不能做一个非洲战士,她被送去上学了。
她真的很有趣,在学校两年半逃走五六次,还引起了全校集体大逃学,被开除回家哈哈哈哈。然后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一战开始了——战争大概是传奇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如果她在英格兰长大,就会在宫廷中,在国王面前被正式介绍,和出身世家的年轻女孩一样佩戴珍珠首饰,戴着长长的手套,头上装饰着鸵鸟毛,不停地行屈膝礼。但是在偏远的殖民地,她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在非洲宝箱一样的银河星空下度过了桀骜不驯的童年。
但是很遗憾,在父亲的农场破产必须卖掉农场离开肯尼亚之后,16岁的她迅速嫁给了隔壁的农场主,开始了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第一任丈夫阳痿,而她也完全不适应循规蹈矩的妻子生活。里面有一句话很心酸:“不知道为什么,从前我竟然认为自己可以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结婚,而生活会奇迹般地顺利运转下去”。她找了养马的工作,工作让她能从窒息的婚姻中缓过气来,她拿到了驯马师资格证,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十八岁的女驯马师。
整本看完,最让我感到有趣的还是她在非洲丛林里的童年和驯马生活的细节,以及我一直在等她开飞机,结果快到尾声了才开起来,中间三分之二的剧情都是感情生活,看得我一头雾水“这是谁”“这又是谁”“这个刚出现的人到底是谁”,记人名太痛苦了。
《绕日飞行》读后感(九):比起人类和大地,她更喜欢马和天空
对这本书感情复杂。我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佳作,文笔流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好书所有的元素。但作为看过了《走出非洲》、《夜航西飞》、《迷人的流浪》豪华套餐的人,有些轻微不适。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讨巧,但也容易弄巧成拙。起码,这本书会让我不自觉地把柏瑞尔本人代入,从而跟卡伦作比较。《走出非洲》是一本神作,出现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句子:“我的生命啊,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而一旦得到你赐予的福气,我当让你离去” ;夜航和流浪的文笔并不算上佳,甚至有些稚嫩,却符合我心目中的柏瑞尔。她并不是多么有文学造诣的人,不以写作为志。陆地上的人无法真正理解飞上天空的人,把她纳入文学范畴来评判其实并不公平,而飞行员并不自带写作技能,不是每个人都是圣埃克絮佩里。飞行就是他们的作品。
我在《走出非洲》的评论中写过一句: 原著描绘了整个非洲大草原壮阔的生命图景,而电影仅仅截取了其中的爱情枝节。与如此壮阔的生命比起来,爱情只能是装点其上的华丽饰品,无法撼动厚重丰富的生命本身。
毕竟,“传奇”并不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特质,而是一圈围绕着ta的、由传言和想象交织而成的迷雾, 甚至离本人很遥远。我以为本书作者描述的仅仅是那片迷雾。人们看待她,更多的是猎奇视角,因为她堪比嘉宝的美貌,因为她是“女”驯马师而不是“驯马师”,因为“女”飞行员而不是“优秀的飞行员”(女飞行家埃尔哈特的环球飞行其实更为出色),更因为她丰富的情人名单……传奇的中心有如台风之眼,一片平静。柏瑞尔本人看起来高贵而冷峻,她很可能只是单纯地热爱自然和天空,喜欢马,不喜欢人类,也不一定憧憬爱情。给她戴上“美女作家+飞行员”的头衔,纯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丹尼斯是天空之子,他并不会真正爱上一个女人,卡伦和柏瑞尔都是他的情人,那么她们就没有权利也把他也作为情人了吗?我感觉作者将卡伦描述得有些无脑,而将柏瑞尔形容得过于卑微。出于对自然与生命的共同领悟,我相信她们是彼此喜欢、彼此羡慕的。
那个时代不允许女性有形而上的追求,这个时代也不应该把她写成爱情的附庸。
人们很难相信这类人天然存在,尤其是女性,总要想方设法证明她们要么是被感情辜负了,要么是被生活打击了,心中仍然存有对社会关系的眷恋。其实“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男性角色,数不胜数。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荒野生存,月亮与六便士,瓦尔登湖。所以,女性为什么不可以?
全书金句是“身为女性,我竟敢追求自由”,但是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所以这一句感觉有点强行升华,过于架空了。
看到最后,感觉这本书更像剧本,适合拍电影。个人觉得文学的影像化,对文学本身来说是危险的,影像有着比文字更直观的震撼力,而文字应该更深远,能触及影像到不了的地方,两者应该各司其职。
《绕日飞行》读后感(十):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想讲讲《绕日飞行》这本书,以及这个故事里的柏瑞尔·马卡姆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
是她有真正热爱的事情,驯马和飞行。书中有太多类似的情节,比如父亲的农场濒临破产,她的命运也随之变得风雨飘摇时,她只要钻进马厩,看到父亲写下的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内心就能安定下来。再比如,当第一次婚姻遭遇危机,柏瑞尔的选择是去另一个农场驯马,她清早出发,只随身带了几件衬衫。在逼仄简陋的住处安顿好之后,她在心里感叹“这才是属于我的地方”。
还有很多处。一生挚爱丹尼斯因为飞行事故身亡,反而激发了柏瑞尔学习飞行的坚定决心。父亲问她难道不害怕吗,她说怕,但越是害怕人的感官才越是敏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多年后独自飞越大西洋遇险,九死一生之际,她仍这样形容:“这是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打击。”极致的危险与极致的体验并存,能放大生命的美。
她感情世界混乱,不擅与人交际,在上流社会的宴席格格不入。她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读书,却偏偏对惠曼特的一句诗情有独钟:我想我能成为鸟兽/跟它们一起生活。
的确,驯马和飞行都是沉默且孤独的事,柏瑞尔沉浸其中,这是她一生所求。这是生命里永不可动摇的支柱,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爱情可以,但如果耽误她驯马,她就换一个丈夫。
我从心底里羡慕她,不管不顾地追寻内心的声音,拥有真正热爱的事物,承担得了选择带来的代价,如此坚定勇毅地度过了一生。有一个细节,隐藏在全书24万字里,却一遍遍地打动我:
柏瑞尔又一次陷入危机时,分离了十几年的父亲回来了,长久的沉默后,父亲说了一句话:“那就让我们去工作吧!”书里这样写柏瑞尔的感受:所有的过往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下子被推到了一旁。
你看,热爱的事是生活的避难所,人有这种热爱,就有不被动摇的核心,恒久绵长的力量,这是一个人得以磊落坚实度过一生的根基。
这是《绕日飞行》和其中的柏瑞尔最打动我的地方。
同事的玩偶,扮演柏瑞尔和她的马伯加索斯,觉得很好玩《绕日飞行》和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