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情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5 03:0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结》经典读后感有感

  《情结》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结》精选点评:

  ●河合隼雄把情结讲得很浅显易懂了。他似乎是相信人性本善的,抱着这样的初衷来理解着心理问题和情结。意识和人格的分析用情结理解会比较容易想透。再遇到有解离倾向的来访者就容易理解很多。用艺术治疗方法时,情结的概念也很容易帮助therapist理解来访者的作品。

  ●学术权威体悟和创新后的转述,看完受益匪浅,有助推器的感觉真爽

  ●非常好的书!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因为篇幅和受众有些话题比较浅尝辄止。我对书的前三分之二认同度比后三分之一高出不少。越到后面觉着其实精神分析的复杂性、不定性和局限就体现的越明显,在文化批判领域去谈这些概念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在临床上的有效型和可靠型则是另外一回事。

  ●专讲情结问题的名家经典之作。日文版是岩波书店出的,蓝皮的岩波新书。

  ●深入浅出,鞭辟入里。阅读体验极佳

  ●这本书算把情结问题说透了。不仅理论框架扎实,里边的案例也都是经典。还引用了一些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讲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令人轻轻松松就涨不少知识。

  ●合河君总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读完之后感觉有一点打开了我心理学的大门。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心里在想着什么,看完书后觉得就是自我和情结相互成长争夺着内心的地位。翻译翻得很流利,不会很枯燥,河合隼雄先生在介绍各种专有名词的时候也加上了很多现实里生动的案例,个人感觉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太棒了

  《情结》读后感(一):情结源于人类不幸的记忆

  从一个民族的文艺作品里可以总结出这个民族的情结,分析情结可以洞察这个民族背后的不幸记忆如抗日神剧背后的民族屈辱,水浒传里的官僚主义主义和民众野性和仇恨的发泄,三国里的天才崇拜情结,包青天里的青天大老爷做主与明君情结等等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在荣格心理学的基础上,聚焦于分析情结,通过引用大量实例,探索情结与自我的关系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神经症,探讨梦与自性实现的关系、男性和女性、超越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原型等人类的深层奥秘。

  《情结》读后感(二):强有力的自我。

  这是一本以情结为名的书,但我想他远不止如此,情结只是一个入口。尤其是写的如此清晰,读起来真是让人愉悦。当然,太愉悦可能意味着我没有深入理解…(人生好难啊哈哈)

  我不想说情结,却想聊一聊自我。前几天上瑜伽公开课,一个很帅的瑜伽老师说,太内向的人不适宜从冥想开始,容易走火入魔。

  无论荣格还是弗洛伊德都很重视无意识,尤其荣格相信无意识是创造的来源,当我们大谈无意识的时候,要知道,没有强而有力的自我,深入无意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像你去寻找恶龙守护的宝藏,不管你是靠蛮力还是智取,首先,你需要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稳定且有一定能力,如果看到恶龙的你已经晕了,还谈什么宝藏呢。

  自我喜欢稳定,但是太稳定会无聊、僵化,就像生活需要一定的刺激。情结时而妩媚时而幼稚时而刻薄,跑来扰动我们的心,这是一场“对决”,太过脆弱的自我必然面临被吞没的危险。

  自我来自于哪呢,我想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事,可能只是那些小事,生活的事,你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比如饿时吃饭,困时睡觉,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太难。

  《情结》读后感(三):关于深度心理创伤情结的处理,往往是非常慎重和危险的,越往深走,个体就会越痛苦,产生的阻抗就会越大,咨询师没有准备好,焦虑和恐惧就会越大

  

荣格说:“情结,是人类心理生命的焦点,也是结节点。情结不可或缺。为什么呢?情结消失了,则意味着心理活动静如死水。”情结完全消失,不是人之所为。进入这个境界,大概就已经成佛了吧。情结的存在全然未被自我意识到的时期,情结在无意识的世界之中静悄悄地积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突然之间,情结占据了优势地位,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局面。被情结同化的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反向形成,补偿。

“爱是深深地理解与接受。”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理解和接受,忽略了深深地三个字。深深地理解与接受,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和接受,而是潜意识深度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越深,层次越深,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和能量就会越强,容量就会越大,深深地理解与接受其实首先是针对自己的,咨询师了解和接纳自己人性的面有多少、深度有多深和内在创伤和情结有多深,理解和接纳他人的程度就会有多深,爱的容量和能量就会有多大。咨询师能走到哪里,才能陪伴来访者走到哪里。

关于深度心理创伤情结的处理,往往是非常慎重和危险的,越往深走,个体就会越痛苦,产生的阻抗就会越大,咨询师没有准备好,焦虑和恐惧就会越大。稍有不慎,容易产生二次创伤,引起更大的问题,所以需要咨询师成长好,小心谨慎,大胆严谨。根据阿苏自我成长经历、心理咨询经验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五条最核心的原则,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没有恨就没有爱。潜意识里没有矛盾,爱恨是一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压抑了很多的

我们不愿意和接受的情绪、欲望冲动和观念,当越积越多、越压越深时,这些和恨相关的东西就会起义,就会反抗,就会爆发,最后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同一个漂在水上的球,你越用力往下压,它产生的反弹力就越大。处理深度的问题时,需要秉承矛盾一体的观念,

正视和面对恨,面对自己内在的阴暗面,不逃避,不否认,不压抑。——对暴君父亲各种看不上我,嘲笑我,言语虐待我的恨,对他醉酒闹事搞得鸡犬不宁给我造成病态焦虑和气得老妈心神疾病的恨,我从不压抑自己内心的怨恨情绪,不过我也会升华到一定高度去客观评价自己病态自卑,焦虑,末日灾变恐惧

  《情结》读后感(四):科班情结背后的权力结构,懒惰和特权优越感

  这种自问自答式的大字报本来毫无反驳的价值(虽然匿名了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我想要谈谈这位动辄“我们哲学圈”的那种科班情结。 曾经我也是一个有科班优越感的人,因为大学和专业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来源之一。我开始对“科班”产生怀疑,源于我接触了一些学院派心理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我尽管没有读过心理学专业,但在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和洞察力上却比那些所谓经验丰富的科班心理咨询师还要更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江湖派咨询师更有好感),刚开始我也不愿意相信这一点,反复确认,因为这意味着我也要否定自己的优越感,意味着我要从“我是xx圈的”的背后站出来,但后来越来越确认了一个事实:以绝大多数人对自己专业的厌恶之深和学业上的懒惰状态,加上专业培养模式本身的低效率,一个“科班”往往远不如非科班但具有强烈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人,只是人们普遍习惯于把科班高于非科班的地方归因为“念过大学”,从而避免出现认知失调和荒谬感。我一直在反问:我作为“科班”到底有什么东西和资源是一个有强大学习能力的非科班所绝对获得不了呢?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仅仅因为选了这个专业并取得了一纸证书,就觉得自己好像也是被“受过正统系统学术训练”开过光,撒过圣水的人,因而在思想上也能指导别人,这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其实,所谓“科班”的标签对一个求知欲强的人来说更像是枷锁,它本身就不利于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我没有必要把一个在18岁时选择的专业或者是出于逃避就业的恐惧才去读的研究生当成了我人生的指南针,更没有必要把学术共同体出于某些目的所划分的学科标准当成我自己思考问题的不可动摇的框架。思维天然就有着跨领域、不受束缚的特点,且正是在跨领域、不预设任何门槛障碍地吸收信息中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灵感,反倒是世俗权威的划分标准经常是有问题的(比如文理科的划分)。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最需要的不是无反思、无条件地认同专家和权威,而是大胆地吸收信息,主动思考并学会自学,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那个领域的文凭,或是害怕别人说你是“跨领域答题”就不敢说话,认为学习和思考要预先以世俗身份为前提,这正是康德所说的没有勇气运用自己理智的“不成熟状态”: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己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naturalitermaiorennes)时,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什么是启蒙》

  《情结》读后感(五):自性实现之路永远是孤独的

  

荣格学派理论的实际应用。

笔记:

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频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而深陷烦恼。患神经症的人,多数都在某种意义上做着不情愿的事情,或者抱有违背自己理念的观念,因而苦恼、痛苦。社交恐惧症就是一例。

“存在于无意识之内、由某种感情纠缠而形成的心理内容的集合,会妨碍通常的意识活动”的现象,并将“心理内容的集合”命名为“被感情赋予色彩的复合体”,后简化为Komplex(情结)。

当自我屈服于情结的支配时,表现到外部的行动就会无视现实、逾越外界的规范,进而祸及他人。外界对其行为的评价自然会降低。

现实中被无意识裹挟着做出很多困扰别人的事情,还以为自己很有个性的人,不在少数。

对自己实际上能做到的事情总是胆小地认为自己做不到,越是胆小缩手缩脚、拖延着什么也不做,越是频频失败,导致自信心进一步降低,阿德勒称其为“自卑感的恶性循环”。

所有情结都具有成为“另一个我”的可能性。而且,在每一个“另一个我”的深处,都存在着整合所有人格的自性。

情结安全消失,不是人之所为。进入这个境界,大概就已经成佛了吧。

被情结同化的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时候,其行动有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一面,也有令人惊讶的对现实的漠视,以及绝不听从劝说的顽固性。

我们的人生,说到底就是持续地在与情结的对决中实现自我不断扩大的过程。考虑到这一点,即使是正常的人,一时陷于神经症也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情。特别是在自我有着强烈扩大需求的青春期,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类似神经症的体验。症状如果长期固化,就成了真正的神经症。

改变一个人和从零开始创造世界差不多同样困难。

随着外界不断地扩张,对应的情结不得不受到影响。若是花了过多的精力在外界扩张上,就必然消耗了面向内心的能量。其害倍增。

只要是情结,就必定是泥泞的沼泽地。参与进去,只有靠着持久坚韧的对决和对话,才能从中精炼出闪光的东西。

不拒绝情结,不回避情结,通过与情结的正面较量体验到死亡与重生,逐渐增强自我的力量,这就是自性实现(个体化)之路。这可能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发现属于自己的神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